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3 文化简况

1.3.1 民族服饰

怒族服饰风格古朴素雅,服饰可以分为童装、节日装、休闲装、劳动装、老年装等。怒族的衣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裙子、右衽上衣为特色的妇女服饰,这种衣服一般流行于泸水、福贡两县内。这种衣服的右衽上衣一般为红色,显得比较艳丽,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并且怒族妇女穿着右衽上衣时还要戴珍珠帽。裙子的特点是尾部要缀上各种花卉图纹,非常美观大方。另一类是贡山境内的怒族穿的绵羊毛织成的布做成的衣服。一般怒族妇女上身先穿一件短袖褂子,然后再穿一件长衫,腹部围着一块围腰,下着长裤,腰上结一带腰带,头上要包包头。这些全是毛布做的,非常保暖,适合在海拔高、天气冷的地方穿。

怒族男子服饰的风格古朴素雅,与傈僳族相似,男子多蓄着长发,披发齐耳,用青布或白布包头。传统服饰为交领麻布长衣,内穿对襟紧身汗衫,外穿敞襟宽胸长衫,长衫无钮扣,穿衣时衣襟向右掩。大部分男人左耳佩带一串珊瑚,成年男子喜欢在腰间佩挂怒刀,肩挎弩弓及兽皮箭包,小腿上打竹篾制作的绑腿,显得英武剽悍。怒族女子服饰风格多样。一般上身穿麻布做成的右衽短装,下装为麻布长裙,喜欢在衣裙上镶坠花边,在胸前佩带彩色珠子串成的项圈,有的妇女用珊瑚、玛瑙、贝壳、银币等串成漂亮的头饰或胸饰,耳戴垂肩的大铜环;头戴用彩珠串成的珠珠帽,怒语称“卢批靠”,胸前挂彩色串珠(怒语称“夏委”)和用海贝制作的一块圆形装饰品“勒呗”,装饰品的多少贵贱象征佩戴者的身份和经济状况。怒族女性喜戴铜耳环,妇女喜欢挎着自己缝制刺绣装饰的怒包盛物。年青姑娘喜欢在裙外系有彩色花边的围腰,已婚妇女的衣裙上都绣有花边。怒族女性从小就要学习捻羊毛线、织羊毛袜子,姑娘长大后,要把自己织的羊毛袜子送给心上人,小伙子若收下羊毛袜子,就表示接受了姑娘的爱情。

1.3.2 民族食俗

怒族习惯每天两餐,以玉米、荞子、籼米为主食。玉米是怒族人较为重要的主食,其食用方法从爆米花逐渐发展为煮焖的咕嘟饭(类似玉米面稠糊)、玉米稀饭,或者玉米粑粑,其中石板粑粑最有特色。制作时,选用当地特有的一种石片(约1厘米厚)打制光滑,做石板锅,石板锅烧热后塌入面糊烙熟,烙好的石板粑粑松软香酥,别具风味。怒族的饮食类别较多,在平时生活中的饮食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将玉米糁稀饭,一类是用玉米糁、荞米或大米用锅焖出来(或在蒸笼里蒸出来)的干饭。兰坪境内的怒族,还把小麦、玉米、荞子用手磨或水磨磨成细面,做成面粑粑或面面饭。其中最有风味的怒族饮食叫肉拌饭,这种饭是用肉、核桃仁、盐、玉米糁、荞米糁、大米或蜂蛹等东西相拌而成的。食用的时候是全族人或三亲六戚、左邻右舍在一起食用,这是和睦、团结、幸福的象征。怒族的玉米糁稀饭也很有特色,是怒族的主饭食之一。它经过特殊加工而成,首先把晒干的玉米粒放在木碓或石碓里,加少量的水,舂去皮,再舂成糁粒。而荞米糁饭是怒族待客的主食,它不仅适合老人和病人食用,还能增进食欲、帮助消化。其加工方法是将晒干的甜荞子放入大锅内,放水煮沸,待荞皮破裂后滤水晒干,然后放到碓里加温水舂,用筛子筛去皮,就成了荞米糁。此外,怒族的代表性饮食还有:霞拉、咕嘟饭、漆油茶、酥油茶、琵琶肉、菜拌饭、征收饭、面糊。

