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我国城镇化的发展现状

21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率不断上升,处于快速上升阶段,发展后劲足。截至2021年,我国城镇化率达到64.7%,城镇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常住人口规模超过9亿,达到91425万,然而这与世界发达国家平均80%的城镇化率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除了在整体发展水平上存在差距,我国的城市发展质量相对发达国家也有差距。一方面,由于我国城镇化起步时间较晚,改革开放后才逐渐成为发展的重心;另一方面,我国的城镇化发展在前期存在一定的不足,户籍城镇化水平与实际城镇化水平差距大,城镇基础设施与市民需求不匹配,城镇生态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等,导致发展速度虽快但是整体可持续水平不高。城市作为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居民生活的中心,城市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作为世界上拥有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城市的发展不仅决定国家整体发展的质量和水平,也对国际城市的整体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提出。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雷希尔·卡逊(Rachel Carson)所著的《寂静的春天》一书面世,标志着人类关心生态环境问题的开始。1972年,罗马俱乐部发布了《增长的极限》,开创了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新纪元。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举行,通过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沃德(B. Ward)和杜博斯(R. Dubos)为会议提供了《只有一个地球》的报告,报告认为,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责任,唤起了各国政府对环境尤其是环境污染问题的觉醒。1981年,美国农业科学家布朗(Lester R. Brown)出版《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提出了新的社会发展观。从此,世界各国政府、学者开始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理念、内涵、评价方法、框架等开展了较为详细的研究。

国际对可持续发展的响应。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年度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这一概念逐渐被应用到城市建设发展的领域来实现城市的综合可持续发展 。该报告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世界经济系统成为一个复杂的城市化系统,一个城市或市镇的发展前景关键取决于它在国内和国际性的城市系统中所处的地位,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会议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物多样性公约》等。2002年,在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了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会议通过了《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实施计划》。2008年10月24日至25日,16个亚洲国家和27个欧盟国家的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以及欧盟委员会主席和东盟秘书长参加了在中国北京举行的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会议认为,当前全球人口不断增长与环境持续恶化、资源迅速枯竭及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减弱的矛盾在许多国家和地区日益凸显,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和重大紧迫任务;重申可持续发展关系人类的现在和未来,关系各国的生存与发展,关系世界的稳定与繁荣,各国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应努力保持和改善环境质量,充分考虑子孙后代的需求。

可持续发展定义、内涵与扩展。可持续发展涉及的领域、内容十分广泛,不同领域、不同专业、不同视角对其关注的内容不一样,对可持续发展下的定义也不同,有基于人口要素的定义、基于资源要素的定义、基于环境要素的定义、基于经济要素的定义、基于社会要素的定义、基于要素综合的定义(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综合以上不同领域的定义,基本上可以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在生态环境承载力范围内,人类通过合理高效的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系统完整性,维持资本系统的稳定性,维护社会系统的公平性,在不断提高人类生活质量的同时,实现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协同进化。国内外学术界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把握是准确的,可持续发展从本质上看还是发展,认为可持续发展既是一种新的发展理念,也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是一个由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五大要素构成的生态—经济—社会复合巨系统。该发展模式不是传统的发展观,只注重经济的增长,而忽视人类自身的全面发展;只顾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和全球利益;只考虑当代人的利益,而忽视甚至损害后代人的利益(毛志锋,2004)。可持续发展是一种人地和谐的发展理念,是协调人与地理环境之间可持续发展的状态,是协调人与人之间、人地之间、代与代之间、代内之间、区际之间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一条科学发展之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有助于降低能耗、减少环境污染、推进环境治理,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将传统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低产出和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模式向低能耗、低污染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转变,是科学发展的道路。正如陆大道院士指出,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三维间中进行,既受到经济利益因素的制约,同时还受到社会公正和控制生态环境恶化因素的制约,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陆大道,2006)。

可持续发展的重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1992年,《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计划》发布,按照《21世纪议程》,该文件强调城市环境管理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提出未来城市的发展方向是可持续的协调发展。1994年国务院在《中国21世纪议程》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层面、社会层面以及资源环境层面需要落实的工作。1996年在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基本战略指导下,我国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了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003年,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明确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基于城乡协调发展的实现,重视区域整体的可持续发展水平。2008年以后,我国开始提出森林城市、低碳城市等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力求实现因地制宜的可持续发展。

2015年,联合国在《变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指出,新的发展形势下需要建设具有包容性、安全性以及风险抵御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并提出了11项具体的行动指南。

由此可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既是世界城市的发展目标,也是我国城市建设的必然要求,只有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障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才能在国际竞争中保持优势地位。

3.我国城市建设的要求

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的发展更加注重整体质量的提升,不仅开始控制大城市的规模扩张,也开始重视中小型城市的发展。

2002年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城市与乡村深度融合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2015年12月20日至21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指出,城市是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城市发展带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2016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的发布明确了现阶段城市发展的重点是把城市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实现中国特色城市发展道路。201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中提出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加快新型城镇化步伐,提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努力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2016年9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主题座谈会,并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别方案》,文件详细地阐述了我国如何在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指导下,实现包容性、安全性以及风险抵御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建设,稳定我国城市发展在国际城市发展中的地位和竞争力。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作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报告中提出了在新时代下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化,明确在新形势下要继续推进我国城镇化发展事业,坚持城市群对区域发展的主体地位和示范作用,深化我国区域发展,实现不同规模和发展水平的城镇协调发展。

2021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纲要中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联动、特色化发展,使更多人民群众享有更高品质的城市生活。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必须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2022年5月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的意见》指出,县城是我国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支撑,对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是基于新型城镇化基础上开展的,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强调人的城镇化,是由人口城镇化向人的城镇化的转变,是一种全新的以人全面发展为核心的城镇化。县城是连接城市与乡村的节点,是“十四五”规划中提出的“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也是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

我国城市建设发展的要求和方向日益明确。现代化的城市必然是可持续城市,城市发展的潜力决定国家未来的发展,只有重视城市建设工作,才能实现新时代条件下的永续发展。 sG9DsbXYeTy8kMsyLVo9+iFSEBeV9n8U5T99hO63iklIFdiIukmVYLSND4knaW8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