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旅游目的地演化
洞穴旅游“复活记”

摘要: 中国是全球洞穴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目前开发的洞穴旅游景区(点)数量排名全球第一。然而,洞穴旅游在经历了蓬勃发展期后,遭遇到前所未有的瓶颈期,主要问题包括全国溶洞景区数量众多、洞穴旅游资源共性较大、洞穴旅游产品类型单一、可替代旅游产品丰富等。通过介绍国内外洞穴旅游创意开发案例,本书提出需要提升洞穴旅游产品品质,丰富洞穴体验,增加游客参与性和互动性,开发疗养、探险、游乐、文化等休闲度假产品,以实现进一步延伸洞穴旅游景区的生命周期。

早在远古时代,喀斯特洞穴就被古人类作为居住、储存、躲避的场所,在悠久的历史岁月中沉淀了丰富的文化。随着人类的进步,旅游的兴起,喀斯特洞穴又因其独特的景观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从古至今,无数的游人于游览观赏中吟诗作赋、触景命名,或摩崖石刻,或在洞中建筑,使喀斯特洞穴成为旅游文化丰富的载体。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掀起了洞穴旅游的“建设狂潮”,洞穴旅游成为地方形象营销、带动经济发展的新手段。例如,1992年云南建水县燕子洞景区收入达389万元,而同期的地方财政收入仅有近千万元。然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洞穴旅游景区整体经营状况非常不平衡,一些洞穴景区只在开业时红了一阵,然后就门可罗雀,甚至一些地区迎来了洞穴景区的“倒闭狂潮”。因此,如何促进洞穴旅游复苏,摆在了洞穴旅游景区经营管理者的面前。

一、千姿百态的溶洞

喀斯特洞穴是指发育在碳酸盐类岩石、石膏和硬石膏、岩盐等喀斯特岩石中的洞穴。喀斯特不同于其他地貌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有地表和地下两个世界,通过水的作用将上下世界统一起来。地下世界不仅有千姿百态的钟乳石奇观,而且保存有地球历史演化的证据、水流溶蚀留下的印迹、人类活动的遗迹、地下生命的轨迹,有“大自然艺术宫”之称。

中国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分布面积最大的国家,加上覆盖与埋藏在地下数千米深的可溶岩,中国喀斯特地貌分布面积可达340万平方千米,总的溶洞数量多达50万个。碳酸盐岩在漫长地质历史中和特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石钟乳、石笋、石柱等不同形态的钟乳石,极具研究和观赏价值。中国大型溶洞集中分布在中国西南的云贵高原,以及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广西盆地、湘中盆地的过渡地带,长江三峡地区,广西西北峰丛山区。《中国国家地理》曾评选出中国最美六大洞穴,其中包括毕节织金洞、武隆芙蓉洞、张家界黄龙洞、丰都雪玉洞、辽宁本溪水洞、利川腾龙洞等。

最早详细记录洞穴考察活动的当数明代伟大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在他所著的《徐霞客游记》中,一生探险考察了357个洞穴,他堪称世界洞穴探险考察的先驱。20世纪80年代,中外联合洞穴探险活动开始进行,现代洞穴探险技术引进中国,华夏大地洞穴探险运动蓬勃发展,洞穴探险群体不断成长和壮大,一大批溶洞被发现、被探测、被记录、被开发、被保护。目前,已知中国最长溶洞为贵州绥阳县双河洞,总长为290千米,位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其次是重庆市武隆区的三王洞,长度为74千米。已知最大洞厅为贵州紫云县苗厅,容积为1057万立方米,位居世界第一;其他依次是广西乐业县冒气洞大厅,重庆武隆区云梯大厅,广西乐业县红玫瑰大厅,广西凤山县海亭大厅,分别位居世界第三、第四、第六和第十大洞厅。最深溶洞为重庆武隆区的天星洞穴系统,深度为1020米,亚洲第一;其次是重庆涪陵区万丈坑,深度820米。

二、千洞一面的开发

从旅游学的角度来说,喀斯特洞穴是指人可进入的直径大于半米的地下空间,它具有一定的游览观赏价值,可以为旅游业所开发利用。根据中国大陆旅游洞穴的相关数据统计显示,我国洞穴旅游景区(点)已达708处,数量位居全球第一。其中,旅游洞穴景区364个,旅游洞穴景点344个,除宁夏和上海外,在其余29个省级行政区均有分布;现有A级和A级以上旅游洞穴景区177家;以旅游洞穴景区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世界自然遗产有2处,世界地质公园有6处,国家地质公园有2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26处。

