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大理汉族传统民俗

一、经济生活

历史上大理汉族的经济是以农业为主,兼营家庭副业,是一种典型的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二十四节气是汉族农历特有的重要部分,它的创立和形成与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习俗密切相关。随着一年四季气候的变换,农事活动内容也随之变化,二十四节气名称本身的含义就反映了这一点。至今汉族农民仍按二十四节气进行农事,安排农活。与尚农风俗相关的是汉族对土地神的崇拜。《白虎通义》云:“地载万物者,释地所以得神之由也。”土地神崇拜的形式是“社祀”,土地神被称为社神或社主,祭土地神的地方称社。《礼记·郊特牲》云:“壮、祭土,而主阴气也……壮,所以神地之道也。”

二、日常礼仪

从尊祖延伸而来的敬老习俗在汉族的观念中根深蒂固。《诗经·大雅·既醉》云:“孝不匮,永赐尔类。”意即孝子敬老的孝意无穷无尽,势必经常感化影响整个家庭,乃至整个民族。汉族民间敬老习俗相沿至今,是值得发扬光大的优良传统。

尊祖敬老是大理汉族的千古遗风。尊祖即对祖先的崇拜。商代时即信上帝与祖先合一的一元神,周代则信上帝与祖先分开的二元神,而崇拜祖先神是更为重要的传统。汉族的祖先崇拜主要祭有功绩的远祖和血缘关系密切的近祖。崇祖习俗直到近现代。民间尊祖的祭祀活动仍十分隆重,有时祭、堂祭、节祭、岁祭、房祭、祠祭等。逢年过节有的还要瞻仰历代祖宗遗像,以表不忘祖宗,并与祖宗共享喜庆或求祖宗赐福保佑。汉族供奉祖先的地方叫祖庙或宗庙,祖庙、宗祠遍布各地,新近以来,宗庙和宗祠已经比较少见了,大部分汉族家庭会在堂屋正中或专门辟出一间房来供奉祖先牌位,称为“家堂桌”,上方悬挂“天地国亲师”的挂幅,每逢节日或纪念日均在家堂桌前摆放鲜花祭品等,以示纪念。与尊祖习俗相关,汉族喜聚族而居,常定期纂修宗谱。随着时代变迁,现在很多农村里面,子女成家后就小夫妻独立出去自己住,俗称“分家”,以前儿女众多,家里长辈会在自己还健在的时候就召集全家,公平公开地把家业划分到各个子女的名下,一旦儿女成家,就独立成支。如今家庭形式虽趋向小型,独生子女居多,也就不存在分家了,三代同堂的家庭较普遍。

大理地区的汉族非常重视家庭教育,“孝顺”成了重要的家庭道德规范,父母本身也很注意自身的修养,在教育子女时候言传身教,做出榜样,和颜悦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孝顺的子女会被邻里众人看不起和不信任。但如今的“孝顺”已经不是过去的父父子子的那套“愚孝”,也不主张子女必须事事听父母的话,而是倡导一种子女尊重、孝敬、赡养父母,父母关心、爱护、教育自己的子女,营造一种健康、和睦、民主向上的家庭氛围。

妇女怀孕,汉族俗称为“有喜”。在大理小孩出生第二天要做“三朝”。小孩出生后,大都紧闭双眼,到三朝(即三天)或三朝以后才睁开。按旧俗,孩子睁开眼后要先看父亲,后看母亲,然后再看其他亲友,以示永远孝顺父母。这时来探望的亲戚朋友往往馈赠鸡蛋、红糖、小孩衣物等礼物进行祝贺。其中把鸡蛋染成红色,称为“红蛋”,因是贺喜,故也称“喜蛋”。还有用沸水煮出来的荷包蛋,放入红糖和用大米膨化而成的米花,招待来朝贺亲友。满月,称为“弥月”。旧俗要给孩子理胎发,俗称“剃头”,办酒席庆贺,但在一些地方则是办“百日宴”。小孩子出生满100天,已经可以稳稳地竖起头,逗时已经会咯咯咯地笑,非常可爱。一般在百日前的小孩只有个小名,小名一般由孩子的父母随便取一个,叫着顺口好听就行。百日后,就需要取个大名,也叫学名,通常要由家族中德高望重、有文化的长辈来取。对于讲究的家庭,姓名里面是分辈分派的,一般用几句家训,依照顺序辈分其中取一个共同的字作为这一辈人的辈字,还是很讲究和有韵味的。有的地方规定农历四月初八为新生儿的“剃头”日。现代汉族对小孩的满月已视为常事,但农村有些地方还比较重视,往往要请满月酒。周岁,是小孩从出生以来最为隆重的日子。古俗,在孩子周岁这一天要测试其前途。方法是男置弓矢纸笔,女则刀尺针篓,以及各种食物、衣服于桌,让孩子自取,取中者为其前途之预兆。现代汉族对小孩周岁普遍较重视,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一般都要给小孩拍照留念,做新衣服、吃鸡蛋面条以示祝贺。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有的还办生日酒,款待亲戚朋友。

