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绪论

自2006年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备受关注,尤其是学术界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究竟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基本原则等问题展开了研究和探讨,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和建议以及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方法。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了社会思潮的发展,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兴国之魂,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分析了有关价值、价值观以及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其特征。进一步深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个人的发展以及社会发展的意义和作用。但是在概念方面仍然有学者存在着争论和分歧,有的观点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由国家凝练和建构并由国家公共权力普及推行的价值观念系统”;而另一种观点则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作是在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对社会主义价值问题的根本观点和看法。

二是分析了价值观与主流意识形态的联系和区别,及其在社会公认的价值序列下的表现形态。价值取向和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也是价值尺度和准则,其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便具有相对稳定性。

三是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生活环境中形成的价值观是不同的。从历史的角度分析了中国核心价值观从传统到现代,从封建到民主的形态,总结了其积极向上的发展趋势,未来我们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四是我们追求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也从现实构建核心价值观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五是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来分析,主要是方法的分析。提炼和概括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遵循的基本思路,概括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人为本、共同富裕、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团结和谐、开放包容。

六是从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方面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期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卢梭曾提出,在社会契约中,每个人都放弃天然自由,而获取契约自由,在参与政治的过程中,只有每个人同等地放弃全部天然自由,转让给整个集体,人类才能得到平等的契约自由。19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法国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社会理想,主要表现为追求没有私有制、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个个幸福、按需分配的理想社会。早期欧洲的政治学、历史学的一些奠基人也都在不同程度上提出了关于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促进了不同时期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体系中,将“人的解放”和“人的自由发展”作为终极价值追求的目标,并对实现这个目标的指导思想、制度保障、主要方式等做了初步的论述和阐释。美国著名的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于1963年8月28日在华盛顿林肯纪念堂发表的著名演讲《我有一个梦想》,也是关于黑人平等自由的思想与信仰。

相对来说,国外在价值观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较早,学术成果也相对较多,对我们仍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价值、价值观的研究。国外学者把价值本质界定为主体任何兴趣与任何对象之间的关系。有学者则认为,价值观是个人想要达到的目标,此目标或是一种心理状态,或是一种联系,或是一种物质条件,价值观是一种偏爱某种情形胜过其他情形的普遍倾向。

二是价值测量的研究。如用以测量6种基本价值观——理论的(重经验、理性)、政治的(重权力和影响)、经济的(重实用、功利)、审美的(重形式、和谐)、社会的(重利他和情爱)及宗教的(重宇宙奥秘)——相对力量。美国行为科学家罗基奇于1973年提出价值调查表,他的价值系统理论认为,各种价值观是按一定的逻辑意义联结在一起的,它们按一定的结构层次或价值系统而存在,价值系统是沿着价值观的重要性程度的连续体而形成的层次序列。

三是价值观分类的研究。国外学者将价值观分为“行为方式”与“终极状态”两大类,即终极性价值观和工具性价值观。这种划分体现了对价值观具有层次性质和顺序的认识,总结了20世纪对西方有重要影响的价值观,并提出如何利用现代分析哲学帮助一个人在互相冲突的价值观中做出选择。

四是关于社会核心价值内涵的研究及其实践探索。1991年,新加坡政府公布了《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提出新加坡道德教育的核心“五大价值观”,即“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尊重个人;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

中韩同属东亚文化圈,在建设社会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韩国重视传统文化、公民道德教育、文化软实力,有着卓有成效的建设目标、建设路径、建设方式和评价机制。首先,务实求真,加强公共伦理建设。韩国通过制定《公职人员伦理法》,从制度、机构、程度等方面体现了在公共政治领域的伦理秩序和价值要求。其次,诚实守信,加强信用伦理建设。韩国企业也很注重“讲诚实、重信用、求质量”。同时,加强学习城市建设。韩国将推展终身教育列为政府的重要政策,并明定于宪法中,建立了一万多个开展终身教育经营活动的终身教育机构。此外,韩国还颁布了《终身教育法》。最后,尚德向善,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在当今东亚乃至世界范围内,韩国在公民道德建设上因其鲜明特色和显著效果而颇具影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国外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主要是在学术思想上和实践路径上作出了贡献,提出了一些有效的意见和建议。国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和实践,结合了中国特定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和总结,但是在某些方面还有一定的欠缺,如关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宣传普及,关于核心价值认同,关于“当今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现代企业核心价值观”等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虽然不同的历史和不同的社会环境形成和呈现出来的核心价值观不尽相同,但是国外核心价值观的发展与成果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充实和完善知识体系,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识,并结合到一定的实践中,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去分析研究,从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好地指导实践活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了对社会主义价值及其本质的认识,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之魂,有助于凝魂聚气、凝聚共识促改革,增强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提升了国家文化软实力。总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有利于形成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有利于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党的十八大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社会的基本价值遵循。建设涵盖“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现代化国家离不开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成果相承接。相关研究的重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挖掘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难点在于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述,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社会发展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分别阐述了我们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凝聚了全党全社会的价值共识,体现了价值观的层次性和包容性,为当代中国社会提供了基本的价值遵循。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的源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充分汲取思想道德营养,结合时代要求加以延伸阐发,既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又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树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

