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白族民居照壁建筑中的伦理道德观念

照壁,乃是白族颇具特色的建筑,是白族文化的精华之一,亦是白族伦理观念的重要载体。照壁在白族及大理地区的历史中源远流长,其中蕴含着白族人民的艺术修养及审美情趣,其上的题字亦与白族伦理观念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举其题字,杨姓的“清白传家”告诫人们要清白,张姓的“百忍家风”要求人们要忍让,严姓的“富春家声”教育人们要淡泊名利,赵姓的“琴鹤家声”鞭策人们要清廉高洁,等等,无不闪烁着白族伦理道德教育的光辉;其共性是崇尚树立榜样,注重民族姓氏的特色,重视家风教育,传承家规家训。白族照壁所体现的伦理思想博大精深,值得继承与发扬光大,必将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事业贡献一份力量。

白族是一个勤劳智慧的民族,白族先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民居照壁建筑文化,也有自己的特点。通常白族民居布局一坊单元房子,可以单独加围墙、厨房、厕所、照壁等建成为一般普通民居建筑。可以组成“三坊一照壁”的形式,即由三坊单元房子同一方围墙即照壁组成三合院;也可以组成“四合五天井”,做成有走廊小厦瓦屋面,四坊房子楼层相互不连通、或相互连通不设小厦瓦屋面,而是设楼层走道为木栏杆的形式。而无论是“三坊一照壁”,还是“四合五天井”,还是“六合同春”转角楼,照壁是不能缺少的,也是白族民居区别于其他民居建筑的一大特色,别具一格。因此,白族民居照壁有自己的特点、内涵,又蕴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观念及行为规范。

一、白族民居照壁的缘起

照壁,通俗地说,就是面对着自己的墙,有点类似于北京四合院的影壁,但是,照壁在白族民居建筑中是其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白族民居照壁上一般会题字,表达着白族人家的伦理观念,也是白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深度接触、沟通、交融的体现。因为,白族民居长期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属于中国古建筑范畴。但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白族先民的不断继承和创造,结合当地的建筑材料、气候、地理条件、文化艺术、思想观念等,又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在屋面、木构架、飞檐、斗拱、木雕、门窗、装修、藻井、台基、阑干、彩画、照壁、庭院布局等方面,日臻完善而自成一体。

白族民居照壁其实古已有之,古时建筑必分院内与院外,院内的东西要隐藏好,院外的东西要隔挡开;院内外之间隔一道小墙即能达到此目的,照壁便由此而来。早在汉唐时期,有不少中原的汉人迁居洱海地区。《通典》卷187载:初唐时期洱海东部地区“数十百部落,大者五六百户,小者二三百户,无大君长,有数十姓,以杨、李、赵、董为名家。”“自云其先本汉人,有城郭村邑,弓矢矛铤,言语虽稍讹舛,大略与中夏同;有文字,颇解阴阳历数,而以十二月为岁首。其土有稻、麦、黍、豆,种获亦与中夏同。”可知,到唐代初期,已有不少汉族移民在洱海地区定居,而且年代颇为久远。 他们互相交流。共同生活在一起,互相影响。

根据考古发现,在4000多年前,白族的祖先已在金沙江以南,苍山洱海以北的地区定居下来。长期以来,白族先民居住在这里,与其他民族共同生产,和睦相处。在儒家文化影响下,白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艺术在10世纪时,就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建筑方面,从历史记载和巍立千年的大理三塔来看,可以说明白族的建筑艺术和技术在唐宋时就有了很高的成就。在这段期间,白族和汉族文化交流极为密切,对白族建筑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到了元朝,在大理设路,明清两代设村和县,明朝从中原地区大量移民到云南大理等地,必然促使和内地文化不断地交流融合。所以,就白族建筑的现状来看,大体与内地相似,但又具有自己的民族特点。 白族建筑文化中的照壁不仅深受汉文化的影响,也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

在大理国时期,白族是云南的统治民族,但是汉文化对白族的影响依然不断。元代郭松年《大理行记》说:“大理与宋王朝相与使传往来。故其宫室、楼观、言语、书数、以至冠婚丧祭之礼,干戈战阵之法,虽不能尽善尽美,其规模、服色、动作、云为,略本于汉。自今观之,犹有故国之遗风焉。”可见,即便在大理国白族居统治地位时,汉文化始终对白族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有长期和深远的影响。 今天,白族民居建筑照壁可以在鹤庆、诺邓、大理喜洲、周城等白族传统民居建筑群落中找到依据。

