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从《礼记》的记录谈脚色的渊源
——俳优

俳优,在《礼记》的“乐记”中已有记载,春秋时魏文侯和孔子学生子夏谈论音乐,在论及“新乐”时,把俳优和“乐”相提并论:

魏文侯问于子夏曰:“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敢问古乐之如彼,何也?新乐之如此,何也?”子夏对曰:“今夫古乐,进旅退旅,和正以广,弦匏笙簧,会守拊鼓,始奏以文,复乱以武,治乱以相,讯疾以雅。君子于是语,于是道古,修身及家,平均天下。此古乐之发也。今夫新乐,进俯退俯,奸声以滥,溺而不止,及优侏儒,獶杂子女,不知父子。乐终不可以语,不可以道古。此新乐之发也。今君之所问者乐也,所好者音也。夫乐者与音,相近而不同。”

子夏对“新乐”的评论,说明当时“新乐”盛行,俳优和侏儒都是“獶(通‘糅’)杂子女”,即男女混同在一起以滑稽的舞姿表演。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俳优”的职业了,且与“乐”“舞”息息相关。此为后世的“戏剧表演”提供了其渊源之说。

在汉代,倡优与俳优同属艺伎,但他们的职业技能又有区别,倡优以音乐表演为主,俳优以言语滑稽逗笑见长。侏儒属俳优之一种。倡乐则是对倡优、俳优、侏儒等艺人娱乐活动的总称。就性别而论,在汉代,倡优艺人男女都有,俳优、侏儒艺人则只有男性。就流行状况而言,倡优相比俳优、侏儒的流行范围要更为宽广。虽然他们作为艺人都具有一定的才能,但却遭到社会流俗的轻视。汉代艺人的职业性别情况,反映了礼教对女性职业的影响。

上古时期歌舞之兴,出现的蜡腊和驱傩的祭祀歌舞中的舞蹈的人称做巫,前文已叙述。春秋时期,由于君王的享乐需要,祀神的歌舞逐渐进入宫廷,取王侯贵族之乐,倡优、俳优由此活跃。

倡,即唱之意,也指弹奏乐器的乐师。《说文解字》曰:“倡,乐也”。《史记》在《礼书第一》中有“《清庙》之歌一倡三叹”,这“倡”就是唱歌的人的意思。 俳,含戏谑之意,滑稽逗笑;《说文解字》又曰:“俳,戏也。”宋人高承在《事物起源·俳优》中则认为:

优戏已见于夏后之末世。晋献公时有优施,鲁定公会齐于夹谷,齐宫中之乐有俳优戏于前。此盖优戏之始也。

优,指歌者、舞蹈者或音乐人。《汉书·霍光传》曰:“击鼓歌吹作俳倡。”注曰:“俳倡,俳,滑稽戏,倡,歌剧之类。” 优字前加俳、加倡是区别表演和唱。无论俳优或倡优,都是从歌舞发展而来,他们在歌舞宴之前以调笑的语言和滑稽的动作,做逗人发笑的表演。

伶,《国语·周语》记载:“王弗听,问之伶州鳩……”后文“臣”即解释“伶”指音乐;“文鸠”则是管理音乐的“官员”。

关于倡、优的性别,《史记》在《货殖列传》中记载,战国赵武灵王时的商人到河北平山的中山国经商,记录了中山:

中山地薄人众,犹有沙丘纣淫地馀民,民俗懁急,仰机利而食。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起则相随椎剽,休则掘冢作巧奸冶,多美物,为倡优。女子则鼓鸣瑟,跕屣,游媚贵富,入后宫,遍诸侯。

在这段记录中有“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多美物,为倡优。” “美物”在《货殖列传》的译文中以“男性”解释,故“倡优”可理解为男性。关于倡优的性别问题,在《管子》“匡君小匡”中也有记载:“倡优侏儒在前,而贤大夫在后。”“倡优”就是表演音乐歌舞的艺人,其中也有女性,说明“倡优”中也有女性。 另在清毕沅的《续资治通鉴》“宋记·宋纪一百六十六”中记载:“我倡女 张凤奴也,许州破,被俘至此。”说明“倡”也有女性。

