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2 典型案例

1.2.1 美国:城乡发展一体化

作为一个消除了城乡差别的国家,美国是世界公认的乡村振兴的典范,其农村人口不到2%,农业从业人口只有1%,但仅靠这1%的农民不仅养活了美国3亿多人,而且还使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作为世界上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国家,在20世纪30年代的乡村治理过程中,美国通过城乡一体化发展策略来实现农村社会的发展。具体可以概括为城乡共生型模式,即以遵循城乡互惠共生为原则,通过城市带动农村、城乡一体化发展等策略来推动乡村社会的发展,最终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的双赢局面。尤其到20世纪80年代、90年代时,美国政府把“振兴乡村经济”纳入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并就农业地区的发展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出台了各项优惠政策措施。从县、州一直到联邦的各级政府,对乡村发展都出台了一系列合理的规划和扶持政策,为乡村地区发展和乡村经济结构转型提供了契机。

其规划和扶持政策主要体现为:注重乡村民众生活的基本需求,乡村整体布局中配备高速公路,区域整体建设过程中保证“七通一平”(给水通、排水通、电力通、电信通、热力通、道路通、煤气通和场地平整),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由政府和开发商共同承担;最大程度绿化、美化乡村环境,通过“生态村”建设,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改善乡村自然环境;充分尊重和发扬当地民众的生活传统,突出乡村固有的鲜明特色,20世纪70年代初,利用丰富的田园风光资源,美国的乡村旅游开始迅速崛起,并成为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有力武器,每年地方政府或农民协会还会举办乡村旅游的相关活动,如农业博览会、赛马比赛、乡村游行等等,通过活动展现农村的特色和风情,吸引城市旅游者的到来。独特的建筑、乡村音乐和舞蹈、传统的文化信仰等不仅给美国人带来精神上的享受,同时也作为一种文化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城乡发展一体化(又称城乡共生型模式)产生于特殊的社会人文环境,多见于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以农村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和发达的城乡交通条件为基础,能够全面提升国家的现代化水平。在城乡共生模式下,政府在追求经济目标的同时,更加重视乡村生态、文化、生活的多元化发展。

美国Fresno农业旅游区

Fresnocountry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面积1.56万平方千米,其中87%的面积为城市,13%为农村,是世界著名的农业大省。

Fresnocity为该省的中心城市,面积290.9平方千米,距离旧金山车程3小时以内;农业产业发达且自然条件优越,依托国家公园及农业旅游年吸引游客量超过300万人;其中Fresno农业旅游区由Fresnocity东南部的农业生产区及休闲观光农业区构成。

园区内有重要的葡萄种植园及产业基地,以及广受都市家庭欢迎的赏花径、水果集市、蔬菜集市、薰衣草种植园等。形成了“综合服务镇+农业特色镇+主题游线”的立体架构,包括:一城(Fresno)、四镇(综合服务小镇Sanger+农业特色镇Reedley、Selma、Kingsburg、Orange Cove)、十大项目(观光科普+体验型+生产销售型+度假村)、两大主题游线。综合服务镇交通区位优势突出,商业配套完善;农业特色镇打造优势农业规模化种植平台,产旅销相互促进;景点主题游线盘活重点项目,全年皆有景有活动。

美国Fresno农业旅游区是城乡生态文化旅游融合的代表之一,践行了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的理念,其综合城镇与乡村的优势,可在一定程度上保持城镇的“乡土”情结,同时保证乡村的游客流量。

1.2.2 法国:综合发展型生态农业

作为经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法国既是一个工业强国,又是一个农业富国。1945年以前,法国是一个农业人口占人口总数将近一半的国家,主要农产品依靠从殖民地进口,1946年到1975年城镇化与现代化快速推进的同时期,法国农村出现大量农民持续外迁,农村空心化、人口老龄化、城乡人口失衡的严峻问题,乡村危机显现。此后,法国通过“领土整治”“生态农业”等措施,构建了一种内生、长效的乡村复兴机制,使其乡村逐步摆脱了困境走向了复兴。