如喜洲白族民居建筑的历史:从喜洲宏圭山墓地中出土的三国墓和喜洲镇凤阳村南和庆洞出土的晋墓,说明汉以后就有一部分汉官到大理了。隋代,据传史万岁曾驻师于此,故名“史城”。唐代南诏时,蒙归义袭破咩逻皮,取大厘城,此时喜洲又被命名为大厘城。南诏统一六诏后,把阳苴咩城、邓川、大厘城视为同等重要,苦心经营。到明正统九年,曾在喜洲建有的城池已毁没。如今喜洲白族民居多是明清以来保存下来的。 到了1938年,引进了现代建筑风格。如今喜洲白族民居建筑群既保留中国古代的民族特色,又有近现代的和外来的特色。 今天喜洲的董家大院、严家大院,不仅有白族传统民居的照壁建筑,还有法国式建筑的小楼。

照壁是中国受风水意识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北方称之为“影壁”。白族十分重视照壁建筑生态环境,讲风水。认为风水讲究导气,而气不能直冲厅堂或卧室,否则不吉。为了避免气冲,便在房屋大门前面置一堵墙。为了保持“气畅”,这堵墙不能封闭,故形成照壁这种建筑形式。为了遮蔽风雨,家家都有照壁。照壁在白族建筑中便应运而生。照壁除具有挡风、遮蔽视线的作用外,还有一个重要作用是采光。当太阳西下时,阳光直接打在照壁上,再反射到屋里,可以让屋内依然敞亮,所以也称之为“照壁”。同时,照壁又有吉星高照、吉祥如意的伦理内涵。

二、白族民居照壁的内涵

白族民居中的照壁是人们最喜爱、并具有艺术欣赏价值的建筑。照壁的构造、雕塑、砖雕工艺、彩画工艺反映出白族人民的文化艺术和白族古建筑的风格。照壁有建造在村头或庙宇前面的,村头照壁和庙宇照壁是独立的,墙较厚。民居中的照壁中间高两边低,以泥作工艺为主,墙头瓦面的檐口及瓦脊的起翘要做得自然美观。通常照壁中间安设高级彩花大理石,或安贴书写有“清白传家”“紫气东来”“苍洱毓秀”“耕读传家”等汉白玉大理石。经过纸筋灰粉饰后的照壁,再通过白族民间艺术画匠的传统精心彩画,反映出白族建筑文化艺术的个性及内容。民居照壁也有简易做法,即檐口不做斗拱花饰,飞檐石下只做飞砖、飞瓦线条及花框、花格、彩画也以淡墨彩画为主。这样做成的照壁较为经济,民间所设较多为“三坊一照壁”中的照壁和“两坊一照壁”中的照壁也各有自己的特点。

鹤庆、喜洲近代民族商业的迅速发展,为其民居建筑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喜洲商帮”经过长期的商业经营,积累了大量资金,有很大一部分资金被投放到民居建筑和办学校、办医院、建造图书馆等福利事业上面。我们今天在喜洲见到的一幢幢青瓦白墙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一进两院”等院落,除少数是明代建造的外,其绝大多数都是清至民国时期的建筑。据赵勤先生调查统计,喜洲有明代至民国年间的房屋建筑达101坊间。保存如此完整、建筑艺术水平如此之高的民居建筑群在云南乃至全国也是难以找到的。由于喜洲白族民居建筑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1987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6月23日,喜洲白族民居建筑群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喜洲白族民居建筑群中的“三坊一照壁”是大理白族民居的主要形式,是合院式建筑的典型代表。每一坊房屋的照壁上都要请书法家题写与本家姓氏有关的四个大字。如杨家要题“清白传家”,张姓要题“百忍家声”或“百忍家风 ”,王姓要题“三槐及第”,李姓要题“青莲遗风”,赵姓要题“琴鹤家声”,何姓要题“水部家声”,杜姓要题“工部家声”,董姓要题“南诏宰辅”,还有村子东面的照壁上大多题“紫气东来”。这些照壁上题写的大字,是白族建筑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具有很深的文化内涵 及伦理道德的要求。