本书力求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鲜明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处理好继承和弘扬、倡导和发展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关系。从国家层面的价值标准,回答建设什么样的国家。从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回答希望活在什么样的社会。从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回答应该成为什么样的公民。解释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历史发展脉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正确的人生价值,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基础哲学理论研究、文献典籍、历史记忆、时间绵延、价值认同、宣传普及、实践养成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做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实化于行”。

为此,本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以哲学来引领时代的潮流,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包括:现实的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初心;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蕴实质;人的塑造贯穿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始终。哲学总是体现着人类时代思想的精华,也是全体人民智慧的结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中华儿女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努力形成的一种集体智慧。在中国当代的现实下,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关注其本质内涵,这样才能体现人文关怀,以及人的解放与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社会存在的多层次性、多维度决定了社会意识的层次性和多样性,也决定了一个社会具有多样的价值体系。核心价值体系是多样性价值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基本价值体系,其有效引领和制约非核心价值体系意义的发挥。价值观是社会意识的重要范畴,一般价值观为特殊群体所有,而核心价值观则是在社会中具有普遍支配力、引导力和居于统治地位的价值观念,是社会成员普遍遵循的价值准则。核心价值观内在地蕴含于核心价值体系之中,是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抽象和概括的基本价值或价值内核;核心价值体系则是核心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前提,两者具有承递的关系。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涵的认识,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指出其在整个社会价值序列中的基础性、核心性的地位,从指导思想、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和精神的高度抽象与概括,其反映了当代中国最基本、最核心的价值追求。党的十八大提出“三个倡导”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从国家、社会以及公民三个层面阐明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目标和行为准则。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经验总结,也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愿望。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价值目标,既体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基本要求,也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公民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准则和价值目标,是对当前公民教育困境的积极探索与回应,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人长期形成和积淀的优秀的思想道德。“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现实的人”是我们党和全国人民的一致追求的初心;“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蕴;“价值共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的实质;“公民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人的塑造”贯穿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始终。因此,只有在哲学精神的引领下,才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内涵。

第二,价值目标,即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包括: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民富国强是基础;建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民主政治是保障;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是精神境界;实现国家、民族和人民的中国梦,社会和谐是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支撑,而且是“兴国之魂”和“强国之基”。它之所以能实现“兴国”和“强国”,即实现中国社会发展、国家强大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因为它能够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因为它是国家能力建设的源头活水,既是我国国家能力的构成因素,又能够为国家能力建设提供动力并确保其合理化。这就要求我们应站在国家能力建设的高度来对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必须注重我国国家能力建设的强烈意识和鲜明导向,自觉而又深入地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才能够提升国家的综合实力。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虽然历经屈辱,但又涅槃重生,以更加具有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因此,今天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当代中国的发展,将亿万中国人凝聚在一起的“根本”,推动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源泉”是什么?那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国家层面的社会主义价值目标,并将其置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首要层面。简单地讲,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目标就是我们国家在经济建设上越来越富强,政治建设上越来越民主,文化建设上越来越文明,社会建设上越来越和谐。这一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人民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一个具有国人有梦、民族自信,共同努力、厚积薄发的价值目标。

