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大理彝族传统民俗

一、经济生活

大理州彝族主要分布在山区、半山区和高寒山区,森林、矿产、水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但交通不便,人口分散,资源开发和市场发育程度低,经济以农、林、牧、副业为主。

(一)农业生产

21世纪以来,大理彝族农业实施了二次创业,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兴建小水窖等“五小”水利工程,不断改善生产条件。在粮食生产中大面积推广优良品种,苞谷生产推广了大窝塘点种、地膜覆盖种植、育苗定向移栽等新技术,水稻生产推广了薄膜育秧和湿润育秧、浅水栽秧、拉线条栽、中层施肥、化学除草等新技术。同时还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合理安排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发展特色农业,培植了烤烟等新的支柱产业,发展了白芸豆、马铃薯等特色产业,大理州彝族的农业生产正向着新的目标迈进。

(二)林业生产

大理州彝族山区的林业以核桃、华山松、梅子、花椒、梨等经济林木为主。核桃、梅子、梨是大理州彝族山区优势林果产业,其中核桃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全州的70%以上。漾濞县被誉为“中国核桃之乡”,提高了漾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永平彝族地区盛产白木瓜,漾濞、永平、宾川、祥云彝族山区出产板栗。梅子在洱源、云龙、漾濞、鹤庆的彝族地区种植比较多,其中以洱源县松鹤乡、南大坪等地种植比较集中,产量也占很大比重。梨是巍山、漾濞、洱源、鹤庆、永平等县彝族地区的重要林业产业,有玉香梨、冬雪梨、黄皮梨等优质品种。南涧县、巍山县、弥渡牛街彝族乡、永平水泄彝族乡是全州茶叶主产区之一。

(三)畜牧业

彝族山区草场广阔、饲料资源丰富,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传统和条件,养殖主要以羊、鸡、鸭、鹅、牛、马、骡、驴、猪等,一般家庭养殖的大牲畜以劳役畜(耕牛、骡马)和繁殖母畜为主。小家畜多为猪、羊。在诺苏支系彝族地区牛、羊、马等养殖在整个生产和经济收入中占一半以上,在其他彝族支系地区,畜牧业生产在整个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饲养牲畜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近年来,大部分彝族地区被列入国家、省、州、县畜牧业基地,已涌现出一大批养殖大户,出现了养殖专业户、专业村,生产出大量的畜牧产品,不但丰富了当地城乡市场,提高了群众的生活水平,而且向外地市场进军,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

(四)商业服务业

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彝族地区的商业活动越来越活跃,农村经济呈现出新的发展格局。各地彝族中从事商贸、服务、运输、建筑、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加工生产等行业的人越来越多,商业活动向纵深领域拓展。经营产品有农、林、牧、副产品,饮食文化产品,纺织、机械、工业产品等。从业人员既有不离开农林牧副生产的兼营者,也有离开农业生产的专营者,还有劳务输出人员。商业活动呈多样化,活跃了市场,增加了收入,提高了民族竞争和发展能力。

二、日常礼仪

大理彝族是一个讲究文明礼貌的民族。长幼之间,谁长谁幼,谁大谁小,不仅论年龄,还依据父家谱牒或母系谱牒的长幼来定,不许喊错。在特殊的公共场合里,就座排位要以辈分大小排列,长辈在场时发言不准抢先。彝族有“客人长主三百岁”之俗话,凡有客人来,必须让其坐于最上方,并且要用烟茶招待。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禁忌,大理彝族生活禁忌主要表现在行为禁忌、语言禁忌、饮食禁忌等方面。

(1)行为禁忌。忌孕妇来往于他人婚礼中;不准用脚蹬锅庄石和从火塘上方跨过;忌用粮食在手中抛玩;灵牌是祖灵的化身,禁止外人挨近或不洁之物摆放在灵牌周围;火把节时,忌在田地中间随意走动,认为如此会招来虫灾;到彝家做客,不能坐在堆放东西和睡铺的下方和左方。

