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柴米油盐酱醋茶”等俗语就流传于民间,可见饮食文化是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在民众生活中不断演化并被赋予特殊的意义,这既是农耕文明的延续,也是饮食文化内涵的彰显。

大理白族自治州处于云南的重要地带,是滇西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大理州辖大理市,祥云、弥渡、宾川、永平、云龙、洱源、鹤庆、剑川8个县,以及漾濞、巍山、南涧3个少数民族自治县。

一、大理饮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大理沉淀着浓厚的文化底蕴,拥有悠久的历史,是云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从唐宋到元代,明清至今,大理的饮食文化复杂而又别具特色。

石器时代,人类处于“刀耕火种、采集渔猎”的原始阶段,早期居民背靠苍山面朝洱海地劳作。原生态的动物资源、植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给当地居民带来了诸多便利,人们就地取材、“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食用野菜、野果、野花以及生皮等饮食习惯随之形成。隶属唐宋王朝的南诏国和大理国,这两个地方政权的建立,发展了水利,扩大了耕种规模,促进了水产养殖业的兴起。南诏国时期,茶叶开始盛行,并对后期下关沱茶的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而盐的开采对后期云龙县诺邓井盐的发展、诺邓火腿风味的形成具有功不可没的作用。当时佛教盛兴,素食文化开始盛行并流行至今。饮酒文化也是源远流长,从南诏时期流传至今。这时期,大理的名酒如鹤庆乾酒、漾濞雪山清白酒等顺势兴起。元朝,云南设立了行省,大规模屯田,主要种植稻米,人们对于饮食的要求逐渐提高。明朝,军屯比例扩大,大量汉族人口迁入西南地区,经济和文化迅速发展,饮食文化的民族化、特色化更加凸显。清代,畜牧业发展迅速,普洱茶享誉省内外。民国时期,饮食各具特色,农村集市盛行,半商半农的经营模式越发丰富。新中国成立后,个体户队伍不断壮大,人们逐步创建食品公司。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个人承包经营越来越多,传统饮食名菜也响应消费者的需求,回归大众视野。

二、大理的地理特色

大理州还是个“文化名邦”。独特优越的地势与气候特点,丰富优质的水资源,高储量的矿质财富,再加上显著的民族特色,造就了大理州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俗话说得好,“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理州水资源丰富,有淡水湖泊——洱海,有苍山泉水,有地热资源温泉……大理州地处低纬高原,属于低纬高原季风气候,四季温差不大,四季不明显,干湿季分明;大理州地形地貌复杂,海拔高低悬殊,气候的垂直差异显著,气温随海拔增高而降低,雨量随海拔增高而增多;河谷热,坝区暖,山区凉,高山寒,立体气候明显。大理还有驰名中外储量丰富的非金属矿大理石大型矿床,还有石灰石、石英砂、煤等,金属矿有铂、钯、锰、锑等。

三、大理的民族文化

大理州地方民族特色明显,有汉族、白族、彝族、回族、傈僳族、苗族、纳西族、壮族、藏族、布朗族、拉祜族、阿昌族、傣族等13个世居民族,其中傈僳族、苗族、傣族、阿昌族、壮族、藏族、布朗族、拉祜族人口相对较少,但它们也是大理多元文化的组成部分。

大理州复杂多样化的饮食文化主要表现为:第一,丝绸之路时期,大理作为中转站,马帮的来来往往促进了本地区的文化与省外、国外文化的相互交融;第二,大理与楚雄、临沧、保山等州市接壤,饮食文化相互渗透;第三,虽然大理整体气候差异不大,但某些县份由于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随大流却又标新立异的文化气息;第四,华侨的回归在饮食方式、休闲娱乐方式等方面为大理饮食文化添加了更多色彩。滇西南地区的饮食文化混杂了边疆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的饮食特点,滇西北地区则由于深受藏族、纳西族等高原民族饮食习惯的影响,饮食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更加明显。

编者
2022年7月 2E1hgh28sgAGJxGO19wkpRZ4DIcEnxRpdKMT1g16wXCPS8gwegxLaoOQr/F3UHC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