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3.2 苤菜

3.2.1 基本概述

苤菜又称宽叶韭或大叶韭,也有人称它为葱韭,云南省内俗称苤菜,属于百合科葱属蔬菜,其原产地在中国西南部云、贵、川、藏等地和中印、中缅交界处。野生苤菜生长于海拔 1500 ~ 4000 米的山坡林下、溪边或草甸,分布于云南、四川、西藏南部和东南部等地;斯里兰卡、不丹和印度亦有。

苤菜为多年生草本,高 20 ~ 60 厘米;根肉质,粗壮,着生于盘状的短缩茎上,呈肉质状直径可达 0.5 厘米以上,长 8 ~ 25 厘米,肉质根上附有须根。茎为鳞茎,圆柱形,直径 4 ~ 7 毫米,高 4 ~ 8 厘米,外皮膜质,不破裂。叶为线状披针形,长 30 ~ 60 厘米,宽 5 ~ 28 毫米,扁平,先端渐尖,下部扩大成膜质鞘,全缘,绿色,中脉明显,在背面隆起。花葶略呈三棱形,绿色;总苞膜质,2 裂,早落;伞形花序近球形,花多而密集;花梗纤细近等长,长 8 ~ 20 毫米;花白色,星芒状展开,花被片 6,披针形至线形,长 4.5 ~ 7.5 毫米,宽 1.0 ~ 1.2 毫米,先端渐尖或不等 2 裂;花丝单一与花被片等长或稍短,在基部合生并与花被片贴生;子房倒卵状球形,基部收狭,外壁光滑,每室具 1 胚珠。花果期 8—9 月,果实种子极少完全发育,后期黄化脱落。

苤菜喜冷凉、忌高温多湿,生育适温 15 ~ 20℃。云南省内均有苤菜种植,既可食用,亦可入药,在云南省主要作为食用蔬菜栽培种植,海拔 1000 米以上区域种植居多。苤菜的叶、花茎、根均可食用,云南省内主要以食用苤菜根为主,特别是彝族、哈尼族、拉祜族等少数民族地区,苤菜根是必不可少的配料,在云南省广大农村,腌制苤菜根也深受喜爱。

3.2.2 高效生产栽培关键技术

3.2.2.1 地块选择

择前茬未种过葱蒜类蔬菜、排灌方便、疏松肥沃的壤土或砂质壤土种植。

3.2.2.2 种苗繁育

苤菜种子无法正常发育结果,无法进行有性繁殖,但其分蘗能力颇强,常用分株的方式繁殖种苗。可用收获时之小株作为种苗或收获时将韭白及根部切取出售供食,植株基盘留下发芽育成种苗。

3.2.2.3 备耕

1.整地

整地时每亩地面先均匀撒有机肥 2000 千克,复合肥 60 ~ 80 千克做基肥,深翻耕细,开墒作畦,畦宽 1.2 米,平整畦面备用。

2.定植

(1)定植时间。水浇地 1—3 月,旱地 4—6 月定植为宜。

(2)定植方法。①种苗处理:分株时每株留 2 ~ 3 芽、5 ~ 7 条须根,并进行修剪留假茎 3 ~ 4 厘米、留根 4 ~ 6 厘米(剪去 2 年以上的老根)。定植前用赤霉素 40 ~ 60毫克/升或 4 号生根粉 400 ~ 600 毫克/升液浸种根,可促进多发新根和增加肉质根的产量。②穴栽:行距 40 厘米,株距 15 ~ 20 厘米。每穴栽 2 ~ 3 株,注意栽平、栽直,栽后于种根面上覆土 3 厘米左右,然后浇水,以利成活,每亩用种根量 130 ~ 160 千克。每丛定植苗数可增加,可以增进分蘗数,提前收获。③条栽:行距以每隔 40 厘米,掘一浅沟,沟深 15 厘米,将种苗放置沟上,每隔 4 ~ 5 厘米栽 1 株,覆土浇水。

