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古城剑川

剑川古城(金华古城)始建于元代至正末年(1368 年),已有 650 多年的历史。原有古城墙巍峨壮观,古城墙、谯楼于1952 年拆除。现四门护城河、壕桥犹存,古城墙基础四至清晰,明代建成的街巷道路走向不变,尺度不变,格局不变,历经沧桑,古貌依旧。古城的民居极富特色,尚保留明代建筑 40余处,其中有 21 个院落保存完整,尚保留清代建筑 146 处,其余为民国至 20 世纪 60 年代的土木结构建筑,古民居建筑的保留量占全城民居总数的 90%以上。

西门街:时光依旧温暖素雅

秋日,我又一次跟远道而来的朋友们漫步在剑川古城的街巷中。那日雨后初晴,西门街的鹅卵石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光芒,清澈的水流从一扇扇古老的门前潺潺流过,看着一个朋友身穿改良旗袍长裙、撑着红色阳伞在街巷中走过,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走进了百年前。

据康熙《剑川州志》载,剑川古城“周三里三分,高一丈六尺,厚一丈二尺,砖垛石墙。垛口一千三百二十七,壕宽八尺,深五尺,城内驰道宽一丈,城外驰道宽一丈二尺”。古城原有全部用青石板支砌的城墙,嘉庆门、拱日门、金龙门、拱极门 4 座城门分别在古城的东南西北端,4 座城门上均设有谯楼,整个城池城墙修筑坚固,又因东临剑湖,西靠金华山,地势非常险要,为当时迤西地方易守难攻的主要城池之一。这些古民居小巧玲珑,布局严谨,以“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平房带门楼、前铺后院等古朴典雅的建筑形式,给人们展现出了明代初期、明代中后期、清代、民国时期白族民居建筑结构的不同形式和特点。我们到西门七曲巷何宅观看四合五天井的白族民居建筑,去“振威将军第”鲁宅观赏“百福百寿”槅子门,到何可及故居拜访他的后人,到明代昭宗祠拜谒忠义之士……至今,古城基本保留原貌,任意推开一扇古老的大门,石榴在青砖卵石混合铺就的庭院中频频点头,满院的花木和古老的木雕窗花相互点缀,呈现出一种和谐素雅之美。

西门街路面由三条青石板分左、中、右连作主线,其间弹石镶嵌,这是明清两代儒家思想在白族地区占统治地位的具体体现。据说,过去按照士大夫等级观念的规定,街道正中的青石板路面只准古城中的老年人、达官显贵、读书人走动,其余人等只能靠边行走。这种路面等级格局曾经一直刺激着古城内一代又一代的白族青年,迫使他们立志读书,走“学而优则仕”的人生道路。官至太仆寺卿(相当于副宰相)的何可及,政治家、诗人、书法家周钟岳和著名林学教育家张海秋等就是从剑川古城走出来的历史名人。时至今日,人们心中已经没有身份上的尊卑之分,但依然十分尊敬有道德有文化之人,也一直保留着尊老爱幼之心,在西门街行走时,只要看到德高望重之人或老人小孩,人们都会有意让他们走中间的石板路。

和过去一样,现今古城的 4 座城门和正街道,没有一条是对称的。现在城里的大道大都呈十字形相通,但过去为了保持城内的“风水”密不泄漏,东南、西北城门有意相左、相错,4 座城门和正街接合部采取“丁”字形衔接,不用“十”字形布局。在西门街中央,我们还看到一户人家在正对着南边道路的墙上安置了一只瓦猫,据说是为了保护家中风水不被冲而安放的。

楹联是古城里的一种特色文化。在西门街和北门街,我们没有见到重复的对联,居民大门上的楹联不是木刻就是手写,有些木刻楹联年代久远,从一定程度反映出主人家从事的行业、家训家规等,比如西门街 66 号大门楹联“仁术相沿三世业,杏林春暖万家心”,67 号宅门楹联“持家勤劳宜今古,寄性田园乐养生”,1 号大门楹联“威名射虎汉将军,道德犹龙周柱史”,五马坊楹联“万选才民京照笔,九零风度曲江春”,何家大院楹联“弥士泽唯有积德,振家声只是读书”,赵宅大门联“礼义传家宝,读书裕后昆”,西门外街 11 号大门楹联“门前七曲长流水,院里三更读书声”,还有其他“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存心仁厚睦邻里,举家简朴益此身”“宜雨宜晴尽现自得,尽美尽善为乐至此”,等等。这些楹联,足以证明剑川人崇尚道德文化、注重邻里和谐的淡泊心境。在物欲横流的今天,没有在古城看到有关图财发财的楹联和门画,所看到的都是勤耕苦读、激励人心和邻里和谐的楹联字画,真是一件幸运美好的事情。有一年阳春,陪几位北方来的文友逛古城,城里的特色建筑文化和古老的名人故居让他们流连忘返,直称剑川是道德文化之乡。

