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现代化强国目标下的人才战略

任新民

一、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

现代化实质上就是指人类社会以现代工业革命为契机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社会化分工发展、从封闭社会向开放的全球化社会转变,实现资源配置全面转向市场经济的历史进程。现代化既是西文文明迅速崛起并向全球扩展的过程,又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通过革命,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迅速赶上世界先进水平的历史过程。马克思曾经写道:“工业较发达国家向工业不发达国家所显示的,只是后者未来的景象。”同时,中国共产党把现代化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早在1954年,周恩来总理就明确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国家。”1978年,邓小平同志指出:“在二十世纪,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是我国人民肩负的伟大历史使命。”在党的十三大上,他进一步为我们实现现代化提出三步走的基本战略规划。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宣告,“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两个目标已提前实现。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党提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三十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二、知识经济时代突出了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一)不同文明时代人才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人才作为一种资源形态,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取决于特定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在不同的经济形态和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中,人才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不同时代需要不同的人才。人才竞争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旋律。(1)经济主导因素不一样。知识经济是符号化的经济,以知识为内涵,以知识的生产、运用、扩散和复制为特点。数据应用、品牌设计、人工智能等,使知识与智慧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2)经济规律不一样。从资本增长论到技术增长论、人力资本论,再到专业人力资本论,科学技术的发明、运用都取决于人才。人才投资所产生的是效益递增律。(3)竞争对象不一样。在科学技术进步日益加快的情况下,高素质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趋突出。人才资源已经成为第一资源,对人才的争夺逐步取代了对资源和资本的争夺。(4)投资的重点不一样。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知识创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更新的要求越来越高。活到老、学到老、边干边学已经不是一句空话,而是现实的要求。(5)资源形态逐步从有形转向无形,人才成为主要资源以后,对人才的管理已经成为管理理论中的一个课题。管理理论已从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的物本管理理论变为以“社会人”假设为基础的人本管理理论,再到以“能力人”假设为基础的能本管理理论。

(二)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竞争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1.人才竞争主要集中在人才战略的竞争上

要充分发挥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人才工作放在战略的高度来思考。因此,人才的竞争突出表现为人才战略的竞争。人才战略主要包括几个主要方面:树立科学的人才观(人才的地位与价值、人才的内涵)、人才的分类、人才成长的规律、人才管理的实践机制、人才环境等方面。

2.人才竞争集中在高素质人才的竞争上

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一方面是从事简单劳动的就业机会相对减少,失业问题日趋严重,另一方面是高技术研究与开发的人才越来越供不应求。1996年,美国专门签发了关于人才方面的签证HIB。当年为9.6万份,而到1999年已经达到11万份,其中法国人2600个;中国人从1990年的600个增到6000个;印度人从1990年的3000个增加到55000个。英国则宣布,到2005年要让外国留学生占本国学生总数的25%。德国则计划将外国留学生的比例提高到20%。

3.人才竞争从根本上是人才综合素质的竞争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科学知识的创造和发展水平、科学知识成果的应用从根本上取决于人才的综合素质。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使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增强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竞争的核心内容。

4.人才竞争关键是知识创新和学习能力的竞争

从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人数来看,美国、英国是最多的国家,最近日本的获得者不断增多,显示出其在知识创新上快速进展。从国家科技发展来看,一般来说,建国20—30年,就应该有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从技术专利的申请、技术成果的转化等多项指标来看,我国的发展后劲存在着问题。

5.人才竞争不仅是技术人才的竞争,更是全方位人才的竞争

从美国青年政治家访问团到中国的经历,可以看出两个国家在对人才问题上的分歧。官本位的传统观念使中国在人才价值、人才地位、人才培养等方面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6.中国的发展正面临人才危机和人才竞争的双危机

在加入WTO以后,中国人才的竞争正在演变为零距离的竞争、直接的竞争,可以说,中国正面临着一场没有硝烟的人才争夺战。

三、树立科学的人才观

知识经济时代是一个人才主权时代,人才已经逐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尊重劳动”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基本特征和必然要求。

(一)什么是人才、什么是人才观?