3.2.2.4 田间管理

1.合理浇水

苤菜性喜湿润,土壤不能过干。浇水时以土壤浇湿即可,保持土壤湿润,与施肥相互适量配合,可使植株生长迅速、增加产量,叶片翠绿,提高嫩感,品质优异。

2.中耕除草

定植覆土后每亩可用扑草净 100 克对水 60 千克进行土壤喷施,出苗后结合中耕施肥及时清除田间杂草。

3.培土

苤菜培土的主要目的是软化假茎生产韭白,未经培土的假茎长 13 ~ 16 厘米,带绿色,食用品质差。培土从 8 月中下旬开始进行,培土前每亩追施有机肥 1500 ~ 2000 千克和尿素 15 ~ 20 千克,并喷 1 次粉锈宁防病。培土至叶鞘叉口下约 2 厘米即可,等叶鞘长出上面 5 厘米后,不施肥再培土 1 次,过 7 ~ 10 天即可收获韭白。培土时不要将粪淋到叶片上,避免折伤叶片,以免叶片腐烂影响韭白产量和质量。

4.科学施肥

为了促进苤菜植株分蘗、株高增长、茎径粗大、抽苔量多、花茎粗长等,定植后结合中耕,必须进行多次追肥。小苗时每次每亩追施尿素 10 千克,株高 30 厘米以后每次施复合肥 20 ~ 30 千克,生长旺盛时追肥间隔期宜短,其余时间可稍长,具体看长势和生产目的而定。

3.2.2.5 病虫害防治

注意根蛆、蓟马、枯萎病和软腐病等,可采用 50%敌百虫乳油 800 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 2500 ~ 3000 倍液、5%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 3000 倍液、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剂 10 ~ 20 毫升/亩对水 60 千克、75%敌磺钠(敌克松)可溶性粉剂 800 倍液、72%农用链霉素可湿性粉剂 3500 倍液、3%中生菌素可湿性粉剂 400 ~ 600 倍液等进行灌根或喷施防治。

3.2.2.6 采收

采收时间根据种植目的、种植时间、用途而定。食用根时,一般 11—12 月开挖。 HW99C6UPzoGyl6RoRTmy+MCYcZrlEpBoERnFNx/4rT/DrmRluWaNeWjYezt7RE6X



3.3 小米辣

3.3.1 基本概述

小米辣又被叫作小米椒、米辣,是云南本地辣椒常规种雀辣、老鼠屎辣、黄米辣的统称,是集观赏、药用保健、鲜食、加工于一体的多用途辣椒品种。小米辣,味极辣,是半驯化小果型辣椒品种,属于 1 年生或多年生灌木状辣椒。植株生长可高达 2 米,株形多见开展形;花果主要集中生长于侧枝,花为绿白色,果实为圆锥形或纺锤形,常带有宿萼及果柄,果长 0.5 ~ 8.5 厘米,单果重 1 ~ 9 克,果实有光泽,果面有不同程度的皱缩。小米辣的花向上生长,一个节位上有 2 朵或以上,花呈喇叭状或筒状,花瓣为白色或绿色,向外张开;花萼的顶端呈齿形,与中国辣椒不同的是它的底部没有变粗的地方;花药为蓝色或紫色,偶尔见黄色。小米辣与其他人工栽培的辣椒品种相比,生育期更长,果实成熟的速度比较慢。青熟果色有乳黄色、黄白色、黄绿色甚至紫色,并随着成熟度的增加,逐渐变为红色的老熟果。有的小米辣品种在成熟转色过程中会经历橘红色的中间时期。20世纪 70 年代,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州的原始森林发现了野生型的小米辣,因此,云南被普遍认为是小米辣的起源地之一。目前,生产上普遍使用的小米辣指的一般是云南小米辣类型的灌木辣椒。这种小米辣外形独特,辣味浓郁,营养物质含量丰富,一般作为调味料、蘸水使用,也可加工制成泡椒、剁椒等,经济效益可观。云南小米辣产品不但畅销云、贵、川等西南地区,而且远销海外,深受各界食客青睐,已成为促进边疆地区广大农民增收的经济作物之一。

3.3.2 品种与分布

小米辣品种丰富,在云南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分布在云南省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高海拔地区也有少量分布,从海拔低至 80 米的湿热河谷地区到 2000 米以上的高寒山区均有发现。随着海拔和气温的变化,小米辣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海拔低、气温高的地区果形小,果肉薄,辣味浓;随着海拔的逐渐升高,气温降低,果形逐渐增大,果肉增厚,辣味逐渐减少。云南省种植的小米辣主要分布在建水县、文山州、红河州、西双版纳州等地区。