在西门街行走,我们大多时间会伴着一条水流从西门街逆行至西门外街,再绕到景风公园观赏古木和古建筑。西门外街由小石头铺就,被行人踩得光滑,要是傍晚,可见到那些小石头在灯光下泛着清幽的光芒,精致典雅。

和整个古城一样,西门街左右的巷道都曲曲弯弯延伸,让人一眼看去不知深浅,进入却有万千故事。古城先人真是高明,除了要将风水巧妙保留住,还营造出了一份古城民居的神秘幽静。那随着巷道左弯右曲回旋不绝的流水,便能让现今的人们从瓦缝炊烟中去了解祖辈的生活轨迹。我们参加过古城里的“二月八太子会”和农历六月二十五火把节活动,农历七月十五,我们还遇到城内居民在水上放河灯,一盏一盏的小河灯载着人们对已故亲人的怀念,随着水流漂向远方。

剑川古城于 2003 年 11 月 5 日被列为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2006 年 5 月 25 日,西门街明代古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 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启动了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在开展全国传统村落摸底调查的基础上,公布了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金华古城名列其中。至 2018 年,古城里的很多古建筑得到了修复,街巷路面也重新修整过,城里的管线都埋进了地下,一些曾经被时光覆盖遮掩的饰物也逐渐以新面目呈献在世人面前,古城显得更加素美了。

光阴荏苒,无论世事怎样变化,外来文化怎样冲击,西门街始终保持着浓郁的白族本土文化和自己的风格与特色,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文人雅士驻足品味。人们游走于古街巷中,品楹联,看古建筑,听鸟鸣水潺,体验民俗风情,尽情享受古城的历史文化。

拜谒昭忠祠

很多时候觉得,人的记忆是非常奇怪的东西,对于一些小时候的事情,即便不那么刻意,记忆也是非常深刻,那些久远的记忆,时隔数十年,还常常以画面和具体的细节形式在梦里回放,让我们没有实物资料也能清晰地记得一些早已不存在的事物。而后来的经历和记忆却没有了这种独特性,需要一遍一遍温习才能巩固印象,比如,云南剑川古城的昭忠祠。

昭忠祠在剑川古城西门街中央,和大多数时候一样,4 月14 日傍晚,我也是从城北的永安桥进入北门街,再从伽蓝桥转入西门街的。古城正在进行棚户区改造,西门街也少了以往的幽静,沙灰、小石头一堆堆在一家家门口堆着,工人们进进出出搬着沙灰水泥,以往干净的石板和鹅卵石,也都沾上了一层层的白灰。至昭忠祠门坊前,看到门开着,便欣喜地走了进去。虽然门口有参观者可拨打的电话,但来时,我是抱着碰运气的心理希望门不是锁着的。

昭忠祠门坊正面飞檐斗拱间有钦赐祠额“昭忠祠”大字,大门很高大,门前有一对高大的石狮子守护着,两边木质板壁中有圆形木窗,透过窗格,可见银白色鹅卵石铺就的院子和过厅。入门,背面也有钦赐祠额“忠义可风”大字。

