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3 文化简况

1.3.1 民族服饰

普米族服饰独具特色,蕴含了本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普米族男子在童年穿棉布长衫,系麻布腰带。13岁举行成人礼后改穿大襟麻布短衣,下着宽大长裤,外罩长衫,披羊皮领褂。富裕者穿黑蓝灯芯绒上衣,外穿氆氇和呢质大衣。用布、毡裹腿,腰带上有佩刀和系囊,大多赤足。妇女衣饰各地略有不同。宁蒗、永胜普米族妇女上着窄袖高领大襟短衣,下穿百褶长裙;多留长发,头包大头帕,喜欢将牦牛尾和丝线编入发辫中,盘发于头顶;大襟衣喜欢用红、绿、蓝、黄等色缝制的宽大彩带装饰,披洁白羊皮;胸佩银链,手戴镯圈和戒指,喜用串珠做头饰和项链。兰坪妇女上穿青、蓝、白色大襟短衣,外罩坎肩小褂,袖口饰有花边,用天蓝色布包头,外拴一根红头绳。

1.3.2 民族食俗

普米族在饮食口味上喜欢原汁原味,适当调以咸、鲜、香、辣、麻味。普米族普遍食用大米、小麦、青稞、荞麦、马铃薯、蚕豆、豌豆、四季豆等。经调查,普米族聚居区种植的农作物包括玉米、水稻、黄豆、荞麦、稗、高粱、四季豆、马铃薯、燕麦、米豆、绿豆、巴山豆等,其中玉米的播种面积较大,占到60%以上,成为当地的主要粮食来源,同时也是酿酒的来源。玉米品种有黄包谷、干子黄、马牙、花包谷、大白籽、糯包谷、二白籽、小白籽等。蔬菜以蔓菁、瓜、白菜、辣椒、萝卜、青菜、魔芋、西红柿等为主。肉食常用猪牛羊肉,普米族人喜欢喝牛奶,并且会制作酥油、奶酪等,如宁蒗县的普米族喜欢以酥油茶就炒面。其他的食物还有核桃、苹果、花椒、向日葵等。普米族特别有名的美食是“猪膘肉”,是招待客人的食物。普米人还喜欢喝茶,喜欢抽烟和饮酒。茶的种类很多,主要有酥油茶、化油茶、盐茶、核桃仁茶、雪茶等。烟有旱烟、鼻烟、卷烟等。酒有甜酒、黄酒和白酒。酒主要用于祭祀和招待客人。居住在兰坪各地的普米族,是一个朴实善良、勤劳好客的民族。受所处的地理条件、自然环境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其烹饪文化别具特色。普米族所处地区有丰富的山货药材和山肴野味,盛产多种粮食和蔬菜,所以烹饪原料取材特别广泛,烹饪方式也五花八门。

1.3.3 民族建筑

普米族的建筑主要有四种类型:住宅建筑、麦架建筑、水磨房建筑以及寺庙建筑。住宅建筑是指普米族供人和牲畜居住的地方,包括板屋土墙结构的楼房和木楞子楼房两种。住宅建筑一般靠山建造,设置上下两排房,上排房住人,牲畜在下层。在滇西北各个县的普米族村寨中,随处可见板屋土墙结构的楼房和木楞子楼房。与普米族临近的其他民族中也有少量的木楞房建筑。麦架建筑是把麦捆搭在用松木片架好的梁上建造的,主要是为了秋季收割小麦与燕麦之后便于晒干脱粒。普米族的麦架建筑有两种,一种分布在兰坪、维西、丽江三县的普米族聚居区,另一种分布在宁蒗、永胜两个县的普米族聚居区,建造方式不同。水磨房建筑建在河边,通过水力将石磨扇带动起来磨粮,是一种有特色的粮食加工作坊,在兰坪、维西、丽江三县比较常见,是普米族较有特色的一种建筑。距普米族居住区较近的汉族、白族、纳西族也有水磨房建筑。寺庙建筑是普米族人民用以祭祀的地方,包括“山神庙”“本主庙”“喇嘛经堂”。