(一)杨姓“清白传家”

杨姓照壁上题写的“清白传家”。“清白”就是操行纯洁,没有污点。王逸《离骚序》:“不忍以清白久居浊世,遂赴汩渊自沉而死。”“清白传家”这个典故取自东汉杨震的故事。杨震,从小好学,人称“关西孔子”,可见其学问之精深及做人之高尚。有一次,他赴任路过昌邑,当时昌邑县令曾受杨震举荐,为答谢举荐之恩,深夜带了黄金十斤想要送给杨震,杨震责问县令“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县令以为杨震有顾虑,急忙申明“暗夜无知者”,杨震反驳说:“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县令羞愧万分,慌忙退下。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哉!’”安帝时官至太尉。安帝乳母王圣及中常侍樊丰等骄侈横行,他多次上书直言劝谏,被樊丰所诬罢官,遣归本郡,愤而自杀。中国封建社会的官吏,大多营私舞弊、贪赃枉法。而杨震身居太尉,能够拒绝重金贿赂,这是极少见的。

杨姓照壁上题书的“清白传家”就是教育、启迪后代子孙做人要一清二白,清廉,不贪污受贿,“与其浊富,宁比清贫”。故在大理许多杨姓的大门及堂屋门上,有这样的三幅楹联,第一幅书“历时阴阳本有脚,清白传家夜辞金”;第二幅书“世继鳣堂清白远,家传雀馆吉祥多”;第三幅题书“谦恭处世严三畏,清白传家守四知”。 可见,杨姓的为人处世的价值观念即凡不清白之事,皆有天知、地知、我知、子知。因此,告诫杨姓子孙做人做事要清白,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所以,笔者的奶奶经常告诫我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一针一线也不能拿,手脚要干净,千万不能见钱眼开,要管好自己的手脚,认认真真做事,干干净净做人。”这就是我们杨家的家规及家训,也是我们做人的行为规范及价值要求。

(二)张姓“百忍家风”

张姓照壁题书“百忍家声”的典故出自唐代张公艺传说故事。据《旧唐书》一八八《张公艺传》和《旧唐书·刘君良传》记载:“郓州寿张人张公艺,九代同居……麟德中,高宗有事泰山,路过郓州,亲幸其宅,问其义由。其人请纸笔,但书百余忍字。”高宗有所体会,随后大加赞赏,赏赐给张家大量金子。后来张姓常以“百忍”为堂名。因为,古代的封建家族制度,聚族而居,易起纠纷,非百般忍耐,不能相安。唐代张公艺的“百忍”家风被张姓一直传承下来。一个家庭,相互之间,如果没有必要的忍让,是不能和睦相处的。所以,忍学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中国历史上,凡是显世扬名、名垂千古的英雄豪杰、仁人志士,无不能忍。人生在世,生与死较,利与害权,福与祸衡,喜与怒称,小之一身一家,大之天下国家,都离不开忍。古代先哲对“忍”字有很多精辟的解释:《说文》中说:“忍,能也。”《广雅·释言》中说:“忍,耐也。”孔子说:“百行之本,忍之为上。”还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宋代文学家程颐说:“愤欲忍与不忍,便见有德无德。”把忍看成是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中可看出人的品德操行。陆游说:“小忍便无事,力行方有功。”元代的许名奎、吴亮还专门编纂了《劝忍百箴》和《忍经》供后人学习。清代的《忍字辑略》一书也说:“古圣贤豪杰所以立大德而树大业者,莫不成于忍,而败于不忍。”提倡“忍为高,和为贵”是弘扬传统的尚和精神。俗话说得好,“家和万事兴”,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是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另有记载,相传张姓始祖在汉代时,被人欺辱,九十九次皆忍下气来,后来成了仙。 可见,张家是我国历史上治家有方的典范,其治家之道与其“百忍家风”是分不开的。时至今日,白族张姓的人家为人处世的主要伦理观及行为规范,仍然是凡事皆以忍为上,一忍到底,海阔天空。并且要求后代子孙以忍为贵,告诫张姓子孙要秉承百忍家风,让其世代相传。

(三)严姓“富春家声”

