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教育戏剧与中国现代戏剧

教育戏剧是一种有艺术性的教育活动,是借助戏剧以生动形象的形式,在给定的情境下以扮演人物,以表演故事的手段开展教育、宣传或培训活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戏剧文化的辞旧迎新,站在启蒙、救亡的立足点上,后来走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工具化”的戏剧发展中,中国在不短的时间内实际上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国家形象、民族意志和移风易俗的教育戏剧运动。我们重新打量现代中国话剧发生发展的历史,要给予教育戏剧热情的肯定与正确的评价,要找出教育戏剧在今天发展的历史契机与生活空间。

一、教育戏剧的概念

教育戏剧是用戏剧手段、戏剧方式服务于非戏剧教育、非审美目的,更主要是兼带艺术性、不拒绝审美感的培训目的的活动。

教育戏剧在中国存在许久,而且极大地促进过中国社会的进步和生活的文明进程,居功至伟,只是,有这样认识的人还不够多。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辨析清楚教育戏剧这个概念。这个概念,近来越来越多地被使用,或者与别的概念并用、混用,造成的理解上的歧义很大,形成讨论上的混乱、概念上的误解,在这样的前提下,可能讨论越热闹,获得的正面效果越少。因此,我们讨论问题,前提必须清楚,概念应该明确。

先说与教育戏剧相对的审美戏剧或艺术戏剧,这样有利于说清楚问题。

审美戏剧或艺术戏剧,活动的目的在于审美,在于通过戏剧活动,感知戏剧活动“美的魅力”:动人的表演、精致的结构、深刻的主题、美妙的形式、参与的趣味等。自然,它在追求戏剧活动的特殊美感享受之余,让观众附带获得社会、生活、民族、历史等知识的认知,也是应有之义。但是,审美戏剧或艺术戏剧的活动目的或最高任务是“戏剧审美”,而不是“知识传播”,更不是“目标培训”。就是说,审美戏剧或艺术戏剧的创作、演出的出发点,是“审美”而非“教育”或“培训”。

教育戏剧就不同了。在教育戏剧活动中,审美是其次的,最重要的是“教育”。教育内容自然是依教育对象的所需而定的,面对中、小学生,作为“教育戏剧”的课本剧,主要是将语文、历史或思想品德课程内容里那些需要掌握的“概念”“知识点”化作生动的朗诵、形象的扮演、叙演故事的过程,赋予教育过程以积极的生动性、形象性、情感性和参与性,提高知识传授的有效性;面对行业,无论商界群体,还是企业团队,或是政界人士,教育戏剧的开展,主要目的在于培训,从语言到举止,从表情到心智,培训人们吻合职业岗位要求,成为与自己的“职业形象范本”相符合的“形象”,或者获得开展活动预设的相关培训效果,就达到目的了。此外,各行各业借助戏剧活动方式开展“教育”或“治疗”,旨归常常在于“教育目的”和“疗救效果”,在于凝聚团队精神,提高应变能力,塑造亲善形象,得到心理诊疗、能力恢复等。其中的“戏剧活动”只是一种“形式借用”或“手段借用”,活动的开展者绝对不会为“审美”需要割舍或者妨碍“教育内容”和“培训要点”。戏剧方式、表演手段为教育、培训活动披上了“审美外衣”,但是绝对不会“因辞害义”,为审美要求减损教育内容或培训效果。

应该明确,教育戏剧(Drama in Education),教育剧场(Theatre in Education),通过戏剧学习(Learning through Theatre),参与剧场(Participation Theatre),发展性戏剧(Developmental Drama)之类的活动,实际上都是借助戏剧活动的外形或借助戏剧手段来开展的教育活动与培训活动,是教育戏剧的不同形式,重心在于教育或学习。其所以能够蓬勃开展,原因就在于:较之照本宣科的、开会式的、单纯课堂讲授的教育活动,这种穿上“戏剧活动”外衣,为教育、培训目的而展开的,形式特殊的教育活动更生动活泼、活色生香,在低幼儿童、青少年学生和特殊需要的行业培训或特殊人群的身体、心理治疗中广受欢迎。因为它的形式丰富多彩,娱乐因素诱人,活动的“参与设计”常常令人无法冷眼旁观、无动于衷,故而效果显著。

近年在北京、上海、吉林、辽宁、黑龙江、湖北、湖南、广东迅速开展起来的教育戏剧活动——课本剧排演,甚至以省份的教育厅发文开展“课本剧竞赛”的活动表明教育戏剧有力量,有广泛的应用途径和长远的发展前途。手边的例子是:据政府政务公开网络公布的信息,2010年 3月 9日,吉林省教育厅开展全省高校戏剧小品和中学课本剧竞赛,作为备战下一届全国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参选作品的海选基础 ,发动得声势浩大。2010年 4月 20—22日,吉林省教育厅又调集全省 200余名中小学骨干教师开展“课本剧培训班” ,作为教育戏剧开展的一项“骨干训练”活动,举办者和参加者都兴致勃勃。因为大家通过一些年的实践经验认识到:课本剧对于“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都是一个良好的切入点,是一座可以不断开掘的“富矿”。

