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民族艺林中的惊世奇葩

木雕艺术源远流长

那个肥头大耳的福娃子,张着嘴巴在他母亲怀里哦哦作语,除了特意在脑门上留的“福桃”,他其余的头发都被剃光了,胖嘟嘟的手随着圆润饱满的额头微微晃动,更显得憨态可掬。他的母亲,一个戴“风花雪月”帽的年轻白族女子,正温和而小心地抱着他,轻声细语地和他说话。她的眉毛、眼睛、嘴唇,无一不透出对娇儿的怜爱。母子旁边,是颗粒饱满的麦穗,盛开的向日葵,破土而出的豆芽,老树桩上长出来的菌子家族,手持莲花的佛手,虚掩的民居大门,做饵块用的模板……

2017 年 5 月 4 日,我把到滇西北剑川木雕艺术小镇采访时用手机拍到的两组木雕照片发到微信朋友圈,立刻就有人咨询那幅《母亲的怀抱》的价位,我咨询后得到回复:作品为黄杨木材质,因要参加云南名匠评选,暂时不定价和出售。

询价的人是大理州一位上了年纪的文化学者,对剑川木雕并不陌生,同在滇西大地生活,他和我一样知道剑川海门口遗址,知道剑川木雕的历史源流和在滇西北大地上的分量。那日,打动他的是这些木雕反映出的浓郁生活气息。

剑川木雕历史悠久,那日我参观的是剑川宏盛古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的一个展厅,看到的木雕产品多为反映民间生活的工艺品,但要对剑川木雕追根溯源,还得回到 2008 年海门口遗址出土的木制农具和建筑木构件上,那水滨木构“干栏式”建筑聚落,距今已有 5300 多年的历史,向世人展示了数千年前剑川先民们的一种生活具象。可以想象,数千年前剑川先民们就在剑湖之滨取伐木材、建造房屋,并把一块块规整不规整的木头变成刀、锥、勺、耙、桨等生产生活用具,过着临水而居、渔樵耕作的平凡生活。而文物中发现的立柱与横木衔接的技术原理,在 5000 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是剑川工匠们在木构件建筑和木器加工中巧妙运用的基本技法。与剑川建筑和木雕有着直接关联的干栏式木构建筑,便是剑川木雕的远古源头。

一种事物发展数千年,总是和人类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说“干栏式”木质建筑为剑川木雕发展的萌芽时期,唐南诏《蛮书·蛮夷风俗第八》记载的“凡人家所居,皆依傍四山,上栋下宇,悉与汉同,惟东西南北不取周正耳。另置仓舍,有栏槛,脚高数丈,云避田鼠,上阁如车盖状”让后人明白汉代至南诏之前,白族地区的房屋就以栋宇式结构走向山地和坝区,还设置高石脚和附属仓舍。之后唐宋时期的佛寺建筑和宫廷建筑的大规模盛行,则给了剑川木雕展示工艺的机会和舞台。唐宋时期的剑川石宝山石窟中,便有许多与木雕艺术相关的石刻。石钟寺一号窟、二号窟、五号窟、六号窟和狮子关区九号窟等石窟中的那些石刻,不仅刻录了剑川大地的千年往事,刻在石头上的斗拱、梁雕、坊雕饰件和佛龛、背屏雕花,还记录了剑川木雕在汉、唐两代的发展变化。唐南诏至宋大理国时期剑川木雕艺术在建筑领域中的广泛应用,也造就了一代木雕工匠。这个时候的木艺,早已不再是千百年前那种简单的木头组合,经过不同时期的锤炼,木雕技艺水平已经不断提高,雕刻艺术已经大量运用在建筑装饰和家居家具上。那种带着岁月痕迹的木雕,以门窗家什的形式保留了下来,即便时光流逝,依然能让人们在今天看到当初的时代特征。南诏时期的木雕以浮雕、剔地雕等为主,带有神话色彩和吉祥幸福寓意的图案被能工巧匠们一层一层刻在木板上,生机盎然,情意隽永。到大理国时期,表现宗教艺术题材的木雕又多于其他,而且造型上的白族特色明显,人物及动物形态生动活泼,在表现形式和风格上融入了中原文化、藏式风格,以及尼泊尔、印度、东南亚等地区的文化和艺术表现形式,形成了白族木雕特有的表现形式与风格。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建筑特点和风格,剑川木雕作为一门技艺,见证着历史岁月的变迁,也在各个朝代中一直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随着时代的潮流不断发展和成熟。有资料载,元朝至元初年到至正元年(1264—1341 年)70 余年间各地学宫、寺院、道观的兴建让剑川古建木雕艺人进一步参加了云南各地文庙、佛教庙宇和道观的修建工程,并形成了云南独树一帜的古建木雕技术流派。《剑川县志》说:“明初,剑川许多优秀木石工匠多次应召入京,嘉靖年间再次应召入京,参加故宫等大型宫殿工程建设,不仅发挥了地方精良技艺,也学习吸收到中原地区不少先进技术,使剑川木石技术更臻完善。”《康熙剑川州志》载:“剑川山清水秀,士生其间……业农者兼能习工,禾稼既登,各挟技艺,糊口外境,冬作方归,以所获输正供,岁以为常。”清乾隆十年(1745 年)剑川州牧张泓在《滇南新语》中写道:“剑土跷脊,食众生寡,民居世业木工。滇之七十余州县及邻滇之黔、川等省,善规矩凿者,随地皆剑民。”明、清两代,剑川木匠艺人除了遍及滇、黔、川,还深入云南边缘的藏、桂以及缅甸、越南、泰国等地,进一步拓宽了白族木雕的应用领域,木匠创作题材也是丰富多彩,已经将选材、制作、使用和审美结合在一起,在建筑装饰、家具制作上广泛应用,图案精致华丽中蕴含吉祥幸福的寓意,浮雕、透雕等雕刻技法高度成熟,在云南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剑川木雕工艺流派,在剑川县形成了以木雕工艺为代表的古建筑产业。早在清朝,智慧的木雕师傅们已经将圆雕、浮雕、浅浮雕、线雕、透漏雕等雕刻艺术手法用齐,雕花层次也从明代单一的单层线雕、浮雕发展到单层、两层直至七层透漏雕花。那些泛着木头清香的透漏雕花,层层叠叠,装点着人们的生活,让一个民族的技艺从古代走到今日。