生态农业是发展和振兴农业的一种有效途径,它能够将现代科学技术和管理手段综合在一起,有效地整合环境优势,实现农业产业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利益最大化。20世纪30~40年代,在欧洲整体生态农业发展趋势的推动下,法国乡村发展模式走上了生态农业发展之路。20世纪80年代,“生态农业”一词正式出现在法国法律中,法国政府先后制定了20余个具有生态农业标签的技术指标,并制定了生态农业法律和长期发展规划。1980年,法国出台了《农业发展指导法》。1997年,法国农业部制订推出生态农业发展计划,推动了法国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型。2009年,欧盟实施生态农业新规则时,法国决定除严格执行欧盟规则外,在原产地、监管等方面添加更为严苛、精准的法国标准,推动了法国生态农业向更高质量的发展,提升了生态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目前,法国的生态农业标准是欧洲最高的,且发展生态农业已被法律化、制度化和组织化。除此之外,法国也设立了生态农业未来发展基金,并借助发达的展览产业大力宣传、普及有机农业。种种措施,使法国始终保持着世界生态农业“领头羊”的地位。

值得指出的是,法国政府在推动生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主要表现在:第一,先出台政策试行,后颁布专门法律,并以制定生态农业标签技术指标为切入口,保证产品的生态生产方式和过程;第二,设立专项农业未来发展基金,支持生态农业发展;第三,以制定发展规划的方式向市场发出积极信号,引导社会资源向生态农业聚集;第四,尊重生态平衡和农民自主权,严格限制使用各种有副作用的物质。

科唐坦奶业合作社

科唐坦奶业合作社位于法国西部的诺曼底科唐坦半岛,当地地理位置独特,三面环海,气候宜人。半岛地貌特点适宜牧草生长,加之半岛远离港口城市,没有污染,三面环海的条件促使海潮为土壤带来大量养分,培育出丰盈的有机牧草。

之前当地仅有一个规模不大的奶农互助合作社,虽然享有很好的天然条件,但只生产最基本、不含任何附加值的乳制品,如奶粉、黄油等。后来,科唐坦半岛的奶农以家庭农场为主,在让-弗朗索瓦·福尔丹的主导下,合作社通过与奶农签订协议,保证奶牛饲养的水准,在协议中,如果奶农使用天然牧草完成饲养,合作社会提高牛奶的收购价格,相反,如果奶农不遵守协议,收购牛奶的费用就会降低。如何最大限度地开发科唐坦半岛的自然环境潜在价值,并且不伤害生态是让-弗朗索瓦·福尔丹的首要任务,科唐坦奶农合作社树立起“当你尊重自然时,自然便会回馈你,并自行完成她的工作”的价值观。在“坚守与大自然的承诺”下,合作社的营业额逐年提高,影响力不断增强,合作社的乳制品诺芒底1905(Normandie 1905)也因其优异品质,逐渐成为法国米其林三星餐厅、各大五星级酒店、法国政府各部门、法国参议院宴会,甚至法国总统府国宴的乳制品供应品牌。

1.2.3 德国:循序渐进型村庄更新

农业在德国的地位非常高,除了全国粮食安全的保障功能外,还有很多重要的战略功能,德国各级政府实行许多经济、法律措施来保护和发展农业、农村。多年来,德国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极具特色且富有成效的乡村地区建设发展模式。德国的乡村治理起步于20世纪初期,村庄更新是政府改善农村社会的主要方式。1954年,村庄更新的概念正式被提出,在《土地整理法》中政府将乡村建设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完善作为村庄更新的重要任务。1976年,德国在总结原有村庄更新经验的基础上,不仅首次将村庄更新写入修订的《土地整理法》中,而且试图保持村庄的地方特色和独特优势来对乡村的社会环境和基础设施进行整顿完善。到了20世纪90年代,村庄更新融入了更多的科学生态发展元素,乡村的文化价值、休闲价值和生态价值被提升到和经济价值同等重要的地位,实现了村庄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村庄更新计划已成为“整合性乡村地区发展框架”,旨在以整体推进的方式确保农村能够享受同等的生活条件、交通条件、就业机会。德国村庄更新的周期虽然漫长,但是所发挥的作用和产生的影响都是深远的,对于乡村治理来说,这种对村庄循序渐进的发展步骤更能使农村保持活力和特色。德国循序渐进型模式是将乡村治理看作一项长期的社会实践工作,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通过制度层面的法律法规调整,对农村改革进行规范和引导,逐渐地将乡村推向发展与繁荣。

