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芋为天南星科魔芋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起源于热带雨林气候地带,主要分布生长在原始森林中。在阳光直射较弱、温暖湿润、土壤疏松肥沃、通气性好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如房前屋后)生长较好。据研究资料表明,影响魔芋生长的自然因素有温度、光照、湿度和土壤酸碱度等。魔芋是唯一能大量合成葡甘聚糖的作物,葡甘聚糖含量高达70%。魔芋葡甘聚糖是目前最好的纯天然水溶性膳食纤维,具有辅助治疗便秘、降低血脂、调节脂质代谢、改善糖代谢、减肥、调节肌体免疫等功能。另外,魔芋葡甘聚糖还具有很强的吸水性、成膜性、粘附性、增稠性、悬浮性、粘弹性、保水性、稳定性和凝胶性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化工、食品、印染、石油等行业。
云南最主要的栽培品种,球茎扁球状,肉质白色,葡甘聚糖含量在55%以上(干基);叶柄底色为粉红色(或绿色),具褐色(或绿色)不规则斑块,叶片无株芽,植株生长可达2米;开花时无叶,肉穗花序明显长于佛焰苞;附属器紫色,长圆锥形,无毛,长20~35厘米。
云南栽培的另一个主要品种,球茎肉质白色,葡甘聚糖含量达74%(干基),品种较好,抗(耐)病性强于花魔芋;植株矮小,仅30~60厘米;叶柄绿色(或具黑色斑点),较短,长30~60厘米;附属器近或等长于佛焰苞,佛焰苞舟状,顶端尖锐,下弯不反折;肉穗花序圆柱形,雌、雄花序之间有一段中性花序;中性花序白色,长1厘米。
云南栽培的第三个主要品种,株芽魔芋生长快,产量高,抗病性好。根据球茎肉质颜色,有珠芽红魔芋和珠芽黄魔芋之分。肉穗花序短于佛焰苞;佛焰苞舟状,肉红色;附属器短圆锥形、卵形或圆柱形,长1.5~2.8厘米;叶片间长有株芽(属于魔芋球茎)为其典型特征,叶柄绿色,有斑或无斑。
云南是魔芋起源地之一,全省约有11个品种,占全国魔芋资源21个品种的52%,在全国具有显著的资源优势。目前,中国魔芋种植面积达200余万亩,云南有60多万亩,超过全国的三分之一,云南是全国魔芋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魔芋作为山区高产值作物之一,魔芋种植已成为云南山区、半山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快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高原特色产业。
云南各地魔芋资源种类多、区域性明显,选择适宜本地气候特点的魔芋品种尤为关键,可根据当地野生的魔芋资源选择适合的魔芋品种。西双版纳州、德宏州等地可选择株芽类魔芋种植,昆明、曲靖、昭通、楚雄、丽江、玉溪、保山、大理、怒江等地适宜种植花魔芋,昭通市适宜种植花魔芋和白魔芋。
选择生长健壮而且无病害、无伤口的魔芋球茎作种芋,同时要求球茎呈圆形或长圆形、顶芽肥壮、叶柄痕较小、芽窝浅、种龄一致。无论种植是大种芋还是小种芋,都取决于种芋运输的远近、成本、种植技术及发病率。小种芋便于运输,不易损伤,不易引发病害,种植风险较小,运输成本较低,但长成商品芋需要年限稍长;大种芋运输时容易破损,种植后发病率较高,种植风险较大,运输成本和种植技术要求也较高。所以对于需要从外地远距离引购种芋的区域,可选10~50克/粒稍小的种芋;对于具有丰富种植经验和不需远距离运输的区域,可选择50~100克/粒稍大一些的种芋。
魔芋既害怕干旱,又害怕淹水,因此种植地需要选择既能保水,又能排水的台地、缓坡地或山窝地。魔芋喜欢有机质含量高的肥沃土壤,所以种植需要选择肥沃,有机质含量丰富,质地疏松,透气良好的微酸性土壤,耕作土层在20厘米以上,pH值为6.5~7.5为宜。
魔芋生长需肥量大,一般以有机肥为主,无机肥为辅。底肥以农家肥或有机肥为主,每亩施用量2000~2500千克。追施以无机肥为主,每亩用复合肥25~30千克,分两次施用。第一次在6月底7月初施提苗肥,用量为总施肥量的30%~40%;第二次在8月上中旬施膨大肥,用量为总施肥量的60%~70%。施肥时,肥料不能与魔芋种子或植株直接接触,以免烧伤,一般肥料与种子或植株相距3~5厘米。
魔芋地块水分过高会影响魔芋正常生长,为预防魔芋种植时雨量过大,需要适当起垄理墒种植。一般垄高35~40厘米,墒面宽1.8米时,每垄种植魔芋大种芋3行或小种芋4行,也可墒面0.8米单行种植,还可根据种植地块实际情况确定种植墒面宽窄和种植行数。
覆盖种植是指在魔芋种植墒面上覆盖一定厚度的其他作物,如秸秆、干草等有机物的种植方式,是魔芋高产栽培的主要措施之一。覆盖的主要作用是保持魔芋地湿度,减少杂草生长,覆盖物腐烂后有机质还地,能增加土壤肥力和改善土壤结构,以利于魔芋良好生长。覆盖物可选择干树叶、干松毛、野干草、青蒿、青草、苕子(或麦类)秸秆等。覆盖物的覆盖量不同,种类不同,一般盖3~5厘米左右即可。在秸秆缺乏地区,可在魔芋种植墒(垄)面上种植荞麦、麦类(大麦、小麦、燕麦)或苕子等作物,当这些作物长到一定高度时,将其植株割取进行覆盖。