木雕文化历久弥新

“剑川有工匠而少生意人。”这是在剑川随时能听到的一句话。长久以来,剑川人给人的印象是勤于匠艺而不善经商。剑川地处滇西北高原,气候寒凉,物产单一,木艺在居民的生活中一直有着很强的实用性,需求量大,与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且不说历史上的元明清时期,自 20 世纪 70 年代我记事以来,我们的居住和生产生活都没离开过木刻技艺。如果说雕是一种较高雅的艺术,那砍、削、劈、凿、穿、插等相对简单的木艺在普通百姓的生产生活中一直是被广泛普遍使用的。我们砖木结构的白族民居中的梁、柱、椽子、隔板、门窗都为木质,生活所需的桌椅板凳,饮炊用的缸桶碗盆瓢勺,生产用的犁耙棰辕等,甚至我们小时候的玩具,都是木制品。这样的需求量让木艺一度成为剑川民众的首选行业和谋生方式。多少年来,人们就谨遵老辈人“学得一门手艺,饥荒三年饿不着”的劝导,在一个简单的拜师仪式后开始学习木艺,并靠着这门技艺行走天下,养家糊口。我老家地处大理州最高峰雪邦山麓,过去交通不便,但很多人 10 多岁便遵从父母安排拜师学艺,跟随师傅外出学做木工谋生,近者到周边的县份,远的到腾冲、保山等地。学徒一般 3 年后便可学成出师,有的人家父传子、子传孙,全家都能做木工,起房盖屋、雕门雕窗都能由自家人完成,做个小板凳、小桌子从来不需要特别计划。2017年春季我到过去封闭在深山里的石龙古村采访,看到村庄正把木楞房客栈建造作为美丽乡村项目来建设,散发着木头芳香的一根根木料在木工师傅的手中组成房屋,一幢幢过去就地取材建造的木楞房现在成为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熨帖着人们心中的乡愁。