目前在中国大陆各省份程度不一、广泛开展的“课本剧”,是教育戏剧在教育行业运用戏剧手段或借助戏剧形式改进教学手段、提高教育成果的典型例子。

教育戏剧,如前所说,是利用戏剧手段或剧场经验开展的教育或培训活动,目的在于知识传授、技能提高、培训效果的获得,而不在于审美,本质特征是活动的“实用型”与目的上的“应用性”,这就从根本上与艺术戏剧或审美戏剧区别开来了。

二、戏剧教育的概念

戏剧教育,是以戏剧本质、戏剧原理、戏剧技能的授受、传播为目的艺术教育活动。

有一个概念,亦应该廓清其真实含义,那就是戏剧教育。使用这个概念出现的问题,首先可能出在对其内涵的理解上。

可能有两种误解。

第一种误解,可能来自对语词的理解。Dramatic Education,照我理解,戏剧教育应该是指“戏剧方式的”“具有戏剧性的”教育活动,是“采用戏剧方式的、像戏剧活动一样的教育”,而不是“戏剧艺术的教育”。那么,“像戏剧活动一样的教育”“采用戏剧方式的教育”应该是Dramatic Education的含义,而不应该简单、随意地理解为戏剧教育。戏剧教育(Education of Theatre Art)的本意是该活动的教育内容、知识传授、能力提高、技能养成的“教育内容”是“戏剧艺术”内容,而不是其他。采用戏剧手段开展的教育活动内容可以是任何教育目的和培训目标,但不是“戏剧艺术内容”。

第二个误解,可能源自两种活动交叉重叠的“教育”功能。教育戏剧是以不同的教育内容、培训效果为目的,借助戏剧手段或方式的教育活动,戏剧教育以戏剧知识传授和戏剧创造能力的培养为目的,也是教育活动。但是,戏剧教育是以戏剧艺术的知识、技能作为教育内容的活动,而教育戏剧是以相应知识、技能作为教育内容的活动。二者都是教育活动,但是目的不同,手段各异。尽管二者有显然的不同,人们还是常常把它们混为一谈。

一般认为,教育戏剧有这样一些类型:童话剧、课本剧、论坛戏剧,还有行业培训,诸如模拟法庭、个案考试、情景对话、机遇应变、境遇应对、形象规范培训等以戏剧形式展开的应用戏剧活动,其大多是借用戏剧手段进行教育目的的活动或是达到行业培训效果的活动。

童话剧是为低幼儿童进行行为规范和浅显知识的教育目的而编创的,它可以包含审美内容,但最重要的目的在于教育,多见于幼儿园教育活动。

课本剧是将教材中的课文有选择地用戏剧方式编排出来,通过排演活动,获得比传统的课堂教学更良好效果的教育戏剧。现在学校教育的很多内容可以编为戏剧,如历史教学中的大量历史故事可以编成课程剧,语文课本的许多内容可以编为课本剧,此外,许多政治课的内容也可以编为课本剧。在演剧的重镇天津,当地师范专科学校的几个有心的教师编写了中学生课本剧,在 1989年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课本剧戏剧集 ,令人兴奋。在课本剧的排演当中,传统的语文课教学方式就变化了。教师引导学生排戏的时候,既完成了字、词、句和思想内容的教学,又将课本剧作为第二课堂和辅助手段,让学生在排演过程当中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理解人物形象,体验人物情感和生活,学习效果很显著。曹禺先生曾经对课本剧的排演大发议论,既强调其教育效果,又赞赏其教育方式的生动活泼

论坛戏剧是将不同的观点在一个规定情境内以布莱希特式演绎出来的戏剧活动方式。剧情发展的多向性、人物行动的随机性和问题讨论的深入性、观众活动的现场参与性,是论坛戏剧的突出特点。观众可以从中判断是非,提出新的发展方向,以戏剧方式来讨论问题,判断是非,衡量价值,比较选择,充满了思考趣味和论辩机智。

此外,进行行业培训等活动也可采用戏剧手段,我称之为因应“实用目的”而生的应用戏剧。培养团队精神、树立行业规范可以采用戏剧手段,设定情境让人表演,借助戏剧来开展教育。而心理恢复、智能提升、体能发展等等,不同的一些医疗机构和社会团体,常常利用戏剧手段,强调其活动开展的游戏性、参与性、协作性,创造一种类似戏剧场面乃至戏剧情境的活动情景,诱导、激发、吸引活动参与者加入“行动”,在过程中达到活动组织者的培训目的,获得参与者的智力、体能和心理良性效果。