昭忠祠是崇祯皇帝优恤旌表忠烈,为原任四川重庆府巴县知县段高选敕建的祀祠。段高选生于剑川古城南门街段家巷故居,先祖为大理国开国皇帝段思平后裔,剑川州义督千户段顺之后。《明史·卷二百九十·列传第一百七十八·忠义二》记载:“高选,云南剑川县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适在演武场,闻变,立遣吏归印于署,厉声叱贼。贼魁戒其下勿杀,而高选骂不绝声,遂遇害。父汝元,母刘,侧室徐及一子一女,闻变,皆自尽。仆冒死觅主尸,亦被害。初赠尚宝卿,世荫百户。崇祯元年,子暄援振德例,叩阍请优恤,赠光禄卿,世荫锦衣千户,建祠奉礼。汝元等亦获旌。十五年复以谥请,赐谥恭节。”在剑川古城,年老一些的人们都能说出段高选的一些事迹。万历己未年(1619 年),段高选考中进士后携家眷赴任四川重庆府巴县知县,一年后,父母亲也到巴县与他一起生活。段高选上任后闻永宁宣抚使奢崇明称霸一方,掠卖人口,为害百姓,义愤填膺,不顾安危进入奢宅,怒斥奢酋,清还被掠者 300 余人。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 年),心怀不满的奢酋组织地方强徒叛乱,冲击官府。段高选率乡兵抵御,面对强徒利刃架颈,怒不可遏,大声斥责而被乱刀砍死。随后其父母、妻女、幼子、义仆 8 人相继惨死于衙署内。长子段晅和次子段曔因得其父门士知己黄某相救幸免于难。时逢胞弟段瀛选入蜀寻亲,因父母兄长已经遇难,便带俩侄儿又雇请人伕“扶八榇归里”,回到剑川初葬甸南江长门祖茔。天启三年(1623 年),当朝(明熹宗)赐赠段高选“尚宝司卿世荫一子本卫试百户世袭”。次年(1624年),圣旨传到剑川,由州牧督理选址,将段高选灵柩从江长门迁葬至剑川古城西柳龙冲后山,并立“尚宝司卿段公墓”等两方墓碑。而《剑川县志》记载:“段高选(1580—1621 年),谥赠恭节……高选为人刚直,万历己未科进士,官巴县。时,永宁宣抚使酋奢崇明(奢蔺)有异志,拒官府,养虎于庭,地方畏之。奢酋暗结奸人,掠卖人口,为害一方。高选即任,亲往奢酋处,正气凛然,虎不敢伤,招回所掠良家子女 300 余口,抓捕一干奸人。奢酋贿以二千金,以求宽宥。高选怒却之。天启元年(1621 年),奢酋叛……高选闻变,遣吏归印于署,不幸被围,高选骂贼不绝,持节遇害,时年 41 岁。父、母、义仆、子女、侧室合家死难 8 人,惟长子段晅幸免于难。”段晅回到剑川后沦落为放鹞护甸之人,后于金华山何家祠遇到与段高选同科进士及第的何可及,经何可及提点后于崇祯元年(1628年)怀揣何可及写的《陈情首疏》辗转上京呈奏诉冤,经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呈奏给崇祯皇帝后,崇祯皇帝御批,将段高选的原赐赠改为“光禄寺卿世荫一子锦衣卫正千户世袭、建祠、建墓等”。

昭忠祠大殿里有展板,图文并茂地展出了昭忠祠的修复情况。昭忠祠于崇祯二年(1629 年)开始营建,到崇祯十四年(1641 年)方成规模。建筑包括门坊(大门)、过厅、飨堂和后阁,一进三院。门坊为飞檐斗拱一高二低四柱三楹并列三门坊。过厅和飨堂各为五脊硬山式和歇山式两幢,飨堂内原有段高选(恭节公)的神位和塑像,后阁有同获旌表从祀的父母等八人的八座神位。原门坊早于“文化大革命”时被拆除,过厅、飨堂大院也被集体占用,后阁与大片土地被居民占为己有,当时野草丛生,满目荒凉。从 2006 年起,剑川县人民政府对昭忠祠环境进行清理和内部修缮,重建门坊,恢复了古祠原貌。

现在看,整座祠堂坐北朝南,一进三院古朴宏伟,庄严肃穆,匾额钦赐题字“忠义可风”“昭忠祠”熠熠生辉。过厅悬挂有“炼就了金石精忠授命时泉路青天云台白日,流不尽英雄血泪伤心处锦江春水滇海苍波”等楹联,左右两边墙壁中镶嵌着两块明代记事石碑,后有写着“正气可歌”的大石碑,石碑有几处裂缝,字迹黑曜难辨。飨堂中塑像已然不见,宽大的木制乌照壁上挂有段高选像,画像下端有摘自《明史·卷二百九十·列传第一百七十八·忠义二》的段高选简介。虽然时隔久远,入内,气氛仍然庄严肃穆,令人心生敬仰。