“丽江粑粑鹤庆酒,剑川木匠到处有。”剑川木雕在明清时期的发展定型,不仅让剑川木雕声名远播,还在很多古老建筑中留下印迹。在剑川大地更是保留着很多唐代以来直到清代以前的古建筑,除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石宝山古建筑群、剑川古城西门街古建筑群和景风阁古建筑群和已被列入世界建筑遗产名录的沙溪兴教寺古建筑群,全县还保留有数百座清代以前的大小庙宇和戏台。这些蕴藏着剑川木匠聪明智慧的古建筑,有的还保留着最初的模样,有的历经风雨摧残后又经剑川木匠之手修旧如旧,不仅保留着当初的规模、风格和民俗文化价值,也一直接着地气鲜活地存在和被使用着。剑川古城内的 21 个明代院落和 146 个清代院落,走进去,就能从被炊烟熏黑的斗拱雀替和门廊窗棂中窥见历史,从那些或雕刻有花鸟虫鱼或雕刻有典故的槅子门中体味剑川木雕工艺的精湛典雅和木匠的精巧构思。那一扇扇古老的槅子门前,不时有兰草花木吐蕾竞妍。记得有次匆匆去西门街 2 号鲁宅看雕刻有上百个不同字体的“福”或“寿”字的槅子门,正遇到大院里的女主人在静静地绣花,泛黄的簸箕里有各种各样的彩线和布扎,当时阳光正洒在院里盛开的石榴花上,古老的房屋,传统的手工艺,像是隔离了外界,只感觉时光如初,岁月静好。而在农历四月八或春节至弥沙乡,还能在弥井村和横场村雕龙画凤的古戏台前看戏。

生活本身就充满故事性,木雕工艺在剑川的广泛使用,在民间留下了很多传说故事和经典俚语。老家马登人在盖房子竖柱上梁仪式时喊的“紫金梁,紫金梁,你在山中做树王,今日遇着黄道日,弟子请你做中梁”“一点点龙头,荣华富贵;二点点龙尾,富贵荣华;三点点太极,安居乐业”等吉利语表达了人们祈愿平安吉祥、日子越过越红火的美好愿望。《鲁班传木经》《雕龙记》《木匠翰林马汝为》《李四维告御状》等民间故事传说中的阿生、赵十斤、马汝为、李四维等人物以朴实善良、勤劳勇敢和智慧幽默、技艺超群的白族汉子形象,作为正能量被一代又一代的剑川人口耳相传,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传奇人物。这些故事传说充实了剑川民众的精神生活,让听者心中产生敬仰的同时,谨记“不依规矩,不成方圆”8 个字,自省自律,并随时保持着一份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剑川白族喜欢唱曲,叙事长诗《鸿雁带书》《出门调》等用白族调的歌唱形式表现了剑川木匠挑着工具行李,到腾冲、保山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去做手工艺“走夷方”的生活状态。那《出门调》“江水悠悠向东流,泪水滚滚注心头,三弦弹起出门调,喝不尽忧愁。隔山隔水隔家乡,隔父隔母隔妻儿,背井离乡做木匠,一生当马牛……”的唱词,表达了木匠出门的无奈和千辛万苦。而《鸿雁带书》“古说春来下雨回,适时五谷发青春,年轻夫妻我两个,好比五谷生;谷子出穗要盼雨,白露无雨穗头空,穗头空空心不实,白在世间生”则表达了留守妇女思念到远方做手工艺的丈夫之情。这些民间曲艺作为一种文化艺术,在剑川大地绵延流传,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让人听了能深刻地感受到木匠出门讨生活的艰辛和远离家乡妻儿的离愁别恨,同时,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新生活。而那关于木匠和木器“木匠做枷木匠戴——自作自受”“三层板上雕花——刻薄”“木匠弹墨线儿——斟一酌二”等俚语歇后语,也经常被剑川民众在生活中使用着。这些俚语歇后语,给生活增添不少乐趣,即便在生活艰苦的时候,也能让人们保持一份诙谐幽默和乐观。记得有次我因为自己失误导致损失而懊恼不已,一位邻居跟我说了句“你这是木匠做枷木匠戴,怪不得他人”,瞬间缓解了我的郁闷。

在剑川坝子中央,还有山因形状酷似木匠所用的墨斗而称作墨斗山。曾经有元代鉴光真言塔挺立于墨斗山上,后被损毁。墨斗山近年作为文化旅游区被修复,修复后的鉴光真言塔仿遵元代古塔之风格形制,融汇传统及现代建筑之技艺,改创为 38.6 米高的方形楼阁式 5 级观景塔。景区中的鲁班造像成为剑川“木匠之乡”的标志之一。游人至此,既能品味木雕文化,又能登塔欣赏田舍美景,美不胜收。

作为一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剑川木雕在西南大地上有着非凡的意义,若要给予评价,不妨用《DEEP中国科学探险》2014 年第 5 期对剑川木雕进行专题报道中的几句话:“一代代剑川木匠,用手中的铁凿、雕刀在中国西南留下了诸多精妙绝伦的作品,写下了一部西南木雕史,倘若没有剑川木雕,中国西南或许便是建筑史与木雕史的荒漠。”

