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边疆·国家:云南大学的学术使命

民国时期,地处西南边疆的云南省,深受社会发展、进步思潮的影响,兴起自主创办大学的呼声,1922年12月,在唐继尧的支持下,私立东陆大学正式组织创设。1928年,龙云主政云南后,致力于将私立东陆大学改革为国立大学,1930年,省政府以“大学内容逐渐进行扩充,经费不济,省政府为谋教育系统之调整,教育事业之连续,及大学本身之发展计”,先将其改为“省立东陆大学”,经费由省政府拨发。1934年正式更名为“省立云南大学”。1937年7月,云南弥勒县人熊庆来应龙云之请回乡服务桑梓,任云南大学校长,不断完善大学的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1938年9月,国民政府行政院颁发“国立云南大学”关防,至此国立云南大学的名称就确定下来。云南大学在全国的地位得到提升,同时也完成了一次学术使命的飞跃。

东陆大学校门(1927年)

(一)最高学府与学术关怀:私立东陆大学的使命

云南大学作为西南边疆高校、云南省教育的最高学府,早在1922年预备成立之时的《东陆大学组织大纲》中,就明确使命和责任“不仅为造就本省本国人才,并为东亚学习研究学术,昌明文化起见”,并“以研究高深学术,造就专门人才,并传播正义真理为宗旨”。注重人才培养和跨区域的研究视野,有着从边疆到世界的广阔视野。

东陆大学之外观(1926年)

云南大学不仅具有明确的学术使命,还具有强烈的现实关怀。1923年成立时,虽名为“私立东陆大学”,但是唐继尧在开学典礼上说明建校原因之一就是“拟以固有文化精神,吸收新文化,成一折衷适于国情者。非谋建设一最高学府以研究之不可”。这与民国初年中国社会思潮迭新,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实际的思想相符合,由此可见云南大学建校之初的初心与使命。同时,在东陆大学时期,文科已设置历史系。

东陆大学校训

东陆大学校园(左上为理化室,左下为会泽院,右上为教务处,右下为喷水池)

1934年,在龙云等人的努力下,“省立东陆大学”更名为“省立云南大学”。此时期云南大学的学科教学和师资储备力量在不断增强。其中就有方国瑜,一方面因为其于1936年参加中英滇缅边界会勘问题来到昆明,后准备返回南京,学界前辈袁嘉穀等人劝说其留下在云南大学任教;另一方面因为新更名的“省立云南大学”已经成立国文系,往外省聘请专职教师开设校勘、金石、文字等课程,始终没有结果,学校希望方国瑜以其所学教家乡学子,时任云南大学校长的何瑶也向其伸出橄榄枝,方国瑜最终留了下来。这可能也与他此次的勘察经历有关,进入云大不仅可以就所学开设课程,还可以就近研究云南史地之学。此时,学校在教育学院的师范专修科设“文史史地组”。后又在文法学院下设历史社会学系。

对于此时的云南大学,无论是师资力量、学术环境,还是社会环境都有利于它的发展,学校发展蒸蒸日上。在1937年云南大学编辑委员会编印的《云大特刊》中,学人热情洋溢地拟写了“云南大学八景”:

(一)翠掩重门

铺花藉草艳阳天,

紫燕翩翩任往还。

为爱松荫浓处好,

课余围坐话南滇。

(二)兰院春暖

蜂蝶纷纷叶底忙,

山茶开罢素馨香。

春深画暖人初醒,

点点新红上海棠。

(三)华屋书声

层楼面对碧漪亭,

山色湖光入望青。

细雨杏花人意好,

书声最喜隔墙听。

(四)曲径通幽

绿槐夹道苔痕湮,

翠销幽篁人不知。

踏遍浓阴无觅处,

至公堂北讲堂西。

(五)深林鸟语

绿阴深处几声啼,

底事黄莺对对飞。

安得侬生生羽翼,

枝头合舞不须归。

(六)柳荫球戏

桃开花靥柳摇青,

万里山光展镜屏。

为爱健儿好身手,

球场闲看蹴飞星。

(七)方池喷泉

抛珠泻玉落方塘,

不雨无风意也凉。

疑是瑶台仙作戏,

偷将琼液此间藏。

省立云南大学(1937年)