在禁忌文化方面,大理地区汉族禁忌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点。汉族群众忌用筷子敲击锅、盆、碗、碟,忌用有裂缝的碗碟、茶具;给客人盛饭菜或沏茶时忌用单手给长辈端送接东西。不能反手和用左手舀饭、添菜、夹菜,不能边吸香烟边端饭菜、添茶水;忌在客人面前走路;忌和客人谈话时打喷嚏、打呵欠,以及在客人、亲戚面前打骂孩子。对水源十分爱护,讲究清洁,不能在井边、泉边洗脏物。蒸酥盘、酿造和油炸食品时,忌讳生人撞入厨房。在长辈或上级面前不能跷二郎腿、仰躺而坐,妇女坐时须两腿并拢。同桌就餐时,不能迫不及待地抢吃、抢喝;坐在上席的长辈未动筷子时,下席忌先动筷子;不能从劳动工具、衣帽和人身上跨过去。短裤晾晒不能挂在人的迎面处。忌讳从窗户递碗筷。忌把筷子插在米饭上,因为这是祀鬼神的方式。一双筷子不能长短不齐。忌用筷子掏牙齿。忌在别人夹菜时,伸过去夹另一盘菜,或夹菜时用筷子翻来翻去、挑食或大口贪吃。忌讳与客人谈话时随意打断或插话。吃饭时忌讳脱鞋、摸脚趾、伸懒腰,忌暴食暴饮。宴席中有隔席不说话、不问酒和不迟到的讲究。忌在卧室和厨房里吐痰、擤鼻涕。到人家走访或做客忌在堂屋中居中座位,忌把脚跨坐或站在别人家的门槛上。忌随便翻主人家的物品。探访病人时忌开破口和带梨子、柿子这类的水果;情侣或夫妻忌在生人或长辈面前有亲昵的举动;在大理农村地区,晚上走夜路不能大声说话、唱歌和做一些一惊一乍的举动。

三、语言文字

大理汉族的语言为汉语,文字使用汉字书写,使用简体中文。汉语属汉藏语系,按学术界较常见的划分方法,可分北方方言(官话方言)吴语、湘语、赣语、客家话、闽语、粤语七大方言。大理地区汉族的方言在不同县域,甚至不同乡镇都可能有所不同,虽然大理地区汉语方言较为复杂,但是主要区别在语气词、语调和一些固定用词上的不同,比如下关和大理城区汉族群众说汉语时候的典型特点就是平舌和翘舌不太区分,“zhi”和“zi”的发音差不多,还有就是前后鼻音也区分不大,例如“eng”韵发音比较明显。很多词语有地方特色,儿化音明显但被地方化,比如“钱”读作“钱儿(上声)”,去的意思用“课(音)”,与粤语有相似之处,凳子在一些地方被称为“位儿”,碗被称为“碗儿(上声)”,鞋子被称为“haizi”,但总体来说,并不影响交流。而且由于汉字的高度统一,大理地区汉族在交流时没有任何问题,一些日常用语中也多采用了当地民族的特点称谓,主要体现在地名和一些特点物品的叫法上。

最初,汉族的姓、氏是有区别的。原始的姓是母系氏族公社的族号。“姓”字是由“女”和“生”字合成的,许多古姓都有“女”旁,如姜、姚、姬等。氏是姓的分支。由于子孙繁衍,一族分成若干支,散居各地,每一支都有一个特殊的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后来,姓和氏就没有多少差别了。

称呼习俗。汉族传统的辈分观念长期存在,以自己为中心,上有四代长辈,下有四代晚辈,形成了“高祖、曾祖、祖、父、本人、子、孙、曾孙、玄孙”的“九族”血亲关系。如果把旁系的血亲关系和姻亲关系联系起来,便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亲属系统。亲属称谓是以辈分划分的,不受年龄限制。亲属称呼也用于社会上邻里之间或素不相识的人之间,以表示亲切和尊敬。一般地说,注意层次,掌握角度,在称谓的运用中十分重要,年龄层次不同,称谓也不同。生活中,为了表示对人的尊敬,也有不注意层次的特殊现象。如:某家有一位受尊敬的长者,家里晚辈称之为爷爷、奶奶、阿爷、阿婆等,街坊邻里不分男女老幼,可能都称其为爷爷、奶奶、阿爷、阿婆,不过称谓前常常冠以姓名。如张阿爷、李奶奶等。有时在称谓前加上“他(她)”字,如:他阿叔,有时候加上我字,例如我爹,我哥(guo)等。对于年纪小于父母的长辈,则男的可称“耶耶”,女的叫“嬢嬢”。