教育戏剧是一种借助戏剧手段,有各种类型和各种开展目的的教育活动,想必说到这里已经清楚了。但是,为什么在近年的一些关注者那里会出现与戏剧教育的混用呢?看来,必须辨明戏剧教育指什么,与教育戏剧的区别何在。

戏剧教育指的是以戏剧人才培养或戏剧基本知识和技能传授为目的的教育活动。通常有戏剧的通识教育、戏剧的文史教育和戏剧专门人才培养教育,三种戏剧教育根据不同的教育目的有不同的教学内容、手段、过程。戏剧教育涵盖了一系列目的不同、教学内容深浅不一、侧重点不同的特殊教育活动。

戏剧教育,在我们今天的教育格局当中大概有这样几种情况:一是专门戏剧学院中知识系统完整与专业能力完全的戏剧教育,如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中国戏曲学院、云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山东艺术学院戏剧学院、吉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解放军艺术学院戏剧系等,培养的是戏剧专业文学、导演、表演、舞台美术等各个方面的专业艺术人才,这些人才,在课程设置和实践环节上,对戏剧艺术作为一个知识实践系统有所侧重,但是从理论到实践都有过程完整、系统完备的学习过程。二是以南京大学文学院、厦门大学戏剧研究所、武汉大学文学院戏剧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师范类大学的戏剧影视学科或专业略有不同,细分亦可单独分为一类)]为代表的各综合大学,因为教师队伍构成中有戏剧研究专家而招收的戏剧研究生的戏剧教育活动,这种戏剧教育培养的是戏剧历史、戏剧理论和戏剧文学研究人才,进行的是戏剧史论或戏剧文学研究型的人才培养。这类戏剧教育通常从文本到文本,教育单位一般不具备戏剧艺术完整的知识/实践系统的教学平台。这是一种知识体系不甚完备、能力养成缺乏实践的戏剧教育,所以,毕业生不仅在学习阶段,而且其在将来的生存、发展空间也大多与剧场实践联系不多,多发展成为一些理论建设、文本研究的戏剧文史专门人才。三是原来戏剧文化传统深厚的各省份成立的戏曲学校,担负的是对区域戏剧文化专门人才的培养任务和一定长度的创作任务。社会变化、历史变迁中,这类戏剧教育有的在新的艺术教育形势下合并进入了专业戏剧艺术教育的单位,如上海戏曲学校并入上海戏剧学院,吉林戏曲学校并入了吉林艺术学院戏剧学院;有的就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如云南省艺术学校原来的戏剧教育有话剧、滇剧、花灯不同方向,现在变为云南省艺术职业技术学院后,仍然保留。此类情况,全国大致如此。四是一些私立学校的戏剧艺术教育,这种教育往往是专业戏剧院校退休的名教授受一些文化企业的邀请主持办学,如曾经一度活跃过的东莞亚视演艺学院,还有名教授、名演员自己办的私立戏剧培训学校,如谭霈生、张仁里、吕丽萍等人多年前各自在北京办的学校。五是综合大学文学院、外语学院开设的戏剧欣赏课、戏剧讲座课或课程内容当中的戏剧历史、戏剧文学、戏剧现象构成的戏剧艺术知识教育,这类戏剧教育,是人文素质的通识教育,与学生毕业后奔向职场的奋斗无直接关联。

五种类型的戏剧教育活动,实际上第一种、第三种、第四种是为戏剧艺术社会需求培养专门人才的戏剧教育活动,可以归为一类;而第二种、第五种在综合大学培养研究者的戏剧教育活动,其实可以归为非职业训练,人才培养的通识教育、素质提升的另一类。两类戏剧教育活动,可以分为以专业戏剧艺术人才培养为目的的戏剧教育和戏剧研究人才、通识教育戏剧知识技能传播的戏剧教育两类。一言以蔽之,可分为专业的和非专业的戏剧教育。

专业的戏剧教育与非专业的戏剧教育因为人才培养目标设定不同,从课程设置、专业建设到具体教学当中的环节设计、实践内容都有根本的不同。前者强调专业知识的系统性和基本技能的实践性,后者则立足相关知识的一般了解和一般概念的掌握,不十分要求实践能力。因此,专业的戏剧教育活动的人才培养、培训与戏剧艺术的“职场”有关,是为戏剧艺术的专业人才需要而存在、而发展的;非专业的戏剧教育一般与学习者的未来“职场”无关,只是为学习者提供深浅不一的戏剧知识,并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通识教育、素质教育的一部分而设立的课程。在综合大学设立的戏剧系,开展的往往就是这一类型的戏剧教育。美国戏剧教育非常发达,但是,更为发达的,是综合大学人文学院戏剧系面向大学各学院各专业学生开设的戏剧训练课程,编剧、导演、表演、舞台美术化妆、服装、音响效果等都让学生了解。但是,方面十分明确,那只是通识教育、素质培养的“非专业戏剧教育”,不是为那些将来要从事戏剧艺术生涯的学生准备的课程设计。职业戏剧艺术的从业者,要在设立专业戏剧教育的学校接受严格的专业训练。

