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泰国古代舟船发展述要

田雅琴

【摘要】 泰人水行载舟的历史十分悠久,船只不仅是过去重要的生产生活工具,由船只发展变化而来的船屋也是泰人居住生活的场所。此外,它还是泰国水上习俗文化的重要内容,伴随着舟船活动衍生出了很多民俗文化事项。本文以泰国古代舟船为研究对象,从时间维度阐述泰国古代舟船的起源及发展历程;从船只功能和用途的角度探讨泰国古船的谱系演变和船型种类,将其分为近岸小型船只、渔猎和轻型运输的中型船只、短途运输的大型船只和专用船;以期证明舟船成为泰国文化特色的必然性,同时为泰国舟船史研究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 泰国;古船发展;船型分类

人类使用船只作为交通工具的历史十分悠久。可以说,船舶的发展见证了人类科技的进步,见证了人类从物质文明向精神文明过渡,也见证了地球各个文明的融合。舟船作为一种古老而重要的交通工具,它不仅仅是渡水工具,更是人类审美、技能、经验、风俗的集中反映与观念形态、价值理性的精神载体。

黄惠焜教授在《从越人到泰人》中提出了“百越文化圈”的概念,并根据地理环境与中原汉族的关系分为A、B、C三区。处于这一文化圈的各民族至今仍保留着古代越人滨水而居的生活习惯,自然能够创造出一系列的“水文化”。船作为水文化的衍生物,百越诸族的生活与它密切相关。《越绝书》中“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淮南子·齐俗训》:“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文献中关于百越民族善于舟楫、长于操舟泛海的记载多不胜数。可见水和船已经融入百越民族的血液当中。

作为百越后裔的泰人,水和船同样沉淀在他们生活的骨髓中。泰国位于中南半岛中部,南面临海,海岸线长达2600多千米,境内大小河流60多条,总长超过1.5万千米,湄南河、湄公河和蒙河三条主要河流的流域面积占泰国国土总面积的65%。河道纵横,水系十分发达,人们滨水而居,沿河而行。因而,地、水、船成为了泰人建立家园的三大要素。泰国各朝代的京都也都临水而建,如曼谷王朝拉玛五世前的曼谷,纵横交错的水道上舟楫往来,穿行如梭,水上交通运输十分发达。可见水、船对于当时政治中心建立的影响。

河网如织,水运便利,使得泰人生活须臾离不开江河,而舟船作为多河流地区必不可少的工具,也和人们的文化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无论是风俗仪式,还是岁时节日和民间娱乐习俗都留下了它的印痕。可以说,舟船既反映着泰国独特的物质面貌,同时也是记载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一、泰人与舟船

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其中71%都被水覆盖。从人类的起源、生存到繁衍都离不开水,在人的日常生活中,水是须臾不可缺乏的一种物质。人类祖先在与水的不断接触中逐步认识了水的浮力性,从不断发生的自然现象中受到启迪,从而开始制造、改进渡水过河的工具。

浮具是原始人群最先使用的水上工具。常见的浮具有腐木、竹竿、芦苇等。此外,葫芦也是原始的浮具之一,这在世界各地的神话传说中也得到了很好的印证。如我国白族的葫芦渡水神话、傈僳族的创世纪神话、印度阿洪傣的葫芦神话、老挝的葫芦生人神话等。这些神话传说虽然带有神秘色彩,但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了人类祖先确实使用过葫芦作为渡水浮具的历史真实。但原始浮具只是人类征服水面的尝试,还不能算是真正的水上航行工具。

浮具有明显的缺点,因而人们在此基础之上不断总结经验制作了第二代水上工具——筏,它脱胎于浮具,是浮具发展的必然结果。据晋郭璞注《尔雅·释水》的解释,称木筏为 (pai牌,即 ),是大筏,竹筏为筏,是小筏。 通常是把几根木头或竹子捆起来,以筏济物,乘筏渡河,但筏也算不得船。

具有容器形态,且有干舷的,才可称作舟或船。船的直系祖先当是独木舟,这是一种将独木挖空成槽状的小舟,显然用手直接去挖是不太可能的,正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进入新石器时代(距今约在1万年—4000年前)以后,人类已经具备了制作简易石器工具如刀、斧、锛等进行日常生产以保障生活。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指出:“燧石器和石器的出现早于陶器,发现这些石器的用途需要很长时间,它们给人类带来了独木舟和木制器皿,最后在建筑房屋方面带来了木材和木板。” 燧石取火,火与石制工具并用,才能制造独木舟。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讲得尤为明确:“火和石斧通常已使人能够制造独木舟。” 可以说独木舟是火焚和石制刀具并用的结果,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没有独木舟,就没有现代舰船。独木舟的产生,揭开了水运历史的序幕。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金属工具诞生,自此人们开始对筏和独木舟进行改造,在两舷舷侧分别增设木板,再用麻纤维与桐油捻合而成的混合物填补空隙,以解决筏无干舷且漏水、独木舟稳定性差还受限于原株树木大小的问题,如此这般,使得独木舟的容量增大,起初的独木随之演变成后来尖底船的龙骨结构,而木筏便发展为方头方尾平底的木板船。木板船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的活动空间已不再受自然界的限制,已经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和需要,对原材料进行再加工再创作,为后世的船舶大型化和多样化开辟了无限的发展前景。

