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3 文化简况

1.3.1 民族服饰

1.3.1.1 整体服饰描述

道光《云南通志》第一百八十七卷中记述了基诺族早期的服饰与装饰:“三撮毛,即罗黑派,其俗与摆夷、僰人不甚相远,思茅有之。男穿麻布短衣裤,女穿麻布短衣筒裙。男以红黑藤篾缠腰及手足。发留左、中、右三撮……”现在,基诺族男女的服饰是:男穿白色无领对襟棉布上衣,衣背后绣有圆形彩色光芒图案,下穿宽大的棉布白裤;女子头戴披风式尖顶帽,上穿对襟无领无扣镶有七色纹饰的短褂,胸前有刺绣精美、缀有圆形银饰的三角形贴身衣兜,下穿黑白色相间、镶边的短裙。

1.3.1.2 服饰类别与特点

基诺族传统的服装用自织的“砍刀布”缝制,配以白、黑、红、黄、青、蓝、紫 7 种颜色的线条,又以白、黑、红为主;色调质朴,款式简洁大方,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基诺族成年男子的上衣叫“柯突”,对开,无领,有袖,用边上带彩线条的白色砍刀布制成。成年男子上衣的传统制作方法是用两片砍刀布缝制两肩和上背部分,再用一片砍刀布将下背和前襟的下部围拢缝合,前襟自然分开,形成衣身部分;再用两片砍刀布缝成两个袖筒,连缀在衣身上;砍刀布边上的彩线条,非常自然地在胸、臂、腕、下背等处形成具有装饰作用的彩色条纹;再用黑红条纹布在袖口、衣角镶边;上背中央处缝上用彩线绣在一块黑布上的一朵月亮花。男子的裤子叫“勒作”,是一种白色砍刀布缝成的长腿宽腰裤。基诺族按男子臀围的宽度将砍刀布裁下,做成裤子的上部;再根据裤脚的需要裁两片砍刀布,每片缝成一只裤筒,与裤子的上部分相连,缝成满裆裤;裤子腰部左右开两口,右边开口大,左边开口小,仅可伸入一只手;两边开口处各缝一小块方形黑布,象征箭打中处,称为“朴勒斯”;做好的男裤长度仅到膝盖下面一点,裤脚、膝部和腰部都有砍刀布边上的线条所形成的红黑色条纹;裤腰上用一彩线织成的圆形两端有缨的裤带扎腰,打结后的缨穗坠于腹下。现在的基诺族男子基本不穿这种裤子了,而是改穿现代时装裤。过去,基诺族男子着装膝盖以下到踝关节以上,用带彩边的白色砍刀布做的包脚布围拢,裹起后两头扎绳,不穿鞋。现在着现代时装后,他们都穿鞋子了。基诺族男子头上包黑布包头,称“乌托”。包头有两种,一种是用包头布直接往头上缠绕而成,另一种是把包头布叠成约 3 尺宽的条状,然后绕成圈状固定,做成筒状。在包头布的一端,均绣有花纹,有的是缀上一束情人送的金龟子壳。

基诺族成年女子的上衣也叫“柯突”,无领圆口,上半部用黑布或白色砍刀布制成,下半部用红、白、黑、黄、青、蓝、紫 7 色布条拼成横条花纹,他们称这部分为“色特”。臂、肘、袖是对称的彩色条纹。成年女子内穿胸兜,称为“撒拍”,意为“遮羞”。上半截绣花,下半截有夹层,夹层用白细布做成,可装东西,亦可作为钱包。胸兜一般用汉族织的黑细布做成,上半截的两端各固定有一根带子,用来套在脖子上;下半截的两端上下各固定一根带子,目的是将其固定在胸部。带子习惯系在右侧,胸兜长度以遮住肚脐为准,穿时可用腰带固定。基诺族姑娘喜欢在胸兜上镶银泡,镶多少则要视家庭富裕情况而定。基诺族妇女下身穿长过膝的筒裙。筒裙下半截用汉族织的黑布做成,腰部是白色砍刀布,下摆的边用红布做成。整条裙子实际上就是用两种布拼缀而成的一块整布,穿时两头在前交叉。成年妇女的筒裙分两层,外边的一层较里边一层短,里边一层的正后方缀有一块细布,可以经常拆洗。20 世纪 50 年代前,基诺族妇女均穿筒裙,在小腿上裹上黑色的包脚布。包脚布有做成筒状套上的和做成布块围扎的两种。基诺族妇女头上均戴有一顶用带彩条花纹的白色砍刀布制成的三角形帽子,帽子用砍刀布对折缝起一边制成。帽檐朝外翻卷,以布边上的黑条纹为限。帽披不长,仅至脖子处。基诺族称这种三角帽为“乌妞”。