木雕事业蓬勃发展

剑川木雕艺术小镇,是 2016 年底剑川县引进桂林万城文化旅游投资公司在狮河木雕工业园区投资建设的一个产业项目,建设以白族手工业为主、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特色产业小镇。之前,狮河是剑湖东岸一个长期以来以从事木器木雕行业为主导产业的村庄,每年的农历八月初八村里都会在鲁班庙举行盛大的鲁班圣会,敬祭先师鲁班的同时,感恩木器木雕事业带给村人的实惠。20 世纪 90 年代,狮河木雕传统产业在全村发展壮大,全村家家户户都靠从事木雕脱贫致富,走上小康之路。自 1996 年剑川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木雕艺术之乡”和 2001 年狮河村被云南省政府命名为“狮河文化旅游木雕村”后,狮河便成为剑川木雕的一个代名词,在滇西北地区远近闻名,提起剑川木雕,人们就会提到狮河村。2004 年 8 月狮河村木雕工艺协会成立,进一步带动全村男女老少从事木器木雕精深加工,木雕加工逐渐走向规模化和产业化,木雕品牌先后打入日本、美国、新加坡、泰国等国家及我国台湾、香港等地区。在木雕艺人的勤奋努力中,木雕不断融入现代元素,村庄不断繁荣发展。入村,各种木器木雕公司、家庭作坊比比皆是,埋头做活的木雕艺人更是随处可见。有次带云南农业大学的席老师去村里采访,在路边见一年轻女子在木板上画图便上前打探,女子边答边画,说话间,就在木板上画好一幅吉祥图案,然后一刀一凿,从容不迫地雕刻起来,让席老师甚觉惊奇。木雕这种活计,自古以来都是男人们在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知不觉,女子也成了雕刻的主力军。

悠久的历史,精湛的工艺,虔诚的匠人,让剑川木器木雕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木雕的独特艺术魅力和实用价值不断得到认可。在 2017 年 7 月的一份材料上,我看到全县有 116 家木雕私营企业、20 家古建筑公司、1500 多家个体经营户。至此,剑川木雕产业已经形成“协会+龙头企业+个体户”的发展模式,成为剑川县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一大重要产业。有了春风的吹拂,剑川木雕就像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越发苍劲挺拔,郁郁葱葱。2019 年 6 月剑川木雕文化节官方提供的一份材料显示,县内从事木器木雕产业人员达 24000 余人,有 34 个木雕品牌商标。剑川木雕已发展成为建筑木雕、实用性木雕、陈设性木雕、文创产品类木雕 4 大门类 6000 多个花色品种,集艺术价值、观赏价值、珍藏价值和实用价值为一体。这些从事木器木雕人员中,经国家、省、州确认颁发专业技术证书的技术人员有 980人,2018 年全县实现木雕工业产值 8.34 亿元。

剑川木雕艺术小镇于 2017 年 5 月 8 日全面启动建设,到2019 年 6 月已完成投资 13.45 亿元,建成后将吸引 500 多户县内外木雕企业和生产大户入驻小镇,小镇将成为云南乃至西南地区最大的、最具知名度的木雕创作、生产、销售的产业集散地。剑川与木雕,将一起走向新的未来。

木雕产品琳琅满目

“植物表现生机,人物注重表情,动物要有灵气……”这是盛夏又一次到剑川兴艺古典木雕家具厂采访时工艺美术师陈利芳女士跟我说的话。那日除了见到更多的木雕精品,了解了不同类型木雕的表现形式和特点,我还得到一本《段国梁木雕艺术》,全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剑川木雕艺术和兴艺古典木雕家具厂主人段国梁木雕艺术等作了综述,让我对剑川木雕艺术有了更深的认知。