应该强调,不管专业戏剧教育还是非专业戏剧教育,戏剧教育活动都是以戏剧知识、能力培养为目的的教育活动,教育活动的内容是戏剧知识和戏剧能力。但是,教育戏剧,除了手段借助戏剧方式之外,教育活动的内容可以是其他任何知识、技能,往往与戏剧无关。

戏剧教育与教育戏剧之不同:戏剧教育是以戏剧人才培养和戏剧基本知识、技能传授为目的的教育活动;而教育戏剧是以戏剧作为辅助手段、以戏剧活动的形式承载不同的培训、教学内容,以此来达到教育目的与提升教学效果的教育活动。教育戏剧、戏剧教育是两类性质不同的活动,二者在某些教学过程的外在形态上有相似性,如戏剧院校的表、导演实践教学,也是采用戏剧手段、在戏剧形式下使学生达到对戏剧知识、技能的了解和掌握。但是,在更多的情况下,戏剧教育与教育戏剧活动的开展,在活动内容、目标设定、目的追求上是不同的。教育戏剧活动是利用戏剧手段,戏剧教育活动主要以戏剧艺术知识和技能作为教育内容。

三、戏剧作为一种教育:戏剧活动的教育功能放大

在了解了戏剧教育有专业戏剧教育和非专业戏剧教育之后,还有一个疑问固执地存在于心间:戏剧教育与教育戏剧是什么关系?通过论述,我们知道它们如此地不同,但是为什么还会错用?

我想,问题就出在“教育”二字上。在戏剧艺术活动与借助戏剧形式、戏剧手段的教育活动、培训活动之间,有一个交叉、重叠地带,那就是“教育”。但是,戏剧活动具有社会教育功能,与教育活动借用了戏剧手段,完全是本质不同的两回事。要严格区分和清醒判别两种活动的本质:戏剧有“社会教育作用”与戏剧“作为手段”运用于教育目的是两回事,根本区别在于它们一个是艺术活动,一个是教育活动。

文化艺术的各种门类,除了自己的特质决定的审美功能之外,还能陶冶情操,净化灵魂,训练感官的美学鉴赏能力和心智的美学趣味,按照真、善、美的理想去雕琢、塑造人类内心,说到底,也是一种教育,特殊的教育,它涵盖了道德培育的“德育”,智力提升的“智育”,身体训练的“体育”,艺术教育的“美育”,宗教教化的“善育”。实际上,戏剧教育,应该归入艺术教育的大类,在“美育”统领之下。但是,我们必须明白,这种隐身于戏剧艺术中的教育,和我们日常生活中说的教育是可以区分出不同的。

我们考察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时不难发现,艺术教育、宗教教化、趣味体育、道德培育、智力教育其实都程度不同地借助戏剧活动来达到提高教育效果的目的。宗教剧、教训剧、趣味体育表演、课本剧等等,实际上都在利用戏剧形式、戏剧的生动形象、现场感染力强、便于感性参与的特点,开展自己的“教育”活动。由此可以说明,戏剧活动本身具有教育(教训、教导、训导、感染)功能。一种活动只要具有认知功能,它就具有一定的教育作用。对人伦纲常的认知,对人的情感方式和情感内容的认知,对不同历史背景、文化传承、家庭教养、社会层面的人的认知,对不同国家、种族、地域的人们的生活方式、情感内容、情感方式的认知,对不同情境下的人的生存处境、人的生存选择、人的命运轨迹的认知,对各种各样的人多生命活动和生活内容的认知,等等,观众都可以在欣赏戏剧演出的时候获得,这对他们当然是有教育作用的。

因此,有意识地利用戏剧艺术的教育功能,从匡正世道人心的角度,从启蒙救亡的角度,从移风易俗的角度,去强调戏剧的教化作用,为文明发展和社会变革服务,戏剧就成为一些热心社会进步发展的人士积极开展的活动。实际上,称戏剧为“高台教化”也好,看剧场是“天下的大教室”,尊演员为“天下人的教师”的比喻也罢,都是瞩目并放大戏剧活动的教育功能的认识。

