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前言

消除贫困既是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的全球性挑战和共同使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积极探索有效的扶贫开发模式,针对贫困形成的复杂原因,先后经历了“输血”救济式扶贫,经济要素为主的“输血”开发式扶贫,过渡到“综合开发式”为主的扶贫开发,再发展到新时代下经济社会要素相结合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扶贫开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全局和战略高度统筹部署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加强顶层设计、通盘考虑、系统谋划,主动扛起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神圣使命和重大责任。通过“两不愁三保障”“五个一批”工程和“六个精准”一系列系统部署,锁定农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分类施策,精准施策,如期实现了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 9899 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 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 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减贫成就,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中国特色减贫道路充分彰显了中国精神、中国足迹、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被誉为世界奇迹、人类壮举。

在祖国大家庭中,云南省是一个集边疆、民族、山区和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于一体的省份,由于经济、社会、历史、自然等因素和特点,全省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曾经是贫困人口和贫困县最多的省份。在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思想指导下,实施“五个一批”工程,做到“六个精准”施策,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没有拖全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后腿,没有让一个贫困群众落下,没有让一个民族掉队。据统计,全省 933 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消除了绝对贫困;88 个贫困县全部摘帽,8502 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解决了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11 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全部整族脱贫,与全国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云南省为实现中华民族“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做出了重要贡献,书写了中国减贫奇迹的云南篇章,并同步开启了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新征程。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是新时期、新阶段“三农”工作的总要求、总抓手、总方向,是一项关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但就云南省来看,由于长期处在改革开放末梢,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产、城、人”仍存在很大差异,“三农”发展仍然面临严峻挑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和农村劳动力素质相对较低,截至 2020 年,全省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仅有 19.1 人,科技进步贡献率不到 50%,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仅占 6.2%,技能型劳动力占比不到 5%,全省人口受教育程度与发达省(区)比较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这在少数民族聚居区更为突出。云南 11 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多数居住在滇南、滇西南、滇西北边境沿线和境内广大山区、半山区,由于受经济、社会、历史、自然等因素制约,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水平相对较低,往往难以规模化、现代化、信息化和设施化发展现代农业生产。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振兴任重道远,需要加倍努力寻找新的发展动能和发展模式。

云南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省份,生物资源丰富、民族文化多样性突出、地缘意义凸显。全省世居少数民族中,15 个为云南特有少数民族,11 个为“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云南既是全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也是中国革命老区形成较早的省份之一。据统计,云南省 2020 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 14.7%,比全国平均值高 7 个百分点,全省乡村人口占总人口数的 49.9%,乡村就业人员占总就业人数的 54%。在中国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时期,云南省通过充分发挥云南高原低纬光热条件和立体气候优势、生物资源优势及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区位优势,在生产实践中坚持不断优化结构、优化品种、优化布局,始终坚定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方向,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走多样化、特色化、高端化、差异化、绿色化的发展路子,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现代农业发展进程,闯出了一条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模式和道路。特别是随着云南省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张牌”和“一县一业”系列战略的实施和推进,进一步为加快全省农业现代化和重点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路径选择,为云南农业跨越式发展注入了绿色化、高质量、现代化发展新动能。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从任务重点来看,要发展、完善、巩固和提升产业,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整体性、协调性经济发展,须突出以下重点:一是加快推进产业融合,发掘农业多功能性,提升产后加工、物流、营销、消费等全产业链价值,积极壮大产业,厚植培育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产业融合发展,加快构建乡村产业现代体系。二是通过制度设计,在产业链不同环节,建立农户、经济合作组织、龙头企业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使产业发展的市场红利精准惠及农户。三是强化职业农民技能提升,加强技术示范、培训,提升劳动者技能和生产管理水平,推进标准化、高效化、规模化、绿色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益。除在乡村振兴中加强推进乡村建设行动,逐步改善信息、储运、交通及生产设施外,根本出路还是要依靠提高农户文化素质、推广科技支撑产业发展,强化扶志扶智,增强发展内生动力,特别是要顺应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新变化和高质量发展要求,进一步帮助各地选准特色产业,转变发展方式,提高特色农业的科技水平和质量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创新富有中国特色的产业振兴长效机制,这是实现少数民族地区农业高质高效、农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的一条必由之路。

云南省有 26 个世居民族,祖祖辈辈耕耘在这片红土地上,农业生态环境优越,空气清新、生态优良,气候宜人、四季如春,物产丰富、瓜果飘香,人民勤劳朴实,民族文化浓郁,令人流连忘返。为进一步挖掘农业科技在乡村振兴中的助力、支撑、引领和孵化作用,丛书编写团队在长期从事科技扶贫、产业扶贫、模式研究等成果的基础上,提前谋划乡村振兴战略与脱贫攻坚有效衔接、产业兴旺与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有效衔接等前瞻工作,系列部署和快速推进“巩固脱贫攻坚 促进乡村振兴”系统集成研究。团队成员相继赴各民族地区实地调研,对农户做访谈,到 16 个州(市)、60 余县开展座谈,全面了解当地农业产业发展、技术集成、脱贫攻坚、示范模式情况以及后续发展需求。以民族聚居区乡村振兴中急需或有潜力的种养技术为重点,遴选、嵌入并匹配推介关键专项技术,凝练、总结、提升一批各具特色且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典型模式和案例,并围绕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乡村社会服务体系,系统梳理乡村振兴政策,最终编写成“‘互联网+’云南人口较少与直过民族产业兴旺关键技术丛书”。该套丛书按照民族分布区域情况成套编制成简单直观、精准有效、实用适用的“技术成果包”,共14 册。通过综合云南省 15 个特有少数民族、11 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的特点,列出兼具特有少数民族、人口较少民族、直过民族共性的 11 个民族,按照人口由少至多、共性技术与专项技术相结合推广农业技术。本丛书运用“互联网+”技术手段,采取“二维码+电子书+短时视频”的形式,实现农业专项技术集成推广,同时把典型技术放入普通话和少数民族语言双语短视频中进行讲解,做到有知、有用、有趣,方便广大读者随时随地读、听、看和传播分享。通过探索包含配套视频讲解、数据库建设、农业知识服务型应用程序开发的新型融媒体系列出版物,形成从产业选择、技术体系集成创新、发展模式提升、政策解读等集调查研究、可操作技术方案为一体的系统成果。作为技术落地重要载体,以期该套系列出版物能全面解决人口较少与“直过民族”产业扶贫接续转向产业兴旺关键技术体系构建问题,助力乡村振兴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本书的写作参考了大量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重要的参考书目均在书后列出,谨此表示谢忱!感谢为本丛书付出辛勤工作的各领域专家,感谢各民族地区积极支持实地调研,感谢接受访谈的农户,感谢当地组织和参与座谈的单位和个人,感谢提供照片的作者和单位。

编者
2022年3月9日于昆明 2ZghzyQpYRDxjxm6lpyfMC+UpNzYXKLOoSF3rPJBurBjtDOfhGOm+strrBsulFV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