此后,人们又将帆与木板船相结合,因风致远,让海洋化作通途。不管是河流湖泊还是海洋都可以见到人类的踪迹。以造船和航行活动为内容的水运文化的发展,体现了一个时代生产力的发展程度以及整个社会的科学技术水平。也就是说,船舶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的,是人类科技水平与文明程度的标志。

纵观古今中外,由于历史发展的不平衡,舟船在世界各地出现的时间不尽相同,但发展历程大都相似:浮具是最先出现的,其次是筏子,然后是独木舟、木板船再到帆船,最后发展为现代大型船舶。尽管船舶的推进方式逐步从低效原始的人力畜力动力状态发展为蒸汽机、柴油机等现代机器动力的时代,但其作用的本质仍未改变。人类在占地球表面积71%的水域中活动,依旧离不开船。之于泰国,亦是如此,船不仅是沿江河人民的主要交通工具,也是渔业生产的主要工具。船屋还是泰人的居住、生活的场所。

由于原始的渡水工具都是有机质的,易腐难存,所以泰人究竟在什么时候创造了舟船,已很难考证。20世纪六七十年代,泰国考古界与外国考古队合作,联合发掘了不少重要的史前文化遗迹。1960—1962年,泰国—丹麦联合考察队在泰国北碧府的班告发掘出新石器时代(公元前1500—前1300年)的人类遗址,发现了大量石器、人类遗骸和动物遗骸。 从出土的石器来看,以有肩石斧、有段石锛为主,打制石器与磨制石器共存,且发现的石制网坠其形制与我国百越文化遗址中发现的石网坠基本相同。 此外,出土陶器片数量多达两万多块,较为完整的陶器有18件,其中一件陶壶底部画有承载两个人的船。 这说明至少在新石器时代古泰人就已广泛使用独木舟或筏子从事渔猎活动,印证了泰人造船的悠久历史。

其后又在北碧府翁巴洞遗址中发现了九十多个公元前3世纪的船棺葬。 以船为棺,是因为他们生活中离不开船。马克思在《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论述过随葬品产生的缘由及意义。他说:古人往往把“生前认为最珍贵的物品,都与已死的占有者一起掩埋到墓坑中,以便他在幽冥中继续使用。 ”纵览古今,随葬品的设置大都处于这一目的。以船为棺也说明当时的泰人已将船舶当作生活中的必需物,生不可缺死不可舍。另外,在此处还发掘到4个铜鼓的碎片、2面基本完好的铜鼓,这些铜鼓的形制和纹饰与云南石寨山型铜鼓和越南东山铜鼓基本相同,明显地存在亲缘和传承关系。 而且这两面完整的铜鼓鼓面饰有船纹,充分说明了泰族先民在早期就具备了良好的造舟能力,同时也印证了泰族是善于行舟、以船为生的民族,舟船是泰人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石器、陶器、船棺葬还是青铜器,这些史前文化遗迹的发现,一方面是这一区域民族的信仰观念和生活习俗的见证,另一方面这种惊人的相似之处也充分表明了泰国古代居民与百越民族之间有着密切的族源关系:最晚不超过新石器时代,古代泰国就有百越系统的部落分布,泰国也是古代百越族群的分布地区之一。

二、泰国古代舟船发展历程

素可泰王朝建立以前,泰国并无用本国文字记录的历史,因此对于史前时期泰国舟船起源的考证主要依据考古发掘的资料记录。1283年,兰甘亨大帝把古孟文和吉蔑文加以改造创制了泰文字母,并以这种新的字母镌刻了被称为兰甘亨石碑的第一块泰文碑铭。 这块碑铭四面皆有文字,是以第一人称描写其生平及英雄事迹,展现了素可泰时期的宗教、政治、经济、文化、贸易等情况。是后世了解素可泰时期社会情况和风俗习惯的重要依据。石碑第四侧的记载:“巡礼时乘船经过和走过的路 [1] ”,说明船只已然是当时交通出行的主要方式,这是泰国最早有关船只的文献记录。之后,立泰王时期立泰的贵妃桃西朱拉叻编写的《桃西朱拉叻经( )》,此书记录了其生平以及素可泰王朝的盛景、宫廷礼仪及节日习俗等,包括十月份拜水神仪式、漂水灯、御船游行等游江活动。 由此可见,此时的船只除了作为交通载具,还是一些风俗仪式、岁时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