关于“侏儒”的解释,前文在《礼记》“乐记”中已阐述了相关的记录。文中“及优侏儒”就是“加上优伶侏儒表演”的意思;王国维先生在《宋元戏曲史》第一章“上古至五代之戏剧”附考中道:

古之优人,其始皆以侏儒为之,《乐记》称优侏儒。……《滑稽列传》亦云优旃者秦倡侏儒也。故其自言曰:“我虽短也,幸休居。”此实以侏儒为优之一确证也。

说明“侏儒”个子“短”,即矮小。倡优包括男女,俳优只有男性。

这就是先秦时期对艺人的称谓。先秦时期,优(或倡)与伶分得很清楚(伶是指乐工、乐官)。汉代以后,优、伶、倡就成了艺人的总称,现在又总称为优伶。

《事物纪原》“俳优条”:

《列女传》曰夏桀既弃礼义,求倡优侏儒而为奇伟之戏,则优戏已见于夏后之末世。晋献公时有优施,鲁定公会齐侯于夹谷,齐宫中之乐有俳优戏于前,此盖优戏之始也。

此说引宋刘向的《列女传》中之说,明确认为倡优戏始于夏后之末世,而俳优戏始于春秋之世。“倡优”和“俳优”似有不同的解释。但如此的记载说明早从夏始至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优戏”出现宫廷了。

《国语》“晋语二”、《史记》“鲁周公世家第三”,以及《滑稽列传》中都有关于俳优的记载。

《国语》在“晋书二”中记载,春秋时晋国优人施(即优施)参与晋献公妃子骊姬的宫廷斗争,其欲亲子继位,欲杀害太子,但又惧怕大臣里克,遂以酒宴邀里克说服:

骊姬告优施曰:“君既许我杀太子而立奚齐矣,吾难里克,奈何!”优施曰:“吾来里克,一日而已。子为我具特羊之飨,吾以从之饮酒。我优也,言无邮。”骊姬许诺,乃具,使优施饮里克酒。……

优施道:“我优也,言无邮。”意思是“我就是个俳优,说说唱唱的演员,说话可以随便一些(邮,过的意思),不会引起怀疑。”克里夫妇赴宴,优施就以其乐人之技或唱歌或戏言,以此暗示里克与骊姬参与谋害太子申生。

《史记》在《鲁周公世家第三》中记载鲁定公十、十二年:

十年,定公与齐景公会于夹谷,孔子行相事。齐欲袭鲁君,孔子以礼历阶,诛齐淫乐,齐侯惧,乃止,归鲁侵地而谢过。十二年,使仲由毁三桓城,收其甲兵。孟氏不肯堕城,伐之,不克而止。季桓子受齐女乐,孔子去。

文中的“淫乐”就是指唱歌的优施。齐国这个以调笑为职的优施,在齐鲁两国国君前,当着孔子取笑鲁君,被孔子杀了。另在《春秋》的《谷梁传》中,也有“齐人使优施舞于鲁君之幕下,孔子曰:‘笑君者罪当死。’使司马行法焉。”被杀的就是歌舞者优施。《史记》的《滑稽列传》中记载:

(1)淳于髡。齐国的上门女婿,身长不到七尺,其貌不扬,滑稽多辩,幽默机智,辅佐君主处理国事。齐威王在位时荒于政事,百官无能,各国寻衅来侵犯,齐国面临危亡。淳于髡以“大鸟不鸣则已,一鸣则惊人”的含蓄“故事”启发齐威王,遂使齐国振作,使其声威达三十六年之久。这个“故事”也记载于《史记》的《田王世家》:齐威王八年(公元前 371 年),被楚国侵犯,王令其携带黄金百两等礼品出使赵国求援兵。此时,淳于髡却仰天大笑,笑断了帽带,王悟出“礼物太少吧?”其不明说,以农民以极少祭品祈祷田神启发齐威王,于是王以千两黄金等加倍礼品让他到赵国求援兵。如此楚国即连夜退兵;齐威王为此“大悦,置酒后宫,召髡赐之酒”,问其喝多少酒才会醉。淳于髡为此而大发议论,就能喝“一斗”“两斗”“五六斗”“八斗”“一石”而阐述“酒极而乱,乐极生悲,万事尽然”的道理来婉转劝谏齐威王。于是,王罢彻夜欢饮并任其为宾礼官。

(2)优孟。“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乐人”,就是善于说笑的人,以“说笑”劝谏楚王。优孟常以谈笑劝谏劝诫庄王,庄王的一匹爱马病死,他要以大夫的礼仪丧葬,大臣纷纷认为不可,庄王下令:“有谁敢再阻拦丧礼葬马,就杀谁的头!”优孟则讥讽说以大夫礼葬太薄了,应以君王之礼葬才是,“让诸侯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庄王猛省,自责“寡人之过也”。“优孟衣冠”就是人们很熟悉的故事了,优孟穿戴亡故宰相孙叔敖的帽子和服装唱着歌去见楚王进谏诉说清官之苦,从而让楚王明白了道理。

(3)优旃。“优旃者,秦倡侏儒也。善为言笑,然合于大道。”优旃是秦国足智多谋的侏儒艺人。“虽短休居”,以说笑劝谏秦始皇和秦二世。如,同情大雨中持戒被淋的士兵,他就在始皇前笑言:“汝虽长,何益,雨中立。我虽短,幸休居。”遂使始皇明白其所道的意思,遂安排值班士兵得到轮替休息。“令麋鹿触寇”,是讲始皇欲东至函谷关,西至雍、陈仓,作游乐打猎的场所,优旃讽谏道:“寇从东方来,今麋鹿触之足矣。”。“漆城荡荡”,则是以诙谐的语言劝谏二世,不要别出心裁用油漆漆城墙,使百姓吃苦头。

上述叙述了历史上记录了两个俳优优孟、优旃和淳于髨的故事。

在《滑稽列传》中,还记录了西汉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史学家褚少孙补充的“六篇滑稽故事”。就“滑稽人物”而言,在戏剧的发展进程中也是值得研究的。“滑稽”是引人发笑的“表情符号”,后世发展为曲艺的形式,如滑稽戏。清末民初诞生在江南一带的喜剧、闹剧色彩的剧种中的“滑稽人物”,正如褚先生所道:“可以览观扬意,以示后世好事者读之,以游心骇耳。”后世的“滑稽戏”不就是起到“愉悦心胸”的作用吗?这些“滑稽人物”如东方朔、西门豹等也是后世戏剧人物的创作素材:

(1)郭舍人。汉武帝时“幸倡”(宠幸的艺人)。相传武帝要“迁徙”乳母,让其一家远离京城,乳母伤心地告知郭舍人。他以幽默的语言为武帝的乳母“说情”,使武帝幡然醒悟感恩乳母,“乃下诏止无徙乳母”。