昭忠祠属于西门街古建筑群院落之一,建筑风格充分展示了明代建筑特点,布局规范,结构紧凑,层次分明,雕造精巧。房屋不高,但很宽阔,祠堂为单檐悬山五脊顶建筑,前廊为弧形木板顶棚,飨堂中穿枋宽大、抬梁恢弘大气,两壁前柱抱头梁垫枋木雕狮子、小花鼓等图案简洁大方,两壁穿枋上的木雕简洁明快大方,木雕狮子、麒麟栩栩如生,双钩线的雕花简洁大方,均属于剑川木雕中的上品、精品。大殿院心有“月牙池”,和名称一样呈月牙形状。暮春,池里的睡莲如浮萍一般泊在水面,但六月去的那天,就有白色的花朵在开,花开得不热闹,有三朵开成碗一般大,有四颗花蕾正做着准备,给人一种清净雅洁之感。池上有石拱小桥,在阳光的直射下泛着耀眼的光芒。介绍人说,现在昭忠祠内悬挂的对联与匾额是根据《昭忠祠纪事》记载恢复重刻,昭忠祠现在的过厅和大殿的大木作梁架构件都是保留原来的,现在二殿过道左右两边墙壁中的两块明代记事石碑也是修葺时发现的,和另外发掘到的“正气可歌”的大石碑一样,是研究昭忠祠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石拱桥是按照发掘到的原建部分石板构件原样修复。

“芳名千载流馨,正气一时为烈。”段高选一门忠义的故事感动无数文人雅士,在剑川更是世代传颂。明崇祯十二年(1639 年)二月十四日,刚来到剑川城的地理学家徐霞客一到北门街杨乔梓贡士家就放下行李去街市买鱼拜谒昭忠祠。

我等平凡之人也有机会进祠拜谒,感叹段家忠义仁勇的同时,汲取向上的精神力量。昭忠祠 2006 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至今日,剑川人提到段高选,还都以“段进士”来恭称他,好像他并未远去,而是随时能遇及的邻里乡亲。

探访振威将军第

我闻着桂花的香气,逆着剑川古城西门街的清澈水流往西,看大丽花、木槿、三角梅等一盆一盆的花在古老的门坊边兀自鲜艳,沉醉在古与新的和谐雅韵中时,一个陌生人忽然跑来叫我走开,退到一边细看,原来是一群北京来的年轻人正在古城里拍微电影。

演员往东,我左拐。在钉着西门街 2 号门牌的大门上,我又一次细看了刻有“振威将军第”大匾和“宰相名花红开一品;将军大树绿荫三垣”的对联。木刻楹联是剑川古城的一大文化特色,在表明了主人身份和所从事职业的同时,散发着地方特有的文化气息。“振威将军第”又为抗日名将鲁元的故居,我的贸然闯入,得到了鲁宅现在的主人、鲁元的侄儿鲁天正夫妇和他们女儿鲁授楣的热情回应,他们的详细介绍让我对这个古宅院有了一定的了解。

鲁宅建于清嘉庆年间,由南院“四合五天井”和北院“三坊一照壁”带花园组合而成。大门内有到南院、北院的两扇门。相对于进南院的大门,进北院的门小了许多。8 月,两门之间天井里种着的二十多盆花和一块小葱正焕发出勃勃生机,红花绿叶,清新典雅。

鲁宅南院正房坐西朝东,建筑风格为重檐悬山顶,由福寿槅子门和板壁、木窗装饰,面房与正房对称,装饰一样。槅子门边悬挂木刻楹联:涵夏无尘百战归来收古剑,藏喜有坞四时不断看名花。南北耳房均重檐山顶、二层楼房,装饰也和正房相同。福寿槅子门雕刻精致,鲁天正先生说,“文化大革命”期间,他们用石灰和泥巴密封,福寿槅子门和雕梁才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楹联和大门匾联上的字一样,为剑川历史文化名人赵藩所撰写,是他们家的传家宝。

南院北耳房为北院正房,明间为北院过厅,穿过即见正北方的照壁和与照壁相连的水池。我对鲁宅要建池引进水,满了再让水自己流出去的做法表示了疑惑,鲁先生说,这是为了保留风水。明清两代儒家思想在白族地区的统治地位充分体现在古城的总体布局上,东南、西北城门有意相左、相错,四门正街结合部均采取“丁”字形衔接,各条巷道曲曲弯弯,除了将风水巧妙保留,也营造出古城民居的神秘幽静。