不同时代、不同时期、不同阶级对人才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和标准。在战争时期,能够运筹帷幄、攻营拔寨的是人才;在和平时期,能够治国安邦,促进社会发展的是人才。可以说,人才概念是发展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的。

所谓人才观,简单地说就是对人才价值、人才地位、人才作用,以及关于选拔、使用、评价、激励、管理人才的思想、观点、主张等。人才观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单位对人才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立场,是我们做好人才工作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集团具有不同的人才观。

(二)准确把握科学的人才定义

人才存在于人民群众之中。只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做出积极贡献的人,都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把握新人才观的四个基本要素是知识、能力、品质、业绩。第一,它们强调了人才劳动的特征是创造性劳动。第二,它们强调了人才的贡献大于一般人。无论是在创造物质财富,还是在创造精神财富方面,其成果都多于常人,对社会的贡献比一般人大。第三,强调了人才的社会作用是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这就克服了一些人只以才华论人才,而忽视道德的片面性。第四,新的人才观坚持了四个不唯:不唯学历、不唯出身、不唯职称、不唯资历。第五,新人才观强调了三个破除、三个树立:破除重物轻人的旧观念,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新观念;破除重文凭、重学历轻能力的旧观念,树立人人都可以成才的新观念;破除求全责备的旧观念,树立不拘一格选人才的新观念。知识是前提,能力是知识的体现,能力是业绩的基础,业绩是能力产生的效果,品德是人才的价值导向。

(三)关于人才的分类

从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来看,我们大致可以将人才分为三类:经济型人才、政治型人才和研究型人才。不同的人才具有不同的素质要求,具有不同的管理要求。

从人才的能力和活动效果来看,人才也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种是能够独立做好本职工作的人;一种是可以带领一帮人做好一件事的人;一种是能够制定战略、带队伍、做出大事的领军人物。

从人才的价值来看,我们可以把人才比作1,其实际价值就看后面能够添多少个0。

(四)人才的素质要求

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

人才的“三性”。悟性:有能力提供思想和理论、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决定事业的目标、任务和规划,特别是在新情况面前,可以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具有悟性的人不仅能够发起和组织历史事件,而且能够掌握和控制历史事件,使历史事件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品性:谦虚平和、低调安静、不张扬狂燥、不搞简单主义。韧性:具有坚强的意志、稳定的情绪、丰富的情感,对个人目标的追求有坚定性。不达到目的,决不罢休。

(五)注意研究人才规律

(1)个体成长律(萌发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2)社会发展需求律(时势造英雄,不同时代需要不同的人才);(3)政治环境决定律(特定的历史时代造就了人才的个性);(4)管理机制律(干部“三浮”的根源);(5)人才选任机遇律(天时、地利、人和);(6)能级相称平衡律(才干与岗位相适合);(7)群体互补律(喀兹曲线、库克曲线);(8)优胜劣汰律。

四、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

2021年9月27日至28日,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是继中共中央、国务院2010年召开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之后,在人才工作领域举行的最高规格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重点任务、政策举措,也发出了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动员令。

(一)未来综合国力之争在于科技之争、教育之争、创新机制之争,人才战略之争

人类历史上,一个国家、民族在世界历史上的地位从根本上取决于科技对世界进步的贡献。美国计算机信息技术开创了现代世界科技革命,推动了全球化进程。第三次全球化浪潮即将到来,核心点是工业4.0,物联网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领域的技术发展将成为主战场,核心技术就是5G,争夺5G的市场主导权,实际上是争夺第三次全球化浪潮领导者地位的关键战焦点战。未来综合国力之争在于科技之争、教育之争、创新机制之争、人才战略之争。

(二)习近平建设人才强国新理念

2018年,在全国两院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为科技和人才工作提出新目标,“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在2021年的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十大上,总书记强调人才工作要“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建设全球人才高地。”

