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戏剧形态的研究观

“艺术史是在艺术和艺术家的发展中考察历史事实的。” 这是德国艺术史家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中研究艺术的科学观。研究中国戏剧史亦然,和戏剧史相联系的学科,其表述的文字就像一幅一幅的图画,会把研究者带入戏剧思索的境界,尤其是舞蹈和音乐的元素,就会和戏剧元素相联系,使人进入戏剧的境界。

格罗塞研究艺术的历史发展,是这样看待舞蹈艺术的:

舞蹈,我们可以看作是活动的雕塑,是从静的艺术进到动的艺术之间的一个过渡。我们将要很热忱地去研究这种艺术;因为舞蹈在原始民族中间有着特殊的而且较深的基本意义……

研究戏剧历史的过程中,正是“原始民族”的舞蹈启发了我们的研究兴趣。中国的舞蹈源于原始而朴素的民间仪式——祭祀,在这“祭祀”的过程中,从来就是部落人们有节奏的低吟相伴随,而这种“低吟”就是音律的节奏。这不就是最原始的音律吗?于是学者们从祭祀的礼仪研究戏剧形态,有表演痕迹的祭祀动作,也就是原始的舞蹈自然而有节奏的表现,这不就是音乐形式建立在“节奏”的基础上吗?——这正是“有着特殊的而且较深的基本意义”,这个意义就是原始的戏剧形态。王胜华在早期的戏剧形态研究《云南民族民间仪式戏剧》中,通过考察,证明了中国的戏剧元素正是蕴含其间。从中国原始社会的祭祀活动始到封建社会、从民间到帝王的祭祀活动,何尝不是如此,在各种礼仪中舞蹈和音乐的元素组成了不同形式的“表演”仪式,更何况神话故事的各种传说无不包含舞蹈和音乐的元素构成的戏剧元素。

早在战国末期的屈原(约公元前 340—公元前 278 年)的浪漫主义诗作《楚辞》,就是一部具有表演元素的戏剧脚本。屈原以楚国方言创作的诗歌,不仅是“浪漫主义”的风格,而是以忧郁的音律表现奔放的情感,似在舞蹈的想象中诉说忧国忧民的一个个故事:这不是一幅一幅的图画色彩,而是一幕一幕可歌可泣的故事——这不就是戏剧元素吗?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论述悲剧的六个“成分”时,认为:

由此可见,作为一个整体,悲剧必须包括六个决定其性质的成分,即情节、性格、言语、思想、戏景和唱段,其中两个指摹仿的媒介,一个指摹仿的方式,另三个为摹仿的对象。形成悲剧艺术的成分尽列于此。……

如果从戏剧体系进行解说,又何尝不是一个专门的课题。

在艺术的发展历史中,一切皆少不了“人”的参与,从单一的祭祀活动开始,这是文化现象,也孕育了艺术的历史积淀,这种“积淀”在“人”的参与中不断地被创造,在艺术的造型中形成了“表演”的概念。这种价值就是艺术的贡献。如果从戏剧的概念来诉说戏剧的观念,我们可以从中国历史文献中考察叙说“戏剧历史”的故事。早在西汉礼学家戴圣编撰的《礼记》和东汉历史学家班固编撰的《汉书》中就有“人”在礼乐的诸种活动中参与表演的记述,说明早在春秋时代就有如此的艺术表现了,其被称之为“俳优”——这就是“脚色”之源。这时“脚色”指参与表演的人。在此基础上,“脚色”又产生程式化表演体系的个性人物,即现代所道之“角色”。关于“俳优”的艺术表现,尤在汉魏南北朝至隋的数百年间,从祭祀礼仪到民间的艺术活动,莫不都是称之为“俳优”之类的“脚色”的参与,其实这属于“造型艺术”的初级阶段,这是戏剧形态元素衍变为戏剧造型的雏形。这种“造型”就是戏剧艺术之基础,也就是舞蹈、音乐形成造型艺术的综合价值,其奠定了戏剧艺术发展的基础。这正是对原始时代祭祀艺术从初级到高级延续发展所不容忽视的赓续,这就是艺术的生命力。

注释:

①(德)格罗塞著:《艺术的起源》“第一章 艺术科学的目的”,商务印书馆1984 年版,第 1 页。

②(德)格罗塞著:《艺术的起源》“第四章 艺术”,商务印书馆 1984 年版,第 40 页。

③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著:《诗学》“第 6 章”,商务印书馆 1996 年版,第64 页。 nietqeN/nk+aq039uRGew7iR3KJv5HF0BAzgxUXWLwqGb9uVYs6+FDckyUvhpPc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