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中国传统文化培育出的深厚桑梓情

熊庆来是云南红河州弥勒市息宰村人,他在这个偏远闭塞的仅有八九十户人家的小村子度过了童年时光,直到 13岁时随任儒学训导的父亲外出滇西,才离开了这块红土地。他在私塾里刻苦读书,开始读《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了,后来读《诗经》《易经》《礼记》《春秋》等。虽然不能完全读透,但在先生和父母常讲的古人刻苦读书的事迹激励下,奋发学习难读难懂的四书五经,在这个偏僻的息宰乡村,接受了很好的启蒙教育。

熊庆来在完成了启蒙教育的同时,也在内心深处悄然地初步建立了他做人的基本间架。像他这样性情笃实的人是很可能被那种封建思想的旧教育框住的,然而熊庆来却没有被框住。他在“子曰诗云”中悄然建立起来的做人的基架,并没有在他日后成长为爱国的科学家和诚实的教育家的道路上,竖起什么障碍。

辛亥革命之前,已经到昆明在云南高等学堂读书的熊庆来,受到革命浪潮的感染。革命热情激荡着云南民众的心,激荡着高等学堂这些热血青少年的心。在努力求学的同时,熊庆来也和同学们一道,对孙中山先生革命的消息很关心。大家经常议论着,互相传递着所听到的消息,为革命的发展而鼓舞,盼望着孙先生革命的胜利,盼望着尽快推翻清政府,憧憬着革命胜利后的前景。

1911年 10月 10日,武昌起义的枪声打响了!消息传到昆明,熊庆来和同学立即“咔嚓、咔嚓”剪掉了盘在头上多少年的那条长辫子,表示了同清政府这个腐朽的封建王朝政权的彻底决裂。熊庆来对孙中山非常敬佩,很赞同孙中山的“世界大同”思想。熊庆来还和同学们一道上书都督府,请愿北伐。后来虽未得到准许,但他们的进步热情亦可见一斑了。

辛亥革命后,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科学与实业的心更切。云南当局根据形势的发展,为培养人才,建设云南,决定裁云南高等学堂,设英法文专修科,并从原高等学堂学生中考试选拔了 30多人编入英法文专修科学习,以备送往欧美留学,造就专门人才。原高等学堂未考取的其他学生并入云南师范学校优级选科。

熊庆来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英法文专修科,编在法文班。法文班共有16人,英文班 21人。英法文专修科的学习期限 2年,由 1912年春季开始,至 1913年秋毕业。学习期间,伙食费由公家供给。学习课程以英文和法文为主,兼学国文和数学,而且注重军事训练,管理非常严格,“课程虽不高深,但甚切实”。专修科的 37名学生,中途有退学或转学的,到 1913年毕业时,只有 20多人了。熊庆来学习努力,成绩优异,进入法文班不到 1年,就可以与任教的法籍教师作一般的法语会话了。

此时,民国初建,以蔡锷为首的军政当局尤为注重培育人才。1913年,云南教育司主持留学考试,选拔学生到欧美留学。全省几百人应考,经过严格的考试后选取 13人。熊庆来名列第 3。13人中,送任嗣达、卢锡荣、杨克嵘、周恕、缪云台、范师武 6人赴美国,学习政治、工业、农业各科;送李汝哲、姜荣章、窦志鸿、秦教中、柳希权 5人赴法国,学习法政、兵工;送熊庆来、杨维浚 2人赴比利时,学习矿业。考取赴欧美留学的这 13人全是英法文专修科的学生。

在熊庆来这批留学生之前,云南历史上送往欧美的留学生有宣统年间选送比利时留学的柳灿坤、杨宝堃、张邦翰 3人。

多年后,熊庆来写自传回忆起当年出国留学时的情况,仍记忆深刻:“其时民国建造伊始,当政者似莫不有励精图治之心,培育人才尤加注意,当余与同学出滇时,省长罗佩金氏训话殷恳至三四小时之久。”

熊庆来和当时出国留学的这批同学,心情激动异常,想到桑梓的栽培之恩、地方军政首长的殷切期望、家乡令人痛心的落后现实,深感肩上责任重大。熊庆来立定志向:出国后一定要刻苦攻读,学好本领,掌握科学技术,用科学来救国,以报效桑梓,改变云南和中国的落后面貌!

熊庆来性格内敛,行事稳重,平素讲话不多,做事不张扬,然而在他内心中却是“桑梓情深”。一种来自传统的道德感时时在督促着他,激励着他,“为桑梓服务”在他来说几乎就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召唤! d6pfFO+zEWTiQvYKyQVmT357MWYBJ+1k6S7OaZQq6y3aLY8oCMuTEkCBNFdNSnM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