阿育陀耶王朝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的显著进步、大型远洋船舶的广泛使用均在不同程度上促进了对外贸易的发展,使得历任国王都十分重视对海上贸易的管理,为此设有专门的港务部门。其中,左港务部门由王室选派的华商负责,主要管理湄南河以东的海上贸易事务,包括与中国之间的朝贡贸易、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另外,由于华人的航海技术发达,许多熟习航海知识、掌握航海技术的华人水手被雇佣在暹罗国家或私人船舶上,成为国内贸易和海上贸易的主要力量,对暹罗的航运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

京都阿育陀耶城由于地理位置和航运条件十分优越,更是成为了各种商品的集散中心,不仅有本国北部的农产品和南部的水产品,来自东西方的货物也运到这里进行销售,各国商船汇聚于此开展国际贸易活动,它也被称为“东方威尼斯”。 暹罗本身拥有极其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森林产品(柚木、紫檀、楠木等)、矿产品以及稻米。阿育陀耶王朝后期,应清政府的要求,暹罗将大米出口到中国,《清史稿》对此就有所记载:“康熙六十一年六月,以奉天连岁丰稔,驰海禁暹罗米贱,听入内地,免其税。” 此后两国之间展开了频繁的大米贸易。现今曼谷昭披耶河西岸的“黉利故居”以及“火船(蒸汽船)廊”便是当年中泰航运蓬勃发展的见证。

此外,阿育陀耶王朝时期的王室仪礼中也不乏舟船的印迹。宫廷法里对十一月( )皇家典礼仪式中举办船赛为国运占卜的活动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十一月份因正值河流丰水期,龙舟易行,故而适宜举行赛船活动。而这一活动占卜预测的用意多于娱乐性。以国王的萨马他猜船( )和王后的盖索拉姆船( )来进行比赛,国王的船若输给王后的船,表示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反之国王的船胜利,则表示今年雨少天旱、年谷不登。 [2] ,如今,历史已不再,但赛船这一传统活动却一直延续了下来,说明船只也由交通工具逐步在节日风俗活动中占据着一席之地。

那莱王时期,一名旅暹天主教神父Abbe de Choisy在其信件中,记录了那莱大帝陪同法国路易十四世派遣的使节团参观游行时曾出动多达200艘皇家军舰,游船行进间有军乐队伴随演奏,传统游船乐为昭法·探玛提贝·猜亚切·索里亚翁(Prince Thammathibet Chaiyachet Suriyawong)所作,这是最早对于王室驳船游行的描述。阿育陀耶王朝没落后,这些早期的王室驳船便被烧为灰烬。拉玛一世即位之后,将首都迁至湄南河另一侧的曼谷,同时恢复了这一古老的传统,并下令建造新的驳船,使得王室驳船回归。但是随着新式电动船只的出现,大型木质王室驳船逐渐式微,转而仅作王室庆典之用。二战中驳船严重受损,历经多次修复后较为脆弱,目前仅在诸如加冕、登基大典仪式、重大宗教事件或在位周年纪念日这样的重要场合才会进行游行活动,极具宗教和王室意义。

曼谷王朝拉玛四世时期,为缓和阶级矛盾、改变国家的落后面貌,进行了自上而下的改革,在交通方面主要为发展现代交通网络、开凿运河和建造现代船舶。之后继位的拉玛五世更是深化改革力度,相继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诸领域进行了广泛的改革。19世纪90年代开始泰国的铁路、公路等公共交通运输事业迅速发展起来。1957年猜纳府的湄南河大坝建成,让原本南北通畅的水路被阻断,船只不能再自由地往来,水运效率变低。此外,政府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大力发展城区建设并鼓励船民上岸定居。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得泰人傍水而居的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也让传统的水上交通活动与交通民俗急剧变化,水上市场一度没落。过去常见的拍玛船、蝎尾船、虎舟、舢板船、篷船、跳白船、长尾船、帆船等船型,现今也只剩六七种。随着近几十年泰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泰国政府为加快推进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充分释放旅游业发展活力,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通过深入挖掘地方民族特色文化、大力扶持各项特色民俗活动等途径使得传统舟船及水运活动得以恢复。现今,极具特色的水上市场和形形色色的船只已成为泰国水上旅游的象征,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容小觑。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泰国古代舟船不仅用于交通运输、观光游历,也被用于军事用途,在其演进发展的历程中,引进中国、欧洲的先进造船技术,立足实际不断改进,以适应于环境与用途的需求。自素可泰时期,各式各样的船只就已航行于内河湖泊和辽阔海域,并进入大洋与世界相关国家共同构成海上丝绸之路,直至二十世纪初仍作为贸易载运工具活跃于泰国湾和中国南海。回望历史,古代舟船的历史发展见证了泰国造船技术与人文发展历史脉络,舟船不仅是泰人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与之相关的习俗还是泰国传统民俗文化的瑰宝。