四、传统服饰

汉族有自己华美绚丽的民族服饰,即汉服。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古老的民族服饰之一,从传说中的黄帝一直延续到1644年清军入关。1644年清军入关后,清朝统治者下令全国剃发易服,引起各族人民的不满和抵抗,随后清王朝进行武力血腥镇压与屠杀,汉服逐渐消亡。在经历清朝两百多年的统治后,今日的汉族成了世界上唯一没有自己民族服装的古老民族。今天人们看到的“唐装”和旗袍、长衫马褂都不是汉族的民族服饰,而是满族的民族服饰。

古代汉族服装有裙装、袍服、襦裤服等。汉服历经秦、汉、魏晋、唐、宋等朝代的不断演变,各朝各代均有一些特点和变化,总的来说,一套完整的汉服通常有三部分:小衣(内衣)、中衣、大衣。大衣分为领、襟、衽、衿、裾、袖、袂、带、韨等部分,穿戴时男子通常戴帽子或头巾,女性则会配以一些彰显身份的小饰物。到近现代,汉族服饰出现较大改变,古代服装几乎被完全淘汰,代之而起的是:男子穿简化了的长衫和马褂,头戴呢帽、皮帽、毛线帽,也有的穿西式礼服、戴呢帽;女子最初穿简化了的上衣下裙,以后流行穿改良的旗袍,也有的以连衣裙作礼服。公职人员和知识分子穿中山装,城乡男女则穿对襟和大襟式的衣服。20世纪50年代,城市男女多穿蓝干部服,男女服装的区别只在于领口不同和衣袋的多少,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各地流行起西服、夹克、风衣、运动衫、呢大衣、羽绒服等,特别是女青年的服装款式更加新颖多样,她们追逐着服装时尚的新潮流。到了全球化的今天,总体来说,汉族已经没有较为典型和区分度明显的专属服饰了。

五、传统婚俗

大理汉族传统婚礼习俗流程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婚前礼,就是现在所说的“订婚”;二是正婚礼,就是指与“结婚”相关的礼仪,以前称为“昏礼”,也就是说在日暮时行礼,意指那是吉时。三是婚后礼,这些就是婚后的事了,主要还是以前二礼为主。

汉族婚礼的起源主要来自周朝的“六礼”,分别是: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但这六礼一般都是一个概念的,实际上只有(纳采、纳吉、纳徵、亲迎这四礼。后来又进一步简化,改为三礼:纳采、纳吉,纳征与纳吉合为一礼)亲迎。纳采:就是男方准备好礼物,请媒人去女方家里提亲。问名:就是在女方同意男方的提亲后,男方要托媒人去请问女方的出生年月日,准备结婚的仪式。纳吉:就是男方选好了日子后,准备好礼品让媒人去通知女方家人,初步商定婚期。纳征:男方选定一个吉日到女方家里举行订婚大礼,就是俗话说的“过大礼”。请期:就是择吉日完婚。亲迎:就是婚礼当天,男方带迎书亲自到女方家里迎娶新娘。除了这“六礼”,还有“三书”。三书分别是:聘书、礼书、迎书。因此以前的人,整个婚礼习俗讲究的便是这“三书”“六礼”了。农村以前也把这些程序简称为“三回九转”。

一般结婚的日子多为双月双日,尽量避开三、六、十一月。三有散音,六指半世姻缘,十一月含不尽之意。在婚礼前数天,就要选一吉日,然后选一个“好命人”将婚床抬好,在新床上铺好床单婚被,然后撒上喜果,如花生、百合、莲子、红枣、桂圆等,寓意新人百年好合、早生贵子。安新床的时候,要将床置放正位,不能与桌子、衣柜等任何家具的尖角相对。正婚头天,女子是不能到男方家的,更不能进新房;结婚头晚,男方家会在本族亲戚中找寻一个健康、聪明、乖巧、上进的小男孩与新郎在新婚大床上睡,叫“压床”,取早生贵子的寓意。新娘子结婚当天所穿的礼服、婚纱、鞋子等都要是全新的,且不能有口袋,意指口袋会带走娘家的财运。传统礼服的颜色一般是红色,寓意喜庆。新娘出门的时候新娘的嫂子是不可以相送的,因为“嫂”字有“扫”字的谐音。新娘出门的时候,由伴娘撑起红伞护着新娘,取其开枝散叶的意思。