魔芋是半阴性植物,喜温暖湿润,忌高温干旱,所以魔芋最好与高杆作物进行间(套)种,即在魔芋种植墒面上间(套)种玉米、向日葵等作物,人为制造遮阴、防晒、保湿的生长环境,有利于魔芋良好生长。间(套)种栽培是魔芋栽培的关键之一。玉米、魔芋套种一般2行玉米套种4~6行魔芋最好;玉米、魔芋间作以4塘魔芋间种1塘玉米为好。
土地长期连续种植魔芋后,魔芋根系分泌物和茎干、球茎腐解物产生的自毒物质大量积累,使土壤中有害微生物占据优势,有益微生物受到抑制,魔芋根区微生物生态失衡,同时使土壤中魔芋必需的微量矿物特质元素减少或失衡,导致魔芋抗逆性和抗病性下降,魔芋生长不正常、病害发生严重,严重影响魔芋产量和品质。合理轮作是魔芋种植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种植制度。轮作作物:玉米、马铃薯等。轮作时限:一茬一轮作。
魔芋高产与种植密度密切相关,过稀或过密都不利于高产。一般根据种子规格确定种植密度:50~100克的种芋,株间距30厘米×40厘米左右,每亩控制在3000株左右。土壤肥力低的地块或海拔2000米以上地区可适度密植栽培,土壤肥力高或低海拔地区可适当稀植。密植或稀植可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增加或减少15%~20%。
田间管理要求:魔芋高产要三分种,七分管,田间农事管理要做到“两不进地”,即早上露水不干不进地,雨天土壤潮湿不进地。
大田出苗90%以上时,对未出苗的种芋进行翻挖检查,发现烂种要及时清除并用生石灰清塘消毒。
疏通排水沟,防止雨多积水,影响魔芋生长。
晴朗天气及时人工拔除杂草,除草做到“一早二勤三彻底”,魔芋地慎用除草剂。
及时用氮、磷、钾复合肥追肥2次,第一次在6月底7月初施提苗肥,第二次在8月上中旬施膨大肥。
魔芋病害有软腐病、白绢病、病毒病、疫病和叶斑病等,其中以细菌软腐病危害最为严重。软腐病一般从7月中旬开始发病,8月上中旬进入高峰期,9月上中旬病情开始缓和。魔芋软腐病发病初期及时清除病株,并用生石灰清塘,选用77%氢氧化铜(可杀得)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5%甲霜·霜霉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等农药1000倍液加72%农用链霉素可溶粉剂2000倍液的混合药液等喷雾防治。一般7天左右一次,在晴天或傍晚用药较好。
针对10~50克/粒的魔芋种芋,进行连种2年的栽培技术。由于种植种芋较小,种植一年时魔芋球茎商品率低,不宜采收,需要连续种植2年。第二年对土壤采取免耕,同时进行田间管理,种植苕子覆盖,土壤保湿,秸秆(有机质)还田,改良土壤。在投入物(化肥)和劳动力相同的情况下,实现减少投入、节本增效的效果。技术要点:选择10~50克的种芋进行垄作种植,种芋经精选后消毒;理墒起垄,墒面宽2米,墒面上可种6行;每条沟宽0.3~0.4米,沟深0.3~0.4米;行距0.3米,株距0.4米,每亩播种5000~6000株;播种时,在沟内施充分腐熟的农家肥,盖土0.1厘米,每亩施用农家肥量为2000~3000千克;在魔芋散叶前一次性施无机肥,其中添加钾肥,并配合防病药剂一起使用,施肥后进行清沟、培土、除草。魔芋生长封行后,采用喷施叶面肥磷酸二氢钾或其他叶面肥,同时配合防病农药使用;在魔芋成熟倒苗前期撒播苕子(绿肥);第二年春季,在魔芋未出苗前对墒面杂草进行一次清理;魔芋出苗后,一次性施无机肥或有机肥,并对垄沟进行清理培土,使沟深达到30厘米以上,清除弱株和病株,清除病株的塘内用生石灰清塘;魔芋出苗散叶后,原种芋生长膨大成200克以上的母芋,形成母苗并繁殖出30克以下的子芋,第二年构成母、子苗共同生长的多层立体结构的魔芋生态系统。
魔芋倒苗15天后即可采收,采收过早,营养物质积累不充分,球茎含水量多,不利于贮藏;采收过迟,容易发生球茎腐烂。选择晴天和土壤干燥时采收,应注意识别魔芋倒苗时留下的窝痕,用挖收工具(锄头或钉耙)不能瞄准窝痕挖,下挖位置要距窝痕15~20厘米。魔芋球茎挖起后,放在地面上让太阳适当照晒,方便除去表面附着的泥土。魔芋表面泥土除去后,大的魔芋作为商品芋出售;剔除感病或破损的小魔芋,进行太阳照晒处理后,作为种子处理保存。
将顶芽无损伤、球茎无病、无伤口的种芋置于干燥处让太阳照晒5~7天,边晒边去除病芋,然后贮藏于阴凉、通风的地方。农村可将种芋贮藏于通风透气的篾笆上,有条件的也可以用贮藏架贮藏。在贮藏期间发现烂种要随时捡出,并将周围用生石灰进行消毒。最佳贮藏方式是土壤越冬贮藏,贮藏时大小分级贮藏。家中无贮藏条件的,也可将魔芋种芋就地贮藏,即在商品芋采挖时种芋不挖走,就地放置于土壤中,到第二年魔芋种植季节,再起挖、晾晒和去除不健康种球后种植,这种贮藏方法具有省工、省时、简便易行、种芋不易染病、水分正常等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