三、泰国古代舟船的类型

古代,泰国舟楫类型多样,名目繁多,不同的船型呈现出各自鲜明的地域特征和技术特点,也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很难给它准确地分门别类。因此,对泰国古船的船型种类开展研究,是泰国舟船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深化对船型种类的研究,将有助于推进泰国古代舟船谱系演变、船型分类等的研究。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将船舶分为许多类型。历史学家查威特·卡塞西里( )认为泰国船只类型即独木舟和木板船两类。 [3] 独木舟是指用整根的大树干砍削挖凿制成的水上工具,靠桨驱动。在过去独木舟的大小形制也是舟主人财富和社会地位、官级品阶的象征。常见的独木舟有马德船、查拉船、猪船、逸崩船、拍玛船、牛船、鸭船、舢班尼船、蝎尾船、虎舟、木枉船、长船等。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水运需求的扩大,独木舟已无法满足人们的装载需求。木板船则解决了社会需求与制造费力两者的矛盾,由数块木料组合装配而成,船的大小可依据实际需求来决定,不再受原木大小的限制。可以说,木板船之诞生乃独木舟改进、发展的必然结果。泰国常见的木板船有舢板船、轿式船、巴卟船、伯德船、尖艇、篷船、逸漾樽船、香料船、查龙船、长尾船、跳白船、告兰船等。

索·普莱诺伊( )认为泰国河道中航行的船只种类繁多、大小各异,总的来说可分为独木舟和木板船。独木舟是人类的共同发明,其船身小巧、船体平滑,既能在平静开阔的水面捕鱼和运输,也能很好地适应泰北和泰东北地区险象环生的浅滩暗礁,故此便成为泰人普遍使用的生产生活工具。 [4]

朱拉塔·帕亚卡拉农教授( )将中部船只分为三大类,其中又可再细分。他认为按照使用对象可分为王室驳船和民用船;依据制作工艺分为独木舟和拼板船,这其中按照航行区域又可分为河舶和海舶,河舶既有独木舟也有拼板船,如马德船、猪船、舢板船、逸崩船、查拉船、篷船、跳白船等,而海舶主要为拼板船,如查龙船、鸭船、帆船等;或根据推进方式来分可分为撑篙、拉纤、划桨、摇橹等人力推进的船舶和依靠风力推进的帆船以及机械推进的船舶。 [5]

已故学者布瓦叻·查楞叻格( )则是按照推进方式和动力装置来划分,有靠篙推进的船舶,如伯德船、巴卟船、猪船等;有靠桨推进的船舶,如舢板船、香料船、查龙船、篷船、查拉船等;还有靠机械推进的船舶。 [6]

综上所述,绝大部分船舶都可按照建造技艺进行划分,分为独木舟和木板船两大类,其中每一项又可以再细分。因而笔者在此基础之上又从船只的功能和用途的角度再次进行划分并归纳整理如下。

(一)近岸小型船只

1.伯德船( ):一种两头尖的小型木艇。这种船型又可细分为常规的五板小艇( )和被称为“ ”的圆底小艇。常见于泰国中部各府,一般能容纳1—2人,如果用作赛艇,则可容纳5—8人。通常用柚木、红椿木或橡胶木等作船架,用木板或锌板做艇壳。外形修长呈流线型,两端曲翘。首尾相同,体轻且窄,调头方便灵活,通常靠双桨推进。艇上除座舱敞开外,前后所有甲板完全封闭,座舱内设有脚蹬板、坐板、舵杆、舵绳等。类似于西方大型海舶上的应急艇。过去,它作为一种交通艇,主要用于短途出行和河道两岸来往。因此,一般较大的运输船都设有这种小艇,因为大船吃水深,近岸会搁浅,而小船吃水浅则行驶无碍,所以这种小艇可方便大船在不停岸边时运送人员与货物,有事放下办事,完事再收好,使用起来十分方便。

2.尖艇( ):一种首尾尖翘呈锥形的小艇,由 发展而来,外观较之更加纤细,狭长如梭子一般。长约3—4哇(6—8米),选材用料多为柚木或红椿木。座舱内设有带靠背的坐板,一般能容纳1—2人。这种船型需借用双叶桨来推进,常作为快艇使用,或为僧侣专用,偶尔用于赛艇比赛。1929年,普鲁士的亨利王子到访曼谷时,参观游览项目中除了重要佛寺、政府机关、传统音乐外,还包含了赛尖艇这一传统竞技活动。

3.逸崩船( ):一种用糖棕榈树的根部制成的独木舟。这种船多见于棕榈科植物资源丰富的地区,制作工艺颇为原始。在制作初始,先将树根一分为二,然后利用传统的火焦法,烧掉要挖去的部分,经过多次边烧边挖的循环后留下外壳,再将锯好的木板用于封尾,最后表面涂以桐油,方可制成。全程费工、费时、费力,制作效率低,并且这类船无法运输重物,所以当地人主要使用这种船只在浅水中进行简单活动,或就近进行邻里活动。