(三)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

党和国家的一切有关人才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都必须由党来制定,所有人才培养、使用、管理都必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进行。

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主要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绝不是党组织简单地把人才管起来,统起来,也不是要党委取代职能部门的作用,包揽人才工作的方方面面,更不是要用条条框框束缚人才,使人才失去发展空间。从根本上讲,就是党爱人才、党兴人才、党聚人才,通过制定政策、创新机制、改善环境、提供服务,不断提高人才工作水平,促进各类人才健康成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各尽其能,尽其所能。

(四)加强对干部培养选择使用

要为党和人民事业选干部、选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确保各级领导权始终掌握在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手中,保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全面贯彻执行,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2019年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提出了“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干部标准,并明确提出要建立科学规范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形成有效管用、简便易行、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机制。

(五)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

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广东代表团讨论时说,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他用一句话说清了这三者的关联:强起来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总书记进一步强调,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

(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观

党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是这样定义人才的: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

在2019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选拔使用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七)坚持全方位培养用好四种人才

一是基础研究人才。要制定实施基础研究人才专项,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突出成绩且具有明显创新潜力的青年人才。二是领军人才。要优化领军人才发现机制和项目团队遴选机制,对领军人才实行人才梯队配套、科研条件配套、管理机制配套的特殊政策。三是亟须紧缺的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论资排辈,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四是青年科技人才。要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八)坚持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有各项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完全能够培养出大师。我们要有这样的决心、这样的自信。”2019年4月考察清华大学时,习近平总书记第三次强调“中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我们要有这个自信”。说这些话,总书记既饱含期待,也充满信心。要改革人才培养使用机制,借鉴运用国际通行、灵活有效的办法,推动人才政策创新突破和细化落实,真正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让更多千里马竞相奔腾。

(九)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必须坚持五湖四海、任人为贤原则,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原则,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民主、公开、择优原则,民主集中原则,廉政原则。2016年4月中央提出,要尽快在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可以探索搞揭榜挂帅,把需要的关键核心技术项目张出榜来,英雄不论出处,谁有本事谁就揭榜!

(十)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2013年6月28日,习近平指出:“用人得当,就要科学合理使用干部,也就是说要用当其时,用其所长。”“用什么人、用在什么岗位,一定要从工作需要出发,以事择人,不能简单把职位作为奖励干部的手段。”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举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只有这样,才能使大批好干部源源不断涌现出来,才能使大家的聪明才智充分释放出来。好干部培养起来了,成长起来了,关键还是用。不用或者用不好,最终等于还是没有好干部。单线不成丝,独木不成林。从高端领军人才到技能人才、乡土人才、自然社会科学人才、文艺人才、本土培养人才到海外引进人才;“坚持高端引领、整体开发”,培养党政人才、企业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十一)坚持弘扬科学家精神

据联合国统计,2001年,在世界科技竞争力最强的几个国家中,技术人员每千人发表的论文数,以色列最高,达到了60.9篇;美国为30.1篇;瑞士为50.2篇;德国为22.7篇。而据《我国科研机构效率低》一文所提供的数字,当前我国共有5000多家研究开发机构,科研人员总数约达62.5万人,然而,“其中的31万科研人员1年内居然没有发表1篇论文;只有5%的科研机构创造了国家级科研成果,15%创造了部级科研成果。每个研究开发机构平均一年只获得0.09项发明专利,也就是说,将近1390名科技人员1年内只获得1项专利。”科学的本质就是探寻事物的客观规律,基本的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科学家精神就是对客观真理的不懈追求,科学探索无禁区、无顶峰、无权威,要有怀疑意识、问题意识、创新意识。

五、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立志于“中心”,对标于“高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针对科技和人才工作做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指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把握战略主动,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他以2025年、2030年和2035年为时间节点,提出了战略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上强调,要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