基诺族儿童的服饰与大人基本相似,小女孩一般在腰间扎一块布做围裙,婴儿的帽子很独特,类似于汉族的黑色小瓜皮帽,上面缀有姜、贝壳、狗骨头,有的还缀有一小块铁器。基诺族宗教人士也有专门的衣服,即在主持祭祀活动时穿的“法衣”。

1.3.1.3 基诺族装饰

1.耳环

基诺族的耳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每一个基诺人都以戴耳环为美,不仅女人戴,男人也戴。基诺族儿童均要穿耳孔,耳孔越大表示这个人越勤劳、勇敢;反之,耳孔小则被认为懒惰、懦弱。待耳孔逐渐变大后,他们会戴上一对木雕或竹雕的耳环,还可将鲜花、香草插在耳孔里,以显美貌。

2.筒帕

筒帕是基诺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们随身携带的物品。筒帕的制作很精细,男子的筒帕较大,有 9 个图案花;女人的筒帕只有 7 个图案花。

3.漆牙

“齿黑唇红”是基诺族心目中美的象征。基诺族成年时,父母除了要将成年的服装、劳动的工具送给他们外,还要送给他们一个装有烟盒、槟榔盒等物品的筒帕,意味着他们可以漆齿染唇了。在基诺族中,最常见的漆牙染唇方式是嚼槟榔。长期嚼槟榔,牙齿就会变黑,嘴唇就会变红。基诺族还把“黄牛角刺树”砍成小块后烧制成黑漆似的浆水用来漆牙。以前,基诺人每 2~3 天就要染一次牙,而且吃过肉后一定要染牙。染牙可留下满口香味,也能防止龋齿。

4.发式

在清道光年以前,基诺族时兴留三撮头发,据史书记载:“三撮毛……发留左、中、右三撮,以武侯曾至地,中为武侯留,左为阿爹留,右为阿嫫留;又有谓左为爹嫫留,右为本命留者。”

1.3.2 民族食俗

基诺族是稻作民族,在过去除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外,采集与狩猎是他们重要的食物来源。基诺族的食俗与主要食粮相适应,既保持了传统的民族特色,又体现了地处山区的特征。

1.3.2.1 主食和辅食

基诺族主食以米饭为主,分糯米饭和饭米饭两种。习惯上,一日三餐均为饭食,间或有薯类食品和玉米等杂粮。米饭的做法通常是将米淘洗后倒进木甑子蒸熟,玉米、芋头、红薯、马铃薯、老南瓜也常放入甑子蒸食。基诺族以前常外出打猎或在山上守护庄稼,所以竹筒饭是最简单而又具有特色的一种做饭方式。其他的食物还有妇女采集的野菜、野果和菌类以及自产的瓜果蔬菜。

1.3.2.2 肉食和其他

基诺族的肉食以牛、猪、鸡为主,在过去男子猎获的动物也是肉食的主要来源。肉食的烹调方法比较简单,或煮或炒,放入少量的盐和野花椒、野八角等佐料,更多的时候是把肉劈成干巴来吃。基诺族喜辛辣,这跟他们所处的环境和气候有较大的关系,佐料主要有辣椒、姜、蒜、葱、芫荽、香茅草、荆芥、香椿、大薄荷、野八角、野花椒、麻根等。这些佐料可使食物味道更佳,也能帮助消化,还有杀菌解毒的功效。基诺族较为嗜好酸性食物,酸竹笋、酸菜是他们一年四季不可缺少的。尤其是酸笋,他们喜欢将竹笋制成酸笋和笋干以供淡季食用。汤菜主要有白参汤、苦子果汤、酸笋汤、鸡 汤、南瓜尖汤。由于基诺族居住在原始森林密布的山区,各种昆虫较多,所以昆虫也是他们餐桌上的佳肴。