鲁授楣在槅子门前缝布扎兔子鞋,她旁边的柜子里放满了她和她已过世的祖母张德和的各种证书和精致的布扎。张德和是剑川著名布扎艺人,云南省民族民间高级工艺美术师,她的布扎工艺精湛,制作的十二生肖等布扎小件曾多次荣获国内外工艺美术大奖,并被北京民族博物馆和云南省民族博物馆收藏。鲁授楣现在是剑川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白族布扎代表性传承人,祖母去世后,鲁授楣承接了她的布扎手艺并加之发扬,她缝制的布扎和祖母缝制的一样,深受中外游客喜爱。每年端午节前,鲁宅缝制的布扎“猢狲串”在古城更是供不应求。

离开已近黄昏,看着石榴、杜鹃、桂花、君子兰等满院花木在保护完好的古宅里鲜活生长,不禁感慨。鲁氏第六世祖鲁国栋、鲁国梁在清代先后受封振威将军和建威将军,鲁元曾任国民党第 58 军中将军长,鲁宅在古城有“一府三帅”之称,现在又多了一个布扎世家的美誉,鲁宅像是一颗明珠,任岁月怎样流逝,也不会失去璀璨夺目的光华。

南北门街,寻觅茶马古道的前世今生

冬至日下午,古城吹起了微风。微风带着冷冬的寒凉,吹得永丰河边的青杉摇摆不定,也让永安桥上走动的人们更加小心谨慎。

永丰河是剑川古城护城河之一,和其他河流一样,一年四季流水不断。横跨在永丰河上的永安桥是古城最古老的石桥,桥上的青石板被数百年南来北往的脚步磨得光滑锃亮,阳光照在上面,发出清幽的光芒。从北边过来,走过永安桥,便进入古城的街巷了。

街巷经过修复,已经焕发出一些新的容颜,但仍保留着旧时的格局和走向。剑川古城为滇藏茶马古道必经之地,从北门外至南门直至水寨村,为茶马古道的驿站路口,沿街民居前铺后院,充分突出了茶马古道商旅驿镇的风貌特征。从水寨村经南门直通北门外,从东门外直至水阁潭是驿站最集中、商业贸易最繁荣的区域。从一些老人的口中得知,过去古城内有四十多家号铺、两百余间铺面,分布于各街巷和城区的堆店、作坊、马店达一百多家,土染、百货、文化用品五花八门,货样齐全,滇西地区的客商马帮络绎不绝,一度繁华热闹。

历史和现实有它的相同之处,时隔数百年,早街依然是古城里最热闹的街道,这是古城建成以后最早形成的街市,因服务早起赶路的马帮而得名。过去,这里是古城商铺集中地,土染、百货、粮食、蔬菜、山货、药材应有尽有,马锅头们来到这里,能从一个个叫元顺祥、衡达昌、天成号、长庆源、天德昌、回泰号等等的号铺带回亲人需要的各种各样的物品。时光远去六百多年,但早街风貌犹存,道路走向尺度不变,人们的习惯也没有改变,依然是与老百姓的生活最为密切的街道。在这里,老百姓能买到一代代白族人穿过来的传统白族服饰、婚丧嫁娶需要的物品、各种各样来自农家的土特产,以及白族布扎等工艺精湛的手工艺品。一个个的老字号,一代代流传下来的手艺,久而久之,就变成了古城的一种性格。让人们既能感受到远古的辉煌,也能触摸到现在的温暖。

南门街和北门街是古城里重要的茶马古道商业街,历史上是云南进入西藏的茶马古道必经之路,街道周围有许多记载古城历史的地名,“学门口”就是这条街上的重要地名之一。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 年),剑川在这里建学宫,首开汉文化教育之先。学宫临街,就称为“学门口”。现在,还有文人雅士借“学门口”之名创作书画文艺,成为地方美谈。

从北门外至南门的长街都由青石板铺就,沿街民居都是前铺后院,有一些至今还保留嵌在铺门前的木头柜台。这些柜台有的已有上百年历史,它们见证了茶马古道的沧桑岁月,见证着时代的变化,很多年,它们虽然不再具备往日的功能,破烂不堪,但一直以无声的姿态固守着茶马古道时期的面貌。到2017 年,很多商铺已经得到修复,茶庄、理发店、包子铺、书画轩……随着一个个吉祥日子,一间间商铺在阳光下开张了,伴着氤氲的茶香,古城又恢复了往日的热气腾腾。即便没有了马蹄印,也能让我们能轻易地看到一些茶马古道时期的影迹。