1.3.3 民族建筑

怒族居住地地处高山峡谷,极少有坝子,因此居住环境较差,怒族人只能根据山区条件选择宅地。首先,怒族对住房的地势及风水选择是很有讲究的。一般不选择河谷、冲积扇和小平坝,而是选择在向阳的坡台上建房。营建时,房屋应为横向而非直向建筑,即使要建直向建筑,也要有个斜坡,因为墓地是直建的,若是房屋也是直建,住在其中的人就同死者没有区别了。房屋的门口要对准山坡或山岩,不能对着菁沟。其次,怒族一般住木房,房间材料习惯用耐腐、耐朽的圆木柱子。底层用一丈多长、一尺至两尺宽,两公分厚的木板做垫板,房顶用茅草或木板加盖,边围用篱笆。一家盖房,百家帮忙,是怒族的传统习惯。第三,怒族传统房屋主要有干栏式楼房、木楞房、土墙房以及石头顶房。其中:干栏式竹楼俗称“千脚落地”,营建时,在挖平的地基上凿洞后竖上数十根柱子,中间用三根撑天柱,在木桩上铺设木板或者竹篾笆。柱子四周均用篾笆捆勒加固。一楼底层用于关养家畜;二楼铺以篾笆或长料板,住人;再在横梁顶部铺上篾笆或木板,用于存放谷物和其他用具。房顶均用茅草或木板覆盖。这种房舍一般不设窗口,整个房屋为长方形,分堂屋和卧室。堂屋中间置一大火炉,火塘上设有铁三脚架或石三脚架,主要用于煮饭、取暖和招待客人。木楞房有两种,一种是楼式木楞房,即以圆木横架垒墙后在墙上铺一层木板或篾笆,再在木板篾笆上架上木垒墙,用木板或茅草覆盖房顶。此楼式木楞房上层用于居住,下层为畜厩。另一种是落地木楞房,即在挖平的地基上直接营造的一层木楞房。石片顶房是用当地出产的一种风化岩石破成石片制成,这是一种别具一格的房子。土墙房则是在较平缓的地方打好石脚后,四周舂上土墙,并以墙抬梁,用草或木板盖的房子。

1.3.4 语言文字

怒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是没有本民族的文字。怒族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拥有四种支系语言,分别称为怒苏语、阿龙语、阿侬语、若柔语。其中阿龙语和独龙语相通,可以视为一种语言的两种变体方言,其他三种语言各自独立,互不相通。怒族具体属于哪一语支,目前有两种看法:一种意见认为,四种怒族语言大体可以分为两个语支,即怒苏语和若柔语为彝语支;阿龙语和阿侬语离彝语支较远,有景颇语的特点,这一观点还有待研究。另一种意见认为四种怒族语言可以分为三个语支,即怒苏语为怒语支;若柔语为彝语支;阿龙语和阿侬语可暂定为景颇语支,其最后的归属,尚待深入研究。根据对四种怒族语言的语言资料的初步研究,四种语言之间的差别很大,不仅词汇不同,语言结构也存在很大的差异:①阿龙语和独龙语完全可以通话。阿龙语有15个复辅音;辅音分清浊;吐气很不发达;元音分长短;辅音韵尾多达8个:-m、-n、-r、-1、-p、-t、-k、-?,元音韵尾却少到只有一个-i;有高低两个声调;语序为“主语+宾语+谓语”;动词有人称、数、陈述、命令、使动的形态变化,表示疑问时多用疑问指示代词;有各种不同的量词与不同的名词配合。阿侬语和独龙语能部分通话,但与阿龙语不能通话。阿侬语的声母无复辅音,韵母有-m、-n、-y三个辅音韵尾。动词有人称、数、体的变化和自动、使动的曲折变化。阿侬语和阿龙语的语法现象大体一致,词汇差别较大,这种差别可能是由于早期的部落语言尚未走向统一的共同语言。怒苏语与阿龙语、阿侬语、若柔语互相不能通话。怒苏语有单辅音声母45个,复辅音声母15个;单元音韵母38个,复元音韵母47个;声调有高降、高平、高升、低降四个;语流中有丰富的语音变化,即元音同化,元音脱落,元音前化及高化,自由变读等现象。构词方式有派生法、合成法、重叠法、四音联绵词等4种。若柔语也和其他三种怒族语言不同通话。若柔语有声母25个;韵母30个,分单元音、双元音、鼻化元音、鼻化双元音四种;若柔语有7个声调,它们与元音的松紧喉有关,6个松紧对立的声调构成三对,还要一个声调一般为紧的;句子的基本词序是:“主语+宾语+谓语”,有时也把宾语前置,构成“宾语+主语+谓语”。

