苤菜又称宽叶韭或大叶韭,也有人称它为葱韭,云南省内俗称苤菜,属于百合科葱属蔬菜,其原产地在中国西南部云、贵、川、藏等地和中印、中缅交界处。野生苤菜生长于海拔 1500~4000 米的山坡林下、溪边或草甸,分布于云南、四川、西藏南部和东南部等地;斯里兰卡、不丹和印度亦有。
苤菜为多年生草本,高 20~60 厘米;根肉质,粗壮,着生于盘状的短缩茎上,呈肉质状直径可达 0.5 厘米以上,长 8~25 厘米,肉质根上附有须根。茎为鳞茎,圆柱形,直径 4~7 毫米,高 4~8 厘米,外皮膜质,不破裂。叶为线状披针形,长 30~60 厘米,宽 5~28 毫米,扁平,先端渐尖,下部扩大成膜质鞘,全缘,绿色,中脉明显,在背面隆起。花葶略呈三棱形,绿色;总苞膜质,2 裂,早落;伞形花序近球形,花多而密集;花梗纤细近等长,长 8~20 毫米;花白色,星芒状展开,花被片 6,披针形至线形,长 4.5~7.5 毫米,宽 1.0~1.2 毫米,先端渐尖或不等 2 裂;花丝单一与花被片等长或稍短,在基部合生并与花被片贴生;子房倒卵状球形,基部收狭,外壁光滑,每室具 1 胚珠。花果期 8—9 月,果实种子极少完全发育,后期黄化脱落。
苤菜喜冷凉、忌高温多湿,生育适温 15~20℃。云南省内均有苤菜种植,既可食用,亦可入药,在云南省主要作为食用蔬菜栽培种植,海拔 1000 米以上区域种植居多。苤菜的叶、花茎、根均可食用,云南省内主要以食用苤菜根为主,特别是彝族、哈尼族、拉祜族等少数民族地区,苤菜根是必不可少的配料,在云南省广大农村,腌制苤菜根亦深受喜爱。
择前茬未种过葱蒜类蔬菜、排灌方便、疏松肥沃的壤土或砂质壤土种植。
苤菜种子无法正常发育结果,无法进行有性繁殖,但其分蘗能力颇强,常用分株的方式繁殖种苗。可用收获时之小株作为种苗或收获时将韭白及根部切取出售供食,植株基盘留下发芽育成种苗。
整地时每亩地面先均匀撒有机肥 2000 千克,复合肥 60~80 千克做基肥,深翻耕细,开墒作畦,畦宽 1.2 米,平整畦面备用。
(1)定植时间。水浇地 1—3 月,旱地 4—6 月定植为宜。
(2)定植方法。①种苗处理:分株时每株留 2~3 芽、5~7 条须根,并进行修剪留假茎 3~4 厘米、留根 4~6 厘米(剪去 2 年以上的老根)。定植前用赤霉素 40~60毫克/升或 4 号生根粉 400~600 毫克/升液浸种根,可促进多发新根和增加肉质根的产量。②穴栽:行距 40 厘米,株距 15~20 厘米。每穴栽 2~3 株,注意栽平、栽直,栽后于种根面上覆土 3 厘米左右,然后浇水,以利成活,每亩用种根量 130~160 千克。每丛定植苗数可增加,可以增进分蘗数,提前收获。③条栽:行距以每隔 40 厘米,掘一浅沟,沟深 15 厘米,将种苗放置沟上,每隔 4~5 厘米栽 1 株,覆土浇水。
苤菜性喜湿润,土壤不能过干。浇水时以土壤浇湿即可,保持土壤湿润,与施肥相互适量配合,可使植株生长迅速、增加产量,叶片翠绿,提高嫩感,品质优异。
定植覆土后每亩可用扑草净 100 克对水 60 千克进行土壤喷施,出苗后结合中耕施肥及时清除田间杂草。
苤菜培土的主要目的是软化假茎生产韭白,未经培土的假茎长 13~16 厘米,带绿色,食用品质差。培土从 8 月中下旬开始进行,培土前每亩追施有机肥 1500~2000 千克和尿素 15~20 千克,并喷 1 次粉锈宁防病。培土至叶鞘杈口下约 2 厘米即可,等叶鞘长出上面 5 厘米后,不施肥再培土 1 次,过 7~10 天即可收获韭白。培土时不要将粪淋到叶片上,避免折伤叶片,以免叶片腐烂影响韭白产量和质量。
为了促进苤菜植株分蘗、株高增长、茎径粗大、抽薹量多、花茎粗长等,定植后结合中耕,必须进行多次追肥。小苗时每次每亩追施尿素 10 千克,株高 30 厘米以后每次施复合肥 20~30 千克,生长旺盛时追肥间隔期宜短,其余时间可稍长,具体看长势和生产目的而定。
注意根蛆、蓟马、枯萎病和软腐病等,可采用 50%敌百虫乳油 800 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 2500~3000 倍液、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 3000 倍液、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剂 10~20 毫升/亩对水 60 千克、75%敌磺钠(敌克松)可溶性粉剂 800 倍液、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 3500 倍液、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 400~600 倍液等进行灌根或喷施防治。
采收时间根据种植目的、种植时间、用途而定。食用根时,一般 11—12 月开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