赵藩文化园

太阳一从东山顶冒出,就把橙色的暖光照到了城西的金华山上,紧接着又一点点漫下山来,一点点漫到城中的剑阳楼上……这是冬日的一个早晨,因为一个采访,我早早地到剑川古城赵藩文化园等待,在园内溜达拍照的时候,阳光刚好照到了剑阳楼上,这让我感到惊喜,我拍过不少剑阳楼的照片,有夜幕下光影璀璨的,有阳光下高楼耸立的,但左看右看都像是缺了点什么。此刻阳光是从东边照过来,给匾额上熠熠生辉的“剑阳楼”“文献名邦”大字加上一层亮光,让红底金字的木刻楹联更加耀眼,高楼上的飞檐斗拱和重檐飞角都温暖清晰地呈现在水池里。

赵藩文化园是剑川古城里的恢复性新建筑,因为园内夺人眼球的标志性主体建筑是剑阳楼,今天的人多数时候就忽略了它“赵藩文化园”的名称。提到这个地方,大多直接叫剑阳楼处,而老一辈的古城人因为一些根深蒂固的记忆,提到这个建筑区,有的说电影院那里,有的还叫“水阁潭处”。地名是人们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上自然或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称,但人们对水阁潭的记忆根深蒂固后,总是习惯性地保留着久远的因由理据。2009 年之前,我在距离剑川古城 60 多千米的老家生活,偶尔才到古城一次,数次记忆加起来,对在赵藩文化园建成之前的那一片区域的印象仅仅是一个电影院和一个工人俱乐部,电影院的位置大约就是今剑阳楼的位置,工人俱乐部在今喷水池的位置。电影院跟现在的剑阳楼一样是最先能进入人视线的大型建筑,工人俱乐部则是因为带孩子在里面的游乐园玩了几次才记住的。那时候,除了游乐玩具,还有很多草木,小孩子玩滑梯、坐小火车等,大人欣赏花木,各得其所。

从一些文献资料上得知,明代建成的剑川古城,除城垣街道的修筑外,还建成了气派典雅的州衙署(民国二年改为县衙)。水阁潭就是州衙署后花园的俗称。1952 年,水阁潭随着衙署及古城墙的被拆除填为坪场,改称民主广场。20 世纪 70年代中期,新建成影剧院、工人俱乐部、图书馆、百货公司等,20 世纪 90 年代末期相关单位陆续迁出古城。我属于 20 世纪 70年代出生的人,在老家生活时,对“水阁潭”几个字的听闻极少,但对电影院和百货公司还有一定的印象,小时候父亲常到县城开会,回来说得多的是电影院和百货公司,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我们有机会带孩子到县城逛一下,百货公司是每次必去的。现在,原看守所和百货公司的位置已变成了剑川闲林文化生态旅游有限公司所在,庭院式客栈内种植有很多花卉,其中有一种叫含笑花的在冬天就开,到了暮春,白色小花朵还一茬茬簇在枝条上,远远地,就闻到它们的香味。

“水阁潭”地区经 2011 年修复改造后变成了“赵藩文化园”,除了主体建筑剑阳楼,园内还有含喷水池、假山、走廊、花木的花园式休闲坪场,每到晚间,就有很多男女老少聚集在园内聊天、休闲。和很多人一样,我也常常在茶余饭后散步到这里,享受宁静平和之余,体味历史建筑文化的气韵。喷水池有八九米宽,周围有红叶石楠、女贞、翠竹、香樟等十多种植物,但在文献资料里想象一下“水阁潭”时的花园,心中是很震撼的:近十亩地宽阔的水潭里,鱼儿自由欢畅,杜鹃、山茶、金桂、玉兰等花木在水边次第开放,鸟儿们在花木间叽叽喳喳,穿古装的夫人小姐们走上潭内亭台水榭,或观赏潭边春色,或欣赏雕梁画栋……画中有画,景中有景。到了秋天,花园里数不清的花木换上了秋衣,在夕阳中兀自明媚……水阁潭活在老人们的心里,几经变化,人们还是用心里印象最深刻的那个名称反映当时的某些自然或人文地理特征。