(2)语言禁忌。忌翁媳和兄媳之间随意开玩笑;忌在家人外出时说不吉利的话;忌在人有病时说死伤之类的话;忌无故恶语咒骂他人等。

(3)饮食禁忌。忌食搅拌时筷子折断的食物;拉羊到堂屋备杀时,忌羊突然叫;忌吃粮种;鸡跳过的饭菜忌食;男子忌食推磨时磨轴折断的面粉;孕妇忌吃兔肉;禁小孩吃鸡胃、鸡尾、猪耳、羊耳;忌烧荞面粑、苞谷粑时从火塘右侧(客位方)放入、取出等。

三、文学艺术

彝族文学分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两类,而以口头文学表现形式为主。口头文学有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故事、歌谣、谚语、谜语等多种形式,表现的内容则涉及彝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一)口头文学

口头文学分神话、传说、寓言、歌谣(含童谣、打歌词、牛歌词、山歌词)谚语、谜语等。以民间故事为主要形式。故事,彝族民间称之为“古本”,讲故事就叫“讲古本”。彝族民间有许多“讲古本”的能手。

1.民间故事

彝族民间故事有人物故事,包括反映英雄人物、机智人物、反面人物等故事。英雄人物故事中,最有代表性的有《火把节的来历》《九隆神话》等。

2.民俗传说

民俗传说在彝族民间故事中为数较多,凡有关衣、食、住、行、婚、丧、节庆,几乎都有相关的传说。

3.动物故事和寓言

动物故事和寓言也是彝族民间故事中饶有情趣的一类。如《老鸹为什么是黑色的》,该故事说的是喜鹊和老鸹原本都是白色的,它们觉得不好看,便约着互相为对方画羽毛。先是老鸹给喜鹊画,喜鹊并不挑剔,老鸹怎样画它都接受。后是喜鹊给老鸹画,老鸹十分挑剔,这样画也嫌难瞧,那样画也说不好看,几天过去了都没画成,到最后,把喜鹊给惹火了,将一碗黑颜料劈头盖脸浇到老鸹身上,从此,老鸹就变成黑的了。

4.歌谣

彝族能歌善舞,唱歌、吟谣是他们表达思想感情的重要方式。彝族歌谣包括有专门曲谱的打歌词、山歌词、牛歌词、抒情长调歌词以及没有曲谱的童谣、民谣等韵律文体。彝族歌谣的句式比较多,有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等规则句式,也有长短相间的不规则句式。一般来说,打歌词、山歌词以七言四句为多多,间有七言二句;牛歌词以长短句为主,童谣和民谣则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都有。这些歌谣,不乏对偶、排比、双关、比喻等各种修辞手法,表现力和感染力均很强。其中用专门曲谱演唱的歌词,有彝语的,也有汉语的,分别称之为“土调”“汉调”。按歌谣的内容,则可分为劳作歌、情歌、盘歌、叙事歌几种类型。

童谣和民谣,以韵律性强、易学易记为明显特点,不仅能表达更多的深刻含义,而且能使人从中获得教益或感受到某种意境,别有情趣。

5.谜语

彝族谜语在艺术表达形式上具有比喻出奇、画面活跃、结构精巧等特点,还多具有浓厚的幽默和诙谐色彩。如猜用旱烟袋吸烟的“你嘴逗我嘴,我手捏你腰,你的屁股着火烧”等。

6.谚语

彝族谚语,是彝族人民各种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和升华。其形式短小,语言简练,形象生动而内容丰富、寓意深刻。凡生产、生活、自然、时政、社交、事理、修养等诸多方面,都可见到相关的谚语。

(二)书面文学

彝族的书面文学,最早可以追溯到南诏时代。当时,王室成员学汉字、写唐诗蔚然成风。至元、明、清,以巍山左氏土司为中心,形成一个作家群,创作了不少诗歌。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多有佳作,但流传下来的作品极少,且仅限于吟诗作对。近年来彝族文学新人不断涌现,在漾濞、巍山、弥渡、永平、云龙、南涧、大理等地形成了一批作者群,所创作的诗歌、散文、中短篇小学等作品,发表于各种报刊上,有的还出了诗文集、传统文学选,使彝族创作文学的发展跨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三)音乐艺术

