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9 甘蔗

2.9.1 基本概述

甘蔗是一种一年生或多年生热带和亚热带草本植物,属C4 作物,是全球最主要的糖料作物。甘蔗可能起源于新几内亚、印度、中国等亚太地区。人类种植利用甘蔗的历史悠久。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印度时发现印度出产一种不用蜜蜂就能产生蜜糖的草。中国关于甘蔗的最早记载来自《诗经》,大量研究表明甘蔗的种植栽培起源于中国,种蔗和制糖是由中国直接或间接向世界各地传播的。印度最早制作砂糖(sarkara),而中国唐代引进印度的制糖术,在此基础上由中国宋代创造发明了白砂糖的制糖术传入印度。甘蔗种植和制糖技术于公元 6 世纪伊朗萨珊王朝国王库思老一世(Khosrau I Anushirvan)将甘蔗引入伊朗种植。8 到 10 世纪甘蔗的种植遍及伊拉克、埃及、西西里、伊比利亚半岛等地。后来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者又把甘蔗带到了美洲。18 世纪,甘蔗栽培开始遍及全世界,广泛分布于北纬 32°至南纬 30°的地区。

巴西、印度、中国、泰国、美国、墨西哥、巴基斯坦、澳大利亚是全球主要甘蔗种植和产糖国。中国糖料甘蔗种植分布在广西、云南、广东等南方地区。2020/21 年榨季,中国甘蔗糖产量 912.8 万吨,占食糖总量 85.6%。云南 2020/21 年榨季蔗糖产量 221.2 万吨,占全国食糖产量 21%。甘蔗产业主要分布在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甘蔗产业的健康发展对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对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促进云南新农村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2.9.2 品种与分布

甘蔗品种在蔗糖产业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甘蔗产业的发展过程就是甘蔗品种不断改良更新的过程。云南是全国第二大甘蔗生产基地,蔗区地处低纬高原,属“内陆高原蔗区”,是世界蔗区条件最复杂的蔗区,蔗区海拔 400 米以下至 1600 米以上,个别蔗区的海拔甚至高达 2000 米,降雨量 600 毫米以下至 1800 毫米以上,全年日照时数从最低 1600 小时至最高超过 2200 小时均有分布。云南蔗区类型多,病虫害、寒害及季节性干旱等对甘蔗生产威胁大,严重影响蔗糖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因此,源源不断地选育出以高产高糖为基础的适应性强、抗逆性好的优良品种是云南省蔗糖产业提质发展的关键。

为了提高世界最复杂蔗区甘蔗育种效率,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利用建有的国家甘蔗种质资源圃和内陆杂交育种基地的优势,先后攻克了甘蔗开花杂交的关键技术,利用珍贵割手密野生种质培育了一批优异亲本,发明了集甘蔗家系评价及早期选择为一体的高效育种技术体系,成功培育出了一批优良品种。

1.云蔗 05-51

(1)亲系。崖城 90-56×ROC23。

(2)来源。是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联合云南云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育成的品种,2013 年通过国家甘蔗品种鉴定。

(3)特征。植株高大直立,中大茎,实心,节间长度中等,呈圆筒形,蜡粉较厚,无水裂,无气根,节间曝光前黄绿色,曝光后紫色;芽呈菱形,芽体中等,芽沟浅,不明显,芽翼中等,芽尖超过生长带,芽基与叶痕相平;根带适中;叶尖下垂,57 号毛群少或无;内叶耳为三角形,外叶耳缺。

(4)特性。属早熟高糖品种,出苗快,分蘖强,蔗茎均匀整齐,宿根性强,脱叶性好,高抗黑穗病,中抗花叶病,抗旱性强。全国区试平均蔗产量 6718 千克/亩,含糖量1012 千克/亩,甘蔗糖分 11—12 月为 14.10%,1—3 月为 15.67%,全期平均为 15.00%。生产试验中,平均蔗茎产量 8040 千克/亩,全期含糖量 1000 千克/亩,甘蔗糖分 11—12月为 13.88%,1—3 月甘蔗糖分 15.24%,全期甘蔗糖分 14.68%。

2.云蔗 08-1609

(1)亲系。云蔗 94-343×粤糖 00-236。

(2)来源。是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联合云南云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育成的品种,2018 年通过国家甘蔗品种登记。