然而,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许多溶洞景区发展呈现出颓势,存在产品缺乏亮点、游客数量下滑、旅游设施设备老化和服务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结起来主要有:第一,溶洞景区数量多,从全国范围看,除个别省份没有溶洞景区外,其他均有洞穴景区;第二,资源共性大,溶洞虽然拥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等40多种岩溶景观,但从游客角度来看往往是大同小异,没有太大差异,当游客参观过等级较高的溶洞景区后,往往就不愿意参观其他类型的溶洞景区;第三,产品类型单一,目前国内溶洞型景区主要还是以观光产品为主,产品缺乏创意,导致游客数量少、旅游收入低,服务和设备不能及时提高和更新;第四,旅游产品日益丰富,现在可以供游客选择的产品越来越多,溶洞只是其中的一种选择。

总体来说,喀斯特洞穴的旅游生命周期比较独特,往往没有探查阶段和参与阶段,直接进入发展阶段。如果是采用“千洞一面”式的开发方式,洞穴旅游的巩固阶段和停滞阶段很短,很快就进入衰落阶段。

三、千方百计地升级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的旅游需求不断改变,国内溶洞旅游在经历了蓬勃发展期后,遭遇到前所未有的瓶颈期。对于国内大多数传统溶洞景区来说,业态升级已是迫在眉睫,如何让溶洞旅游再次焕发生机,重新成为游客喜欢的产品,成为溶洞旅游景区亟待解决的问题。

旅游资源是产品开发的物质基础,溶洞资源丰富,除岩溶景观外,还有空间资源,气象资源(冷暖洞、洞风、负氧离子以及CO 2 ),水资源(地下河、暗河),矿产资源(砂矿以及生物磷矿、硝、硫酸钙等生物堆积),生物资源以及文化资源,在开发过程中,只要对这些资源利用得当,就能开发出许多创新的旅游产品。下文总结了国内外洞穴旅游开发升级案例,能够为实现我国洞穴旅游景区生命周期的进一步延伸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溶洞疗养

溶洞疗养是利用溶洞内部形成的独特小气候,如恒温恒湿、热湿、洁净空气、富含负氧离子和二氧化碳等,开发出对慢性支气管炎、哮喘病等呼吸道疾病具有一定治疗效果的疗养产品。洞穴医疗对慢性支气管炎有明显的康复作用,对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及失眠等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在国外,斯洛伐克的比斯特里安斯卡溶洞、匈牙利的斯梅洛洞都是比较成熟的疗养洞穴,比如匈牙利斯梅洛洞就建有现代化的接待中心、餐厅、剧院、洞穴故事画廊等娱乐和旅游设施供来此疗养的游客消遣。

(二)溶洞探险

溶洞探险是依托溶洞内千姿百态的沉积物、崎岖不平的地貌景观、错综复杂的水文系统以及一些其他未知因素,吸引人们参与探寻的一种特种旅游产品。该类溶洞开发程度低,具有一定的科考价值,充满神秘性、危险性和刺激性。由于此类科考探险专业性强,危险系数高,往往只有少数专业人士才能参与,而为了开发适合大众游客可以参与、危险系数较低的溶洞探险项目,开发商开发了地下河漂流、岩壁攀岩、SRT升降项目等危险系数较低的产品,比如在新西兰怀托摩溶洞,游客可以乘坐橡皮漂流船随着地下河漂流探险,在新西兰鲁阿库利洞穴游客可以参加“黑水漂流”项目,头顶探照灯,穿上潜水衣下降到巨大的沉降坑和地下暗河之间探索古老洞穴。

(三)景观再造

在溶洞开发过程中,开发和设计者往往将开发重点放在洞内岩溶景观上,这样设计出来的溶洞往往是大同小异,而有些溶洞设计另辟蹊径,比如山东沂水萤火虫水洞景区,该景区利用溶洞内部恒温恒湿气候条件,联合山东农业大学、曲阜师范大学和山东昆虫研究所共同设计出全年都可观看的萤火虫景观,这些萤火虫布满在洞顶犹如晴朗夜空中闪烁的星星,让人流连忘返。广东神笔山溶洞通过景观打造,再现《阿凡达》电影中圣母树林的场景。云南的六郎洞利用建成的地下河发电站吸引众多游客前往参观。