村庄更新计划包括基础设施的改善、农业和就业发展、生态和环境优化、社会和文化保护四方面目标。在基础设施方面主要包含改善乡村街道、外连道路,改造房屋和市政设施,为乡村居民提供便利、舒适的生活条件;在农业和就业方面主要是通过提高农业生产率、推进农产品直销、建设产业设施等,并基于土地整治项目以土地资产入股方式提高农业部门的控股权,进而更好地保障乡村居民生计;在生态环境方面主要是重新恢复乡村内陆水系自然生态循环,建立生态化的废物和废水处理机制,以生态环保措施促进乡村景观打造;在社会文化方面主要是改造路边的纪念碑、历史遗迹、建设乡村社区中心、修复或重建乡村花园等,保护和传承社区历史文化并由此增强乡村居民对当地文化的认同感。村庄更新计划主要由政府支持推进,其资金50%来自欧盟,25%来自联邦政府,剩余25%由市级政府筹集。当地政府通过土地整治项目,鼓励地主将土地优先卖给政府,以便于整体规划乡村建设,并以此保障为居民提供较为便宜的住房和为产业提供低成本的用地。一个村庄的改造,一般要经过10~15年的时间才能完成。

北莱茵西伐利亚(NorthRhine-Westphalia)邦的欧豪村

欧豪村位于北莱茵西伐利亚邦,是个仅有580位居民的小村庄,占地约6000亩。

1990年时,在城市化进程中,乡村里由于产业结构转型而闲置的房舍或农舍越来越多,激活乡村闲置房屋资源成为激活乡村资源的重要一环。欧豪村有1150年的历史,村里的房舍或农舍很多都处于闲置状态。更新计划执行后,村里的人重新启用老房子,譬如将畜舍改建成住家或农场咖啡馆,空间得到重新利用,同时还节省了能源。1969年,学校重组后,梅达巴镇的学校就停止了运作。空置几年后,相关单位将它改建成矿业博物馆,因矿业曾是这里的传统产业,在维持生态环境水平的同时,文化遗产也幸而得以保存延续。为了帮助屋主更新他们的房子,德国政府自2006年起,每年补助相应经费支持发展,用于热隔绝、更换暖气系统及窗户。

1990年以前,欧豪村使用的是地下排水系统,混合雨水和家庭废水,一并排放至污水处理厂。当地重现土壤、植物和碎石后,等于设置天然的集水和导水系统,比起混凝土排水沟,更能活化资源及涵养地下水源。道路两旁辟绿带,吸收的水分又回流成地下水被再利用,从家家户户的水龙头里流出来。

1993年,欧豪村赢得德国联邦农村更新金牌奖,1996年被欧洲各国选为“欧洲生态示范村”。2000年在汉诺威(Hannover)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上,它更成为德国展示其在乡村建设发展方面的典型模范。

1.2.4 韩国:自主协同型的新村运动模式

韩国自主协同型的新村运动模式是创造以低成本推动农村跨越式发展的典型模式,主要通过政府支持与农民自主发展相配合共同推动与实现乡村治理的目标。韩国与中国同处于东亚儒家文化圈,文化背景相似,改革的背景、面对的问题拥有较多共性,韩国新村运动模式对于中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具有相当的借鉴意义。20世纪70年代,刚刚经历了工业化改革,韩国的经济进入快速增长时期。但是随着工业化的推进,韩国陷入了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困境。城市人口与农村人口收入差距明显拉大,不少农民背井离乡,涌入城市生活。

韩国新村运动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一是针对农村基础设施破旧的现状,政府在乡村积极兴建公共道路、地下水管道、河道桥梁,以此整顿农村生活环境,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值得注意的是,当时韩国政府经过工业化的发展,综合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全面资助农民的能力仍然不足,因此,采取了政府主导与村民自主发展相结合的运动方式,政府按照农民对农村的参与热情,把村庄分为三类,分别是自助村、自立村和基础村,其中,自助村参与力度最大,农民的积极性最高,而基础村的参与力度较小。对于积极参与的村庄,政府在第一次资助之后,第二年再给予500包水泥和1吨钢筋,而参与度低的村落就不再给予。这种政府主导的资助方式,极大地激励了农民的参与热情。