剑川木雕数千年的传承发展,不仅形成了成熟且富有特色的木雕艺术,也留下了大量令人叹为观止的木雕作品,不仅北京、西安皇家园林建筑,在云南省昆明筇竹寺、建水孔庙、大理市博物馆、丽江木府、香格里拉松赞林寺等及一些清代、民国年间的寺庙、牌楼中不少木雕精品皆出自剑川木匠之手。剑川兴艺古典木雕家具厂建厂以来,承接了昆明西山华亭寺大雄宝殿、藏经楼、天王殿的全部木雕工程,为昆明金碧路锡安圣堂基督教创作了《最后的晚餐》《彼德的祝福》《耶稣登山宝训》3 幅大型木雕壁挂,雕刻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筇竹寺五百罗汉佛龛、华严阁华阳三圣佛龛,为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雕过“龙床”和梳妆台,为迎接香港回归制作了大型木雕作品《张胜温画卷》等,出了不少精品。现陈列于云南民族博物馆的《张胜温画卷》长 97.6 米、高 1.8 米,面积达 176 平方米,反映了宋大理国时期的繁华盛景。而由段国梁创作,在“天工艺苑·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中荣获金奖的《博古四条挂屏》木雕(该木雕作品收藏于云南民族博物馆)运用了剑川木雕技艺中传统的深浮雕手法,画面分别是牡丹、荷花、松树、梅花,是万物轮回充满生机、人运顺达、万事美满的象征,下部以佛手、金橘、寿桃、石榴的设计为主,代表福禄寿喜、象征繁荣昌盛。这些木雕艺术珍品,在展示了剑川木雕精湛技艺的同时,让人们为剑川木雕大师的丰富智慧和伟大创造力感到无比自豪。

随着时代发展,剑川木雕艺人也不断在传统工艺中加入新元素,除了用槅子门、条屏、挂屏等工艺品装点人们的日常生活外,剑川的文化、对联和名人的笔墨等元素也已经融入木雕创作中,木雕已经成为展现地方历史文化的载体。我曾把刻有剑川先贤赵藩撰于成都武侯祠的楹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的木雕笔筒赠送友人,她说她经常从笔筒里拿出毛笔写那副对联,感受其中的智慧含义和精湛的木雕技艺。

历经几千年,剑川木雕已发展成为嵌石木雕家具、工艺挂屏和座屏系列、槅子门系列、古建筑及室内装饰装修、旅游工艺品小件及现代家具等类别,有 260 多个花色种类。木雕家具,建筑雕饰,花鸟、人物、山水、佛像、壁画等数百种工艺品早已蜚声海外,远销 120 多个国家和地区。从建筑木雕、家居木雕到今天的小件工艺品木雕,剑川木雕在基础上不断创新、开发出独具剑川白族特色的木雕工艺作品和旅游商品。近几年,木雕师傅们还雕刻出各种各样的百姓生活摆件,那些逐渐淡出人们生活的场景物什,被木雕师傅精雕细琢,一件一件,还原出生活的最初模样,勾起人们心中的无限乡愁。

数万个木雕艺人,让剑川木雕行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几乎在每一次木雕技艺大赛中,都会有一些精品力作让专家刮目相看。2014 年 3 月在北京举办的“滇西奇葩——云南大理剑川木雕艺术展”展出的传统作品《神龛》是作者花三年多时间雕刻而成的,《神龛》严格按照传统民族相传的福、禄、财、义、富贵、纳福、招财进宝、万事如意、光宗耀祖等的喻义及尺寸设计制作,整座神龛由 2180 个构件组成,其中有雕花构件 710 多件。2017 年 8 月“创意云南 2017 文化产业博览会”上,剑川根深艺圆有限公司总经理曾岳辉以菊花为主题的“千秋万代”透雕横屏镂空雕花达 13 层,一块总厚度 15 厘米的雕屏,仅雕花部分就厚达 12 厘米,密密麻麻的花、鸟、枝、叶栩栩如生在横屏上立体呈现。

在一座采用镂空雕、透雕、浮雕等技法创作,层次分明、立体感强、雕工精致的长方形的花鸟挂屏上,我看到了惟妙惟肖的花鸟和景物。我们的生活是什么样子,师傅们手中的木雕便是什么样子;我们身边的花木怎么生长,师傅刀下的木雕就怎么呈现。剑川木雕发展至今,可以说已经达到雕刻自然万物本态的境界了。一座鸟语花香的山、一座蕴涵历史文化的城、一条奔腾雀跃的河流、一个充满温情的故事、一片生机盎然的田园、一群各怀心事的人……在一个个或晴或雨的日子,这些白族木匠拿出花梨木、黄杨木、紫檀木、红椿木、楸木、杉木……根据木头的材质选取相应的锤、凿、斧、锯、刨、锛等雕琢工具后坐下来,一刀一针,一锤一凿,将自己的注意力和情感全部倾注到木头上。几天,几个月,一年,三年……那些在雕刻过程中被人赋予了情感的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和人物故事,经过时光的浸染,便以灵活的形态和隽永的意味呈现在一块块木头上,回馈劳动者的虔诚。 PsyqJKIxBcXh1twjxbNBpDSHDaYyz4LReTrSNwccXZhmAd178kf+EMcb5e/OqlB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