(2)东方朔。山东人氏,“以好古传书,爱经术,多所博观外家之语”。他到长安“上书”武帝被识,留在武帝身边。东方朔性格诙谐,言辞善变,以滑稽多智在武帝面前察言观色,以谈笑谏说“干政”,武帝不以计较以俳优待之。书中记录他以笑言解释“隐士”的机智就是适应社会的变迁,才得以生存。在朝廷上百官讥笑他虽博学,但是“积数十年,官不过侍郎,位不过执戟,意者尚有遗行邪?其何故也?”这些百官当众讥笑他如此学问,为何官职如此小,并怀疑他的道德品质有问题。面对如此讥讽嘲笑,东方朔以历史的故事敏捷诙谐的嬉笑回应身居高位的大臣们,并奉劝诸位身居高位的官僚们要加强自身修养,如此温柔的刻薄回应,使得“诸先生默然无以应也”。在建章宫后阁的双重栏杆中,出现了“其状如麋(即麋鹿)”的动物,武帝得知,前往观看,众大臣都不知道是什么动物。东方朔戏言武帝索礼品后,以其博学告知,此乃驺牙,似麋鹿长相,但是嘴里的牙齿长得一样,有门牙无犬齿,故称驺牙,为吉祥之物。武帝认为这是“天下归顺大汉王朝”之兆,果然一年后匈奴浑邪王率十万兵将归顺汉朝,遂喜赐东方朔钱财。晚年的东方朔去世前,以诚挚之心劝谏武帝“远巧佞,退谗言”。对其往常诙谐之态武帝不解,不久东方朔去世。此乃古书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也就是这个道理了。上述东方朔的故事,记录了历史上的这位名人的滑稽机智“干政”,刻画了东方朔幽默的处世之态,以谏言为国为民做好事。故后东方朔成为文艺作品的滑稽而机智的角色。

(3)东郭先生。山东人氏,自称方士,即求仙、炼丹的方术之士。早在周朝就有信仰神仙的所谓懂“法术”,为周天子祭拜鬼神、炼丹长生之士,也称“道士”。东郭先生在公车署(官署)等待皇帝任用,时逢大将军卫青立战功,受武帝赏赐千金,东郭先生当道拜卫青,劝其将一半黄金资助近受武帝宠幸的家道贫寒的王夫人的父母,如此武帝一定高兴。如此建议受到卫青感谢,于是以五百金为赠礼奉献王夫人父母。武帝得知卫青是得到东郭先生的指教,东郭先生以其“奇策便计”获得武帝的赞赏,遂被任命为郡都尉。早年东郭先生在公车府侯差时,生活贫困,穿戴寒酸,在雪地上行走鞋子有面无底,双脚都踩在雪地上,被路人笑话,他却调笑道:“有谁能穿鞋在雪地上行走,脚上面是鞋,鞋下面却看着像脚呢?”当他做俸禄两千石高官时,配着印官印的青色丝带走出宫门前去辞谢房时,他的同事们都争相前来为其饯行。“当其贫困时,人莫省视;至其贵也,乃相附之。”这便是民间所谓“相马失之瘦,相士失之贫”这句话的道理了。

“中山狼”的故事源于明代马中锡《东田文集》中的《中山狼传》,据传是唐朝姚合著(也有说是宋朝谢良著),马中锡仅是修改再创作。由于中山狼的故事具有训诫并产生深省的社会效果,所以明清两代戏剧的创作中,把“东郭先生”和“中山狼”相结合作为故事题材,创作了杂剧《中山狼》,如明代文学家王九思创作了杂剧《中山狼》(一折)、康海创作杂剧《中山狼》。这位汉朝的“东郭先生”和“中山狼”已经成为民间通俗的故事了,并且有了固定的含义,前者指不明是非而同情者,后者指忘恩负义、以怨报德的人。

(4)淳于髡。前文已叙述。褚先生在书中补充另一则故事:淳于髡受齐威王之遣送天鹅到楚国,可是不慎天鹅在半路上飞了。这时,他只有编“故事”哄楚王并“叩头”认罪,表明自己的“诚实”,以此获楚王的同情。这个故事来表述了淳于髡的机智多辩。

(5)王先生。其为汉武帝时北海太守掌管文书的府吏,以机智多谋见长。太守要拜见武帝,他主动要求同行并“献策”太守,嘱之拜见皇帝时,禀告北海之政绩“非臣之力”,乃是皇帝“神灵威武之所变化也”。武帝大悦并问太守,如此“长者之语”(前辈智慧的话)你是哪里听来的?太守告之是府吏王先生嘱之,于是武帝大悦,召见王先生并赏赐官太守和王先生。如此正是古书曰:“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入。君子相送以言,小人相送以财。”