剑阳楼高 21.5 米,建筑面积 575 平方米,于 2012 年 3 月开工建设,同年 7 月竣工。不仅是园内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剑川古城的一个标志。楼为新楼,但采用明清建筑风格,明三层暗四层,古建木结构,飞檐斗拱,重檐飞角。无论是在水池里望倒影,还是在蓝天白云下观赏,都巍峨壮丽,精致典雅。

在剑阳楼建成的同时,剑川县本着“体现剑川神韵,弘扬剑川文化”的精神,通过广泛征集和精心遴选,选定了五副对联作为剑阳楼上柱楹联。分别是:

迤西多胜迹,纪游处,剑海澄碧,景风台阁,石宝钟声,寺登古道,水秀山明,乘兴买闲共俯仰;文献著名邦,掩卷时,云升逸韵,星懈华章,樾村联帖,惺甫纂修,礼耕德传,何期援笔叙襟怀。(作者:赵浩如)

山脊跨飞楼,高居观自在;金碧烂朝阳,久坐欲忘还。(赵藩墨书诗句)

举目皆画图:绿水、青山、古塔;抬头仰先哲:介庵、星海、洪鸿。(作者:张文勋)

一楼何奇,选燕山乔木,汇集巧匠能工,竭尽心思,追索古今造诣,登斯楼,凌虚把盏,纵览平川,渔岛江村,金华奂采;百世而下,创城镇园林,竟然大刀阔斧,放开眼界,紧跟时代潮流,值盛世,致富兴邦,雄图伟业,云蒸霞蔚,义督生辉。(作者:欧阳杰)

登高楼:前瞻挂榜,后顾金华,左眺玉龙,右窥石宝,四壁青山,岭秀峰奇,风光无限;凌绝顶:东迎朝阳,西沐夕晖,南现彩云,北观晴雪,大块银幕,天造地设,气象万千。(作者:吴赞尧)。

五副对联深层次地反映了剑川的文化特质和古城风貌,每次去,都见有人驻足楼前品味。

“文献名邦”匾额是 2013 年 2 月 10 日挂上剑阳楼的。据载,在云南历史上有官方典籍依据的“文献名邦”只有大理、剑川、石屏三县(市)。剑川的“文献名邦”美称得于清末。明、清两朝剑川文风日盛,“士之汇征而起者,科不乏人”,及第士子在滇省诸郡中足称翘楚。因而,清同治六年(1867 年),丽江府特赠“文献名邦”题匾给剑川,以资嘉勉。现在的“文献名邦”为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重新题写,原题匾悬挂在甸南海尾河海虹古桥上,后因海虹桥拆毁重建、“文化大革命”等而失佚。

剑阳楼 2021 年 5 月之前为赵藩陈列馆。赵藩是剑川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名人,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集思想家、政治家、学者、诗人、书法家为一身的政治文化精英,一生创作诗词楹联无数,他撰写的成都武侯祠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受世人称颂,名扬遐迩。陈列馆有大量展现赵藩丰富人生经历和成就的图片、实物、书画作品等,还有赵藩 66 幅书画真迹,每年春节和石宝山歌会等都对外开放,人们在欣赏他的文采之余,领略他的智慧,学习他的精神。

剑阳楼前东行数百米即见“文魁”“进士”坊,出两个石坊分别就是东门街和南门街了。南门街为滇藏马帮古道所经之处,出街不远是赵藩出生地向湖村;东门街直通 214 国道,街道两边有服装店、缝纫店、早点铺、布鞋店、彩票店、口腔诊所……想必当年赵藩就是从茶马古道来到剑川古城,再从东门街走向世界的。

精神的脊梁

暮色中,一面红旗在云南剑川城南一座二层小楼上迎风飘扬。红旗正下方,白色的牌匾上书写着“张伯简纪念馆”几个大字。随着一扇门打开,一个英俊青年的半身铜像出现在面前。走进纪念馆,一座座雕塑、一张张图片、一段段文字揭开了那段尘封的历史,诉说着共产党员张伯简短暂而又壮烈的一生。

滇西北高原重峦叠嶂,剑川古城就静谧在群山的怀抱之中。城中桥头街北面坐落着一个有临街铺面的白族院落。1898 年,这个白族家庭传出喜讯:一个小男孩出生了!