六、饮食习俗

大理地区的汉族主食以稻米为主,辅以面食、蔬菜、肉食、奶制品和豆制品。稻米的吃法以米饭为主,另有粥、米粉、米糕、汤圆、粽子、年糕等吃法;麦类则有馒头、面条、花卷、包子、饺子、馄饨、油条、春卷、炸糕、煎饼等吃法。汉族讲究并善于烹饪,不同地区的汉族以炒、烧、煎、煮、蒸、烤和凉拌等烹饪方式,做出不同的地方风味。大部分地区的汉族是一日三餐的饮食习惯,但也有部分地方汉族有夜宵的习惯。一日三餐中主食、菜肴、饮料的搭配方式,既具有一定的共同特点,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形成一系列的地方特色,由于大理地区不同宗源的汉族分布,形成了不同的菜肴风格,其中尤其以各种各样的早餐类型为多。

茶和酒是大理汉族的传统饮料,大理盛产茶叶,大理汉族也喜爱饮茶,汉族还有以茶代礼的风俗。汉族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当有客来访,可征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的茶叶和最佳茶具待客。以茶敬客时,对茶叶适当拼配也是必要的。主人在陪伴客人饮茶时,要注意客人杯、壶中的茶水剩余量,一般用茶杯泡茶,如已喝去一半,就要添加开水,随喝随添,使茶水浓度基本保持前后一致,水温适宜。在饮茶时也可适当佐以茶食、糖果、菜肴等,达到调节口味和食用点心之的目的。平时大理汉族饮茶年轻人以泡茶为主,老年人则喜欢喝烤茶,用小瓦罐把本地大叶茶放到里面在火盆边慢慢烘烤,待到茶叶已经发出焦香味时注入沸水,茶香溢满整个屋子,篦出茶叶,兑入开水,众人分而饮之。茶文化在汉族的生活中,非常重要。

在汉族的重要节日中,酒是不可或缺的必备品。汉族有句俗话:“无酒不成席。”酒可以助兴,也可以增加欢乐的气氛、至今还在不少地区饮酒时流行“猜拳”“酒令”“酒曲”等活动,既是一种饮酒习俗,又是一种娱乐活动,体现出民间智慧,它具有活跃气氛,增加雅兴等功能。酒是汉族在日常生活中传达感情、增强联系的一种媒介,随着健康的理念和生活习惯深入人心,已经不提倡大量饮酒。

节日食品是丰富多彩的。它常常将丰富的营养成分,以赏心悦目的艺术形式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巧妙地结合起来,成为比较典型的节日饮食文化。一是用作祭祀的供品。在旧时代的宫廷、官府、宗族、家庭的特殊祭祀、庆典等仪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成体系、有组织的祭祀在大理已经非常少见了,只是在一些地区,某些特定场合,还残存着一些象征性的活动。二是供人们在节日食用的特定的食物制品。这是节日食品和食俗的主流。例如春节大理汉族过年的家宴中往往少不了鱼,象征“年年有余”。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冬至节的雪精灵吃糍粑,端午节吃煮大蒜,中秋节吃月饼、新鲜核桃、板栗、花生,这是大理独有的节日习俗中的特殊的食品和具有特殊内涵的食俗。

大理汉族有一些饮食禁忌,如过去一些地区的汉族妇女怀孕期间忌食兔肉,认为吃了兔肉生的孩子会生兔唇;还有的地方禁食鲜姜,因为鲜姜外形多指,唯恐孩子手脚长出六指;忌食狗肉,认为狗肉不洁,而且食后容易招致难产等。忌食各种野味,怕沾染不干净的东西,和小孩子生出来不好养;忌食公鸡肉,容易导致孕期不顺;忌食羊肉,说是怕娃娃生出来得羊痫风。有一些忌食是有一些道理的,有些则纯粹是以谬传谬。不过,孕期妇女不能乱吃东西的理念是没错的。