(6)西门豹。魏文侯时任邺县的县令。他到职时,最关心的是老百姓的疾苦,得知老百姓为“河伯娶妇”而贫困。“豹问其故”,从德高望重的老年人那里得知,邺县的三老(掌管教化之乡官)和延掾(乡里官员的副职)等官吏每年向老百姓征收赋税达数百万,其中要用二三十万为“河伯娶妇”,其余钱财与“巫祝”(指占卜、祭祀、装神弄鬼的人)分赃。所谓“河伯娶妇”,就是每年到一定时候,巫婆(即师婆,以所谓以祈福禳灾、占卜等迷信为职业的女人)到贫困人家寻到漂亮的姑娘,就说“她就是河伯的妻子”并给“聘金”,强行带走,为其梳妆打扮“闲居斋戒”。并在河边筑建所谓“斋戒”的房子,悬挂红色的帷帐让其居住。此间准备“牛酒饭食”,十多天后,像女儿出嫁那样梳妆打扮,将其置于准备好的水上可坐卧的“床席”,漂浮河中,至数十里就沉没。这样引起有“好女”的人家的恐慌,远走他乡,于是城里人口减少,贫困不断。如此情况已经多年了。民间相传:“即不为河伯娶妇,水来漂没,溺其人民。”故此“相传”害苦了百姓。

西门豹了解此传说害苦了百姓。于是他说,到河神娶妻时告之,“吾亦往送女”。

又到了“河伯娶妇”的那天,西门豹到河边与三老、官吏、豪绅,以及观看的老百姓二三千人会和。巫婆是年逾七十的老太婆,随从女弟子十来人都穿丝绸祭服随站巫婆后面。西门豹“呼河伯妇”视其美丑,巫婆将“新娘子”从帐子里扶到其前。此时,西门豹一看,就回头对三老、官吏、巫祝、父老们说:“这个女孩不美,烦大巫婆代我到河里报告河神,换一个漂亮的女孩后天再送来。”即令几个士兵一起抱起大巫婆投入河中。等了一会儿,西门豹说:“巫婆这么长时间不回,让徒弟去催催。”于是又把一个徒弟投入河里,如此共把三个徒弟投入河中催促巫婆。这时,西门豹说:“巫婆和三个徒弟都是女人,不会办事。只有烦劳三老代我去禀告河神。”遂又把三老投入河里。这时的西门豹将似毛笔的簪子插在头上,盘住头发,弯腰面对河水等待多时。长老、官吏和旁观者都非常害怕,西门豹回头对他们说:“巫婆、三老他们都不回来,怎么办?”要再派廷掾和一个豪绅去催促他们,这时二人皆跪在地上磕头,把头都磕破了,面如灰色。西门豹就说:“好吧,暂且再等一会儿?”又过了片刻,西门豹让廷掾起来并说:“看来河神留客太久了,你们都离开这里,回家吧!”

西门豹如此处理“河伯娶妇”事件,让邺县的官吏和百姓都很惊恐。从此以后“不敢复言为河伯娶妇”。西门豹在邺县随即发动百姓开凿了十二条渠道,引黄河灌溉农田。百姓感到开渠的艰苦,西门豹说:“老百姓只愿安享其成,不能艰苦创业。现在百姓虽然有埋怨,但是百年后定会想起我今天说的话。”那个地方“至今皆得水利,民人以给足富”。西门豹开凿的十二条河渠横穿专供皇帝走的路,到汉朝时代,地方官吏认为这十二条河渠上的桥梁隔断了这条皇帝要走的路,且又相隔较近,欲合并渠水,“合三渠,为一桥”。邺县百姓不听地方官吏的意见,认为渠道“西门君所为”,这是贤能长官规定的法度。地方官吏也就接受了百姓的意见。这是西门豹令邺县“名闻天下,泽流后世”之故。这就是贤明的官员,才能流芳后世。

