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政学两界聚焦西南

抗日战争时期,随着东南地区沦陷,大批学人、机构迁往西北、西南边疆,以往人们重视不够的边疆地区成为抗战的大后方、结合部、最前线。在对边疆地区进一步了解后,人们普遍感受到外来侵略的威胁和边疆地区的重要,掌权者们对边疆民族聚居地区的重视程度日渐增加。因此,国民政府注重发展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展边疆教育,以提高边疆地区各民族的抗战救国意识,动员民众抗战救国。

在国家层面,1935年11月国民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第八项要求“重边政,弘教化,以固国族而成统一”,并颁布《边疆从政人员奖励条例》,对边疆从政人员予以较高等级待遇或任用。规定任满三年或成绩优良有三个月至六个月的休假,赴任之旅费、治装费以及任所之住宅并医药费由政府发给。如携眷前往,家眷旅费亦由政府津贴。在任用之前,予以短期训练

正是在这种思想和政策的驱使下,全国范围内掀起边政建设热潮。云南作为西南边疆拥有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四周除与广西、四川、贵州、西藏等省份相邻外,其西部与缅甸接壤,南部和东南部分别与老挝、越南接壤。云南因其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当时国民政府进行边疆开发和教育的重点关注地区。

1935年蒋介石亲临昆明,考察云南的经济、政治、文化事业。他将云南的发展定位为“建设一个真正工业化的云南,来作复兴民族一个最重要的基础” 。在全面抗战爆发时期,国民政府西迁重庆,西南边疆地区的国防地位越发重要,西南的社会地位迅速提高。国民政府制定巩固西南国防的政策,这一现实需要也促进了西南研究的发展。

圆通山下之圆通寺(1947年)

1937年4月,国民政府组织“京滇公路周览团”,循着刚开通的京滇公路,从江苏出发,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贵州、广西、四川,来到云南。这一次游览之后,京滇公路通览筹备会云南分会还编写了《云南概览》一书,对云南社会各方面进行详细介绍,以宣传云南。就在这一年,宣传云南自然环境、旅游的书籍层出不穷。郑子健写下日记体《滇游一月记》,1938年即再版发行,可见行销之广。云南通讯社编辑、云岭书店发行《滇游指南》,书中附有云南地图等。

这些政治性质的访问和文化性质的书籍宣传,勾勒出包括昆明在内的云南各地日渐丰富的社会图景,也让云南各地逐渐为世人所认识。

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边疆研究呈现南北不平衡的局面。因为边疆研究起源于时人对国家危机的关注,清末沙俄、英国对我国西北的探险和侵略导致边疆危机,所以学人对西北边疆进行历史研究、实地考察,掀起了第一次边疆研究的热潮。20世纪30、40年代,西北地区危机有增无减,同时日本发动对东北的侵略,学人将对中国西北、东北边疆的研究与现实关怀紧密结合起来,因此西北、东北边疆研究成果丰硕。

黑龙潭,距城廿公里(1947年)

而当时社会各界对西南边疆关注则较少。部分有志之士关注到这一不平衡局面,马仲侠认为:“关于蒙、藏、东北各方面,国人讨论的文字很多,惟独关于西南方面,尤其作者认为最重要的云南,讨论的比较少。在‘开发西北’的声音下。云南也许被大家轻视了。” 这样的观点,在当时社会舆论制造机——报刊上多有报道。

20世纪30年代末初来乍到的大批学人,面对传统观念中落后的云南,展开对这片新土地的探索。边疆研究热潮也发生了向西南边疆研究的转向。时人在《西南边疆》中发文呼吁研究西南边疆:“西南成为今后抗战建国的重心,‘开发西南’‘发展西南’,不期然就成为全国人士一致的呼声了!可是现在已非坐而言的时候,是要起而行的时候,‘行’之先,尤必须对西南一般实际情况有正确的认识和深切的了解,然后才‘行’得通,才能收实际的效果。” 社会上对西南边疆研究的呼吁和关注,促进了云南本土的高校——云南大学的教职人员对云南史地研究的关注。在国家的关注、学术力量增强等外在因素的影响之下,以方国瑜为主的教职人员,出版了研究刊物,设立了研究机构,形成了西南民族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奠定了云大史学的基础。 PLOckZd+EKuJylZfMC0QfW6i4XONoY8c+b1e28n0lRcrhqPvilWqfqIKJ0i76wW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