1.3.4 语言文字

普米族有自己独立的语言,但没有文字。除兰坪县一部分普米族已经转用白语和傈僳语外,其余仍使用本民族语言。兰坪普米族一般兼通白语、汉语和傈僳语,宁蒗普米族一般兼通纳西语、汉语、藏语或彝语。普米族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未定,有两个方言区,南部方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兰坪、丽江、维西三个县以及宁蒗县的新营盘乡,北部方言则主要分布在宁蒗县永宁乡以及四川省的木里、盐源、九龙等地。普米族各地方言差别很大,但是总体来看其语音、词汇、语法与羌语大致上相同。普米语的主要语音特点是:单辅音声母40个左右,塞音和塞擦音有清、浊和送气3套,复辅音声母北部方言只有3个,而南部方言有22个;单元音韵母分为口元音和鼻化元音两类,一般只有55和31两个声调。主要语法特点是:词汇变化和添加助词为表达语法意义的主要手段;句子语序是主语—宾语—谓语;名词和代词作名词的修饰语时在中心词之前,形容词和数词或量词作修饰语时在中心词之后;动词的人称、时间、趋向等语法范畴用前后加成分的方法表示。主要词汇特点是:单音节词占多数,多音节的单纯词较少;构词法主要是合成法和附加法。

1.3.5 民族风俗

1.3.5.1 传统节日
1.吾昔节

吾昔节是普米族的新年。吾昔节按照传统规定要过九天,在农历的腊月初六至初八这三天中选一天作为起始时间,之后的九天就是吾昔节。进入冬月,普米族人民就开始忙起来,维修房子,缝制衣服。到过节前的四五天,家家户户开始浆洗衣服,清扫房屋,筹办饭菜。最后三天,外出者都回家了,除夕当天,一家人在家主的带领下一起祭祀祖先。小孩子穿上新衣服,邻居互相串门游玩。祭祀结束之后,除夕夜有丰富的晚宴,一家人团团圆圆吃除夕饭。之后同村的辈分低的人要去给辈分高的人拜年。大家团聚在一起,聊天喝酒,唱歌跳舞,热闹非凡。

2.祭龙神节

祭龙神节是普米族春耕大忙前的节日。在农历的三月份,村寨内的人自行选择吉日过节。在这天,村寨里的人要盛装到龙洞龙潭前过节。节日当天,普米族人会把酥油、柏香、炸荞花等放在桶内,用清水将其冲开,然后洒向龙洞,并将采来野花插在龙洞周围,以祈求龙王保佑风调雨顺、庄稼获得丰收。

3.端午节

端午节在农历的五月初五。节日当天,宁蒗县的普米族会蒸包子、煮猪头、喝黄酒,并把包子和肉分给村里放牛的小孩。普米族人民还会在腰间或头顶缠绕菖蒲,以祈求消灾除病。青年人在这一天喜欢上雪门坎参加游山节,这是男男女女互相结识、互诉衷肠的机会。除了普米族人民,附近的汉族、白族、傈僳族、彝族等也会来参加盛会。

4.月半节

月半节在农历的七月初一至十五,是普米族祭祀祖先的节日。在这段时间内,普米族人民缅怀先人,祈求护佑。家里如果有新丧的人,除了祭祖,还要祭奠亡灵。在月半节祭祖活动中,除了按照本民族风俗举行的仪式外,也学习汉族风俗。

1.3.5.2 传统婚俗

普米族人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兰坪、维西、丽江一带的少数普米族地主,还普遍纳妾。旧社会,普米族对通婚范围的限制是比较严格的,除了少数与汉族、白族、纳西族和藏族通婚外,大都不与其他民族通婚。在过去,订婚通常是在每年二三月份,男方请一名近亲中的长辈叔、伯做媒人,带上一坛酒到女方家求亲。如果答应了,四月份定亲,六月份正式给女方送婚礼。一般人家给新娘的礼物有:一床带氆氇背面的被子、一张白羊毛垫毡、一套新氆氇领褂和新布衣、一块绣有花边的新布围腰、一条蓝布腰带、一双丽江出产的鞋底上钉有铁钉的圆口皮鞋。黄酒、白酒各一坛,猪、羊肉数块或数腿。富裕人家送的数量更多一些。媒人让随行人员牵着驮东西的马,一起到新娘家送礼物,并向新娘家的长辈亲戚叩头请安。算定婚期后,媒人回来即通知男方准备。婚事一般在腊月农闲时间办。