(八)竹摇青影

是谁偷得蓬莱种,

移向人间到处栽。

对此翛熊尘虑尽,

蕙风过后梦初回。

左上为图书馆阅览室,右上为会食堂,左中为化学实验室,左下为科学馆,右下为风节亭

此时的云南大学学人对学校的教育和未来充满了期待。

(二)学术与国家:抗战大后方的云南大学

当熊庆来完全执掌云南大学以后,他一步一步登上95级台阶,坐在可以俯瞰翠湖碧波的会泽院里的办公室,抽着一支烟,愁眉紧锁,思考抗战中的云南大学究竟该如何发展。云南大学的学术使命不仅是教育一方百姓,传承学术精神,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学人明白:学术救国是我们每一个中国学人责无旁贷的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他提起笔在纸上写下了《抗战中后方对于学术建设之责任》,于1937年12月5日刊登在《云南日报》,掷地有声地告诉社会,学术是国家精神的内核!

吾国今日对日之抗战,为全面的,为革命的,已为定论。因其为全面的,故无论前方后方,皆有其无可旁贷之责任。因其为革命的,是宜认定目标放大,以求国家战后之出路……前方遭受敌人破坏与摧毁者,应于后方即谋补救,他日国家之宜开发与振兴者,亦应于后方早奠基础。故抗日之下,建设仍不可忽视,而学术建设尤要也。

国立云南大学校门

云南大学已由省立改为国立,学生已较战前增加数倍(1939年)

他认为原因在于:“盖学术乃国家精神所系,倘此重要元素一旦受敌摧毁消灭,则国家地位必受影响。”

他呼吁社会关注沦陷区京沪的教育,号召学人建设西南学术:“上轨道之学术工作,多因之中辍,已有国际地位之学术刊物,亦大都停版。吾国之整个学术生命,至是已濒于危殆。倘比较安全之后方不谋挽救,必待战争终局,方图恢复,则基础既毁,建设需时,吾国学术之发展,必后退十年乃至二十年,而一切建设,亦蒙其影响。”所以,西南后方各省“不能不起而负担……共图延续我国学术之生命,而树立我民族复兴之基础”。

熊庆来是这样说的,他也是这样做的。他立足求学经历,借鉴法国巴黎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的优点,从课程适应社会需要、师资设备完善、学术贡献与社会的层面思考云南大学的定位。

综合云南的地方优势和发展需要,为达教育部规定的国立大学院系设置标准,他带领各位同人将理工学院划分为理学院和工学院,在医学专修科的基础上,添办医学院,同时将文法学院的中国文学系改为文史学系,政治、法律、教育三系则维持不变,进一步聚焦和提高历史学科的地位。

海心亭望云南大学(1940年)

在云南大学发展的同时,历史学的相关学科、院系也在不断调整并逐渐设置完备。1923年正式招生时就开设了历史学相关课程,1925年春,正式设置历史系,这也是云南大学最早设置的院系之一。熊庆来任校长后进行院系调整,将文法学院中的“中国文学系”改为“文史系”,增设“社会系”。这奠定了云南大学地方历史、西南历史、中国历史研究的院系基础。

1938年底大批学人迁来、云集昆明之际,云南大学已经走过10余年的时光,真正从私立到省立再到国立,学校几经更名,逐渐成为一所文法、理、工、医、农齐全的综合性大学,体现了云大“会泽百家、至公天下”的精神。云南大学还通过聘任、兼职、开展讲座等方式延请学术有专攻的学人前来交流学术。外来学者和校内学者的共同努力促进了地处西南边陲的省立云南大学的发展。随着教学、科研质量的提高,国立云南大学迎来第一个辉煌时期。

总的来说,20世纪30、40年代是云南大学的第一次辉煌时期,在国民政府和云南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在省内外学人的关注和研究下,云南大学设立文法、理、工、医、农学院五个学院,创建了一批地方特色的学科,如云南历史文献学、云南金石学、云南历史地理学等,这与云南地缘优势有关,同时也与当时创建的一批学术机构密切相关。国立云南大学西南文化研究室就是其中一所专门性的学术研究机构。 2N5q3xegP3zks/xSMKx+78Twa9MBKdTLZqC1yDCysAvKPIQfpVndH06JQI8Bxtk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