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大理白族概况

大理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灿烂的民族风情,优美的自然风光叫人流连忘返。在8世纪中叶至13世纪中叶,大理(今大理市)曾经是中国古代西南地区云南少数民族政权——南诏国、大理国的都城。如今的大理古城,隐约还有帝王之气与繁华的印记,历史的厚重感与沧桑感随处可见。苍山不仅以山的形象而存在,它更是一种精神寄托和美好象征,在历史长河中承载着岁月的沧桑。苍山的出名,源于它盛产久负盛名的大理石;源于它从喜马拉雅和青藏高原的余脉中延绵而来,承接着世界屋脊的地势,耸入4000多米的高空中,护佑着风情万种的洱海;更重要的是它承载了南诏大理国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特别是那些穿行在森林和村落中的佛国禅寺和神祇庙宇,比如感通禅寺、无为禅寺、崇圣寺三塔、将军庙、天龙洞、漾濞苍山岩画等,引人入胜。

苍山的美是震撼人心的。苍山有云,一年四季变幻无穷,雄奇中透露着神秘,演绎了望夫云凄美的爱情故事;苍山云似一条玉带缠绕在半山腰,延绵数十里,寄托着人们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蓝天下点缀的那缕缕白云,饱含着白云对青山的祝福。苍山有水,苍山有山,苍山十九峰峰峰相连,两峰之间形成了形态各异的溪流,便是苍山十八溪,这些溪流一路飞奔而下,流经山脚下的田园和村庄。

洱海形成于冰河时代末期,静静地依卧在苍山和大理坝子之间,成为群山间的无瑕美玉,被誉为“高原明珠”,承载着供水、灌溉、发电、调节气候、渔业、航运、旅游等功能。洱海还有四洲、五湖、九曲。碧波万顷、风情万种的洱海是迷人的,与岸边的村庄田园融为一体;洱海是有灵性的,它用博大的胸怀滋养着世世代代的子民,是白族人民至亲的“母亲湖”。

大理的地形地貌、山山水水,铸就了风花雪月的美称,天然构成如诗如画的苍山洱海情怀!著名作家曹靖华的诗句“上关花,下关风,下关风吹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洱海月照苍山雪”,就是对风花雪月的诠释。苍山与洱海,相生相伴,不离不弃,“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咏叹因此流传千古。

一、大理白族是一个具有包容性的民族

白族的起源具有多元的特点,最早的白族先民由洱海周边的昆明人、河蛮人与青藏高原南下的氐人、羌人融合形成,之后又融入了部分叟人、巂人、爨人、僰人、哀牢人、滇人等多个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征战、拓土、商贸、屯垦、驻边等历史原因,白族才逐步形成当今的分布格局。如今白族除了大理州外,少数还分布在云南丘北的马者龙、怒江的泸水、昆明的西山、元江的因远、楚雄的南华、保山的旧寨、丽江的九河以及湖南的恩施等地。历史学家马耀认为白族是异源同流,即白族是由一个以藏缅文化为主心骨的族群融合了大量不同来源的人形成的民族。

白族是大理州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分布在大理州的12个县市,和其他民族一起长期生存和发展,相互融合又保留了自己独特的民族特色。

白语是白族人民主要的交流用语,民族杂居地区兼用汉语。由于受白语影响,大理州境内的一些汉族人口也兼通白语。从分布地区看,居住在平坝地区以及城镇附近的白族居民一般兼通汉语,而边远山区、交通阻塞地区的白族群众中年长者只通白语,如洱源西山、剑川象图等白族村寨。从人口构成来看,白族青壮年男子因有较多的机会接受汉语言教育,加上普遍有外出务工的条件,因此一般都兼通汉语,而年长妇女懂汉语的比例要低得多。白族地区的电影、广播、电视和报纸都使用汉语,白族聚居地区民间文艺活动则以白语为主。从历史发展情况看,白族地区的白汉双语状况是比较稳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也没有产生白语人口大规模转用汉语、白语功能大规模萎缩的现象。近年来,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常重视,促进了白语的研究不断深入,民间对白语的运用也一如既往,可以肯定,在以后的很长时期内,白语仍将作为白族最为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民族特征而存在。

白文是一种典型的汉字系文字。白族在长期使用汉语的过程中,由于社会生产、生活的需要,很早就开始借用汉字来书写白语。到南诏中后期,又通过增损汉字笔画或仿照汉字的造字法将汉字偏旁部首组合成字等办法,创造了白文,用来书写本民族的语言。这种文字历史上被称为“僰文”,为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创制的拼音白文相区别,又称“老白文”“古白文”“方块白文”或“汉字白文”。

二、大理白族文化源远流长

白族文化的起源和形成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大理白族文化是白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通过同其他民族文化的交流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白族文化不仅包含了独特的本民族文化,还吸收了汉文化尤其是儒、道、佛各家思想,并创造出新的文化形式。此外,华夏文明、古印度文明两大文明陆续传播到洱海地区,使具有梵、汉特色的白族文化初步形成。从明朝到1956年白族民族身份得到确认,是大理白族本土文化和中原汉族文化相互交流、相互交融的过程,也是白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过程。在起源、形成、融合、发展的进程中,更多呈现的是妙香佛国的祥和、“本主”信仰的力量以及儒释道等多种宗教的和谐共荣,留下了多姿多彩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有古文化遗址、古代建筑、古村落、传统民居、宗教建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表现在社会习俗、民间艺术、民族工艺、民族节日等方面。在历史发展中,白族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发生了许多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由于白族分布在各地,社会发展程度不同,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差异,使不同地区的白族具有地域性的特征。 +WB4b2lK23/tVpAYuRyBBjDvOXpKuUnZFDn7cFFmVidYBJxMGcBQVlvOJuY2uef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