4.猪船( ):这种船型常见于泰国中部地区,是一种由中小型整木挖空制成的独木舟,原材料包括坤甸木、油楠木、柚木等。全长约4—7米,船体比例合理,外形优美,首尾细长,船尾上翘的幅度略高于船头,船舱较宽,船底板以平整的竹席铺垫而成,一般能容纳2—3人,具体承载能力视船只大小而定,用桨或篙驱动。过去此类船多为短途客船,也作渔船使用,但目前已很难看到这种船型。

(二)渔猎和轻型运输的中型船只

1.跳白船( ):一种形如 的平底渔船。船身较长两头微翘,一侧固定一片伸出船舷的白色木板,白板要比船体略短略窄一些。另一侧架有高约70—80厘米的渔网,防止跳上船舱的鱼儿重新落水。船在行驶过程中,粉白板往往斜出船舷倾近水面,抑或直接映入水中。这种船主要用于夜间捕鱼。由于鱼类喜新水、行逆流、趋光性的特征,在昏暗之中,见到白色船体驶过以为是哗哗流水,受此迷惑,于是跃出水面飞进船舱。因而它也被戏称为“ ”,意思是鬼骗子。这种捕鱼方式实用又简单,凡濒河临水之地皆有之。我国地方志书的记载中就将其称之为“跳白”,过去在潮汕地区随处可见。但自20世纪70年代起,渔业过度捕捞和水质污染使得近海鱼类资源急剧减少,跳白船现已难觅其踪。

2.告兰船( ): 在马来语中是捕鱼或摇晃之意。它是一种中大型木板船,长10—13米,多由硬木、坤甸木、望天树、印茄木制成。头尾朝上,船形似鱼,身形修长而流畅,能很好地穿风破浪。通体涂漆,纹饰精细,色彩鲜艳。船体纹样图案是在融合了泰国、马来和爪哇等地风格的基础之上,加以造船匠对生存空间(如地理环境、气候状况、社会生活)的想象设计而成。常见的纹案有黄金纹、莲花纹、纳迦纹、孔雀纹等,这些图案被认为具有特殊的神力,可以起到趋吉避凶的作用,也是泰人万物有灵观的具体表现。告兰船不仅是一艘渔船,还是宋卡、北大年和那拉提瓦等地先民生活智慧的集中体现,展现了泰南黎人的生活方式,有“南海精灵( )”的美称,是泰南沿海交通的象征,被当地人用作日常出行和沿海捕鱼的工具。目前尚无明确证据表明这种船型始于何时,但有推测认为它可能自素可泰时期就已存在,随着伊斯兰教的传播以及穆斯林在泰国南部地区定居传入的。现今,生产告兰船的造船厂主要集中于北大年府柿武里县的巴萨耀珥村。这里除了制造捕鱼用的告兰船,还制作小型船模,作为纪念品出售以增加村民额外收入,既能填补当地旅游纪念品的空白,又能推广宣传“南部船文化”,可谓一举两得。

3.查拉船( ):这种船型常见于滨河流域,如甘烹碧府、达府。是一种船形长首尾扁平的平底船,船腹基本同宽,船舱不如其他独木舟般宽大,使用长篙在浅水航道划行,过去主要用于运输稻米。此类船由于船体厚,所以船身重量相对较重,极为考验船夫的撑船技术。

4.马德船( ):这种船型常见于泰国中部地区,是一种中间大两头细的独木舟,长约2哇 [7] (4米)。多由整段硬木挖空制成,如坤甸木、柚木,这类树木高大且材质紧密坚实,漂浮性好,即使长时间浸泡在水中也不易腐烂,是制造船只的理想选材。在形制方面,它有大中小三种尺寸,不同尺寸所用的推进工具也不同,大中型尺寸用的是蒿,小型尺寸则用桨。船的两侧没有舷缘,船体有U型肋骨,这种类似于骨架的结构可以扩大船体中间的宽度,然后朝着船的船头和船尾逐渐变窄,最终呈中间宽首尾细长的形状。

5.巴卟船( ):是一种船身细长、首尾呈椭圆形、中间宽、底近圆平且无舷缘的小型拼板船。这种船型是由中部地区的 发展而来,船体长度约1.5—3米,通常能容纳3—5人,选材以柚木、坤甸木、橡胶木为主。过去,这类船只主要用于运输日常货物。如今,巴卟船成为了泰国中部地区水上贸易及盛产柚木的地区造船的模版。

6.拍玛船( ):是一种两头高翘的独木舟。有些地方称之为 。长约4.5—6米,首尾处有横木与船沿板相接,以增加船舷高度,船底板铺有竹席,用桨或篙驱动。被誉为“暹罗巨匠”的那里沙拉·努瓦迪翁亲王( )认为:拍玛船在形制上,与缅甸的一种小型独木舟基本相同。语言方面,应是发生了音变现象, 的读音走调变为 。所以这种船型是从缅甸流传过来的。在阿育陀耶后期开始广泛使用,今天多见于中部地区,如阿育陀耶、华富里、红统、信武里、猜纳等。