“富春家声”这个典故取自东汉严子陵的故事。严子陵,东汉著名隐士,少时即名声在外,与东汉光武帝刘秀是同学,亦是好友,为刘秀夺取政权出了不少力,刘秀即位后,多次延聘严子陵,但严子陵坚决不受,隐居至死。后世范仲淹曾予以“云水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的赞语,使严子陵以高风亮节闻名天下,富春江即为严子陵隐居之地,昭示着那一段佳话。时到今日喜洲“富春里”住的大多都是严氏子孙,而巷道取名为“富春里”,是望佳话再续的美好期盼。

由此可知,严姓的为人处世的主要伦理观即君子爱财取之以道,不因为权力、名利而堕落,时常应以严氏祖先子陵为警策、为榜样。因此,告诫严姓子孙虽然大多经商有成,但必须善护己节,不为钱财所吞噬而失节。

(四)赵姓“琴鹤家声”

赵姓照壁上题书的“琴鹤家声”这一典故,取自北宋赵抃的故事。据宋沈括《梦溪笔谈》九《人事》一,《宋史》三一六《?》本传记载,赵抃(1008-1084年)字阅道,衢州西安(今浙江衢州)人。景祐进士。任殿中侍御史时,弹劾不避权贵,人称“铁面御史”。后知睦州(今浙江建德东)、虔州(今江西赣州)及成都。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神宗初参知政事。赵?任成都转运使时,随身只带一琴一鹤,比喻为官清廉。《全唐书》六七四郑谷《赠富平李宰》:“夫君清且贫,琴鹤最相亲。”宋苏轼《苏文忠诗合注》三十《题李伯时画赵景仁琴鹤图》之一:“清献先生无一钱,故应琴鹤是家传。”清献,即赵抃,有《赵清献集》。

因此,赵姓照壁上题书的“琴鹤家声”,同样是表达为官清廉,不贪污受贿,清清白白做人的理念。赵姓门联书:“吾家门前常栽竹,琴鹤家风只爱莲。” 说明赵家不避权势地弹劾奸臣,时人称为“铁面御史”。其日所为之事,夜间必端正衣冠,焚香以告天地。琴鹤家声取自其日常行仪常以一琴一鹤自随。证明赵姓为人处世主要伦理规范:即以一琴一鹤象征先祖为政简易,为官清廉的高尚人格为景仰、为趣向、为榜样;告诫赵姓子孙不忘先祖之道,树立为人为官的高尚品格。

(五)董姓“南诏宰辅”或“九隆之裔”

董姓照壁上题书“南诏宰辅”,有时也题“九隆之裔 ”,说的是董姓始祖董成曾经为南诏清平官的事。喜洲《董氏族谱》称其始祖为董成,传至今日,已有40余代。董成是南诏蒙世隆时期的清平官。据《新唐书·南诏传》记载:“初,酋龙遣清平官董成等十九人诣成都,节度使李福将廷见之。”董成到成都的时间为唐懿宗咸通元年(806年),因与节度使李福抗礼,被逼囚禁。刘潼代李福节度四川,上任成都后,即释放董成一行,奏请遣还南诏。唐懿宗诏令董成等至京师,给予接见,赐予甚厚,慰劳之,遣反南诏。(见《资治通鉴·唐懿宗咸通七年》)故董成是一位十分忠诚于南诏蒙世隆时期的清平官,是官居要职,声势显赫的人物。董姓照壁上题书“南诏宰辅”,就是要显扬祖先董成的功绩。《礼记·祭统》载:“显扬先祖,所以崇孝也”。 至今,喜洲董家祠堂里,还有“为官要清正廉洁,为人要诚实厚道,办事要认真负责”的家风记载。

(六)“紫气东来”

喜洲镇东南建有一个照壁,其上书写着“紫气东来”四个大字。“紫气东来”这一典故出现的时代较早,传说老子出函谷关,关令尹喜见有紫气从东而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果然老子骑了青牛前来,尹喜便请他写下了《道德经》。

喜洲白族民居照壁上题书的常见文字还有“书香世美”“理学传家”“廉吏家声”“科甲联芳”“陇西世第”“双铭宅第”“宏农世第”“连壁生辉”“雀馆生辉”“太尉微风”“彩云南现”等典故及历史传说。 诸如此类的白族照壁题词,举不胜举。