彝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样式。

1.民族舞蹈

彝族每个支系都能歌善舞,以腊罗、罗罗颇、白依、黑泼为主,腊罗支系彝语称“阿汽”,汉语通称“打歌”(旧称“踏歌”),可见这是一个擅长歌舞的民族。彝族打歌源远流长,现今巍山巍宝山龙潭殿内还保存着一幅清代彝族打歌图,图中人物个个神态欢愉,步调一致,栩栩如生。腊罗支系的“打歌”载歌载舞,热情奔放,活泼欢快,富有节奏感,给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是一种有独特风格的为各民族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民间舞蹈。巍山、南涧打歌队多次到省外、国外表演,赢得各种荣誉。

2.音乐

彝族音乐大体可分为舞曲、叙事长调曲、小调和器乐曲几类。舞曲即打歌时用以演唱打歌词的曲子,这类曲子节奏明快,韵律感强,旋律变化不大。叙事长调曲则是给叙事长调词配的曲谱,一支叙事长调有固定的词和曲,这类曲子旋律变化较大,吟唱性强,多与歌词风格相配合,有的轻松、有的沉重。小调包括山歌曲子、牛歌曲子,其曲调特点为高亢激越,悠扬明快,抒情性强。器乐曲中,以唢呐调最为广大彝胞所熟悉。鹤庆六合彝族乡的白依人个个都是吹唢呐的能手,彝族唢呐艺人不断走入各种文艺队伍,经常为大型活动表演,当地红白喜事中也缺少不了他们的身影。唢呐调以唢呐吹奏为主旋律,大筒、长号作和乐伴奏,起到烘托气氛,增强乐曲感染力的作用,特别是在吹奏丧葬礼乐曲调、演奏迎宾曲时,更显出庄重热烈的气氛。唢呐调可以分成喜调与忧调两大类。喜调就是在喜庆场合、婚嫁佳期、迎宾礼仪、设席开筵之时演奏的乐曲。其主要特点突出一个“喜”字,热情欢快,活泼明朗,吹奏喜调时,乐器上系红绸,表示喜庆,更增添欢乐的气氛。主要曲牌有“小开门”“蜜蜂过江”“大开门”“将军令”等。“忧调”专指丧葬时吹奏的礼乐,其特点突出一个“忧”字。曲调大多是悲伤、忧郁的,如泣如诉,增加丧礼的悲哀气氛。是否有礼乐参加丧葬活动,是丧葬规格高低的主要标志,在丧葬活动中如有数队礼乐队参加,须有主从之分,不能喧宾夺主。演奏更要求精益求精,容不得滥竽充数。忧调曲牌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名称,大致是依照丧礼的规定程序进行吹奏,每一程序有一支相应的曲子,不能错乱。唢呐曲有自成体系的乐曲,民间艺人一般的说法是共有三十六个“大调”,七十二个“小调”,但由于千百年来徒从师学都是全凭心记,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目前尚未进行过系统的收集整理。

大理彝族的乐器大多用以演奏流行曲或自度曲,只有小三弦有自己的专门曲子,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多。现今流传在漾濞龙潭一带的也仅有“密支那山调”“羊街调”“顺宁调”“游定山”等数曲。通观流传下来的几支曲子,都是小三弦独奏曲,节奏舒缓轻慢,旋律幽清婉约,感染力很强。

(四)工艺美术

彝族民间工艺美术以其质朴多姿的造型、绚丽明快的色彩而独具特色。其中以刺绣最具代表性。彝家女凭着聪慧的头脑和灵巧的双手,用娴熟的技艺绣出多姿多彩的图案,这些刺绣图案构思精巧、布局合理、用色谐和。这些刺绣多用在女装和童装领口、袖口、围腰、飘带、鞋面以及被面、枕套上。刺绣针法有平绣、挑花、镶绣、纳花、链子扣等多种。童帽、裹背就是彝家刺绣的代表作品。