7.舢板船( ):是一种方头方尾、两端微翘、船尾略高于船头的平底木板船。用桨或篙驱动,为世界各地普遍使用的简便水上交通工具。区分其尺寸大小的方式比较特别,并非依据船身的宽度和长度而定,而是取决于外形似手的船沿连结木“ ”(即舭肘板),将其分为大中小三种规格。大型舢板一般长4—8哇(8—16米)带船篷;中型舢板长3—4哇(6—8米)多为僦船;小型舢板常用于载货、捕鱼。在泰国,这种船型最早可追溯到吞武里王朝时期,至曼谷王朝初期拉玛二世便将其命名为“中式舢板船”。顾名思义,它源于中国,潮州话称之为“ 舢舨(Sampan)”,意思是“三板”,即由三块木板构成,一块底板和两块舷板,左右舷板一般用木榫加固,还可用钢板拼合使其更加坚固耐用。之后,国防大臣披耶素里亚翁 )命工匠在中式舢板船的基础之上进行二次创造,使其外形更为细长优美,所用木材也由杉木改为当地盛产的柚木,创造了由五块木板组成的泰式舢板船,虽然它并非由三块木板组成,但泰人还是使用最初的名称来指代这种船型。极富民族和宗教色彩的 是一种僧侣专用的小型舢板,多见于阿育陀耶、红统、曼谷等地区。

8.舢班尼船( ):一种形如独木舟的平头船。大致特征与查拉船相似,但船舱较之更浅更宽,船身自重相对较重,需要借助桨或篙驱动。过去,这类船主要作为货船或商船。

9.长尾船( ):一种艏方艉尖、尾部高翘的拼板船。长约10米,宽1米,船体细长、船底扁平或呈V形,船壳现多为胶合板制成,整体重量轻,尺寸多样,有顶棚和防水围布。船头船尾挂着彩旗加以区分,船名以彩色油漆刷于船身,外观绚丽夺目。这种船型过去主要靠人力驱使。1933年,北柳府的Sanong Thitapura先生对其改装,加长船体长度,将发动机的螺旋桨轴延长约2米,使得它可以在浅水中快速航行。用途也十分广泛,除了用作货船或客船之外,它还是游客游览湄南河沿岸风景的热门选择。目前,曼谷的交通十分拥堵,因此多样化的交通方式应运而生。长尾船作为水上交通工具,使得群众出行更加快捷方便,它也被视为泰国比较独特的交通方式之一,是曼谷水上旅游的象征。

(三)短途运输的大型船只

1.篷船( ):一种带穹形篷的大型拼板船。外形似切开的西瓜,两端微翘,船腰较宽敞,船底阔而平,有尾舵还需要借助桨或篙驱动。除了船头是露天以外,分做船舱和艄篷两部分。船体由柚木制成,船舱的篷盖以铺地黍、香兰叶或水椰叶编制缝合而成,因为这类植物的叶片呈羽状,坚硬且粗,伸展性强,具有较好的抗风能力。但因货源被华人掌握,加之售价高昂,逐渐以镀锡铁皮或波纹锡板代之。船尾竖有四根篷杆支撑着艄篷,船家在此划桨操舵。这类船只用于运送粮食、石头、沙子、木料等,华商将其作为漕船使用,用于运粮。当货舱满载时,活动顶棚以增大船舱空间。空载时,需将舱篷打开,让阳光透进来以保持船舱干燥。曼谷王朝初期,随着华人南下移民浪潮,大量习水驾舟善于耕海的海南 民随之而来,也将这种船型带到泰国。这些华人主要定居于双喜桥、三弦、曼谷地区。在双喜桥脚还有一座历史悠久的华人庙宇天后圣母宫(Chao Mae Thapthim Shrine),庙内供奉着泰国华人共同信仰的海神妈祖雕像和被奉为海南人的乡土神癨的水尾圣娘像。目前,在中部地区的湄南河、塔钦河、巴萨河流域中还能看到这种船型。

2.逸漾樽船( ):一种大型运载船,系龙脑香树制成。外形特征与篷船相似,尖头方尾,梁拱小,底尖上阔,首尾微翘。一字木横向贴盖于舟首封头板上,用以垫护封头板并加强尾端结构强度,其上面左右各安设一根挂锚链或缆绳的短桩。船尾设艄篷,船家在此荡桨摇橹,还搁有长板,供客憩坐。“ ”的发音源于海南方言,指的是架盐船,这是过去的一种较深、大的运盐船,又叫大趸船,船体长,船高要远高于普通游船。此外,它还可用来沟通大船与陆地的联系,方便大船在不停岸边时运送人员与货物。目前,还能在湄南河、塔钦河、美贡河、邦巴功河等流域中看到这种船型。