可见,白族人无论哪个姓,都非常重视照壁建筑的雕刻图案,各家所建的照壁不仅显得高大又顺应各家的自然特征,又根据各家祖先遗留的家规家训,在照壁上彰显,体现自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及做人做事的准则。有的家族也喜欢在照壁上书写福字,来表示家庭幸福平安。

三、白族民居照壁中蕴含的伦理规范

白族不仅有灿烂的文化,也有优秀的传统伦理道德。白族传统道德中的自强不息、敢于适应并不断改造环境的民族精神;群体内聚、维护统一和爱国主义传统;为人正直、诚实守信、勇敢的品德;办事公道、乐于助人、互相帮助、尊老敬贤、养老扶幼、父慈子孝的美德;崇尚礼节、淳朴善良、热情好客的道德风尚;重义气,坦诚相见、疾恶如仇的道德品质;夫妻互敬、家庭和睦的道德观和勤俭节约、反对浪费的传统美德;抑恶扬善、趋利避害、爱憎分明的道德主张、还有尊师重道、与人为善、和睦共处、仗义疏财等道德规范 ,都一代一代地延续下来,并以照壁为载体,在照壁题词的内容中体现出来,各有特点,但又有其共性。分别为:

(一)照壁题词崇尚英勇树立典型榜样

崇尚英勇正义的美德,抑恶扬善是白族照壁内容的共同点。比如杨姓以杨震为荣,张姓以张公艺为榜样,赵姓以赵?为典型,严姓以严子陵为警策,董姓以董成为榜样等等不一而足;可以看出几乎每一姓人家在题写照壁上的词时,都会树立一个本姓人为典型榜样。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无尽,可以世世代代相传,不断鞭策、激励后代子孙,以祖训为准则,规范自己的行为,符合家规家训,才能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可见,白族照壁伦理观中崇尚典型、树立学习榜样是人们的共同需要。

(二)照壁题词注重姓氏特色各有不同的伦理观

注重姓氏特点各有不同的价值观,这一点从上面论述中的杨姓、张姓、严姓、赵姓、董姓照壁的伦理道德规范可以看出,其伦理思想都是各有侧重。比如杨姓重清白;严姓重淡泊;张姓重忍让;赵姓重尚清廉;董姓彰显祖先功绩,要求做官要清廉,主持公正。不同姓氏各有不同的价值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我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照壁建筑中折射的伦理道德规范及标准,让人们遵守,成为自己的行为规范。

(三)照壁题词重家风家训的教育

照壁是白族人家一进门皆会看到的一面壁,上书富含伦理思想的四个大字,使家中之人皆受其熏陶,无不发生潜移默化之改变。白族家家户户几乎都有照壁和题字,折射出照壁题字是白族文化的一个固有模式,也是白族伦理道德传承的一个重要方面。亦即证明白族文化中重视教育,其中,重视伦理道德教育是白族重要的任务,而家风家训教育是其核心,已经深入骨髓。

可见,照壁在白族民居建筑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集中反映了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厚文化的白族人的审美意识,而且折射出白族做人的行为准则与伦理道德观念。在白族民居的照壁、大门及房屋檐口部分到处是古色古香的民间彩画和题词。这些彩画和题词有其民族特色,是历代白族能工巧匠经验和智慧的结晶,也是白族伦理道德观念的总结。从色彩上讲,自古以来白族喜爱白色,以白色为吉祥。所以,民居照壁建筑墙面多为白墙,照壁墙中间部分不能随意着其他色,一定要用白色。在白墙上面彩画着色以素雅清淡为特色,给人以幽雅舒畅之感;题词以家风家训为准则,主持公正、伸张正义,又传承各家自己的特色,给人以道德的力量。因此,白族照壁建筑的题词中蕴含着丰富的伦理道德规范及要求。

总之,白族照壁中蕴含的伦理观具有故事性、简洁性、精华性,是中华伦理道德文化的重要瑰宝,也是白族优秀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时代,也可作为我国伦理教育的重要借鉴,特别是少数民族伦理道德教育,要可持续地永恒的坚持下来,才能不断弘扬光大。

(原载蒋颖荣等主编:《优秀传统文化与伦理学的使命》,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年版。) CronRFzm1kJ/9zifPJh55AE4Fyt+Aty8sx+zyNq5ytx+O/aJiR0MgPABk4IE9o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