四、传统服饰

彝族传统服饰,各支系风格各异、款式多样。

腊罗巴支系的未婚女性传统服装,常由一顶凉帽、一件配以马甲(俗称“领褂”)的上衣、一方围腰(围裙)、一条裤脚绣花的长裤、一双绣花鞋组成。凉帽又称“勒箍帽”,用布缝制,滚边绣花,镶有鼓钉桂花。上衣为前摆短、后摆长的斜襟衣,边角镶以缎带或手工绣花镶边。围腰同样绣有精美的花卉图案。裤筒的镶边也为缎带或自绣。花鞋的图案别出心裁,艳丽夺目。妙龄女郎穿一身民族服装,愈加显示出服饰的精心设计和鲜明色彩。已婚妇女除用包头替换凉帽外,其服装的搭配与上述差不多,只是上下装、内外装的色彩多为黑白、黑蓝、蓝白等搭配,显得端庄典雅。包头,俗称“首帕”,色调以青(黑)蓝为主。传统男装式样是青(黑)蓝布小包头、布扣对襟短上衣外罩领褂、宽筒裤,整体色调以蓝、白、黑为主。幼儿期(0~3岁)的娃娃帽是一顶很有特色的工艺帽,圆筒形的帽身用蓝布或黑布缝制,帽檐镶边用手工绣成或用缎带,帽顶是一块精心绣制的龙虎图饰。缝制成后帽子上还要钉上银饰,帽耳也是精心绣制的。幼儿戴上这顶帽子,又温暖又漂亮,同时寄予了大人们希望这顶帽子上的龙虎图案发挥驱邪的作用,保佑自己的小宝宝平安、健康、顺利成长。彝家人背小孩用的裹背,也是一件精心缝制的精美工艺品,其整体造型颇似一张虎脸。

聂苏、罗罗颇支系女性服饰与腊罗巴支系的大同小异,唯银质饰品用得较多;包头外缠三至五圈银链(或珍珠链),盘发用银簪,胸前饰物与“腊罗巴”相差不多。

诺苏支系服饰与四川、云南丽江宁蒗县的大小凉山同,总的体征是女性服饰缝工精细,色彩鲜明,配件饰物多而精巧。男子缠包头,披披毡,更显得粗犷豪放,体现出男性的阳刚之气。

自称“罗罗颇”的彝族支系,年轻姑娘头戴桂花帽,系用青布带缝制,帽檐镶嵌七颗银制桂花,帽顶中间插一条樱须扎成的绿红小花;已婚妇女头上缠青布头布,头巾上绣有多种色彩花纹的图案,边沿有紫红璎珞,头巾于头上缠成荷叶状,颇似华盖;年轻姑娘和已婚妇女都身穿用绿色、蓝色缎料制成的右襟衣,前短后长,袖口、肩上均有花纹和环道;腰系有绣花头围腰,再加上白色或蓝色腰带一条;脚穿绣花鞋;青年男子头戴麦秸草帽,上插四至六根野鸡尾毛,下拖数根彩色飘带,身穿黑色或蓝色对襟衣,配上紧身短马褂,下着青布大裆裤,脚穿布筋草鞋;男女都穿羊皮领褂。

五、传统婚俗

彝族传统婚俗礼中有提亲、定亲、讨亲、认亲、回门几个环节。

(一)提亲

提亲即说亲。男女青年相爱后(旧时多奉父母之命),告知父母,在过去要经占卜、看鸡卦,认为属相合适者,由男家请族中一位长辈做媒,上女家提亲,也有不请媒人直接由男方携带糖、酒、烟、茶等礼物上女家提亲的。只要女方家收下礼物,就说明联姻有望。提亲后的一段时间内,为双方作慎重考虑的时间,一般在一两个月内,女方如果不愿联姻,可退回礼物。若礼物未被退回,则男方家可准备进入下一程序。