3.香料船( ):一种两端微翘、船底阔而平的大型拼板船。由于过去常用它运送各类香料,如豆 、丁香、肉豆 、肉桂和胡椒等,故而被称作香料船。船主多为穆斯林,全家生活在船上,也为住家船。船身长8—9米,宽2.2米。船体分为船头、船舱和尾艄三个部分,船舱边板由8—12寸的宽木板围成,形似倒扣的木槽,底面铺以若干块横板,横板之下为储藏库,舱口四周围有厚板框,用以阻止船面上的水灌入舱内,还起保证舱面纵向强度的作用。船头和尾艄均覆有篷盖且略高于船舱舱盖板。尾艄得艄篷同船舱一样,横板以下还有空间,放锅碗瓢盆以及铺盖衣箱的种种东西。揭开一块横板,船家就在那里烧饭做菜,此外也是船家操舵的地方。过去这种船系商船穿梭于河道中,如同一个小型的水上超市。运载的货物除各类香料之外还有大米、厨具、餐具、吊床、椰刨、过滤椰浆的筛子、蒸糯米的陶器等。过去这种船只就非常少见,尽管是长期生活在河畔边的人也很难看到。现今,由于无人制造这种船型,它几乎已消失不见。

4.查龙船( ):一种首尾高翘、船首细长、船底圆且阔的近海船。其尺寸小于 ,由坤甸木或其他硬木制成。全长12—15米左右,船头甲板有桅杆,可悬挂风帆。舱盖为竹子编织成的穹形篷,需借助双桨推进。这种船型常见于是北榄、龙仔厝、夜功府等临海地区,过去曾被当地人用作渔船,也用于运送鱼、虾酱、盐、陶器、盛水大缸、土罐等货物至中部的曼谷、暖武里、巴吞他尼、大城、红统、素攀武里等地区的水上市场去贩卖。

5.鸭船( ):一种船舱大且带顶篷的大型独木舟,为了增加使用空间通常在两侧加设舷板,肋骨与舷板用决明树制成的木钉进行连接,船上还设有操舵所需的舵叶和舵杆。得名“鸭船”并非指它是用来运输鸭子的,而是因为船篷低矮鼓胀似鸭肚,船头扁平似鸭嘴,因此被人们戏称为“鸭船”。

6.牛船( ):一种增加舷缘列板的大型独木舟,这类船的内部容积大于其他船只,过去常常用来运输货物、黄牛、干草、稻糠等。船上又总能听到牛哞哞的叫声,所以人们就将这种船只称作“ ”。“ ”指的就是雄黄牛,这一含义与乌隆府功帕瓦丕县( )的旧称 (也可写作 )有关,因为过去牛群常到此处饮水,此地就被称为 。由于东北部口语说这个词时发音模糊不清,导致“ ”被读作“ ”,后来又用“ (水罐之意)”一词取而代之,一直沿用至今。

7.蝎尾船( ):是一种适于远途出行、运输的大型独木舟。全长16—18米,多为柚木制成,舱容大带顶棚,船头细长,船尾高翘形似蝎尾。划行时,一船夫坐在尾部艄舱内扳桨,控制航向,其余船夫坐或站在船头甲板上,篙桨并用,用人力推进。这种船型是人们体察天地、师法自然、观物取象的结果,汛期来临时,蝎子会躲于漂浮在水面上的椰子壳中,然后蝎尾高翘指向天空,于是受此启发,创造了这种形如蝎子的船型。据推测这种船型最早出现于哈里奔猜占玛黛薇女王统治时期,早期的北方贵族将其作为主要交通工具。之后常用于暹罗(曼谷)到清迈的货物往来,全程需2—3个月,耗时耗力。后来拉玛五世时期陆路交通逐渐发达,蝎尾船失去其重要性,最终从水中消失了。现今仅在泰北清迈地区能见到它的身影。

(四)专用船

1.长船( ):一种首尾上翘、船体狭长的独木舟。全长约15—10哇(30—20米),能容纳桨手约20—50人,专用于竞渡活动。一般用硬木类香波类来建造,首尾加附有色彩斑斓、样式精美的木雕,木雕部分一般可以拆开,在使用时才将其安装固定在船头和船尾,安装前还要举办拼接仪式和请灵仪式,在船头船尾缀以彩色绸缎、花环,摆好祭品祈求护船女神保佑此船顺利归来。

有关长船比赛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阿育陀耶王朝那莱王时期,法王路易十四派遣大使前往暹罗,使团中一位名为Abbe de Choisy的天主教神父在其信件中记录了他旅居泰国时的所见所闻。其中的两段文字生动地描写了那莱王所举办的船赛。文字的叙述内容如下:

“皇家舰队极为华丽壮观,船舰上约有150位桨手,每位桨手穿着金色揉甲,配戴金色头饰,手握镀金划桨,国王则身着镶嵌钻石的祭典服装……”“然后国王一声令下,贵族们的船舰就按身份地位排成一列互相比赛,朝京都前进,每一艘船的桨手都相当强壮并且拥有高超的划桨技术。他们要应付湍急的水流,因此相当费劲。所以第一艘抵达的船可以获得丰厚的奖金,皇家船舰若赢得了比赛,每位桨手皆获得一斤(相当于600克)的银作为奖赏。”