七、住屋形式

居住在大理的汉族,其传统住房多为砖木结构的平房,院落多为简化了的四合院式,传统民居的共同特点都是坐北朝南,注重室内采光;以木梁承重,以砖、石、土砌护墙;以雕梁画栋和装饰屋顶、檐口见长。大理地区汉族建筑特点在多年前还保留着一些特点,主要体现在汉族客籍和当地民族杂居的地方,过去曾有这样的俗语流行:说白族人是“大瓦房,空腔腔”,客籍人(移居过来的汉族)则是“茅草房,油香香”,意思是白族人节衣缩食到了倾其所有也要建造起结实舒适的住宅,而客籍人即便是住在简陋的茅草房里,吃食却毫不马虎,茅草房里经常油味飘香。但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和建筑材料、方式的大众化,大部分民居建筑呈现出“土洋结合”“古今结合”“木混结合”的特点,带有白族民居特点的小洋楼开始流行。住房大多以家庭为单位自成院落,在功能上要具有住宿、煮饭、祭祀祖先、接待客人、储备粮食、饲养牲畜、房前屋后还多有菜地和养花的地方。

过去,大理大部分地方的普通汉族人家建房还就地取材,墙体大量采用土墼,就是将田泥搅拌上铡成寸许的稻草,放入长方体的模具中晒干而成的土坯,屋顶则采用山草或稻草扎成束铺盖而成,成本很低,备料过程可由建房主人慢慢完成。官宦之家、书香门第多建瓦屋四合院,商贾店铺多建临街瓦房为门面,农村小康之家也建起瓦房。瓦房屋面覆瓦室内糊棚或吊顶,冬暖夏凉,冬不扫雪,夏不漏雨,优点多但造价较高。瓦房的地基、墙体与平房基本一样,屋架、房顶与平房有较大差异,建造比平房复杂。

农村汉族住宅讲究离水源近,以位于河流交汇处的高台上为最佳,最好后面有高地,寓意有“靠山”,而且防风。住宅坐北朝南以避风向阳,免受风雨的侵扰。重视“坐北朝南屋,住着好享福”“坐北朝南,冬暖夏凉”“屋朝南,人向阳”的原则。集市住宅讲究阳面、顺路、顺眼、人流量高。建房奠基,民间俗称“打地基”或者“下石脚”,一般要在墙基上砌一块奠基石,讲究的人家还在上面刻上吉利的字句。树柱和上梁,这是建房最隆重和关键的环节,一般是已经按照要求榫卯连接好的16根柱子分为4大架,由主人家请来的众相邻用粗绳拴好,辅助以木梯、高凳,在掌墨师傅的指挥下,一架一架的立起,然后由木工用红绸或红棉布包起横梁;起梁时间大多选择在正午时分,石、瓦、木、锯四匠齐集,左邻右舍都来捧场凑热闹,在掌墨师傅的口令下,由四个木工小伙用新绳索将房梁向上提升到位,牢固的固定在已经竖好的柱子上部。在场的人们兴高采烈,房主放鞭炮,撒喜糖。待客摆酒,农村土木结构的房子。奠基和树柱这天要摆酒,款待匠人和帮工者,一日三餐,餐餐佳肴,盖房子需要耗费很多财物,大理农村汉族起房盖屋都有个说法“盖房子不差账只等倒,讨媳妇不差账只等老”,形容的就是这个意思。

八、传统节日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俗称过年,传统上从岁末除夕、新年正月初一持续到正月十五。其间,农历正月间宾川县群众会上鸡足山拜佛游山。

农历正月初九,松花会,又称龙华会,相传这天是玉皇大帝的圣诞,大理地区的各族人民群众都要到当地的玉皇阁朝拜玉皇大帝,其中以巍山玄龙寺和大理中和寺的松花会最热闹。是日两县的各族群众都要去游览玄龙寺和中和寺,烧香许愿,祈求吉祥,赏景观光,尽情娱乐玩耍。

灯节(弥渡),也叫上元节。

朝山会(巍山),又叫洞经会,每年农历二月初一到二月十五,历时半月,缘起于道教。清明节,农历四月五日,祭祖、扫墓。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主要活动吃粽子。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又称星期,也是中国爱情节、情侣节,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鹊桥相会之日。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又称盂兰节,俗称七月半、鬼节,有祭祀祖先、祈丰收等民间习俗。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举家团圆节,主要活动赏月、吃月饼。下关地区的将军洞庙会,主要在大理市下关将军洞,庙会上有唱乡戏、民歌,上刀杆等活动。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敬老节,并有其他多种主题。

2017年9月,首届博南文化节在永平县举办,目的在于继续挖掘永平悠久的历史文化,充分展现永平秀美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民族风情、独特的舌尖美味、良好的生态环境,打造可持续、可深化、可升级的本土文化品牌,打响“千古博南·味道永平”靓丽名片,不断扩大永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节日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品尝以“永平黄焖鸡”为主打的永平美食。 ErhYCyUtFSTJfWQ/ld7gP35PS5Dt3KAJRmqd8e/OZxjzVHgEVrjVPm7da7ds9nI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