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加强返贫监测与控制,推进我省全面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崔运武

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的布置,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兄弟省份的帮助和全社会的努力下,日前,云南省会泽等9个贫困县(涉及贫困人口44.2万人)宣布已达到贫困县退出标准。这样,展开全面扶贫攻坚以来,云南省累计88个县652万人脱贫,为小康社会的建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脱贫摘帽后,云南省的农村工作将面临新的任务和新的挑战。新的任务是,如何巩固扶贫攻坚的成果,并将全面扶贫与党中央为解决新时代“三农”问题提出的另一大战略——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面临的挑战在于,一方面,云南省虽然取得了全面脱贫的重大成果,但只是消除了绝对贫困,随之将面对相对贫困的问题;同时,通过对全省的主要脱贫地区的调研,我们发现,云南省脱贫后的乡村,相当程度上还存在着基础配套有短板、产业支撑不足和治理效能不高,以及返贫监测和控制机制建设有待落实和完善等问题。另一方面,与绝对贫困攻坚战相比,相对贫困的持久战任务更重、时间更长、挑战更大,通过不断提高标准,再来一轮又一轮的攻坚已不现实。

如何应对新的挑战,接续推进云南省全面展开乡村振兴?从目前云南省脱贫攻坚工作的现状看,加强返贫的监测和控制,是巩固全面扶贫攻坚成果之必须,也是推动全面扶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将巩固全面扶贫攻坚成果,推动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写入“十四五”规划,同时,展开系统而深入的全面扶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研究和宣传

(一)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明确写入“十四五”规划

当前,正值云南省各级党委政府和各行业抓紧制定“十四五”规划的时机。《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不仅将“改善人民生活品质、提高社会建设水平”作为12个方面的重大任务之一,而且还将“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本任务之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脱贫攻坚的历程表明,党的领导和政府的积极作为,是我国能取得消除绝对贫困这一成果的根本原因和保证,而通过五年规划明确脱贫任务等,就是重要的方式之一。因此,建议:

——加强顶层设计,将巩固全面扶贫攻坚成果,推动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写入各层次政府和部门的“十四五”规划。

——根据总书记关于“针对主要矛盾的变化,厘清工作思路,推动减贫战略和工作体系平稳转型,统筹纳入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根据云南实际,从各部门的政府事权出发,制定好相应的工作目标和任务。

(二)加强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系统研究和宣传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这是党关于农业农村两大战略间的转型。调研表明,对这一重大转型的认识和把握,我省各个层级和社会各界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建议通过相应的方式,对把握好贫困治理“主要矛盾的变化”、战略调整的基本要求和二者衔接的核心要义,有效衔接的逻辑起点、总体思路、基本途径和主要内容,以及实践要求等进行系统的研究,并及时向社会进行宣传,动态地调整年度的贫困治理工作。

二、落实和加强返贫监测与控制机制,以及相对贫困治理机制的建设

返贫的监测与控制,既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之必须,也是乡村振兴中治理相对贫困的基本工作。对于返贫的监测与控制工作安排及机制建设,国家扶贫办和云南省扶贫办均已明确下文,但调研表明,云南省除脱贫较早的地区如昆明市等地区对此已有较好的建设投入和工作实践外,相当一部分地区或者投入不足,相应机制建设缺乏可操作性,或者还没有将精力转向这一工作。

为此,建议进一步明确返贫监测与控制机制,以及相对贫困治理机制的基本内容,根据相关要求展开建设或完善。机制建设中,应注意并包括:

(一)紧盯返贫风险群体,实行分类管理

(二)做好“解决相对贫困问题”这篇大文章

绝对贫困解决之后,相对贫困问题将凸显出来。与绝对贫困攻坚战相比,相对贫困的持久战任务更重、时间更长、挑战更大。通过不断提高标准,再来一轮又一轮的攻坚已不现实。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更需要大智慧,当务之急是建立对困难群体实施更加及时、更加灵活、更加精准救助的体制机制。