(3)特征。属早熟、高产、高糖品种。中大茎种,株型紧凑、直立,节间为圆锥形,蔗茎黄绿,曝光后黄绿;芽形状呈五角形,芽尖到达生长带,芽翼为弧形帽状,芽基与叶痕相平;叶姿为拱形,叶片宽度中等,青绿色,叶鞘花青甙显色强度中,毛少,内叶耳披针形,外叶耳呈三角形,茎实心,脱叶性好。

(4)特性。出苗整齐且茁壮,成茎率高,蔗株均匀整齐,株型紧凑,叶片清秀,抗旱性好,宿根性强。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多年选种试验结果:蔗茎产量 7000 千克/亩,11 月份平均甘蔗糖分 14.12%,11 月至次年 2 月全期平均糖分 15.82%,2 月糖分可在 19.2%以上,含糖量 1200 千克/亩以上。该品种成熟期收获后 1 ~ 7 天内甘蔗糖分和重力纯度均高于新台糖 22 号,耐转化特性优良。适宜于水肥条件较好的旱坡地、台坝地、水田种植。

3.云蔗 99-91

(1)亲系。ROC10×崖城 84-125。

(2)来源。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育成,2010 年通过国家甘蔗品种鉴定。

(3)特征。植株直立,株高中等,蔗茎中大茎上下均匀;节间圆筒形略细腰,节间长度中,节间曝光前后为黄绿色,无条纹和生长裂缝;根带宽度中等,颜色为绿色;生长带为灰橙色,芽顶部形状为上凸;芽形状为圆形,芽体较大,无芽沟,无芽尖 10 号毛群,芽尖离开生长带,芽基接叶痕;叶鞘长度中等,57 号毛群数量多;叶舌形状为带形,内外叶耳均为过渡型,肥厚带褐色,呈长方形;叶片长度和宽度中等,叶缘有锯齿,叶片挺直,包叶。

(4)特性。属早熟高糖品种,出苗较高,分蘖力一般,株高适中,茎径中大茎,单茎重实。平均每亩蔗茎产量 6710 千克,平均甘蔗糖分 15.80%,其中 11 月至次年 1 月平均甘蔗糖分 14.4%,含糖量 1050 千克/亩。该品种丰产性、稳产性中等,适合在云南、广西、广东、福建等蔗区肥力中等以上和水肥条件较好的地块种植。

4.云蔗 03-194

(1)亲系。新台糖 25×粤糖 97-20。

(2)来源。是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联合云南省甘蔗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选育而成,2011 年通过国家甘蔗品种鉴定。

(3)特征。植株高大直立,中大茎,节间较长,呈圆筒形,灰色,无水裂,无气根,无空心,无蒲心,无 57 号毛群;芽呈菱形,芽体较大,芽沟浅而不明显,芽尖到达生长带,芽基与叶痕相平;根点 3 行,较规则;叶姿披散,叶片浓绿,较长,宽大;内叶耳为三角形,外叶耳缺。

(4)特性。属早中熟高产高糖品种,出苗快,整齐,均匀,分蘖好,宿根性强,脱叶性特好,高抗黑穗病,抗旱性强。田间自然条件下未发现花叶病、黄叶综合征等甘蔗主要病害。平均蔗茎产量 7080 千克/亩,含糖量 990 千克/亩,甘蔗糖分 11—12 月13.82%,1—3 月 15.12%,全期平均 14.47%。生产试验中,平均蔗茎产量 6570 千克/亩,含糖量 930 千克/亩,甘蔗糖分 11—12 月平均 13.34%,1—3 月 14.80%,全期平均14.18%。

5.云蔗 03-258

(1)亲系。ROC25×粤糖 85-177。

(2)来源。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联合云南云蔗科技开发公司选育而成,2012 年通过云南甘蔗品种审定。

(3)特征。蔗株高大,中大茎,蔗茎均匀整齐,株型紧凑,节间长,呈圆筒形,有少量水裂,蔗茎曝光前为黄绿色,曝光后为紫色,节间蜡粉带明显,蜡粉极多;芽呈菱形,突起中等,芽尖与生长带平行,芽基与叶痕分离,芽沟中等深度且长;生长带上凸呈黄色;根带宽度中等呈红紫色,根点 2.5 行,较规则排列,无气根;叶姿披散,57 号毛群多但易脱落,内叶耳长呈三角形,外叶耳退化。