二是提升农业生产水平,扶持非政府组织发展。韩国政府通过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推广水稻新品种,增种经济类作物,建设专业化农产品生产基地,提升农民的经济收入。“农户副业企业”计划、“新村工厂”计划以及“农村工业园区”计划都是政府为了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创建的重要举措。同时,农村非政府组织发展较为快速,最明显的是培育和发展互助合作型的农协,通过对各类农户提供专业服务和生产指导,以此促进城乡实现共赢。它不仅解决了农村贷款问题,还为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城乡社会事业的良性互动提供了足够的支持。

三是开展国民精神教育活动,政府在各个乡镇和各村建立村民会馆,用于开展各类文化活动,激发农民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提高农民的知识文化并创造性地让农民自己管理乡村和建设农村。新村运动的实施改变了韩国落后的农业国面貌,重新焕发了乡村的活力,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新村教育是韩国新村运动的核心部分,也是最重要的内容。有不少学者认为,韩国新村运动最大的贡献在于“韩国精神”的宣扬,在于把新村运动的主旨“勤勉、自助、合作”作为一种民族精神加以贯彻。

忠清南道唐津郡大湖芝面出捕里(村庄名)

在新村运动初期,如果被认定为“自立型”村庄,就可以优先获得政府的扶持项目。因此,争当自立型村庄的竞争很激烈。在新村运动开始之前,出捕里村民是依靠挖蛤蜊和牡蛎等维持生计,引入养殖技术后开始进行人工养殖。1972年,村民们依靠背筐和手推车等工具成功进行了围垦造田。1972年,新村事业进行综合评价,由于当地先后成功开展了蛤蜊养殖、牡蛎养殖、围垦造田等创新型项目,开辟出新的收入来源,出捕里被认定为自立型村庄,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当地资料中,关于对自立型村庄的奖励,政府给予韩牛养殖扶持项目的资料,称为“韩牛养殖管理现状(1973)”。扶持项目的核心内容为:选出村里10户低收入农户,给予贷款优惠,让他们参与韩牛养殖,提高其收入。遵循自助原则,村里对贫困户进行了自立教育,通过财政补贴和养牛项目提高其自助能力,确定具体的自立方式,使他们真正掌握自助自立的新村精神。

“1974年第1次总统拨款事业”详细记录了总统拨款是如何在村中有效使用的。出捕里的总统拨款事业是以总统拨款120万韩元、村民劳动力、村民土地捐赠等为基础开展的“河道治理”项目。出捕里的总统拨款事业即河道治理项目于1974年末至1975年初完成,之后开展了总统拨款复次项目。总统拨款复次项目以嘉奖新村事业中的优秀村庄为目的,但作为扶持条件,政府要求将拨款中劳务费部分的一半作为公共基金投入新的村民增收事业,即复次项目中。因此,出捕里从村民劳务费部分提取了公共基金,1975年5月以复次项目的方式投入牡蛎养殖场扩建项目,这是出捕里继围垦项目之后的第二个村民增收项目。复次项目的经费来源如下:村里将总统拨款120万韩元中的20%即24万韩元作为复次项目基金(占劳务费用的25%),村民们自己集资20万韩元。但经费执行情况显示:复次基金为26.22万韩元,有少许增加;村民自己负担41.7万韩元,大幅增加。复次基金的增加部分为总统拨款产生的利息为2.2245万韩元,村民自己负担部分的增加金额(21.7万韩元)为8个月工期内所有劳务参与者417人次的劳务费用。

通过扣除参与村民劳务费产生的复次项目基金,其性质是为了扩大再生产而进行的强制储蓄。而通过强制储蓄形成的村庄基金,只能用于村民增收事业。作为再投资事业的复次项目,具体方案需要通过村庄大会决定。作为新村运动的成功示范村,出捕里在全国有一定名气,村里只同意拿出劳务费的25%,低于政府提倡的50%的比例,虽然出乎意料,但同时说明,村民们并不是完全依照政府的指导方案进行操作,而是民主地通过村庄大会表决的形式进行合适的调整,能动性地规划和运营本村事务。