(二)定亲

定亲,俗谓“定鸡酒”。定亲须择逢双吉日,通常由男青年本人、父亲、叔或伯、媒人同去,携带肉、米、糖、烟、酒及大红公鸡一只、“奶母布”二丈六尺或三丈六尺,一起去女方家。女家则备好数桌肴馔,请来本族中的亲戚数人作定亲见证。男青年须在女家的家堂香火前行礼并将带来的大红公鸡宰杀,交厨中烹煮后再在家堂上祭献。男女青年在媒人或叔伯长辈主持下喝定亲酒。喝了定亲酒,双方家长已成亲家,双方家庭即根据各自与对方的情况筹办婚事,准备择日完婚。

(三)讨亲

讨亲,即迎娶,又叫过门。定亲以后,男、女青年可随时自愿到婚姻登记机关进行婚姻登记,从法律上确定婚姻关系。而讨亲时须有钱、米、酒、肉等彩礼,数量之多寡,视男方家庭经济状况由双方家庭(或经媒人)协商而定。无论是男方家的迎亲人还是女方家的送亲人,在人选要求上有一个共同的特殊要求:若是已婚者,必须是婚姻家庭完美者,即一是夫妻双方均健在,二是中年以上夫妇必须生育过并且儿女都健康成长,以求吉利。

腊罗支系彝族新娘进门后,行拜天地、拜祖先、拜高堂等礼俗,与汉族大致相同。部分地方还有“退喜神”的仪式。

(四)认亲

讨亲的次日上午,进行认亲礼俗。新娘拿出早已备好的认亲礼物(多为一双鞋),在姑或嫂陪同下一一认过男家直系亲属,被认亲属须还以红包。

(五)回门

讨亲的第三日回门。一般情况下,新婚夫妇回门不在娘家过夜,路近者须在当天日落前回到夫家。因而回门之日新娘娘家的晚餐特别早。回门之日,男方家仅新郎新娘同往,女方家则邀亲友数人作陪。至此,婚姻礼俗全部完成。

六、饮食习俗

彝族生活中,主食有大米、玉米、小麦,辅食有豆类、薯类、各种杂粮。副食与周围的汉族、白族无异,肉类主要有猪、牛、羊、鸡;油脂主要为核桃油、菜油及猪油;蔬菜为常见之属以及野生菌类、野菜。传统饮料主要为茶、酒及用蜂蜜、糖调制的其他饮料。

饮食方法多样。大米常见为每日正餐蒸、煮成饭或制作饵块、卷粉作早点、夜宵。玉米过去多磨成粉,蒸制成“面面饭”食用或粉碎成米粒般大小,称为“包麦砂”,掺米煮饭或单独煮饭。小麦过去多磨粉作粑粑,或作“麦疙瘩”蒸成饭,如今多制成面条食用。豆类在青荚时多作蔬菜,干籽则制成豆腐、豆粉以及豆豉、酸豆、豆瓣酱等多种食品。

居住在高寒山区的诺苏支系彝族以粑粑、燕麦炒面等干粮作主食,蔬菜多在新鲜时烹食,一些菌类、野菜、野味及肉类除鲜食外,也制成干品或腌品存贮。肉类的食法也有蒸、煮、炒、炸、红烧、凉拌等多种。其中,彝家人的粉蒸肉制法与常见的做法稍有差异,是用带骨瘦肉、茴香嫩苗、自制米粉及多种调料蒸制成的,风味独特;“火烧羊”(现通称“烤全羊”)则是一道制作精细的佳肴。

彝家饮的酒,主要为家庭自制的甜白酒和酒坊酿制的烧酒。酿甜白酒的原料主要为糯米、糯苞谷、苦荞、高粱等,烧酒原料多为玉米、高粱、大麦、苦荞等。除直接饮用外,还有泡制果酒、药酒、鸡脚酒的传统。

彝家人,特别是老辈人喜欢喝烤茶,旧时家家火塘边都备有烤茶用的小陶罐,将茶叶置罐内用火烤黄发香后冲入沸水,芳香四溢,味道极酽。若将盐粒用火烧红后氽入茶中,就成为“飞盐茶”,具清凉、解毒、驱暑之效。