但是,这里必须强调,戏剧活动可以“附带”具有教育功能、认识功能、游戏功能、休闲功能等,但是,艺术的审美功能却是主要的。我们知道“教”和“乐”是两码事,但也要明白,之所以可以寓“教”于“乐”,也可以存“乐”于“教”,一方面说明“教”和“乐”不是一回事,另一方面又说明“教”和“乐”在人类的社会活动中可以彼此渗透,互为表里。只不过,事物的本质变化,往往就在于结构的性状构成。以审美为创造核心、以艺术愉悦为最高追求、以审美体验为活动目的,这样的活动是艺术活动;而以知识传播和技能提升为活动核心、以增加培训效果和概念掌握为原则、以戏剧手段为形式、以趣味性的过程增强教学、培训效果为目的,那样的活动是教育活动。这些性质,区分的是有教育功能的戏剧活动与有戏剧形式的教育活动之间的不同。

戏剧是有教育性的艺术活动,教育戏剧是有艺术性的教育活动。两者是表面相似但本质不同的两类活动。

将“戏剧活动作为一种具有特殊教育意义的艺术活动”来认识,将教育戏剧作为“在培训活动与教育过程中借用戏剧手段的非艺术活动”来界定,这两种活动是不能画等号的。

由此,我们必须清醒,当有人将“戏剧教育”混淆于“教育戏剧”的时候,实际上,他们可能是认为戏剧艺术有教育功能,教育戏剧立足教育,可以互换。实际上这里的分析已经说明,审美的艺术活动具有教育功能与借用艺术形式的教育活动不应该混淆。Theatre art as a education,Get education from Theatre art,与Theatre in Education,Drama in Education是有本质的不同的。在两类活动中,是以戏剧审美还是以培训、教育目的为核心、为终极追求,作为活动构成的内在秩序,决定了两者活动性质的不同。

但是,似乎可以有一种追问:强调艺术性的教育戏剧与放大教育功能、宣传功能等非艺术因素的艺术戏剧可不可以互换?或者是不是会出现边界模糊的情形?在何种情况下,有成功例子么?是将教育戏剧作为一种教育活动,还是作为系中戏剧活动,作为戏剧文化的亚种?这正是我重新打量中国现代话剧发生、中国戏曲嬗变发展历史的时候心里反复琢磨的问题。

中国传统戏曲的现代转型,正是从“前朝旧事、才子佳人”嬗变为“社会改良”的教育戏剧开始的。早期话剧更是“启蒙社会”的教育工具。春柳社早期排演《热血》,据欧阳予倩的《自我演戏以来》中的描述,就是因为青年们的忧国之心与愤世之情,将一个浪漫、感伤的爱情故事,变成了一个反对专制、宣传社会改革、训导意味较强的剧目。实际上,历史上对一些名剧、名著作改编,旧瓶装新酒,说自己的话,托自己的情,是戏剧文化中屡见不鲜,戏剧创作上屡试不爽的现象。这样做的缘故在于名剧中的人和事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用改写、改编、“消费经典”的方式来为自己找到表情达意的良好基础,省事省力,事半功倍。艺术戏剧当中,这样的现象常常发生,毋庸赘述。但是,当人们将艺术戏剧剧目用来改写为教育戏剧演出,放大了教育、教训、训导意义,改变了其内在结构规定的审美功能核心,也就从根本上改变了活动目的,那么,我认为应该清醒地意识到,那已经是一个教育戏剧剧目了。2006年我在香港看过一个“展能剧团”演出的《哈姆雷特》,为一群弱能人士提供一种恢复体能活动平台,提供他们与人们交流的机会。这个时候的《哈姆雷特》,已不再是莎士比亚创作的那个情节紧张、情境复杂、性格彰显的作品了,而是由演出目的决定,变成了一个教育戏剧剧目。其中说明的问题是,目的以及服务于目的的活动内在规定性决定了活动的性质:戏剧审美目的和教育、培训目的作为活动的内在规定性,决定了活动是艺术戏剧还是教育戏剧。

戏剧艺术因为固有的特殊教育功能而具有教育性,在其教育功能被放大,教育性成为活动的主要内容时,它就产生了“质的变化”,就变成了教育戏剧活动。有教育意义的戏剧仍旧是戏剧;但是,有艺术性的教育活动,只能是教育。也许,这些方面,正是令人容易将戏剧的教育作用与教育戏剧活动混为一谈的地方,应该格外注意区别。

四、教育戏剧视野下的中国现代话剧观察

中国现代话剧史研究中有一个很大的难题,就是发展过程当中,许多作品,在产生的时候轰轰烈烈,名震一时;但时过境迁,让人记得的作品却寥寥可数,尤其是今天还能上演的,只是曹禺等少数名家的作品而已。这给研究者出了一个老大的难题:作品的社会轰动效应和实际上所具有的艺术生命力、美感,常常处在十分悖谬的“两极”,如何评价它们?一方面,无法断言当时的观众没有判断力,何以那样欢迎那些艺术水准并不高的作品;另一方面又必须解释:那些曾经名动一时的作品为何缺少生命力。

