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驼路沟钴矿研究现状

驼路沟地区的地质工作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1990 年以前主要进行的是基础性地质工作,1990 ~ 1998 年开展以金为主的地质找矿工作,1998 年之后在该区开始开展以钴矿评价为主的勘查工作,并在 2003 ~ 2006 年完成了驼路沟钴矿的普查工作。该矿床的资源量达到了中型规模,成为青海省首个中型独立钴矿。

2000 年以来,驼路沟地区先后开展了多次矿产方面的科研工作。1999 ~ 2001 年由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完成的“东昆仑地区综合找矿预测与突破”项目将本区作为驼路沟钴金资源远景区,认为该区是Co、Au、Cu的高背景区,具备成矿的基本条件,含矿的石英钠长岩是奥陶—志留系裂陷盆地中热水沉积作用的产物,喷流沉积作用是区内最主要的成矿作用,形成的矿(化)体经历了后期的构造改造和二次成矿作用。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区域成矿模式,确立了找矿标志。其研究成果对该区的找矿工作从理论上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2001 ~ 2003 年由吉林大学地质调查研究院承担的《青海—新疆东昆仑成矿带成矿规律和找矿方向的综合研究》项目将驼路沟地区作为重点,从Co、Au矿体后期构造改造、差异性抬升、矿体侧伏等方面解释了矿体的分布规律,提出了构造控矿的模型,对进一步扩大找矿远景区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同时指出构造变形解析及矿体三维空间定位机制的研究对找矿至关重要,明确了后期工作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同时,在该矿区原定二叠纪和石炭纪含矿沉积岩系中相继发现了志留系化石,为驼路沟钴矿成矿时代的厘定提供了证据。2003 ~ 2005 年由吉林大学地质调查研究院承担的《东昆仑成矿带重大找矿疑难问题研究》项目将驼路沟钴矿作为典型矿床展开了综合研究,认为钴矿体与海底喷气成因的硅质钠长岩之间有密切关系,驼路沟矿床的形成主要与志留系的热水喷流沉积成矿作用有关,矿体具有典型的“层控”特征,但是在后期的造山过程中遭受了强烈的变质—变形作用,含矿层位在强烈的构造置换过程中发生了变形重就位,使原生层状矿体形成了“似层非层、似脉非脉”的特征,并将驼路沟钴矿的成因类型定为热水沉积—改造型钴矿床。2005 年、2011 年潘彤等先后在《青海省东昆仑钴矿成矿系列研究》《青海省东昆仑地区有色、贵金属矿产成矿系列与成矿预测》著作中对驼路沟钴矿进行了综合研究,认为驼路沟钴矿形成于早古生代拉张洋壳环境中,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洋壳,地层是该矿床的主要控矿因素,原生层状钴矿体主要赋存在志留系浅变质火山—沉积碎屑岩建造中,但是后期的变质—变形作用对原生矿体产生了强烈的改造作用,也将该矿床的成因类型定为热水沉积—改造型钴矿床。 4vCGCyTTqAYw1M/zGydm6vp70Wr6AUYgXTN6ablR3kiiBmwJ+BI7Ve/nFAsZoDu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