第三,价值取向,即我们希望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是什么;为什么要建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怎样才能建成幸福和谐的社会。我们需要进行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医疗等诸方面的改革,以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社会层面上所要求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以此保障社会主义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第四,价值准则,即我们应该成为什么样的公民,包括:何谓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何要成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何以成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进程中,公民道德一直是一个主要内容,从古代儒家的诚信伦理到价值观意蕴再到《中庸》的“五达道”与“三达德”,再到《孟子》中的“道德天”“心性论”“养气与成德”都为当今的人们奠定了一个深厚的做人根基。随着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推进,我们国家从“五讲四美”“四有新人”以及“公民基本道德规范”,都对公民的道德做出了一个规范和导向。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其中,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随后,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三个倡导”下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并且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全局眼光,创造一个质朴美丽的“中国梦”画卷,也是我国五千多年的价值模式的整体反映。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犹如一片长青的绿叶,给中华大地装饰上了无限春色,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建设透进了春的气息,也启迪了每个中国人新的思索,触及了个人的精神文化心理状态。除了国家和社会层面的两个倡导,倡导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也成为了个人的价值遵循。

第五,历史的借鉴启迪,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包括: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是文化自觉的时代价值;继承性和创新性的辩证统一是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多样性与主导性的辩证统一是文化自强的时代价值。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的伟大贡献。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嘉惠世界的科技工艺,精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哲学宗教,完备深刻的道德伦理,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基本内容。在几千年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唯有中华文化生生不息,源远流长,延续至今。这一方面说明中华文化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整合力,另一方面说明了中华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具有一种时代价值。而时代价值正是祖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一个民族活的精神灵魂。正如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中所说的:“传统并不仅仅是一个管家婆,只是把它所接受过来的忠实的保存着,然后毫不改变地保持着并传给后代。它也不像自然的过程那样,在它的形态和形式的无限变化与活动里,永远保持其原始规律,没有进步。”传统文化的思想源泉以及时代的价值、行为的方向在历史的潮流中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一方面它具有强烈的历史感、传承性,另一方面它具有时代性、适应性。因此传统文化在无时无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行为规则,与此同时,也为我们开创美好的时代提供了一种根源与现实的支撑和保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既有历史的根源性,又具有现实的使命感。中华文化的时代价值也进而体现为: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是文化自觉的时代价值;继承性和创新性的辩证统一是文化自信的时代价值;多样性与主导性的辩证统一是文化自强的时代价值。马克思说过:“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并不是在他们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自己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中华文化是我们五千多年的文化精髓,不仅过去、现在乃至将来都会传承下去,并且一代又一代地体现着它的时代价值。

第六,实践养成,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包括:“重民本、求大同”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崇正义、尚和合”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灵魂;“讲仁爱、守诚信”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基石。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文化的发展过程也是一脉相承,既具有追本溯源的根基,也具有令人深思的时代价值。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资源。其中,国家层面的就有重民本、求大同;社会层面就有崇正义、尚和合;个人方面有讲仁爱、求大同。诸如此类的思想不胜枚举,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思想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留下了珍贵的遗产,在每一个时代中都凸显了重要的思想价值成就,在思想的萌生、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逐步构成了完备而独具特色的理论体系。中国思想史上的各家各派,都在围绕着这方面的内容来治理天下。这些思想在形成的过程中也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积淀和凝聚着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和悠久传统,至今仍闪烁着智慧之光。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时代价值。

第七,文学的力量,即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包括:理想信念是人文属性的精神支柱;每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是人文内涵的本质要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人文精神的最终趋向。历史总是向前发展,古今中外的人文素养也在不断地提高。随着时代的发展,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修养,不断地深入国家、社会乃至个人层面,也正是因为这些人文素养具有很强的时代价值,既体现着自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加体现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要求。作为中国梦的价值内核与思想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而且有着丰富的人文意蕴。其人文属性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基础,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广泛性,承担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形态性的实现。其人文内涵体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构建、建设等一系列过程中,就是始终坚持对价值主体也就是人的一种关照,包括:根本立场是人的需要、核心任务是关照和改善人的生活状态、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文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本质的要求在“三个倡导”中得到进一步的具体化。我们也可以看到文学的力量:理想信念是人文属性的精神支柱;每个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是人文内涵的本质要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人文精神的最终趋向。 li0D9wqcncAWtfyJsKdk0adJEE+EhIWbwaNgvhUtxXJB69q0CzcVsAOUI7tvwTy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