当我引入教育戏剧的概念时,我发现,用两种判断标准去面对中国话剧的发生、发展历史,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中国现代话剧史上,存在着两大戏剧种类,一种是艺术戏剧,另一种是教育戏剧。我们今天回头审视时,那些名动一时,但缺少艺术生命力的作品,其实都是教育戏剧的作品。要说清楚这个问题,需要对中国话剧发生、发展的历史,做一个简要的回顾。

中国近代社会是一个急剧转型的时期。一方面是帝国主义列强用“坚船利炮攻破天朝上国后的虎伺狼窥”;另一方面是“黄龙旗子一天倒比一天威风小” 的国势颓败,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的大祸临头,激起了仁人志士励精图治、求变图存的强烈要求。当时,山河破碎,大众嗟叹,国家形象是东方睡狮,国人形象是东亚病夫,有志之士长歌当哭,奔走呼号,鼓吹变法,变革维新。从社会改良运动到社会革命运动,成为中国社会由近代向现代转型的内在动力。于是,疗救国民的麻木,成为志士仁人们首先着手的工程。“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 这样的观念,立刻成为一种开风气之先的口号,将小说、戏剧等在群众中有影响的文学艺术形式作为启蒙国民利器、改良、改革社会工具的思潮,立刻风行中华大地。应该明确,近代中国的戏剧的改良和现代中国话剧的发生,就在这样的思潮影响下。小说、戏剧的改良,新文化的建设,成为社会改良/改革运动大潮的一部分。中国由近代迈入现代,启蒙救亡、求变图存的思想文化运动,开展得波澜壮阔,气壮山河。1905年,陈独秀作为近、现代文学改良到文学革命运动的先驱是这样认识戏剧的:“戏园者,实普天下之大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之大教师也。” 因此,有志者纷纷提倡“发生人之忠义之心”“练习格致之学”“有益于风俗”的戏曲,改良坏人心智、有害世风的演剧。1905年组织过《捉拿安德海》《江西教案》之类的时事新剧的汪仲贤,与新剧家朱双云等人组织上海学生于 1907年作开明演剧会公演,以《六大改良》为总剧目,演出“破迷信”的《僧道改良》,“禁烟赌”的《社会改良》,“诫盲婚”的《家政改良》,“嘲私塾”的《教育改良》,“谈洋务考察”的《政治改良》,赞“练新军”的《军事改良》 。教育社会,开启民智,目的明确,不言而喻,实在是时代风向、社会思潮所裹挟下的戏剧文化的特征。

同年,被看作是中国近代戏剧向现代戏剧转型的中国留学生戏剧团体春柳社在日本东京诞生,这不是一个纯粹的艺术社团,实际上更像是一个社会改良团体。后来被称为弘一法师的春柳社主要创始者之一李叔同(息霜)宣称“誓度众生成佛果,为现歌台说法身”,而结社意图在于“改良戏曲,为转移风气之一助”,“本社无论演新戏、旧戏,皆宗旨正大,以开通智识,鼓舞精神为主” 。这与中国留学生出国虚心学习,寻求救国救民之路的整体精神气象是高度吻合的。春柳社诞生在日本,辛亥革命前后在中国发展得如火如荼的文明戏的源头也在日本。学习日本从“壮士芝居”演变过去的“新派剧”,用意在于鼓吹社会改革,关心时事政局,文明戏在鼓吹辛亥革命与社会改良、移风易俗、开启民智方面,可以说是得一时之风流,流誉天下。当时比春柳社一班人还要走红,广泛受到社会欢迎的人如任天知、王钟声、刘艺舟等人,可以说各领风骚,构成了文明戏在中国辛亥革命前后的前沿风景。刘艺舟曾经慷慨激昂、迸血带泪地陈述自己的戏剧演出追求:“回首神州,医疗束手。进则豺狼当道,举步维艰;退则洪水横流,立锥无地。伤心惨目,又非艺舟一己焉。艺舟自思菲才材,秉性孤僻,既不欲涂脂抹粉献媚于市人,也不欲奴颜媚骨夸耀于乱世。丈夫争功,不在刹那;而目光所注,当在千百年之间。此艺舟以铁板铜琶谋生活,有心人当毋作优孟观乎……吾心所向,提倡人权;吾志所趋,铲除国贼……利于国,利于身,吾志未酬,吾心不死!吾国一日不强,吾舍一日不弊,有生之日,即吾奔走鼓吹之年,粉身碎骨,亦吾之所不计。” 演戏是当时的一些仁人志士找到的一种痛快淋漓、生动形象地启蒙民众的“爱国励群之道”。文明戏时期亲历者马绛士说:“文明戏是清朝末年我们在日本宣传革命的一种主要工具,本来是极崇高的东西。我们抱着革命的目的、爱国的精神,组织了一个‘春柳社’……因为要宣传革命,开通民智,在民国元年我们便从日本回到祖国来表演。” 《哭祖庙》《党人碑》《家庭恩怨记》《血蓑衣》《安重根刺伊藤》(《东亚风云》)《赤血黄金》《共和万岁》《波兰亡国惨》《孽海花》《宦海潮》《官场丑史》《张文祥刺马》《爱国血》《征鸿泪》……从戏曲改良到文明戏,在轰动效应中热演的,都是那些主张改良,鼓吹革命的剧目占据文化主潮的位置。到了辛亥革命社会思潮退潮后,文明戏走向颓败消亡,仍然有人痛切地呼吁新剧文化的社会功用。1915年的《戏剧丛报》第 1期载有署名豪士的文章《忠告新剧家》说:“今日神州黑暗之秋,非新剧应时而起,不足以洗涤恶念,振刷暮气。于是众口一声,攘臂而出,独树一帜,于顽固麻痹之社会上,发其新音,以醒愚民。”

