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养殖文化

作为农耕文化和人文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理一带的畜牧业形成较早。椐考古发现,大理州所辖宾川白羊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剑川海门口青铜时代遗址出土的谷物和家畜骨骼,证明距今3700多年前洱海周围地区的先民就已从事饲养和狩猎等生产活动。白羊村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鉴定为猪、狗,尤以猪骨为全,祥云县大波那出土的铜棺墓葬中,随葬的青铜时代早期制作的家畜造像中,马、牛、羊、猪、鸡、狗兼具,其中一件铜马模型上还有骑乘者,说明当时的民众已经驯化了马,这反映出在春秋战国时期大理的畜牧业就有一定的发展。

据《蛮书》和《南诏德化碑》记载,隋唐之际,大理地区已是“落邑相望,牛羊蔽野”,“猪、羊、猫、犬、骡、驴、豹、兔、鹅、鸭,诸山及人家悉有之”,“西洱河诸山皆有鹿,龙尾城(今下关)东北息龙山(今大理市团山公园),南诏养鹿处,要则取之”。可见历史上,大理地区饲养的各类畜禽品种比较齐全。畜牧养殖业曾出现过兴旺时期,其中以“大理马”“邓川牛”最为著名。

大理州是云南名马之乡,又是邓川牛、祥云矮驴的原产地和主产区。

(一)大理马

大理马,也称滇马,是中国云南西南地区著名的古老马种,原泛指古南诏、大理一带的马种,20世纪、21世纪新的分类主要指大理州范围内的地方马种。大理州地方马属于西南马中山地马类型,为国内小型马种。适应性强,身躯短小精干,蹄质坚硬,善走山路,性情温顺,适于驮乘。

图12 大理马

(二)邓川牛

大理州的黄牛为家牛属中的西南山地型黄牛类型。州内优良的地方品种有邓川牛、南涧牛。

邓川牛,我国著名的地方良种牛、中国人自己的奶牛品种,是全国唯一产奶用的黄牛品种,其适应高热气温,耐粗饲,牛奶中的乳蛋白、乳脂率、干物质含量高,体细胞数少,是加工民族特色食品乳扇的较好原料,也是加工高档奶酪的优质原料。

从1959年开始,大理在坝区以邓川牛为基础母牛群,引入荷斯坦牛进行杂交品种改良,培育出邓川黑白花乳牛;在山区又以邓川牛为基础母牛群,引入西门达尔牛和短角牛,进行品种改良,发展肉牛产业。

图13 邓川牛

南涧牛是大理州黄牛的代表品种,属役肉兼用型。其特征是肌肉丰满、纤维细嫩、味香可口,是目前较为理想的优质肉牛。肉牛产业是南涧县的传统产业,1994年该县被省政府列为商品牛羊生产基地县。

(三)祥云矮驴

大理州是云南主要产驴地区之一,州内的驴属于小型驴种,是地方原始驴种。体型外貌:头显粗重,耳较短,嘴小,胸浅窄,背腰短直,尻斜短,腹稍大,前肢端正,蹄小而尖坚,被毛厚密,毛以灰色为主。

驴肉,它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尤其是生物价值特高的亚油酸、亚麻酸的含量都远远高于猪肉、牛肉。驴肉中氨基酸构成十分全面,8种人体必需氨酸和10种非必需氨基酸的含量都十分丰富。“天上龙肉,地上驴肉”,是人们对驴肉的最高褒扬。

(四)猪

野猪首先在中国被驯化,中国养猪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早、中期。商、周时代中国养猪技术上的一大创造是发明了阉猪技术,汉代随农业生产的发展,养猪已不仅为了食用,也为积肥。这一情况促进了养猪方式的变化。汉代以前虽已有舍饲,但直至汉代时止,放牧仍是主要的养猪方式。

养猪是州内农户的重要经济收入,同时也是积肥的主要渠道。从地方猪种普查资料来看,州内各地都有优良地方猪种,其中大理海东猪、洱源的三营猪、鹤庆的三合猪、弥渡的寅街猪、巍山的五印猪、宾川的力角猪等,饲养数量多,猪种质量好,是州内猪源地。

(五)鸡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养鸡的国家之一。我国除在西安半坡外,在距今4000年前的河南三门峡庙底沟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也发现了鸡的骨骼。在我国云南、广西、海南岛等地,至今还有原鸡的遗迹。所以养鸡在我国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

大理州地方鸡的优良品种有云龙矮脚鸡、无量山乌骨鸡和漾濞黄鸡。

云龙矮脚鸡是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的特产。云龙县矮脚鸡具有抗病力强,产蛋力高、肉质鲜嫩、性情温顺、对恶劣气候环境和粗放饲养管理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等特点。云龙矮脚鸡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云龙矮脚鸡原名为天登鸡,根据原产地及品种特征,现正式名称为云龙矮脚鸡,属肉蛋兼用型的地方品种,被列入《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名录》,2006年6月2日确定为国家级畜禽资源保护品种。

无量山乌骨鸡为地方优良品种,乌骨鸡的皮、肉、骨和内脏均显黑色,耐粗饲,抗病能力强,遗传性能稳定,鸡肉味好,蛋质佳,2009年被列入《国家畜禽品种遗传资源名录》;2011年被评为云南省“六大名鸡”之一。

漾濞黄鸡是九斤黄鸡与本地鸡杂交,经过20多年群众性选育形成的肉蛋兼用型鸡种。漾濞黄鸡体型较大,羽毛黄色,性情温顺,产蛋率高,肉质细嫩。 Fqd/0lebokov76FRIJVMluVxb9j9oPs9eOKPPkkSPg1ybpSGHRcmtQwMOu9N+Xv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