所以古书上就说:“子产治理郑国,百姓不能欺骗他;子贱治理单父,百姓不忍心欺骗他;西门豹治理邺县,百姓不敢欺骗他。”他们三个人的才能谁最高明呢?对于善于研究治国之道的人,定能分辨出来。

司马迁《滑稽列传》以“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为开始,意思就是说《礼》《乐》《书》《诗》《易》《春秋》“六艺”是代表儒家的思想文化体系的经典,是可以治理国家的思想意识的典型文献;但是,《滑稽列传》中的这些滑稽人物幽默机智、言笑讽刺的语言在统治者面前的表述,不是也起到了治理国家天下的作用吗?司马迁赞先秦优人的行动合于“天道”“大道”。在这些“滑稽人物”中如两个俳优优孟、优旃都是以“娱乐活动”在政治环境中参与“宫廷斗争”,忠于君主,以讽匡正,是值得称道的“艺人”。至于“优孟衣冠”,除了说明作人物的模仿外,还有了化装的艺术,这不就是人物表演的范畴吗?在《滑稽列传》中褚少孙补充了“六篇滑稽故事”,这几个“滑稽人物”的故事各有不同,但是也正如司马迁所道:“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可与“六艺”相提并论。

关于优伶的历史,汉代仅有郭舍人的一点记载。从先秦至民国初年也有一些以“滑稽”作武器的忧国忧民的优伶。任二北在《优语集》“弁言”中道:

自孔丘籍口优伎笑语而腰斩齐优人起,迄袁世凯籍口优人鼓动革命而砍王钟声头止,在极不完全的史料中,目前仅能举此类之残害,大小四十八案而已。故优谏精神在反封建,符合人民愿望,为人民之喉舌。

因此,赵景深认为滑稽艺人是受尊敬的,他赞赏道:

我们可以联想到为什么现在戏台的后台,丑角常占很高的地位,一定要先让他来开脸。倘若我们再翻一下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又可以知道滑稽戏在唐宋占多么高的位置。一个滑稽戏的演员可以不怕那炙手可热的秦桧,当面讽刺;宁肯坐监瘐死,这又是多么的大义凛然!

滑稽艺人受到赞赏的原因正在于此。

关于研究优伶语言的代表学者有元代王晔和现代的王国维、任二北等。元王晔,杭州人,字日华,杂剧作家,善作画。与《录鬼簿》作者钟嗣为友好。元末文学家杨维祯在其文艺文集《东维子集》卷十一的“优戏录序”中道:“钱塘王晔,集历代之优辞,有关世道者,自楚国优孟而下,至金人玳瑁头。……”此作有司马迁《滑稽列传》之风格,故为此作序。

王国维在《优语录》中也道:“元钱唐王晔日华,尝撰《优谏录》,杨维祯为之序,顾其书不传。” 故近代王国维在 20 世纪初辑录研究宋元戏曲史的资料汇编的《优语录》,开篇即道:“余览唐宋传说,复辑优人戏语为一篇。”《优语录》作于 1909年,早刊于上海《国粹学报》(第六十三至六十六期),后收入近代教育家罗振玉主编的《海宁王忠悫公遗书》,王国维、赵万里于 1928 年主编的《海宁王静安先生遗书》,以及今人所编《王国维戏曲论文集》等书中。据《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第 2 期(2006年 3 月第 2 期)载陈艳军《王国维〈优语录〉与任二北〈优语集〉之比勘》中道,王国维《优语录》还有一个未知的版本。据《文献》季刊 2003 年第 4 期载:“一九一四年六七月间连载于《盛京日报》的《优语录》分上下两卷,上卷专录剧语,下卷则优人之语。”另有任二北查阅从西周至近代两千三百余年的艺人俳优的语录,辑成《优语集》九卷。其与王国维《优语录》比较,一是时间跨度长,以朝代分类;二是收录艺人俳优的不仅限于“滑稽戏”,凡是具有表演特色的艺人,包括“百戏”的艺人等都有收录;三是收录“语录”不局限表演“台词”,超过王国维《优语录》的长度与广度。赵景深在其著的“序二”中称誉:“这本《优语集》是《唐代音乐文学大系》以外的一个部分。”并在 1962 年自己著的《戏曲笔谈》中的《中国古典喜剧传统概述》的“后记”中赞许任二北的《优语集》“收录了四百多条,大大的超过了王国维的《优语录》。” 元代王晔的《优语录》、现代王国维的《优语录》和任二北的《优语集》是研究优伶的代表作。另,赵景深在文中还提到 1935 年胡山源先生著的《幽默笔记》中辑录了不少“优语”。在文中赵景深先生对“滑稽艺人”予以评价道:

滑稽艺人是可尊敬的,在历史的传统上,一直占着崇高的地位……

“戏剧”这两个字,本来就有滑稽调笑的含义在内。所谓“嬉戏”“戏弄”均是。史游《急就篇》云:“倡优俳笑。”左传襄公六年杜注云:“优,调戏也。”在法国Fou (按,这是法语词汇,指法国戏剧里的角色类型,有“滑稽”的意 思。) 的地位也很重要,相当于中国的“优”。每每国家中政治经济的大事,Fou或优说一两句话就可以发生很大的力量;司马迁的《滑稽列传》里有不少显著的例子。同时我们可以联想到为什么现在戏台的后台,丑角常占很高的地位,一定要先让他来开脸。倘若我们再翻一下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又可以知道滑稽戏在唐宋占多么高的位置。一个滑稽戏的演员可以不怕那炙手可热的秦桧,当面讽刺;宁肯坐监瘐死,这又是多么的大义凛然!

注释:

①《礼记·乐记》,见齐豫生、夏于全主编《四库全书》(经部),延边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531 页。

②《荀子》“礼仪篇第十九”,见“文学 360”。

③《事物起源》“卷九 博弈嬉戏部四十八”,见“中华典藏”。

④冉昭德、陈直主编:《汉书选·霍光传》,中华书局 1992 年版,第 217、218 页。

⑤ 《国语》“周语 30 单穆工谏景王铸大钟”,见“古典文学网”“秦汉文学”。

⑥《货殖列传第》“六十九”,见齐豫生、夏于全主编《四库全书》(史部下),第 1079 页。

⑦《管子》“匡君小匡”,见“古诗文网”。

⑧《续资治通鉴》“宋记·宋纪一百六十六”,见《古诗文网》。

⑨王国维著:《文艺丛刻甲集·宋元戏曲史》“第一章 上古至五代之戏剧”,商务印书馆 1926 年版,第 4~5 页。

⑩(宋)高承:《事物纪原》“卷九 俳优”条,见“中华典藏”。

⑪(春秋)左丘明:《国语》“卷八 晋书二”,见“文学 360”。

⑫《史记》(上)“卷三十三 鲁周公世家第三”,见齐豫生、夏于全主编《四库全书》,延边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412 页。

⑬上述的故事记录见齐豫生、夏于全主编《史记》(下)“卷一百二十六 滑稽列传六十六”,延边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1048~1056 页。

⑭任二北编著:《优语集》“弁言”,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13 页。

⑮任二北编著:《优语集》“序二”(赵景深),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1 年版,第8 页。

⑯ (元)杨维桢:《东维子集》“卷十一 优戏录序”,见“中华典藏”。

⑰ ⑱任二北编著:《优语集》“序二”(赵景深),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5、7~8 页。 PyXWAfG1VOE2vutZUfwwPuNBLFKtHn2YHT5jn11N9wNTpNxLf/aAaXFahBFc3Ji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