文明戏时期成为过去,新文化运动酝酿出新的思潮和新的创造,在启蒙救亡的功利目的下,不少仁人志士重新选择思想武器和文明武器。这时,中国传统戏剧不可避免地被送上了祭台,他们以批判否定传统戏剧为前提,借鉴西方戏剧,而且选中的是战斗的、启蒙的、敢于挑战权威和社会成见的易卜生。在“经世致用”的传统文化精神与“启蒙救亡”的现实社会需求作用下,我们学习西方戏剧,很大程度上是寻找救国救民、改进社会的“称手武器”而非去寻找一种艺术样式。1921年民众戏剧社的成立宣言代表了这种文化选择、戏剧精神:“当看戏是消闲的时代现在已经过去了,戏院在现代社会中确是占着重要的地位,是推动社会使前进的一个轮子,又是搜寻社会病根的X光镜。” 这是被广为引用、耳熟能详的宣言,代表了那个时代戏剧文化的时代精神。结果是,有问题就成戏,有想法就演出,问题多多,思想丛生,主义庞杂,唯独没有艺术上的追求与用心。余上沅批评说:“政治问题,家庭问题,职业问题,烟酒问题,各种问题,做了戏剧的目标;演说家、雄辩家、传教士,一个个跳上台去,读他们的词章,讲他们的道德。艺术人生,因果倒置,他们不知道探讨人生的深邃,表现生活的原力,却要利用艺术去纠正人心,改善生活。结果是生活愈变愈复杂,戏剧愈变愈繁琐;问题不存在了,戏剧也随之不存在。通性既失,这些戏剧便不成其为艺术(本来它就不是艺术)。” 闻一多的《戏剧的歧途》也对热衷于谈思想、讲主义的“戏剧现象”提出批评,认为收成“差不多全是稗子,缺少动作,缺少结构,缺少戏剧性……”而且“把思想当剧本,又把剧本当戏剧” ,对戏剧艺术毫无了解,却以戏剧的名义轰轰烈烈地开展了文化运动。

学生演剧、工人演剧、农会演剧、商会演剧……沿着问题、主义路子走下去,如湖南工人领袖庞人铨 1921年写、湖南省劳工会女工新剧组演出的《人道之贼》《金钱万恶》《社会福音》,上海工人纪念牺牲的庞人铨的《觉悟的民众》,广东海丰农会的《二斗租》,直到上海的民众戏剧运动,河北定县晏阳初和熊佛西作为平民教育活动的一部分开展的农民戏剧运动,左翼戏剧运动,国防戏剧到抗日战争全面开展的民族抗战戏剧入伍、下乡运动,包括解放区的红色戏剧,《同志,你走错了路!》《兄妹开荒》《夫妻识字》诸如此类,不胜枚举。我们的戏剧文化,经历了一个从“改良社会”的工具到“改造社会”的工具,再到“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的“工具化、手段化”的过程。一条非常明晰的线索是:无论是启蒙,还是救亡或是解放,我们的戏剧文化活动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教育戏剧,是“启蒙与救亡”和后来“反饥饿、反内战、争民主”的现代心智大启蒙、民族意识大培训、国家意志大教育的活动。

从疗救颓败的中华起始的戏曲改良,到学习日本新派剧掀起的文明戏热潮,再到后来问题、主义戏剧的文化革命,再到全民抗战对戏剧手段的借重……从起点,到过程,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中华民族在一百多年这种历史大背景下的生长、变化着的戏剧文化特点,教育戏剧在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史上的成绩,可以说是史诗式的,那样的如火如荼,那样的可歌可泣,那样的波澜壮阔。我们今天用情感的精致、意境的别致、结构的精巧和人性探查的精微之类的审美要求和艺术标准来判断那些作品,可能不太客观。在现代戏剧历史研究中误用了标准,用艺术戏剧的标准来评价教育戏剧,往往就乏善可陈,就不大理直气壮。