用蜂蜜和糖调制的饮料,常见的有蜜茶、核桃刨花茶、米花茶、木瓜茶等。蜜茶是用烤茶汤冲调蜂蜜而成的;核桃刨花茶是用姜糖水冲调核桃刨花制成的,其中核桃刨花是用特制工具将核桃仁刨成极薄片(也有手工用刀切成);米花茶是用糖水或姜糖水冲调米花而成的;木瓜茶则是用红糖或冰糖煮成酸甜适度的木瓜水。

不同居住地的彝族,还有一些各具特色的风味食品。有些是以当地的土特产制作的,诸如柿饼、干板栗、泡柿子、泡橄榄、茶果、油鸡 等;有些则是以当地的特殊方法制作的,如酸豆、酒制腌肉、风干野味等。

七、住屋形式

(一)村寨

彝族村寨大多坐落在地势较为平缓的山坡或山间平台上。除诺苏、里泼支系居住较分散外,村落规模的大小,视地理条件而定,大理、祥云、弥渡、南涧、宾川、巍山、洱源、永平等市县的腊罗支系大多数村子比较集中,有的在100~200户,一般在10~30户,只要地理条件允许,喜欢聚族而居,单家独户较少。村寨内住宅的排列方式,依地形自然分布的居多。地形条件许可的村寨,也可见较为规则的排列,如宾川海稍、祥云香么所、大理后山、巍山有矢村、洱源松鹤等村的房屋就很规则地排列为“上一栏、下一栏,中间一条街”的形式。

(二)住房

腊罗支系聚居区住宅院落格局视地形条件及经济能力而定,有“一院两对面”“三坊一照壁”“一大一小”“一正一耳”等布局形式。不论何种布局形式,均有围墙、大门,有的还有侧门。传统上,“腊罗”“里泼”支系多住土木结构的茅草房或“厦片房”,罗鲁泼较多住平顶的土掌房,诺苏、白依、聂苏支系多住“垛木房”。“厦片”是以松木片当瓦用,“垛木房”则是以圆木或方木交错叠置成墙体的房屋,其屋顶有的盖草,也有的盖厦片。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彝族地区实施了异地搬迁和垛木房、茅草房改造等安居工程,特别是聂苏、诺苏、白依、里泼支系聚居区盖起了土木结构的瓦房,有些地方还出现了砖混、钢混等新型建筑,有的农家建有沼气池,安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卫星地面接收站等,居住环境不断改善。

不论是茅草房、垛木房、厦片房,还是瓦房,虽然各有布局,但都有一间主房,称为“正房”。正房一般分为三格,居中一格称“堂屋”。腊罗支系在堂屋后檐墙正中供奉“家堂”香火,用朱红纸写成供奉的牌位,居中为“天地君亲师”位,左侧为“灶君”位,右侧为祖先位。堂屋的功能类似于现代住宅中的客厅。正房的左侧一格,一般为家庭中辈分最高者所居;旧时,彝家人视之为家庭的象征的火塘,即设置于此格内。火塘有简、繁之别,简易者,就地起火,置一铁三脚;常见者,筑一土台,铁三脚置土台上,讲究者,用木架盛土,铁三脚置其上。火塘上空悬挂一块篾笆,称“炕笆”,一方面用以存放火柴、茶叶之类防潮物品,另一方面也可充分利用火塘热能,将一些需要及时烘烤的小物品进行烘烤。也有的家庭堂屋和左侧一格不分隔,连为通间,但其作用区分有序,不能混淆。