怒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一切都靠口头语言传播。凡是怒族生产生活中发生的重要问题、事件均用“刻木为凭”“结绳而治”的原始方法记录。这种方法在一部分怒族聚居区还一直沿用到20世纪50年代。现在的怒族一般使用汉文。缅甸怒族属“阿怒”支系,已经创造了自己的怒语文字,这种文字在缅甸怒族支系“阿怒”之间广为传播,也以民间传播的形式已传播到我国福贡怒族支系“阿怒”聚居地一带。党和政府十分关心怒族的语言文字工作,曾多次派专家前往怒江,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帮助怒族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字,本民族的有志青年也进行着创造本民族文字的努力,虽然还未成功,但有志之士们依旧在努力探索。

1.3.5 民族风俗

1.3.5.1 传统节日
1.春节

怒族的春节和汉族的大致相同,每年的腊月三十为年除夕,到大年初三才过完年。除夕前,怒族人要准备好柴禾,杀好猪,舂好粑粑,酿好酒,打扫庭院。除夕晚上要请长者吃饭,凌晨要去打祖先水,新年的第一碗饭要给狗吃。在节日期间,老年人在火塘边吟唱古歌,饮酒助兴;年轻人则射弩、摔跤、打秋千或弹琵琶;姑娘们弹口弦、吹笛子,一起在场地上翩翩起舞。过完年,要宰杀一只鸡祭祖先、祭神,到田间劳动的第一天要带酒水去洒给山神后才能挖地。

2.鲜花节

贡山怒族除了过春节以外,还在每年的农历三月十五日,杜鹃花开放时欢度“仙女节”,即鲜花节。

3.祭谷神节

这是碧江的怒族过的传统节日之一,怒语为“汝为”,即祭谷神。时间为每年的农历十二月廿九日举行,参加祭祀活动的都是成年男性。举行“汝为”后的第二天,即大年三十,接着举行“夸白”,即“敲犁头”,是向雨神求雨以及保佑人们平安的祭祀活动。

4.祭山林节

兰坪县境内的怒族还在春节期间举行“祭山林节”。各个村寨在时间上不尽统一,这种祭祀旨在保护森林,对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5.尝新节

兰坪的怒族在每年稻谷成熟时,各家各户从先成熟的田里割一些稻谷,在铁锅里炒干后,舂成大米,做第一顿新米饭,杀一只鸡,把新米饭和鸡肉先喂给狗吃后,全家人才一起吃米饭。

1.3.5.2 传统婚俗

在怒族传统婚俗中,订婚时,男方要带4~6(取双数)罐酒到女方家订婚,经过女方父母及亲友同意后确定结婚的日子。订婚后,若一方反悔,则要赠还对方三倍的礼物。怒族的婚姻一般都要经过恋爱、订婚、结婚几个阶段。男女双方从相恋到结婚都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考察,一般为一年,有的是两三年。在考察期间,双方父母划给男女双方一块“共耕地”,以便他们在共同的劳动中相互了解,建立感情。如果男女双方彼此都满意,情投意合了,男女双方都要送礼给对方。怒族结婚要挑选吉日,结婚那天,男方带上酒及彩礼,邀约一些亲友,并请会弹琵琶、口弦,会吹笛子和拉二胡的人组成迎亲队伍到女方家接新娘。新娘接到家门口时,村上的男女老少都聚集在门外迎接新娘,主人敬客人一杯喜酒。然后是请男女双方亲戚和邻居们一起庆贺,以酒肉宴请宾客,同时,人们围坐在火塘边唱歌,饮酒助兴,吟唱三天三夜。怒族新婚夫妇,在婚礼举行三天后才能同居。婚后三天或五天必须回娘家,俗称“回门”。“回门”时新娘新郎要带上礼物去看望老人和岳父岳母。

1.3.5.3 传统礼俗
1.饮食礼仪

怒族对待客人,是很讲究礼仪的。吃饭时,有一个人专门为客人添饭,当客人吃了一些时候,添饭的人不断添饭,还有一个人不断地向客人夹菜。其意是劝客人多吃点饭,多吃点肉。在客人喝酒的时候,怒族主人家也要陪着客人喝酒,而且要劝酒。但是不能喝醉酒以后酗酒闹事,这是怒族人最看不起的。