我们的整个现代戏剧文化当中,当全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危险的关头时,社会历史和民族生活必然地选择生产大量的教育戏剧以共赴国难、共度时艰。我们今天对这个时期的戏剧作品,就特别应该清醒,用恰当的尺度来判断它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育戏剧或者戏剧文化教化、训导、培训、宣传的作用被格外借重,被格外放大,成为“战斗传统”被固定下来。我们今天应该清醒: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有多种层次的戏剧文化存在。近、现代历史上,教育戏剧占据了最大面积的中国戏剧舞台,这是为了救亡、启蒙、解放的目的,人们不约而同地选择教育戏剧开展声势浩大、影响深远、动员广阔的民族教育运动的伟大历史,是借助戏剧手段开展的国民教育的壮丽史诗。不这样认识,就愧对先驱们的努力,就误读了历史,就无法客观评价和合理解释现代话剧史的人和事。但是,当时过境迁,历史要求、社会生活变化了的时候,就应该调整戏剧生态。用一种尺度、一种要求面对戏剧、面对生活,就可能妨碍戏剧发展,就可能因没有教育戏剧的真正价值判断而缺乏社会定位,缺乏自觉意识地利用和发展教育戏剧以推动社会进步和生活文明建设。

五、教育戏剧在今天的运用

今天是重新反思历史、调整尺度、更正评价的时候了。一方面要肯定教育戏剧在中国民族近现代历史中做出的贡献;另一方面了解在这样的历史中戏剧艺术自身的美学建构的贫弱和艺术积累的有限;再一方面是树立信心,有意识地积极发展教育戏剧,为中国教育与中国戏剧艺术的交叉地带,寻找新的发展、繁荣空间,为新生活、新时代做出贡献。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从中国近代启蒙运动开始,到现代的救亡、解放的社会斗争需要,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声势浩大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一化三改造” 开始的巩固政权、经济建设等,以及后来的“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政治运动,还有再后来的改革开放……都轻车熟路地利用戏剧作为“宣传武器”。今天回头重读那些时代色彩很浓郁的作品,感到艺术性不足,是必然的。它们更多是教育戏剧而非艺术戏剧。戏剧在这些活动里更多是“手段”或“方式”。发展到 20世纪 80年代初,“戏剧危机”出现,其实是由观众厌烦了“受教育”而“放弃剧场”引发的。这个时候,寻找戏剧魅力的“探索戏剧”如雨后春笋出现,找寻的正是教育戏剧作为戏剧家族“亚种群”以外的戏剧本体的艺术魅力。于是,我们重新确定戏剧首先作为艺术,然后是一种以演艺为核心、假定性为创造与欣赏前提的扮演人物和故事的艺术。实际上,这是话剧进入中国以来戏剧界第一次认认真真地深入讨论并大胆实践的艺术戏剧运动。与开展了近百年的教育戏剧相比,还真是很初始的阶段,但那是意义和成果都非常重大的开始。可惜,进入 20世纪 90年代,社会发展的注意力转向了,没有继续扩大戏剧作为艺术的这种本体性的成果,一定范围内,戏剧文化的亚种群“教育戏剧”再度回暖复苏。而且,它们不仅仅在时事教育、政策教育、意识形态教育范围,而且在教育界行业培训、社会工作、商贸宣传等领域广泛展开。

我主张,艺术戏剧与教育戏剧并存,要共同发展,不可偏废。而且,在艺术戏剧满足社会的审美需求的同时,也要特别注重发展教育戏剧以满足社会对戏剧文化的应用需求。低幼儿童教育、中小学教育、教师的教学能力的提高、行业培训的需要、政府公众窗口形象培训、传统的意识形态宣传、政府形象的塑造、国家意志的彰显、政策措施知识的普及等等,都是戏剧文化可以变为“应用手段”去促进社会发展的广阔天地,应该有意识地发展教育戏剧,并引导社会、文化生产部门认识教育戏剧的价值和在戏剧文化当中的恰当位置。既不可将它夸大为戏剧文化的全部,也不可因为它缺少充足的艺术性而一笔抹杀其存在的价值。因为,本质是应用性教育或培训活动的教育戏剧,本来就是一种具有戏剧性的教育活动,而不是艺术戏剧或审美戏剧那样的艺术活动。

如果更严格地区分,除审美戏剧或者艺术戏剧之外,就是应用戏剧。教育戏剧是应用戏剧中可以广泛推广的一类。此外,还可以有专为用于心理治疗与体能恢复与发展的理疗戏剧,还有以发展旅游、注重参与游戏、把知识趣味化为活动的旅游戏剧,这些戏剧活动的开展,强调借助戏剧手段与借重戏剧活动方式,达到实际功利目的。应该说,在实践的检验中,这些活动的开展是十分有效的。 uDgNM09XpcvB/nS3/42+/biBoYlT0RIrHQfWZIr1yuev287uBWOb6FWAgG5gHVV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