(四)文娱表演

湖北利川腾龙洞利用洞内特大空间建成世界上最大的土家文化民族风情洞穴剧场《夷水丽川》,湖南张家界黄龙洞在洞体附近打造舞台剧《烟雨张家界》,云南建水燕子洞在3月21日举办“迎春燕钟乳悬匾”庆典活动和在每年8月8日举办燕窝节。这些溶洞利用当地特有文化,以文化资源为载体,通过舞台剧和节庆活动形式,吸引游客。

由于洞穴旅游资源具有特殊性,延长其生命周期成为旅游开发难题。为了促进洞穴旅游“复活”,再现其昔日辉煌,必须紧跟市场需求,打破旧的思路和模式,跳出以往溶洞旅游产品开发的套路,根据每个溶洞自身特点,因地制宜打造差异化的溶洞旅游产品,满足游客不断升级的需求。

四、案例使用说明

(一)教学目的与用途

1.适用课程:旅游目的地管理、旅游资源开发与管理等。

2.教学目的:本案例的学习,旨在引导学生了解旅游目的地演化规律,帮助学生掌握延长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方法。

(二)启发思考题及具体分析

1.结合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分析洞穴旅游景区具有何种演化规律。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是由加拿大学者巴特勒提出的。他提出旅游地的演化经过以下6个阶段:探查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旅游地开发者利用该理论去分析各种不同旅游地的具体生命周期特点及规律、剖析形成这些具体的生命周期特点和规律的内在因素,可以了解旅游地的发展阶段,明确其发展的限制因素,并通过人为主动的调整,延长旅游地生命周期,可以有效地指导旅游地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喀斯特洞穴是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具有地域上的普遍性,共性大、独特性小,空间竞争替代性强等特征,因此,其旅游生命周期比较独特。不同的洞穴景区,其生命周期演变因其地理位置、资源条件、产品类型、市场竞争等因素不同,表现出不同的演变阶段。一般来说,喀斯特洞穴的旅游生命周期往往没有探查阶段和参与阶段,直接进入发展阶段。孤立的洞穴巩固阶段和停滞阶段都很短,很快就进入衰落阶段,衰落到一定程度后会稳定在某一个旅游规模上持续发展。

2.我国洞穴旅游景区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产品同质化就是产品在消费者选择购买过程中,由于其功能性利益与竞争产品相同可以被竞争对手所替代,竞争对手的产品就成为替代性产品。旅游产品的同质化,本质上是地方文化内涵缺失,表现为千街一面、千镇一面、千洞一面,既没有地方文化的展示,又没有特色产品的呈现。

由于洞穴是一种遍在性旅游资源,随着旅游项目的开发,洞穴旅游产品越发火爆,但是在规划上存在着项目体验单一、停留时间短、重游率低、文化氛围不足等问题;在运营过程中还存在景点规划相对混乱、缺乏科学性与艺术性等问题;景观灯色彩多偏爱大红大绿,色彩单调且对环境造成一定破坏;导游解说多以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为主,少有科学内容;线路组织上以线性空间为主,缺乏停留设计;旱洞游览较多,缺少亲水项目等问题。

3.如何促进洞穴旅游目的地由停滞阶段进入复苏阶段?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早期简单的岩溶景观加上灯光组合就能够吸引游客慕名而来的好日子一去不复返,游客对溶洞旅游产品提出了更高要求,溶洞不仅仅能提供传统的观光产品,还要能提供休闲度假、探险疗养等产品,溶洞中除了有明暗、五颜六色灯光的营造,还要有声、光、电等高科技的展示,导游讲解词中除了有传说故事,还要有对岩溶景观如何形成的知识讲解。

可以肯定,未来的溶洞旅游产品开发会从观光向观光休闲度假综合转变、静态展示向动静结合转变、熔岩自然景观展示向自然人文结合展示转变、无主题开发向主题式开发转变、重复开发向创意开发转变,这是溶洞旅游产品开发的趋势,也是溶洞旅游目的地从停滞阶段转向复苏阶段的必然要求。 MLs3UhhGb7S/AWBSF5EFc1R2e9cc8K4qvOQX1d+2sR4T/D/gQ0NU2dXFpsbJ9lv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