1.3.6 民族艺术

1.舞蹈

普米族人民能歌善舞,每逢传统节日、婚庆嫁娶或者祭祀活动,人们都要聚集在一起载歌载舞。普米族民间舞蹈主要分为四类:一是娱乐性的舞蹈,主要有《搓蹉》《比朴蹉》。《搓蹉》汉语意思为“跳舞”,即众多男女牵手围成圆圈,随着“比拍”(四弦琴)或竹制口弦等乐器的伴奏跳舞。“比朴蹉”汉语意思为芦笙舞,跳舞时不论男女老少都在芦笙的伴奏下牵手围成圆圈逆时针翩翩起舞。二是祭祀舞《醒英蹉》,意为撵鬼舞。在普米族人的传统观念中,如果有人长期体弱多病,或者某家人灾难频发,都是因为亵渎了神灵才招致祸患,这个时候就要举行祭祀仪式向神灵赔罪。普米族的大型祭祀活动称为“璀凯”,意为“送替身”或“退口舌”,祭祀舞《醒英蹉》就是“璀凯”仪式中的舞蹈部分。三是丧葬舞《寨细蹉》,意为压土舞。《寨细蹉》是在坟地安葬死者时跳的舞,这种舞蹈女性不能参与,需要偶数的男性在腿上画符号来分别充当男性与女性,众人跟着领舞者顺时针跳舞。四是礼仪舞《仆瓦蹉》,意为踩毡角舞,是普米族在迎亲仪式上跳的舞。1960年以后,普米族的大部分地区都将在迎亲仪式上跳的《仆瓦蹉》简略了。

2.音乐

兰坪普米族音乐独具特色,主要分为民歌、哭腔、礼仪、祭祀4种类型。其中,民歌又可以分为山歌、猎歌、牧歌、儿歌、敬老歌、老年调、出门调、生活调等。哭腔按照地域可以分为三类,一类以“哩哩”为基本因素,一类以“西番调”为基本因素,一类以混杂型音调为基本因素。礼仪歌在普米族中使用的范围较小,只有在特定的礼仪、仪式才能吟唱。礼仪歌又分为祝颂类、建筑类、喜庆类、哀悼类四种,分别应用于祈求平安、盖房仪式、节日婚嫁、追悼先辈四种场合。祭祀歌的内容丰富多彩,主要是原始信仰音乐的成分。

3.乐器

普米族的乐器作为歌舞伴奏的载体,种类丰富,弹奏出的曲调美妙悦耳。乐器按照弹拨方式可分为弹拨乐、吹奏乐、拉奏乐(丝弦乐)、打击乐四种。弹拨乐器主要包括“比柏”(四弦)、小三弦、口簧(口弦)3种。代表曲目有《综蹉》(团聚舞)、《稀搓蹉》(龙跳舞)、《纵综蹉》(鞋底相碰舞)、《阳雀调》《蜜蜂调》等。吹奏乐器包括唢呐、竹笛和葫芦笙,常用的曲目有《水龙吟》《将军令》《比武调》《姊妹舞》等。丝弦乐器有二胡和独弦胡两种,独弦胡已失传。由于丝弦乐器演奏难度大、乐器制作困难,流传也越来越难。打击乐器种类较多,应用范围也比较广,如舞蹈中用到的打击乐器有羊皮、木碗、筷子、夹板;喜庆活动中用到的打击乐器有兽皮鼓、大钵、大镲、小镲等;宗教活动中要用到吊鼓、扁铃、铃铛、哒叭鼓等乐器;除此之外,还有赶马帮要用的小铓锣、赶麻雀要敲击竹板等。

1.3.7 民族文学

普米族勤劳勇敢,富于想象,创造了不少绚丽多彩、优美动听的民间文学作品。神话传说《石头阿祖和石头孙子》讲人类最早的祖先来自石头;有的神话讲老鼠咬碎云层后天空才有星星;有的讲人受动物启迪方能在大地上生存;有的讲巨人简金祖从天上带来九色猎狗并射死作恶的马鹿,以马鹿的身躯创造了天地万物和江河湖泊。神话《直木南呆》讲述了人类从狩猎转向农耕的过程。《普米史歌》《给羊子的来历》叙述了普米族祖先迁徙与艰苦创业的过程。诗歌按普米族传统习惯,分为“哩哩”(吟唱调)、“格哩”(放声歌唱调)两种。“哩哩”中有受藏族《格萨尔王传》影响的英雄史诗——《冲格萨》,有2.5万余字,反映了民族的生活、习俗、信仰和心理特征,歌颂了冲格萨勇敢智慧的英雄生涯。“比仃哩”是婚事调。普米族婚礼格外庄重,仪式繁杂,整个婚礼过程都可用歌来表述。还有独唱、对唱、齐唱的郭庄调、关门调、开门调、嫁女调、提亲调等。“格哩”中的“呀哈巴拉”即兴编唱,音域宽广,可一曲多用。还有《月亮上的花红树》等童话。《普米族歌谣集成》《普米族故事集成》《普米族谚语集成》等已编纂出版。 n6gsv4UUbNzOuJvItgqqyT3rEOP2mBC3/fN9KT1aPkBcUQd/9jzJGS/Kq+LP00Z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