(4)特性。属中熟、高产高糖品种。出苗分蘖好,成茎率高,有效茎多,前期生长快,生势强。平均蔗产量 5940 千克/亩,含糖量 90.7 千克/亩,11 月至次年 1 月平均蔗糖分 13.84%,12 月至次年 3 月平均甘蔗糖分 15.31%,11 月至次年 3 月全期平均甘蔗糖分14.80%。生产试验中,平均蔗产量 7690 千克/亩,含糖量 1160 千克/亩;11 月至次年 1月平均甘蔗糖分 14.28%,12 月至次年 3 月平均甘蔗糖分 15.66%,11 月至次年 3 月全期平均甘蔗糖分 14.35%。抗旱性强,高抗黑穗病。

6.云蔗 06-407

(1)亲系。粤糖 97-20×ROC25。

(2)来源。由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联合云南云蔗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选育而成,2013 年通过国家品种鉴定。

(3)特征。植株高大直立,中大茎,实心,节间长度中等,圆筒形,蜡粉较厚,无水裂,无气根,节间曝光前为黄绿色,曝光后为紫红色;芽卵呈圆形,芽体中等,芽沟不明显,芽翼小,芽尖略达生长带,芽基与叶痕相平;根点 3 行,较规则;叶片浓绿,叶姿斜集,叶尖下垂,57 号毛群多,易脱落;内叶耳为披针形,外叶耳缺。

(4)特性。晚熟品种,出苗快,整齐,均匀。2011 ~ 2012 年国家第八轮区试平均蔗产量 7370 千克/亩,产量排名第一,比ROC16 增产 17.45%,比ROC22 增产 10.85%;含糖量 1020 千克/亩,比双照增产 3.38%~ 11.28%。11—12 月甘蔗糖分含量为 13.01%,1—3 月甘蔗糖分含量为 14.54%,峰值为 16.5%以上。宿根性强,有效茎多,抗倒性好,脱叶性特好,高抗黑穗病,对甘蔗条纹花叶病表现为高感,对主要致病源高粱花叶病表现为免疫。

2.9.3 高效生产栽培关键技术

甘蔗轻简栽培是一项通过应用地膜全覆盖,提高蔗田土壤水肥利用率,简化田间施肥管理,实现甘蔗全生长期一次性施肥,减少田间管理环节等为主要内容的轻简化栽培技术。

2.9.3.1 新植蔗栽培

1.整地

水田或水浇地,在前作收获后,采用机械深耕细耙整地,深耕 30 ~ 35 厘米,细耙土壤,开种植沟行距 100 ~ 120 厘米,沟深 30 ~ 35 厘米。丘陵山地,采用中小型机械,沿等高线机耕开沟整地,种植行距 90 ~ 100 厘米,深 30 ~ 35 厘米,并根据地形,每一种植沟间隔 10 ~ 20 米预留一宽 25 ~ 30 厘米、高 30 ~ 35 厘米的小埂,封闭蔗沟两端,截留自然降雨,减少自然降雨径流,使每一种植沟形成若干个天然的田间“小水库”,提高田间水肥利用率。

2.植期

秋植蔗,8 月下旬开始下种至 10 月上旬结束下种。冬植蔗,11 月至次年 1 月上旬下种。具体根据蔗区的自然气象条件而定,在年均温 20℃以上,终年无霜的蔗区,可在 11月初开始下种,提早下种期,争取在气温下降到最低点以前完成种芽出苗齐苗;在年均温低于 20℃的蔗区,要求在 12 月中旬下种至次年 1 月中下旬结束下种,使种芽萌发期避开1 月初的最低温,防止烂种,保证出苗。春植蔗,水田或水浇地,立春后开始下种,3 月中下旬结束下种,越早越好;旱地,2 月中下旬开始下种,4 月下旬结束下种。

3.选用良种

种植选用新台糖 22 号、新台糖 25 号、粤糖 93-159、柳城 05-136、柳城 03-182、云蔗 08-1609、云蔗 05-51 等高产高糖甘蔗良种。

4.下种

具备机械种植条件的蔗田,采用甘蔗种植机械,一次性完成开种植沟、下种、施肥等作业,下种行距 100 ~ 120 厘米,种苗下种深 30 ~ 35 厘米,甘蔗种苗 2 ~ 3 芽,每亩下种 8000 ~ 10000 芽;丘陵山地,采用 3 ~ 5 芽种苗,每亩下种 10000 ~ 12000 芽,甘蔗种苗下种在沟底板土层上。