2.生育习俗

怒族在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也形成了属于自己独特的生育习俗。妇女在怀孕期间,全家要热情地关心她,不让孕妇干重活,不让她背重东西,同时尽量保持家庭和睦的气氛,让孕妇高兴,没有烦忧。怒族孕妇分娩前夕,丈夫要砍好松明子、柴禾,酿好酒,养好鸡、山羊,准备好鸡蛋、蜂蜜、糖、油、粮食等东西。同时这段时间丈夫不能出远门,以免妻子分娩时得不到照顾。产妇生下小孩三天后,丈夫请人或自己背上酒,到三亲六戚和长辈家中去送酒和肉,同时通报情况,然后这些亲戚就会背着粮食、鸡、肉等东西前往产妇家里看望并表示祝贺。而前往产妇家里祝贺的全是女人,除六七岁以下的男孩外,忌男子参加。而且妇女生小孩时,男子忌在场。

1.3.6 民族艺术

怒族先民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同其他民族一样,不仅创造了自己的物质财富,而且还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精神文化。怒族由于社会和历史的原因,社会发展缓慢,在原始社会的早期阶段,人们为了再现自己的劳动生产和社会生活,以及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逐渐创造了原始艺术。怒族的艺术特点主要为:怒族的艺术大都依靠形象(色、声、形、情等静态和动态的形象)的美来表现人们对社会生活的理解、情感和愿望;怒族的艺术是早期文化遗产,是研究民族历史的极其重要和宝贵的资料之一。

1.音乐

怒族是一个热爱生活,能歌善舞的民族,怒族先民和其他兄弟民族一样,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出了许许多多的辉煌灿烂的艺术成就,在众多的艺术里,最为激动人心的、令人神往和迷恋的,莫过于音乐和舞蹈了。怒族音乐可以分为以下几种:①“牙扒可歌亚”,即火塘边的歌。这是流传在怒族地区的古老的传统音乐,是在节庆、婚嫁、打官司场合中由以男子领唱,众人合唱,且一面饮酒一面唱歌的音乐形式。歌唱的内容是有关生产、生活、家史、村史的事情。其音乐韵律低沉、浑厚、朴素,是中老年人极为喜爱的曲调。②“亏可恒歌亚”,即喜歌,音乐旋律流畅、喜悦、甜美、欢快。主要为祝福新郎、新娘婚后幸福美满,同时也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等内容。③“库”,即歌舞的意思。“库”的形式是歌与舞融为一体的艺术形式,是怒族人民举行节庆、婚嫁、盖房等活动经常举行的歌舞。④“习哦”,是怒族丧葬时的哭丧歌,内容主要是讲述死者一生的经历、为人以及后人对死者的怀念之情。⑤“达比亚弹唱”,“达比亚”是怒族民间乐器中的拨弹乐器,有点类似汉族的琵琶。“达比亚”弹唱是歌舞融为一体的艺术形式,是怒族青年男女用来谈情说爱、相互表达情感的音乐形式之一。⑥“达比亚乐曲”,是怒族人民表达喜怒哀乐不可缺少,男女老少都喜爱的音乐形式之一。它包含内容最多,流传也最广泛。

2.乐器

怒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乐器。而这些乐器又伴随着怒族人民,走过艰辛的历程。怒族乐器主要有拨弹、吹奏、打击乐三大类,主要乐器有:①“达比亚”(流传最广的怒族古老拨弹乐器之一);②“口弦”(怒族称为“叽味”,有一片弦和两片弦的);③“若登”(流传于兰坪县兔峨乡怒族村寨中的自制小三弦);④“独独丽亚”与“匹丽丽亚”(怒族妇女自娱时特别喜欢的吹奏乐器);⑤“里姆”(怒族吹奏乐器中制作极为独特的6个音孔的直笛);⑥“得姆日里姆”(是用老鹰翅膀的骨头做成的骨笛);⑦“比变”(意为“麦管笛”);⑧“独”(用树枝制作的能上下抽动的吹奏乐器);⑨“能贡里姆”(用金竹或芦苇做成的口笛);⑩“布丽亚”(主要用于丧葬活动时吹奏,而且只能为男性亡者吹奏)

3.舞蹈

怒族舞蹈原始古朴,怒族民族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民族心理、氏族图腾以及所处的自然环境,使得怒族形成了独特的民间舞蹈艺术内容以及独特的舞蹈风格。怒族舞蹈按照其形式特点,大致可以分为:自弹自跳的“达比亚舞”;粗狂古朴而无音乐伴奏的“嘎”舞;热烈欢快、歌舞融为一体的“库”舞;祈福、驱邪赶鬼的“祭祀舞”四种风格不同的舞种。