1.3.2.3 食品风味和偏好

1.风味

基诺族的饮食以舂为主,还有烧、煮、烤、腌等。基诺族的佐料盐分干、湿两类,有咸、辣、麻、酸、苦等口味。干的佐料盐有野八角盐、干酸腌菜盐、干酸笋盐,湿的佐料盐有戈里罗果酱、甜笋酱、肉酱。较为特色的菜肴有苦子果汤以及各种酸腌菜。

2.偏好

基诺族的饮料主要有酒和茶。基诺族人民有饮酒不用菜的习惯,逢年过节、亲朋好友相聚,以及各种宴席中,酒是必不可少的。在基诺族眼中,酒还是人们表示礼节、遵守信义、联络感情不可缺少的物品,甚至是调解争端和盟誓的重要物品。基诺族酿酒的历史有五六百年,酿酒原料主要是玉米和稻米。茶也是基诺族必不可少的饮料。基诺山是驰名中外的普洱茶六大茶山之一,这里种茶、饮茶历史悠久。基诺族自制的茶别具风味,凡上山劳动或外出打猎,他们都会把茶水装进水葫芦中随身携带。茶于他们而言,既可止渴又可泡饭吃。此外,嚼槟榔也是基诺族的一种习惯。基诺族老人至今仍保有此嗜好,他们嚼的槟榔不是槟榔树上结的槟榔果,而是自己制作的“槟榔包”,是用胖关叶、石灰、栗树叶尖、草烟、树皮制成的。

1.3.2.4 炊具、餐具及饮食禁忌

1.炊具、餐具

基诺族早期的炊具和餐具几乎是就地取材,有竹饭筒、竹水筒、竹茶叶筒、竹饭盒、竹碗、竹筷、竹盐筒、竹甑子,等等。

2.饮食禁忌

在家庭中,基诺族男女可以同桌。一般来说,家长的位置是固定的,饭菜上桌后,按规矩,要待家长动筷后其他人方可开吃,如菜中有鸡,鸡头要对着桌上最年长的人。节日中或上新房时,席位摆放,也有讲究。上新房时,首席安置在新房主人的卧室门口。过节时,首席则安置在家长的卧室门口。

1.3.3 民族建筑

基诺族的建筑主要体现在居住方式上。基诺族的居住方式经历了洞穴、窝棚、干栏式竹楼、土木结构房屋几种类型。

窝棚。基诺族搭在山地里作休息和守护庄稼用的窝棚,称“咚木”。这种窝棚外观像3 根高柱的竹楼,不过非常简单、窄小,屋顶盖的草排由此山地的使用年限决定,如果是只种一年就轮歇的地,就用百叶盖顶;如果要种 3 年左右的地,就用茅草扎的草排盖顶。

竹楼。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基诺族保留下来的竹楼不外乎两种:一种是 6 根高柱支撑的竹楼,他们称为“卓莫”。这种竹楼由 6 根直通屋顶的高柱和几十根质地坚硬的原木搭成,楼板和墙壁用的是一木片或竹篱,屋顶为双斜面,用茅草扎的草排覆盖。竹楼分上、下两层,楼板离地一人多高。楼下不围竹篱笆,也没有栅栏,供饲养家禽、堆放木柴及杂物用,还有舂谷用的脚碓。竹楼多呈长方形,在两端各开一门,门外各有一阳台。靠大门的一边支有可供两人并排上下的楼梯。楼房的正中设有一长方形的大火塘,火塘的上方挂有竹笆,可烘烤粮食、茶叶等。火塘中间还有一道竹篱笆将楼分为内、外两部分,外间为靠大门的一方。兽神柱边上的一间房,设有兽台,是基诺族祭祀兽神的地方。对面的一间客房,有寨神柱隔开。内间是基诺人家的住所。20 世纪 50 年代前的父系大家庭时期,内室的中间是一个大火塘,两边隔成一间间的小屋,供小家庭居住。一般来说,家长特定的住室是房子下方靠小门的第一间,也就是从黄牛柱旁分隔开的一间。对面是长子、长媳的房间,紧接着是次子、次媳的房间,依次下去。未婚子女的房间紧挨着父母的房间。随着大家庭的解体,小家庭的出现,基诺族的住房更多的是 3 根高柱的“卓究”,其结构与 6 根高柱的竹楼大致一样,不同的是这种竹楼仅有 3 根贯穿屋顶的高柱。在基诺人的习惯中,为防火考虑,竹楼一般不设粮仓。新盖的竹楼,屋脊两头要装饰茅草扎的“耳环花”,象征着父母的灵魂。为显示狩猎的成果和回应传说,竹楼屋檐下的草排上,往往插有各种鸟的羽毛并挂着鼠类的尾巴。

