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行为科学的界定与内容

行为科学(Behavioral Science)是20世纪40年代左右在美国兴起的一种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与方法,研究人类行为客观规律的研究范式或新兴学科。雷恩指出,行为科学产生于一个“个体希望冲出经济不幸、社会冲突和弊端,以及预示着传统关系发生变革的政治转型” 的时代,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具体而言,20世纪三四十年代对于西方世界来说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经济大萧条和相继而来的世界大战,导致了西方世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人们价值观发生巨大改变,经济的萧条,收入的减少,终结了经济发展为人类经济社会带来空前发展与繁荣的辉煌历史。社会上大规模的经济衰退、公司倒闭、员工失业现象,彻底击穿了资本主义虚假繁荣的神话,各种被长期经济发展掩盖或者弱化的问题在此时逐渐暴露,动摇了人们的信心,改变了人们看待大企业和大资本家的原有态度,产生了普遍性的社会失调和工业失调问题。一方面,人们对以大企业等为代表的经济贵族提高了警惕,力图推动工业民主化,削弱大企业过度集中的权力,在一定程度上恢复普罗大众的社会影响力。另一方面,由于大萧条带来的经济失落感,动摇了西方世界的个人主义传统和信念,人们对归属感的关注超越了对个人成就的关注。“个体在组织中感受到的孤独感导致了集体主义和社会人的兴起。” 在动荡不安与前途未卜的时代,人们对集体和组织充满了期待,希望通过集体和组织重新获得内心的慰藉和个人的成就。在这一背景下,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不同学科的学者,都不约而同地将研究聚焦于新条件下人的行为的研究,试图通过研究找寻到人们行为失调的原因从而为改变人们的行为,有效调节社会与工业失调,促进社会和谐、集体合作和个人发展,最终确保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进步。一种新的综合学科——行为科学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一)行为科学的含义

行为科学有广义和狭义的理解。广义的行为科学(Behavioral Sciences)是指以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的行为为研究对象的一切学科,是一个包括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物学、医学在内的学科群。狭义的行为科学(Behavioral Science)则是指运用与人类行为有关学科知识与研究成果,对人组织化的行为和人与人之间关系进行研究的学科。通常我们所使用的“行为科学”就是行为科学的狭义概念。

在概念使用中,容易与行为科学相混淆的概念还有行为学(Ethology)和行为主义(Behaviorism)。尽管行为科学、行为学和行为主义都与“行为”有关,但三者之间在实质上有着巨大的差别。具体而言,行为学是以动物个体和群体行为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通常也被称之为“动物行为性”。行为学的产生,一般将其归功于20世纪50年代荷兰生物学家廷伯根和奥地利生物学罗伦茨的开拓性工作。行为主义最早是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John Broadus Watson,1878—1958)创立的一个心理学流派,这一流派强调用科学的、实证的研究方法展开对人类心理问题的研究,摒弃了之前主要靠内省的、经验的方法进行心理学研究的传统,华生在心理学领域掀起的“埋葬主观”的潮流,使心理学从此能够凭借其客观性和实验性跻身于自然科学之中,成为自然科学的分支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研究范式开始向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渗透,形成了一股借助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开展对人类社会行为相关问题研究的潮流,这一潮流所形成的研究传统和路径就被称之为行为主义,其中有政治学行为主义、社会学行为主义、经济学行为主义等不同的分支。行为科学是研究人类组织化行为的学科和理论。1949年,一批哲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管理学家和生物学家齐聚美国芝加哥大学,讨论和研究有关组织中人类行为的理论,并将其正式定名为“行为科学”。美国福特基金会随后成立了“行为科学部门”(人类行为研究基金会),并于1953年开始资助哈佛、斯坦福等大学开展人类行为相关研究,洛克菲勒基金会和卡耐基基金会等机构随后也加入了资助研究的行动,1956年第一期《行为科学》( Behavioral Science Journal )杂志在美国出版发行,标志着行为科学研究的学术共同体的形成,行为科学从此开始在美国兴起,随后影响全球。

(二)行为科学的主要内容

梅奥通过霍桑实验所创建的“人际关系学”为行为科学提供了重要的实验证据和参考,成为行为科学的主要理论源头之一,促进了行为科学的发展。随着行为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对人类行为规律性认识的不断深化,行为科学的研究成果又反过来推动了管理学的发展和新领域的开辟。就整体而言,行为科学主要由对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和组织行为三个不同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的理论体系构成(图3-1)。

图3-1 行为科学的主要内容

1.个体行为理论

个体行为的基本理论是动机激发理论,这一理论是行为科学的基础理论。它强调,动机是产生行为的原因,动机又因人的内在需求而形成,某种动机一旦形成,就要求人们采取行动以满足内在需求。动机激发理论是围绕如何激发人的工作积极性而展开的,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人的行为原因及其相关规律性,其基本逻辑如图3-2所示。

图3-2 动机激发理论逻辑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弗鲁姆的期望理论、麦克利兰的成就激励理论、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等都属于动机激励理论。

2.群体行为理论

群体行为理论是研究群体(组织)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主要包括梅奥的人际关系学、勒温创立的群体动力理论以及群体冲突理论,其中群体冲突理论是研究人们产生矛盾冲突的原因以及如何化解矛盾的方法的理论。一般而言,矛盾冲突有建设性冲突和破坏性冲突两种,群体冲突理论既研究如何防止破坏性冲突对组织造成的伤害,又研究建设性冲突对组织带来的潜在影响,从而维持组织的团结与稳定。

3.组织行为理论

组织行为理论由领导行为理论和狭义组织行为理论两部分构成。其中,领导行为理论主要是以组织中领导的行为为研究对象的理论,其核心问题是探求有效领导的方式。归纳起来,领导行为理论由领导性格理论、领导方式理论、领导情景理论和与领导行为有密切关系的人性假设理论四类理论组成。而狭义组织行为理论主要是研究组织构造与权力运作系统同组织效能与目标实现之间关系的理论,这一理论的典型代表是霍斯曼的社会系统模型理论、利克特的新型管理系统理论以及斯托克的有机组织理论。

本讲将介绍以上行为科学理论中与管理学发展具有密切联系的代表性理论。 9dNG5eqcefLGLtDfvXcqvsOYD1zhWcF3rci9wKuA/6wDxontIi4aFdeCiuS7Psp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