4.绘画

怒族的绘画是怒族艺术宝库中的一个重要部分,现今发现的最早的怒族岩壁绘画艺术作品为,在一块高约3丈、宽约4丈的褐色水成岩上,用土红颜色绘成7幅形态各异的单线平涂画,这被认为是怒族先民生活的写照。近年来,随着怒族人民生产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怒族人民中已经成长起一批有成就的画家。1976年,李文华与其他人合作画的《颂歌飞出心窝窝》,在参加西南四省少数民族画展中受到好评。

5.影视

怒族的电影电视是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发展起来的,主要的电影有《怒族的传说》《峡谷的主人》《我们的节日》等;主要的电视剧有《如歌的响铃》《怒族一家人》等。

1.3.7 民族文学

怒族的文学可以分为口头民间文学和作家文学。口头文学是怒族从远古时代就世代相传下来的,而作家文学出现得比较晚。这是由于怒族长期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加上长期生活在一个与外界接触较少的环境里,经济社会发展比较缓慢。因此,由怒族人民口耳相传的口头文学在怒族文学中占了极为重要的地位。

(1)民间文学。怒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热爱生活,追求自由幸福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他们靠自己的聪明才智,不仅谱写了自己古老民族的光辉历史,还创造了丰富的文化艺术。怒族民间文学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怒族民间文学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真实写照,是怒族人民生产、生活、伦理道德、审美观念、理想愿望的真实反映;二是民间文学作品大量寓于神话传说中;三是怒族民间文学一般都形象生动、丰富多彩。

①民间歌谣。怒族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诗言志、歌咏情”是怒族民间歌谣最显著的特点。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可以是歌唱的对象。如流传在福贡县匹河怒族乡的《同八动》是祭祀时的歌谣,它反映的是怒族先民祈求神灵保佑自己无病无灾。还有许多反映爱情,反映生产的歌谣。

②民间传说。怒族的民间神话传说是非常丰富的,表现力也极强。如流传广泛的神话传说《猎人与女猎神》,讲述了怒族青年猎手的恋爱过程。还有《那麻与亚尼公主》等等,从不同角度解释了天地万物的起源和怒族祖先的来历。

③民间故事。怒族的民间故事源远流长,十分丰富,故事生动优美,语言朴实无华,尤其是关于龙女的故事有很多。流传较广的故事有:《龙女的故事》《孤儿的故事》《除妖的故事》《爱情故事》等等。

④民间谜语、谚语。怒族的谜语、谚语是怒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一部分。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怒族人民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或是抒情,或是说理,都能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如“跟着偷盗,人会偷盗,跟着诅咒,人会诅咒”。

⑤长篇叙事诗。怒族长篇叙事诗,大都是以记载怒族历史发展和变化的全过程为内容的“神歌”。它是怒族生产生活的最真实、最生动的写照。如《猎神歌》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全诗1000多行,共分7章,塑造了怒族少女的高大形象,热情歌颂了怒族人民的坚强性格。

(2)作家文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培养下,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一批批怒族文化人出现和成长,作家文学也随之产生。怒族作家文学的主要特点有:一是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二是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怒族作家文学主要有: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小说是一定社会和经济生活的反映。如怒族作家宝山屹的《父亲的癖性》,小说通过写“父亲”在这块土地上风风雨雨的一生,表现出了一个生动形象的怒族人民鲜活的一生。又如《女岩神祭》,作者用他所熟悉的生活作为创作的素材,向人们展示了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怒族人民的心灵世界和价值观念在市场经济浪潮冲击下开始了新的变化。

1.3.8 民族体育

怒族传统体育是伴随着怒族民众生产与生活实践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民族体育文化形态。怒族民间体育活动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流传的民间体育活动就有30多种,至今大部分体育项目和各种体育活动仍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相伴。这既是怒族民众表达信任、交情、和谐、互惠等的人际关系的一种平台,更是中华传统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间体育项目主要包括:射弩、秋千、摔跤、打陀螺、走高跷、打竹筒“电话”、打核桃、下“母猪棋”、顶杆、抛石子、丢石子、跳高、爬竹竿、踢脚、摆摆脚、斗角、竹管水枪、趴趴枪、过溜、划猪槽船、甩麻秆、跳绳、爬绳、老鹰抓小鸡、打石头靶、捉迷藏、梭坡赛、拔河、双手走路、“偷鸟蛋”“日姆达”、打棉球、转杆、跷跷板、鸡毛毽、跳虎背等。 OETT674UV5x59coROncWezqNvbifYwGD9tbNhQahqI/ox9EbVoBcy2zMqLtc4Go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