1.建立动态化识别和退出机制
2.建立协同化精准帮扶机制
3.建立一体化数据信息共享机制

在返贫监测和控制,以及相对贫困治理机制建设和完善中,建议及时总结和推广省内先进地区如昆明市的做法和经验,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三、探索返贫控制与相对贫困治理的财政保障和经济支撑

财政投入和整个社会的经济支撑,是返贫监测和控制,以及相对贫困治理的“硬基础”。建议:

——探索县一级涉农的财政项目资金的统筹使用方式和控制机制。

——继续探索因地制宜的产业扶贫。

——在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和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改革中,探索重建村集体经济及村公共财务管理机制,或村集体公共事务治理基金及运行管理机制,建设返贫控制和相对贫困治理的基础经济防线(村级)。

四、结合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要求,持续探索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包括农村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治理。农村基层治理是返贫控制和相对贫困治理的第一线,而且农村治理的效能决定着农村的稳定与发展的程度。调研发现,目前云南省的农村空心化较为突出,农村治理不仅缺乏相应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也缺乏推进社会治理创新发展的抓手。为此,建议依托正在展开的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改革,有机地衔接统筹城乡和乡村振兴,以返贫控制和相对贫困治理的任务和要求为抓手,探索和创新云南省农村的社会治理,保障和推进全面扶贫与乡村振兴的衔接。

五、思想政治教育和制度建设并举,努力提高农村贫困人群的脱贫内生动力

贫困人群摆脱贫困的具体途径有两条:一条是依靠外力的援助,另一条是靠内生的自我发展能力。调研表明,虽然云南省在消除绝对贫困方面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但一些农村群众还程度不同地存在着“等靠要”的思想,这在已脱贫人群和贫困高危人群中表现更为集中,加之集中脱贫攻坚过程中一些政策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些负效应,因而给接下来的返贫控制和相对贫困的治理带来挑战和威胁。为此,建议从“激发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人口发展的内生动力”的要求出发,展开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及以“奖勤罚赖”为准则的制度建设。

六、高度关注并加强易地搬迁后的相关工作,促进搬迁群体的稳定和发展

云南省是脱贫攻坚中易地搬迁人数最多的省份之一,而通过易地搬迁特别是集中的易地搬迁,是帮助贫困群体脱贫的重要方式,也是云南省脱贫攻坚的突出成果之一。易地搬迁群众的社会适应和就业,不仅关系到搬迁群众的生活和脱贫的可持续,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调研表明,虽然云南省对易地搬迁特别是集中的大规模的易地搬迁群众从住房、就业,也包括过渡阶段的城乡有效对接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易地搬迁特别是大规模易地搬迁群众的生产和生活仍然存在着困难,也给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带来相应的风险。为此,建议:

——在未来的几年中,继续保持对易地搬迁群众在产业扶贫、外出务工等方面的政策倾斜。

——对易地搬迁到城镇的群众,基于人的城镇化是城镇化的核心和本质的要求,继续探索和展开易地搬迁群众的社会适应的促进工作。

——应注意随着易地搬迁而出现的“城市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生活问题。

——建议对大规模易地搬迁集中区域,投入相应的资金,并通过相应的方式展开定期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动态调整相应的工作计划,展开社会稳定风险管理。

任新民,法学博士,云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云南省文史馆研究馆馆员,云南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少数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与人才政策。从教以来,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出版、担任主编、参与主编著作30余部。从教以来主持并完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西南多民族地区的实践探索”及省级重点课题研究项目及其他多项课题研究。多年来,共获得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云南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二等奖、三等奖等各种奖项10余项,获得云南大学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云南省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等多种奖励。曾获得云南省教育厅思想政治课“十佳教师”、“云南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社科专家”、云南省教育厅授予的“省级教学名师”、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党的重大理论宣讲“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等多种荣誉称号。 MLEIJrQ6xU8kUXbm1HO8/OSMtJeJZTbjw2Yo+DotNulp2rlxkNw/+116uBWg1Ih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