早年,小米辣因果小、肉薄、产量低、采收费工而没有成为栽培辣椒被人们大面积栽培。后来,其独特的口味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并逐渐获得人们的垂青,耐瘠、耐旱、坐果率高、口感优良的小米辣新品种被培育出来,深受广大农民和消费者的欢迎。目前,小米辣主栽的品种有“米辣 10 号”“米辣冠军”和“玲珑”系列小米辣等品种以及云南本地小米辣农户自留种,这些品种本质上大多是提纯复壮的常规种,其抗性和产量比自留种虽有所提高,但仍然无法满足云南小米辣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近 20 年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作物研究所辣椒育种课题组,致力于选育适合云南辣椒产业发展的辣椒优良新品种,育出了辣椒新品种——优良的小米辣类型杂交种“晶翠”。“晶翠”株高 70 厘米,分枝性强;坐果率高,果长 7 厘米×宽 2 厘米,单果重 9克,果面微皱,果色为黄绿色,光泽度及硬度好,味极辣。“晶翠”外观晶莹剔透,泡制品质极佳,口感香、脆、辣,长期泡制后皮肉不分离;对病毒病、疫病、炭疽病的抗性强,早熟提早近 1 个月,亩产可达 3000 千克,综合经济性状优良,适于中国大部分辣椒主产区栽培。

3.3.3 高效生产栽培关键技术

3.3.3.1 播种育苗

培育壮苗是辣椒获得高产稳产的基础和前提,有条件的地区建议采用温室大棚+苗床+育苗穴盘的模式育苗,小面积育苗时也可采用小拱棚+空心砖+育苗穴盘方式育苗。

1.种子处理技术要点

若使用生产商的袋装种子,可以不用处理,直接播种;若是用其他种子,则要经过处理以后才能播种。一般采用温汤浸种的方法,即取出种子进行清洗之后,把种子放到55 ~ 60℃的水中搅拌 15 分钟,等水冷却到 25℃左右,保持恒温再浸泡 7 小时左右即完成浸种。当种子充分吸水膨胀时装入纱布中,放入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41%氯霉·乙蒜素(克病灵)乳油对水混合液中浸泡 1 小时,可起到杀灭病原真菌的作用;再用 10%磷酸三钠溶液泡 1 小时,可起到钝化病毒的作用;然后用清水漂洗 3 ~ 5 次即完成种子的消毒处理。将消毒处理过的种子放在 25 ~ 30℃的环境中催芽,当 70%的种子露白时即可播种。

2.穴盘育苗技术要点

采用穴盘育苗需将育苗穴盘放置在苗床或空心砖上(离地 50 厘米以上即可),这样不仅可以有效防止土传病害以及部分虫害,还可以大量减少移栽时对根系的损伤,带基质(土)移栽可减少缓苗时间,提高椒苗的成活率和椒苗根系的生长能力。采用穴盘育苗时,种植户可根据播种需求选择相应规格的穴盘,市场上常见的有 50 穴、72 穴和 128 穴的育苗穴盘。苗盘穴数越多,基质使用量越小,但相应的苗龄也越小。在装好基质以后,每穴播种 1 粒种子,播种深度在 1 厘米左右,视穴盘规格而定。播种完成后用基质覆盖,并盖上遮阴网和地膜。当椒苗长大到有 5 ~ 7 片真叶的时候就可以移栽了。

3.苗床育苗技术要点

(1)苗床土选择。苗床应选择背风向阳,土壤肥沃,排灌水方便,前茬没有种植过茄科作物的地块。每亩辣椒苗用苗床地 10 平方米,以长 7 ~ 8 米、宽l.2 米为宜。

(2)苗床整地。整地要求做到细、平、实。苗床制作应高出地面 20 厘米,呈高墒,墒与墒之间留 40 厘米的空道以利于农事操作。整细整平的苗床要用敌磺钠(敌克松)进行土消毒。

(3)播种。播种量要控制,不能过高,以稀播育壮苗。播种前先浇透浇足苗床水,然后以合适的密度把种子均匀撒在苗床上。播种后,种子用细土盖严,以看不见种子为宜。同时,覆盖农膜或遮阴网,并用拱棚盖膜。拱棚高 50 厘米,四周用泥土封严,以保持苗床温度和湿度,促进出苗。这样不仅能杀菌,减少辣椒苗的病害,也能打破种子休眠的现象,从而提高种子的发芽率。