基诺族过去的竹楼,全由竹子做成。随着生产的发展,基诺族渐渐改用木头来做梁和柱子,后来楼板和墙壁也都改为木板,茅草顶改成了瓦片,原来的竹楼被瓦顶木楼所取代,但人们仍习惯称它为“竹楼”。

此外,基诺族还有一种传统居住的房屋,叫“穿兜平草房”。这种房屋外观与有 3 根高柱的竹楼相似,但仅有一层,四周用竹笆或木板围栏,也有用土坯围成的,门开在房屋的正中,无窗,光线较暗。屋里一般用竹篱笆隔成 3 间,中间一间对着大门,设有火塘。两边各有一间房,一间为父母住,一间为子女住。人口少的人家也有不隔出房间的,进门右边是火塘,左边是卧室。这种建筑现在已发展为砖石结构的瓦房了。

1.3.4 语言文字

基诺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基诺族在日常生活中一般使用基诺语,在社会活动中大多使用汉语。由于社会和地理原因,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基诺族与傣族、汉族交往频繁,并在不同程度上吸收了傣语和汉语词汇。特别是毗邻傣族聚居区的基诺族还兼用傣语。所以,现在基诺族在使用其基诺语的同时,一般兼用汉语、汉文。

1.3.4.1 语言

基诺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分为基诺、补远两个方言区。两个方言区的词汇差异比较明显,语音、语法也存在分歧。所以,两个方言区的人通话有一定的困难。基诺语言主要指聚居于西双版纳景洪市基诺山区的基诺族所使用的语言,这里是基诺族的主要聚居地,所以我们把这里的人使用的语言称为基诺语。

1.语音

基诺语有 35 个单辅音、7 个腭化辅音和 6 个复辅音。除单辅音中的两个音不作声母外,其余均可作声母,因此,基诺语共有 46 个声母。基诺语有单元音韵母 16 个,包括 1个儿化元音韵母和 3 个鼻化元音韵母;有 8 个复元音韵母,带鼻音韵尾的韵母有 5 个,共有 29 个韵母。基诺语调有区别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的作用,声调的数目在不同的方言、土语中,有 6 个、7 个、8 个不等的情况,其特征是声调中喉头和声带紧缩与松弛相对立,高升调主要出现在汉语和傣语的借词中,在民族固有词中大多用来区别语法意义。基诺语音节结构形式共有 10 种,其中由一个或两个音素构成的音节各有 2 种,由 3 个或 4 个音素构成的音节各有 3 种。

2.词汇

基诺语词汇丰富,从各方面反映着基诺族的社会生活,其特点是表现具体概念的词语多,反映抽象概念的词语少。同时,直观、具体使基诺语的词在某些方面表现得十分细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量抽象的词语被借入,从而使基诺族的词语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基诺语的词义与其他民族的语言一样,有多义词、同义词、反义词、同音词。基诺语的构词方法有五种,包括形态构词法、合成构词法、辞格构词法、语音构词法、综合构词法。基诺语的词汇可分为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两类。基本词汇由表达人的肢体名称、亲属称谓、自然界的事物名称、劳动生活用品名称的名词,表达基本行为的动词,表示事物性质的形容词,以及数词、代词、副词等构成;一般词汇是基本词汇以外的新词语及俗语,新词语大多是反映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方面的词语。根据词义的语法特点,基诺语的词语可以分为实词和虚词,实词有名词、数词、量词、代词、动词、形容词、副词七类,虚词有助词、连词、感叹词三类。