之后,赛长船逐渐变成民间热门运动。以河滨的寺庙为船赛举行的活动中心。长船归寺庙所有,长船比赛一般于重要佛事活动之后举行,旨在增加活动趣味性,也算一种做功德的方式。如今更多是作为一项传统民俗活动而存在,在每年雨季即将结束时,泰国各地都会举办传统长船比赛的节庆活动。

2.木枉船( ):一种小型独木舟。全长约3—4米,两头向内卷翘,与贡多拉船相似,船身纤细狭长,摇摆不定,必须使用左右双桨来推进。过去这类船多用于重要的仪式典礼,如节日竞渡、施放黄布、敬献僧衣等。

3.虎舟( ):一种船头纹样为虎头状且装有火炮的驱逐舰。最早见于阿育陀耶王朝时期,作为前导船,它排在舰队最前面,负责清理水中漂浮物,为后方舰船清除障碍。曼谷王朝时期,虎舟在皇家海军陆战队阅兵式中为护卫舰,至此,它完成了从御敌军舰到泰国王室典礼组成部分的转变。现存的虎船属泰国王室所有,2019年12月泰王拉玛十世加冕御舟游行,现场共有52艘驳船,其中一艘名为 的领头驳船,全长22.23米,船身画了一只彩色老虎,船头上安装并固定着一尊大炮,它的名字源自《LilitKrabuan Hae Phra Kathin Phayuhayattra Thang Thang Sathonlamak Lae Chonlamak( )》(约1844年),于1991年被人们所修复。 即为虎舟的典型代表。

4.轿式船( ):一种尖船首、方形尾、中间有顶棚的大型舢板船。长约14—15哇(28—30米),用船篙推进。过去这种船型为皇家驳船,至拉玛五世时期被轮船、汽船所取代。关于骄式船的来源有两种假说,一说认为,这种船型是1802年昭华·公摩坤 [8] ·伊沙拉努拉( )(王族受封第四等爵位者,相当于子爵)领兵参与对柬埔寨、越南的战争时,才将其引入泰国本土。另一说认为它源自中国,因为“ ”一词与潮州方言中宫(gêng 1 ,“ ”)帆(pang 5 ,“ ”)的发音十分接近,故而这种船型是伴随大量华人南下而来。笔者认为无论持何种说法,其来源都指向的中华文化。

结语

依水而生,因水而兴,逐水而居,一直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原则。通过逐水而居,人类先民获得了一种简朴和充满希望的生活生产方式,并对水产生了亲和、依赖和畏惧心理。古代四大文明均与河流有关,随着时代变迁,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不断改变,但择水而居这一生活方式却保留至今。之于中南半岛上的泰国亦是如此。

虽然泰国舟船产生的具体历史时间难以考证,但是多项考古发掘都说明了至少在新石器时代古泰人就有造舟驾船的能力。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从原始的渡水浮具发展为独木舟、木板船、帆船,可以说舟船的发展历程是泰人科技水平与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的佐证。舟船的发展不断适应着泰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进而衍生出了蝎尾船、尖艇、告兰船、长尾船、王室驳船等极具特色的船型,在造船泛舟过程中,面对强大不可抗拒的自然力量,使得泰人对自然力量十分敬畏崇拜,随之以自然力崇拜为核心的祭祀仪式大量产生。这些都是对泰人所处的水资源丰富、水系发达的生存环境以及择水而居、操舟泛海的生活方式的重要体现。

舟船作为古代泰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拉玛五世统治之前,舟船一直是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丰富多彩的日常生活中都有舟船的身影,舟船也构成了当代泰民族认同的一部分。在那个以舟楫为主宰货运的时代,湄南河是联系中部地区与外部经济生活的重要纽带,是泰国的交通主动脉和生命线,也是一条重要的文化传输长廊。可以说,泰国经济的发展与城市的兴盛都离不开湄南河的恩泽。两岸的泰人得水之力,因水而兴,繁衍生息,而便捷的水运交通,也大大促进了中部地区商贸的繁荣。沿岸大小不一的水上市场、行于水上造型各异的船只都是社会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

今天,船只显然已不再是泰人主要的出行工具,但它在文化方面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成为水上交通民俗的主角,伴随着人民的生产及生活方式长期相对地固定下来,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人们水上运输的工具,更是传统工艺与民间技艺的结合,集文化、体育、艺术和民族性为一体,凝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审美系统。相信舟船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将会作为暹罗古国独特的文化符号继续传递下去。

[1] .2541.p13.

[2] 12

[3] :DiscoveringAyutthaya[M]. 2003.p294.

[4] .2560.p56.

[5] [M]. 2516.p56.

[6] .p3-5.

[7] 泰语为 ,泰国传统计量单位,1哇=2米。

[8] 2564.p178. YAC9LJaurvm8HvIzLlyr+JT8kRnmn0lySnrTVOfGzVJKTFzfvRUmfs/fyAO5M1d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