4.苗期管理

在出苗以后,如果遇晴天,中午则要打开拱棚两端的侧膜通风,避免棚内温度过高,夜间再盖上。如遇连续阴天,可视棚内温度间隔 2 ~ 3 天通风 1 次,温度不高则不必打开。当大部分(约 70%)辣椒种子出芽时揭掉农膜或遮阴网,保持适宜的土壤湿度。当幼苗形成 2 片真叶时,除去杂草,选晴天的上午或傍晚泼少量肥水。当椒苗有 5 片真叶时,可用磷酸二氢钾和水溶肥追肥。要把握稀播育壮苗的原则,间苗结合除草,以 1 株/10 平方厘米为宜。移栽前可用 70%甲基托布津 1000 倍液喷雾,以防苗期的猝倒病、立枯病、疫病等。同时,根据定植的时间,在移栽前的 2 ~ 3 天,适当增加通风时间,减少肥水,进行练苗。

3.3.3.2 栽培季节

云南省的多数地区,春夏栽培宜在 11 月中旬至次年 2 月下旬期间播种育苗,在 3 月中旬至 5 月上中旬定植;西双版纳、元江等热区的秋冬栽培宜在 7 月中旬至 8 月中旬期间播种育苗,在 8 月下旬至 9 月下旬定植。不同地区可参照云南栽培季节并结合当地气候适时播种。

3.3.3.3 整地要求

1.选地

小米辣茬口差,易感病,怕涝,病害集中发生在开花结果期,往往是同一块地、同一植株同时受多种病害侵染。因此,在移栽之前要选好田块,不能选背光、渗水的地,要注意避免连作,同一块地不能连续几茬都种植茄科类的植物,这样就会导致连作障碍,即便管理得再好,病虫害也会严重,导致产量下降。种植小米辣以选择新开垦的中等肥力地块为宜,土壤要求微酸性,水源清洁无污染。若用老耕地,需及早翻耕晒垡,对土壤进行消毒处理。

2.整地

对移栽地块消毒处理后要翻地 10 ~ 15 厘米深,起高墒,地块四周挖好深沟作排水用,以利于下雨天排水,排水沟深应在 60 厘米以上;墒与墒之间短排作沟渠,沟沟相通。为了防止地下害虫咬食辣椒根部,可提前在土里放一些防虫的药物。辣椒生长需要大量养分,所以种植畦上要先施足基肥。

3.底肥

小米辣喜温,适宜生长的温度为 25 ~ 30℃,生育期普遍较一年生辣椒长 1 个月左右,因此营养充足的底肥对小米辣的生长和果实品质至关重要。底肥施用:深翻晒垡后,亩施腐熟农家肥 2000 ~ 3000 千克+复合肥 20 千克+普钙 50 千克+尿素 10 千克,混合施于穴中,再进行移栽。

4.栽培规格

小米辣分枝性强,株形开展度大,要预留足够的植株生长发育空间,保证通风透光。建议采用 1.5 米包沟开墒,每墒种植双行,每穴种植 1 株,行距 70 厘米,株距 50 厘米,亩栽 1600 ~ 2000 株。

5.移栽定植

适期定植,促早发根。拔苗的时候要注意根上应该带土块,以提高成活率。按规格定植。栽种好后盖土,浇足定根水,覆盖黑色地膜,可有效防止水分蒸发、阻止杂草生长、隔绝病虫害、缩短缓苗期,使小苗快速适应新环境并健康成长。

3.3.3.4 田间管理

1.水肥管理

辣椒喜温、喜水、喜肥,但高温易得病,水涝易死秧,肥多易烧根。因此,在辣椒生长期应以基肥为主、追肥为辅。辣椒缓苗后需控制浇水,以抑制主梢旺长,促进花芽分化。初花坐果后适当加大浇水量,植株大量挂果后充分供水,保持 80%左右的土壤持水量。辣椒的肥水管理应结合中耕除草,在辣椒定植成活后 10 ~ 15 天进行第一次中耕除草,以增加土壤的透气性。同时追施清粪水,每亩施辣椒专用肥 3 ~ 5 千克、尿素 3 ~ 5千克作提苗肥,以促进根、茎、叶的生长;第一次中耕 20 天以后,进行第二次中耕除草,同时追施清粪水,加专用肥 5 ~ 8 千克、尿素 2 ~ 4 千克(看苗施肥)作稳苗肥;在初花期进行第三次中耕追肥。辣椒的生育期和采收期都较长,整个生育期需多次追施清粪水和其他肥料。在辣椒结果后期,为防止早衰,可用 0.5%磷酸二氢钾+0.5%尿素进行根外追肥。辣椒的根系分布浅,既不耐旱也不耐涝,因此在雨季应注意田间及时排水,切勿积水,干旱时要早晚浇水。