(一)三个“五年”目标

习近平提出,我们的目标是: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大幅增长,科技创新主力军队伍建设取得重要进展,顶尖科学家集聚水平明显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不断增强,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拥有一大批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到2030年,适应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创新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显著提升,对世界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明显增强,在主要科技领域有一批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有一批开拓者;到2035年,形成我国在诸多领域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高水平人才队伍位居世界前列。

(二)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战略布局

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需要进行战略布局。综合考虑,可以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一些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也要着力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集中国家优质资源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为人才提供国际一流的创新平台,加快形成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

(三)要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

要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坚持实践标准,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担纲领衔者中发现具有深厚科学素养、长期奋战在科研第一线,视野开阔,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大兵团作战组织领导能力强的科学家。

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要坚持长远眼光,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更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从战略支点、“雁阵”格局,到成长梯队,总书记关注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百年大计。

(四)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体制顺、机制活,则人才聚、事业兴。要根据需要和实际向用人主体充分授权,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中的积极作用。用人主体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服务意识和保障能力,建立有效的自我约束和外部监督机制,确保下放的权限接得住、用得好。用人单位要切实履行好主体责任,用不好授权、履责不到位的要问责。要积极为人才松绑,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做到人才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要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同时要建立健全责任制和军令状制度,确保科研项目取得成效。要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优化整合人才计划,让人才静心做学问、搞研究,多出成果、出好成果。要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

建立以业绩为依据,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改革各类人才评价方式,积极探索主体明确、各具特色的评价方法。完善人才评价手段,开发应用现代人才测评技术,努力提高人才评价的科学水平。完善选任制、改进委任制、规范考任制,推行聘任制。重点解决好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教育理念的改革。从无限责任到有限责任;从完人教育到常人教育;从概念化教育到素质教育;从政治教化到遵循规律;从教育为主到教学互动,都要改革。进行教育体制的改革。建立多元化投资体制、多层次的教育体系、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五)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打造大批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发挥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的国家队作用,围绕国家重点领域、重点产业,组织产学研协同攻关。要优化领军人才发现机制和项目团队遴选机制,对领军人才实行人才梯队配套、科研条件配套、管理机制配套的特殊政策。要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要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努力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要调动好高校和企业两个积极性,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

(六)下大气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

要下大气力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有各项事业发展的广阔舞台,完全能够源源不断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完全能够培养出大师。我们要有这样的决心、这样的自信。要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高校特别是“双一流”大学要发挥培养基础研究人才主力军作用,全方位谋划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建设一批基础学科培养基地,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要制定实施基础研究人才专项,长期稳定支持一批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突出成绩且具有明显创新潜力的青年人才。要培养造就大批哲学家、社会科学家、文学艺术家等各方面人才。要加强人才国际交流。要用好用活各类人才,对待亟须紧缺的特殊人才,要有特殊政策,不要求全责备,不要论资排辈,不要都用一把尺子衡量,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英雄有用武之地。要建立以信任为基础的人才使用机制,允许失败、宽容失败,鼓励科技领军人才挂帅出征。要为各类人才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构建充分体现知识、技术等创新要素价值的收益分配机制,让事业激励人才,让人才成就事业。

(七)做好人才工作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

习近平强调,做好人才工作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不断加强和改进知识分子工作,鼓励人才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广大人才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心怀“国之大者”,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要优化人才表彰奖励制度,加大先进典型宣传力度,在全社会推动形成尊重人才的风尚。

李维昌,现任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法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课题5项、校级教学科研课题多项。目前已出版专著5部,主编著作多部,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科研成果获省部级奖励5项,其他奖励多项。2014年入选教育部“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2019年入选云南省“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社会兼职有云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云南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专家指导组副组长、云南省科社学会理事、云南省高校思政课研究会理事,云南省党建研究会特约研究员。 3XsknNT7K528jRTkMLqciwTdKrMIQf0jYyLzQmdqZJWdAb9bRdQjBF/Y2ot5nN0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