八、传统节日

彝族除春节、清明节、中元节、中秋节等与汉族基本类似的节日外,传统节日主要有三个。

(一)火把节

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或二十五日,是各地彝族的盛大节日——火把节。关于火把节的来历,较为流行的说法有两种:第一种说法是,在遥远的古代,彝族的先民们受到另一个部落的攻击。面对强敌,首领处变不惊,想出了退敌之策。他令部下在山顶上烧起熊熊篝火,所有人手持火把,牵着战马,顺山围着篝火不停地转圈,边转边舞刀耍火把,同时高声歌唱,山下的追兵看到山头上火光冲天,打着火把的兵马过了一队又一队,本以为应该是胆战心惊的敌方竟又唱又跳,既弄不清虚实,又怕援兵赶到遭夹击,只好连夜退兵。首领又令部下趁对方退却之机发起攻击,此时闻讯前来的援兵也恰好赶到,齐心合力,彻底击败敌方。这一天恰好是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战争结束后,首领为纪念这一次的脱险得胜,便把这一天定为节日,并命名为火把节。另一种传说是,远古的彝族先民们,不会养牲畜,不会种庄稼,不会使用火,更不会唱歌跳舞,以野果野菜充饥,还随时遭受猛兽攻击,毒虫叮咬。天神“阿巴嘎几嘎迭”看到这种情形后于心不忍,便下凡来帮助人们,教人们养畜种庄稼,用火驱赶毒虫猛兽和烤熟食物,还教人们唱歌跳舞取乐。教会人们生产生活技能后,他便回到了天上。为了纪念这位天神,人们便把他下凡的日子定为节日,每年的这一天加以祭献,举行各种活动。

(二)二月八节

农历二月初八日为“二月八节”,巍山、大理、弥渡等地的彝语称之为“密枯节”。漾濞腊罗支系在“二月八节”这一天,有的女青年要到山上采青(花或草),归途中还要在一个固定的地方插下一束青叶,因此有的地方名字就叫“插叶子(处)”。一些地方的彝族,在这一天祭献“阿玉别”(生育神)神,用通草芯(一称大灯芯草)编成圆形,供奉在屋角墙壁上。二月八节的特色食品是煮食宰年猪时留好的猪头、心、肺,有的用桃花和米粉面煎粑粑吃。巍山、弥渡、南涧彝族地区二月八节前一天要用栅栏封堵各路。据说“密枯(主司六畜的神)”长相丑陋,不愿被外人看见,过节当天不许外人进村。按家族轮流坐庄,一家主办一年,杀猪、鸡祭密枯,“打拼伙”。

(三)娃娃节

娃娃节的时间是农历三月初三日,为“诺苏”支系独有之节日。在节日当天,全寨彝胞将孩童集中到一家,各凑米、肉“打拼伙”。饭后到各家向老人问安,尔后踏青游春。

诺苏支系和祥云罗鲁泼支系还保留彝族传统的太阳历“十月年”,节日时间在公历10~11月间,届时杀猪、羊或牛祭祖。

九、娱乐活动

(一)彝族打歌

大理彝族舞蹈式样繁多,最具代表性的是浑厚古朴的具有群众自娱性的集体舞蹈“打歌”,也称“踏歌”。打歌以弥渡、南涧、巍山、漾濞及其他彝族聚居区为主,彝族同胞每逢婚丧、建房、庙会、节庆都会举行打歌活动。打歌是彝族人民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是彝族先民流传下来的传统文化,也是彝族人民共享其乐的音乐舞蹈,彝族的不同支系都有打歌这一古老的娱乐形式。

彝族打歌,一直在传承,历史悠久。彝族打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能反映出彝族人民奔放、明朗、乐观、好客的性格,以及健康生活的情调,因此长盛不衰。

(二)民间体育活动

彝族民间体育活动项目很多,常见的有摔跤、拔腰、扳手劲、顶头、扭扁担、打陀螺、赛马、射箭、打秋千、打磨秋等。其中最具特色的是赛马和磨秋。

每当一年一度的春节来临之际,居住在澜沧江、漾濞江流域的彝族腊罗支系的青年都要开展一种传统的、别开生面的体育活动——打磨秋。赛马是彝族一项传统体育活动,尤以诺苏支系为擅长,剑川、洱源、云龙各县的诺苏支系,村村有跑马场,不分男女老幼,技术超强。他们多次参加三月街民族节赛马,并代表州赴省、国家参加民族传统运动会,为全州争光。

南涧、巍山、弥渡一带彝族腊罗支系则在正月初九打秋千,秋千架有的地方长久竖立,有些地方则家族间轮流坐庄负责竖立秋千架。

巍山、南涧彝族地区还普遍喜好打陀骡比赛。 cQSDmkqzCtPEkdMohYe5yEhk9Qc/wh/vgXJRdzZyNmbwo0UVpfxMV6USAukkow3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