2.整枝打叶

小米辣的分枝力强,只需保留主茎上的两个健壮分枝,过密枝或下层的弱枝要及时打掉,防止养分消耗过多。

3.保花保果

在开花期、结果期和采收前期,要注意用辣椒专用保花保果肥喷施 1 ~ 2 次,防止落花落果。

3.3.3.5 主要病虫害防治

1.病害

(1)辣椒猝倒病。猝倒病发生在辣椒苗期,因此要防治猝倒病首先就要对苗床进行严格消毒处理;肥料要经过高温发酵,充分腐熟;注意苗床湿度控制,防止湿度过大;可用瑞锰锌与代森锌 1∶2 的混合药 600 ~ 800 倍液喷雾防治。

(2)辣椒疫病。辣椒定植缓苗后,可用 72%代森锰锌·霜脲氰(克露)可湿性粉剂600 ~ 800 倍液,或 64%恶霜锰锌(杀毒矾)可湿性粉剂 500 倍液灌根 1 ~ 2 次;对于发病株可用 1∶1∶200 的波尔多液灌根封闭发病中心,每 7 ~ 10 天施药一次。

(3)辣椒病毒病。蚜虫,选用 50%抗蚜威(辟蚜雾)可湿性粉剂 200 倍液喷雾防治;发病初期用 2%氨基寡糖素水剂 1000 倍液+叶面肥喷雾防治。

(4)辣椒炭疽病。选用 75%百菌清(达科灵)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喷雾或 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轮换喷雾防治,间隔 5 ~ 7 天喷 1 次,连续喷 2 ~ 3 次。

(5)辣椒白粉病。可用 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 200 ~ 300 倍液或 25%乙醚酚悬浮剂800 ~ 1000 倍液防治。

(6)辣椒青枯病。在发病初期用 46%氢氧化铜悬浮剂 600 倍液灌根。

2.虫害

辣椒夜蛾、蚜虫、白粉虱,可选用 5%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30 ~ 60 克/亩)、1.8%阿维菌素乳油稀释成 3000 倍液、50 克/升双丙环虫酯可分散液剂(55 ~ 65 毫升/亩)、10%溴氰虫酰胺可分散油悬浮剂(40 ~ 50 毫升/亩)、14%氯虫·高氯氟微囊悬浮-悬浮剂(10.7 ~ 21.4 毫升/亩)、10%杀螟丹·噻嗪酮(虫虱净)1600 倍液或 2.5%溴氰菊酯(敌杀死)乳油 700 倍液轮换防治;辣椒烟青虫、棉铃虫可在开花前或开花期用 50%辛硫磷乳油或 90%敌百虫可溶粉剂 1000 倍液防治;小地老虎、蝼蛅为害,可用 90%敌百虫可溶粉剂 150 克加水 500 ~ 700 克拌入切碎的鲜菜诱杀,以傍晚施入植株四周为好。以上农药,除稀释好的以外,每亩对水 50 ~ 70 千克喷雾。

3.3.3.6 收获

小米辣采收的时候要抢晴避雨,不能在下雨天和露水未干时采收,以免滋生病菌,影响收成。采收还应注意时间间隔,一般间隔 3 天左右可采收 1 次。门椒应该及时采收,以免影响辣椒植株后续生长。采收时要注意辣椒的成熟度,多数辣椒果实发育饱满达到生理成熟的绿果时采收,即果实黄绿色时为最佳采收期。绿椒要摘果皮有光泽、果实饱满并且不会再长的,小米辣一般以采收绿熟椒为主,若采收不及时易消耗营养成分,不利于小米辣植株继续生长与结果。为了保证果实的新鲜度,一般在早晨和傍晚采收为宜。采收以后,果实要及时放到阴凉通风的地方存放,并且尽快销售。 HW99C6UPzoGyl6RoRTmy+MCYcZrlEpBoERnFNx/4rT/DrmRluWaNeWjYezt7RE6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