3.方言

除基诺语言外,分布于景洪市勐旺乡补远一带的 3000 余各基诺人也有自己的方言。这种方言又称“土话”,它跟基诺方言存在较大差异,被人们称为“补远方言”,在此不再作详细介绍。

1.3.4.2 文字

基诺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也就没有自己成文的历史,其历史文化全靠本民族的语言世代相传。对于日常生活中所必需的记事要求,他们自创了一种“刻木记事”的办法,即用一些统一的符号刻在竹片或木板上记事,因而每个基诺族家庭都备有这样的竹片和木板。

1.3.5 民族风俗

1.3.5.1 传统节日

1.“特懋克”节

“特懋克”节是基诺族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特懋克”就是过年的意思,基诺人亦叫其“打铁节”。关于“特懋克”节的时间,原先各村寨不统一,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于 1988 年 1 月 28 日决定把“特懋克”节的时间定为每年的 2 月 6 日至 8 日。

2.新米节(“好希早”)

新米节是基诺族在每年公历 9 月间举行的一个传统节日,基诺语称“好希早”,即吃新米的意思。基诺人民过新米节的日子是不固定的,节日期间他们也不会特意穿漂亮的衣服,没有头人主持仪式,也不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只是不约而同一家一户地单独过节。

3.叫谷魂节(“国老库”)

在基诺族人民中,流传着谷子(稻谷)能飞的故事:很久以前,由于基诺族人民埋怨谷子太多,导致谷子飞走了,后经神仙指点,他们摆下祭品到地里叫谷魂,谷子才又回到仓库。因此,每当丰收的时候,基诺人就叫谷魂,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个独特的节日。叫谷魂节的时间固定在每年 10 月收获完毕之时,由一家一户单独选择日期过节,主要表达基诺人民喜庆丰收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上新房”节

“上新房”是基诺族众多习俗中最重要也是最普遍的习俗之一,它的显著标志就是举行“打黄牛”祭祖仪式。“上新房”的时间是在每年谷子收完,“叫谷魂”仪式举行之后。举行“上新房”仪式的时间则由各家自定。“上新房”是基诺族共有的习俗,但因支系不同,“上新房”的情况也各有不同,具体过程也有所不同。

1.3.5.2 传统婚俗

基诺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婚前恋爱自由。基诺族的青年男女举行“成年礼”之后,即取得了谈恋爱的资格,他们恋爱和结婚通常会经历“巴漂”“巴宝”“巴里”三个阶段。青年男女在劳动中对歌,以树叶为信约定相会的时间和地点;待两人情投意合后,即可同居;婚礼一般是在生了第一个孩子后才举行。举行婚礼时,长老必须亲临,同时舅父在婚事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新娘婚后五日归家,几天后才返回男方家长住。随着《婚姻法》的实施,既符合法律规范又具有民族特点的基诺族婚俗正在形成。

1.3.6 民族艺术

1.音乐

基诺族的民间音乐也相当丰富。民歌有叙事歌、山歌、贺新房歌、哄娃娃歌、儿歌等;乐器主要有口弦、“毕吐鲁”——二洞箫和二胡、“七柯”(由七个竹筒组成,有七个音阶)、“塞吐”(大鼓)、铓和钹等。民族乐器有司吐(即吊着的大鼓,属打击乐器),旗科、布姑(打击乐器,由七个音调的竹筒组成,又称七音竹筒),别处噜(即边棱音横隔内气沟竖吹竹管乐器),别拖(用泡竹或甜竹制作的一种吹管乐器),哟遮(意为一种传来的好乐器,竖吹,立、坐、卧、行皆可吹奏,演奏方法同洞箫),憋别(簧震竖吹竹管乐器),憋别搓列列(基诺民间流传的一种簧震套管竹乐器),师别(又称提别,边棱音横吹竹管乐器)。