1.2.5 日本:“一村一品”

在日本,乡村是相对于城市的地域概念,是指以从事农林牧渔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相对独立的、具有特定的社会和自然景观特点的地区综合体,又称为“农山渔村”,或者“农村”。日本的乡村不仅仅是农林牧渔业经营主体及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场所,同时具有水源涵养、自然保护、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在日本的乡村建设中,除农业标准化、农业工匠精神,最具特色的就是“一村一品”。20世纪70年代,日本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农村出现人才短缺、资本外流、产业萎缩的严重问题,日本大分县前知事平松守彦于1979年倡导发起“一村一品”运动,充分利用一个村子的本地资源优势,因地制宜,自力更生,建设家乡,通过发挥农产品自身特色、地域特色、加工传统等附加价值来提升农村的经营效益,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或“拳头产品”,提高农村地区活力、振兴地域经济。随着“一村一品”运动的深入开展,其基本理念已逐步为许多国家和地区所认识和接受。在亚洲、非洲的一些发展中国家,“一村一品”已成为振兴地方经济、消除贫困和城乡差距的重要措施。

目前,日本“一村一品”在世界上较为知名的成功案例主要有大分县“丰后牛”和马路村柚子。

大分县“丰后牛”

大分县的“丰后牛”是日本“和牛”品种之一,肉质细腻,脂肪均匀分布在瘦肉间,看上去如同冬天降下的美丽霜雪,故称之为“霜降牛肉”,被推崇为日本国宝级的食材,价格很贵,数量很少。为了有效利用原来饲养耕牛留下来的大片草地,当地人以20万日元为一个认养单位,针对居住在大都市的居民,开展了认养肉牛的活动。并用当地的特色产品作为利息,每年寄给认养主人。后来,这种活动发展为一年一度的“品尝肥牛大喊大叫大会”。

每到秋天,农家邀请肉牛主人到牧场来,酒足饭饱之后,选出100人依次在噪音测定器前大喊大叫,根据噪音大小评选优胜者。不仅如此,凡聚会参与者,皆可通过抽奖获得奖品。奖品为葡萄酒、调味品、大米、烧酒等本地特产以及当地的酒店住宿打折券等,活动持续一周左右。

推广大喊大叫活动,不仅振兴了当地的畜产业,使闲置的草地得到了再利用,同时也促进了旅游业发展,为当地农产品打开了销路,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如今,大分县的香菇和麦烧酒连续多年在日本市场占有率居同品类第一位。

马路村柚子

马路村四面高山环绕,村域面积的96%为山林,人口不足1000人,平均每平方千米只有6人。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偏僻小村通过发展村里唯一的特产——柚子,成了日本鼎鼎有名的富裕村,创造出一年2亿多人民币的业绩。

由于马路村山林茂密,水源无污染,所产柚子的营养成分要比市场上其他柚子高很多,但是由于形状不好一直无法作为水果投放市场。从1975年开始,马路村通过加工柚子果汁、果酱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如今,为不断提高柚子产业的附加值,加工产品种类仍在拓展,除食品外,马路村建立了一座完全以柚子废弃物为原料的化妆品工厂,通过与科研机构合作,已开发出柚子香皂、化妆水等系列产品。

马路村的成功与其独到的品牌营销策略密切相关。明确的品牌意识:广告、照片、海报,甚至销售用的小册子,都有统一的文体和宣传口号。增强品牌忠诚度:面向全球推出“特别村民制度”,通过持续的互动让参与申请的消费者们感到,自己就是马路村的一员,从而对马路村产生故乡情结。正是这些举措有效强化了马路村的品牌。马路村每年接待观光客55000人左右,但是常年购买马路村产品的“铁杆粉丝”有61000人。

除此之外,马路村还参加“日本最美乡村”评选,大力宣传乐享自然的山村生活模式,吸引了大批志愿者前来体验生活,并参与山村振兴活动。如今还有许多来自城市的年轻人到马路村的村办企业就职,从而给小山村的发展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U+iKRwB5/uxKN3jSZXdRZ75YtYYeG6M7FyWyWnhfhbWWMu0XzD3WsKfAP0p9Vvk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