小男孩的父亲张嘉乐是清末的秀才,在剑川县高等小学堂任教,初为人父的他满怀期待地给儿子取了“伯简”的学名和“庚喜”的小名。当时,被誉为“文献名邦”的剑川读书风气浓厚,在父亲的严格教导下,伯简从小就勤奋刻苦,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尤以作文和书法见长。1912 年,张伯简小学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云南省立第二中学。

张嘉乐对天资聪颖的儿子抱有极高的期待,希望儿子走一条“学而优则仕”的道路。然而伯简未能遵从父亲的意愿,选择探求革命真理,走上了一条献身报国之路。

张伯简在大理读书时,正值军阀割据、兵燹匪祸时期,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1916 年,在大理中学学生与宪兵的一次斗争中,满腔义愤的张伯简挺身而出,成为斗争的组织领导者之一,初显了他不畏强暴、献身报国的远大志向。

1919 年初,中学毕业不久的张伯简离开云南,前往南方革命中心广州投奔驻粤滇军。在广州,他置身五四运动风暴,努力研读进步书刊,探索和寻求挽救祖国危亡的道路。严酷的现实和民众的英勇斗争,更激发起张伯简的爱国热情。他深感“将来中国尚多有事,锻炼此身,亦有受用”,还在日记中告诫自己:“试问自生来廿年,日见马齿加长,而一切社会学问,一无所识者,不立返不改……然根基未固,当此廿世纪中尚有我立脚否乎?”同年,怀着进一步丰富知识和探求革命真理的强烈愿望,张伯简离开广州,加入了赴法勤工俭学的行列,成为云南赴法勤工俭学第一人。

面对陌生的环境,这位出生于滇西北边远地区的白族青年,将信念化为前行的动力,走上了救国之路。1921 年冬,张伯简转赴德国柏林继续勤工俭学,并在那里加入了共产党,和周恩来等一起在欧洲积极从事革命活动。第二年秋,张伯简赴苏联参加共产国际第四次代表大会,后留在莫斯科东方劳动大学,在此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

1924 年,张伯简回国后,仍刻苦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向导》和《中国青年》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他在给故乡亲人的信中说:“甫至上海,即为团体工作羁滞,责任所在,义不容辞。”“伯简现在和将来,都要从事民族革命工作,生活朝东暮西,实无法顾及家庭。”“天天外出,深夜归来,在简陋的屋子里伏案疾书,甚至通宵达旦”,这是他留给友人最深刻的印象。张伯简全身心地投入工作,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不仅根据自己的学习心得编制了“各时代社会经济结构元素表”,还编纂了被毛泽东称为“人民需要,革命需要”的《社会进化简史》一书,这本书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是我国较早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阐述人类社会发展史的理论著作,在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暮色渐深,红旗牵动思绪万千。那位英俊青年离开家乡就再没有回来。1926 年 8 月,任党中央罢工委员会书记的张伯简与邓中夏、苏兆征等一起领导了震惊中外的省港大罢工,他在夜以继日的工作中病倒不起,永远地离开了他所热爱的革命事业。28 岁,多么美好的年华!张伯简的一生虽然短暂,却如闪电之耀目,照亮着夜空,他的光辉业绩和奋斗不息的革命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随着时间推移,那个英俊青年用心血浇灌的革命种子早已在祖国大地生根、发芽,蓬勃生长。他的理想信念亦如阳光雨露,照耀滋养着一代代革命者。1949 年 4 月 2 日,滇西工委在剑川成功发动武装暴动,解放了剑川县城,创建了滇西北第一块革命根据地,有力推动了云南的解放。

如今,张伯简的故乡剑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地处滇西北高原、过去的特困县已经脱贫,不仅交通便利、生态和谐,人民群众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剑川还相继被命名为云南省首批“美丽县城”“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并被纳入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而他出生的祖宅——“张伯简故居”,亦作为中共党史上重要人物的故居,吸引着许多党员群众前来参观瞻仰。

为纪念这位剑川的优秀青年,1987 年,中共剑川县委在城西的景风公园建立了张伯简革命史实陈列室;2018 年,在剑川古城重新布展建设张伯简纪念馆。寒来暑往,一波又一波的人从四面八方前来参观瞻仰,循着革命先辈的足迹,缅怀他的丰功伟绩……他追求真理、奋斗不息的精神,激励一代又一代人挺起精神脊梁,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家乡儿女奋勇前行。 nGkw7es835jB+iKOVcX+Ot2mjo/RPQ9Zu7063jOoz73qdJfaM66bzki5evMGhrp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