2.舞蹈

基诺族人民喜爱歌舞,从小学习传统曲调,成年即兴填词、对歌。基诺族不论男女老少都会唱自己的歌。根据歌曲的名称,结合演唱的场合、形式或作用,可以把基诺族民歌分为三大类:一是习俗类,如贺新房歌、哭调、婚嫁歌、节日歌;二是宗教类,如白腊泡调、莫丕调、劳动生产仪式歌;三是娱乐玩耍类,如情歌、哄娃娃歌、儿歌、狩猎歌、迎客歌、教育讽刺歌、号子、舞蹈歌、小调、新编民歌。舞蹈方面,根据舞蹈的表演场合和功能作用可分为习俗性舞蹈和娱乐性舞蹈两大类。习俗性舞蹈包括大鼓舞、刹锅克(贺新房舞)、丧葬舞、祭祖舞,娱乐性舞蹈包括儿童舞蹈(佐交交麦)、姑娘舞(竹骨能)、跳笙等。

1.3.7 民族文学

基诺族的口头文学相当丰富,其不仅忠实地记录了古代社会的演变以及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过程,而且展现了丰富的想象力和多彩的生活。基诺族的口头民间文学大致有史诗、生产歌、生活歌、情歌、儿歌、谜语、谚语、民间故事等。歌谣主要是风俗歌,如《时节歌》《团结年歌》《送魂歌》《儿歌》《结婚歌》。

(1)民间故事。基诺族的民间故事有神话故事、幻想故事、生活故事、动物故事、爱情故事、风俗传说、传奇故事、机智人物故事等。如神话故事《阿嫫腰北造天地》《庆“抛猜”的来历》《同氏族人》;爱情故事《巴别——嫁姑娘寨》《两个小伙子》《织布姑娘白薇》《选新娘》《心急吃不下烫稀饭》;风俗传说《老猎手智斗特缺》《特缺的压木》《十六岁的姑娘》《你为什么不打着火把来》《孕妇不吃芭蕉花的来历》《舅舅阿德》《巴亚——掌权寨》《火烧寨的来历》《宝刀和竹笛》《基诺族服饰的传说》《稻种的来历》《人吃饭、牛吃草的由来》《扫基与召片领》等;反映动物和机智人物的《玉波壳和野猪》《小鼠战胜大象》《青蛙和猴子》《青蛙断案》《豹子下仔》《富人喝马尿》《山官吃猫屎》《阿推被擒》《山官捉竹鼠》《棍打山官婆》《砸烂铁锅》《财主背盐巴》等。

(2)谜语和谚语。这也是基诺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蕴含着生产生活的哲理,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到现在仍然广为流传。如猜“风”的谜语为“老奶奶,起得早,背着棉花满山跑”。此外,还有“葫芦爬的是同一架,基诺、汉人是一家”“吃饭先敬老人,祭神先祭祖先”“独臂难举石,人多可搬山;柴少火不旺,人少事不成”“弓是弯的,理是直的”等谚语。

(3)神话传说。基诺族的文化艺术多姿多彩,民间流传着丰富的神话传说、故事和诗歌。在神话传说中,流传较广的是《玛黑玛妞》《阿嫫杳孛》等。前者叙说的是基诺族的创世纪、洪水故事和兄妹结婚;后者叙说的是阿嫫杳孛造天地后,撒茶籽在基诺山,使基诺族以种茶谋生。民间故事有反映纯洁爱情的《两个小伙子》,有反映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宝刀和竹笛》《猴子和人》《大姐和四妹》等。此外,基诺族的诗歌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两种,反映的内容广泛,格调含蓄而真切,生活气息浓郁。

1.3.8 民族体育

基诺族的传统体育是基诺人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所创造的,其随着基诺族的生产和生活的变化而发展起来。因此,基诺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渗透着民族的生活习俗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基诺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有射弩、打鸡毛球、打陀螺、顶竹竿、扭竹竿、爬竹竿、跳竹竿、拔藤条、踩高跷、攀云梯、竹枪射击、竹篾弹弓等。 6nsIK6CeGdiMDUhKOwol6JOTtUtQFzhblqHc1c8nPPkBbYHnVOtucmTbCxeZ8yx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