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大理彝族概况

彝族是大理州历史最为悠久的世居民族之一,全州各县市都有分布。其中,在南涧彝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南涧县)、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以下简称巍山县)、漾濞彝族自治县(以下简称漾濞县)和9个彝族乡、1个傈僳族彝族乡境内分布较为集中。

一、源流

彝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但史籍缺乏系统记载,目前大多数学者所认可和接受的看法有两种:一种观点认为,彝族是以古羌人为基础,融合了金沙江两岸众多的部落、部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形成发展起来的。其源流主线是:古羌人中向西南游弋的部分,在迁徙过程中没有碰到比其更强大的民族的阻碍,因而一路南下,游牧到金沙江两岸乃至滇池、洱海地区,形成了“六夷”“七羌”“九氐”等族属(《华阳国志》),这些都与后来的羌语支、彝语支各族存在渊源关系。到了西汉,西南地区各民族统称为“西南夷”,是“西夷”和“南夷”的合称。从族系上看,西夷的主体民族“巂”“昆明”属于古羌人的后裔所形成的族群,二者实际上属于同一民族群体,其活动范围也大体一致。魏晋以后,经过了长时期的历史发展,出现了“乌蛮”这个族称。到了隋唐之时,“乌蛮”这个族称泛指除了白族以外的彝语支各族的先民,但也用它专指彝族先民。唐时的“乌蛮六诏”以及统一六诏之后建立的“南诏国”的主体民族之一便是乌蛮。元代,出现了“罗罗”这个族称,尽管各地、各支系彝族仍然有着不同的自称和他称(这主要由彝族内部的发展不平衡和地区差异而导致的),但在作为一个民族整体被指称时,都被称为“罗罗”。

另一种观点认为,在西汉以前,大理至保山一带,即哀牢山地区,彝族主要的族群为未东迁的“昆明”人。大致在西汉中、晚期,这些“昆明”人和当地族群融合形成“哀牢夷”。至东汉初,“哀牢夷”逐渐东迁,进入洱海地区,并逐步强大,至唐初形成“南诏乌蛮”,并建立了统一地方政权——南诏国。后来形成滇西至滇西南地区的彝族。

二、大理州彝族支系和分布情况

大理州境内彝族,按其自称,分腊罗、罗罗颇、聂苏、诺苏、葛泼、里泼、罗鲁颇7个支系,各支系分布情况是:

腊罗支系是7个支系中人口最多,也是州内最古老的世居民族支系之一,主要分布在巍山、南涧、漾濞3个自治县。

罗罗颇支系主要分布于南涧、弥渡、巍山、祥云、鹤庆的部分地区,也是大理州最早的彝族支系之一。

聂苏支系自称“尼苏”或“罗武”。该支彝族在州内聚居于云龙县团结彝族乡、永平县北斗彝族乡、漾濞彝族自治县富恒乡、双涧乡(今漾江镇)和洱源县西山乡团结村委会境内。

诺苏支系聚居于云龙县、洱源县、剑川县、鹤庆县、漾濞县的高寒山区,诺苏支系原居住在四川凉山和云南宁蒗一带。

葛泼支系主要分布在鹤庆县六合彝族乡境内,原居住在昭通一带,从华坪、永胜一带迁入鹤庆。

里颇支系主要分布在宾川钟英、力角,鹤庆黄坪一带,明清之际由楚雄州大姚、姚安迁入大理。

罗鲁颇支系分布在祥云县普溯镇南部,由南华县五街区迁入,南华县五街区原属姚安县,1958年划归大理州。

表3-1 大理彝族支系称谓及分布表

续表 G/IR9YG4qG3p6uRLz7usRL70NSFlbFcnvfCaBcq1i3R7AuzY0P5u/5uK1pApr2v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