5.一次性施肥

结合下种,采用中高浓度的甘蔗专用缓释配方肥,每亩 80 ~ 100 千克,或普通复混肥 100 ~ 120 千克。一次性施入甘蔗种苗两侧,再覆盖细土 3 ~ 5 厘米厚,压实表土层。

6.地膜全覆盖

甘蔗种苗下种施肥后,采用厚 0.01 毫米、幅宽 2 米或 4 米的地膜,沿垂直种植沟方向逐幅覆盖田间土壤墒面。保持膜边缘与上一幅膜边缘重叠 5 ~ 10 厘米,取垄上少量细土压实地膜边缘 5 ~ 10 厘米及种植沟墒面上的地膜,全膜覆盖蔗田土壤表面。5 月底或 6月初进入雨季前,及时完成揭膜,清除覆盖田间的残留地膜。

通过采用地膜全覆盖,实现甘蔗萌发出苗生长关键时期的蔗田土壤表面水分的“零”蒸发损失,提高蔗田土壤水分含量和田间土壤温度,从根本上改善制约甘蔗萌发出苗、生长的土壤水肥环境,促进甘蔗种苗萌发出苗、生长,增加单位面积有效茎数量和提高单茎产量,实现增产效果。同时,通过应用地膜全覆盖,保持土壤墒情,提高蔗田土壤施肥利用率,实现甘蔗全生长期一次性施肥,减少田间管理环节,达到轻简高效栽培管理的目的。

2.9.3.2 收获

甘蔗生长进入成熟期,对具备机械收获条件的蔗田,采用机械收获,蔗叶粉碎还田;对不具备机械收获条件的丘陵山地蔗田,根据田间种植管理情况,视蔗蔸深浅,采用快锄切表土或入表土 2 ~ 5 厘米的方式收获,做到收获后回头不见桩,促进下季宿根蔗蔸低位芽萌发。同时,注意收砍质量,避免砍裂蔗桩,损坏蔗芽,影响下季宿根蔗芽的萌发质量。

2.9.3.3 宿根蔗管理

1.清园

在前植蔗收获后,及时处理前植蔗收获后产生的大量蔗叶。采用机械粉碎蔗叶还田覆盖或隔行覆盖蔗蔸行间,培肥蔗田土壤。对病虫害严重的蔗田,应在前植蔗收获后及时将蔗叶集中焚烧处理。

2.开垅松蔸

土壤湿度较大的宿根蔗田,清园后应及时开垄松篼。同时,开垄后晒蔗 3 ~ 5 天,降低土壤湿度,改善蔗田土壤通气状况,提高土壤温度,促进下季宿根蔗蔸芽的萌发出苗,提高出苗率。土壤干旱的旱地宿根蔗田,则不宜松蔸。

3.及早施肥

结合开垄松篼,采用中高浓度的甘蔗专用缓释配方肥 80 ~ 100 千克/亩,或普通复混肥 100 ~ 120 千克/亩,将肥料一次性均匀施入宿根蔗篼两侧,覆盖细土 3 ~ 5 厘米厚,压实表土层。

4.覆盖地膜

施肥后,对具备灌溉条件的蔗田,采用浅水灌溉 1 次,5 ~ 7 天后,覆盖地膜,促进宿根蔗蔸早萌发、早出苗生长。对无灌溉条件的旱地蔗田,应及时覆盖地膜,保持土壤墒情。宿根蔗的盖膜方法与新植蔗相同。

2.9.3.4 甘蔗病虫害精准绿色防控技术

甘蔗病虫害精准绿色防控技术要点如下:

(1)防控策略。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主治重要病虫害,兼治次要病虫害,树立“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注重病虫监测,强化技术指导,增强应急防病控虫的能力。大力推进科学用药、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病虫害可持续治理体系,实现甘蔗病虫精准防控、农药减量控害、甘蔗种植提质增效的目的。

(2)精准防控技术。甘蔗病虫害全程精准防控技术主要包括:加强甘蔗引种检疫、选择抗病虫品种、推广使用温水脱毒种苗、强化田间管理、规模化应用灯诱技术、科学引导和示范推广生物防治性诱技术、精准施用缓释长效低毒新型配方药剂等。

①加强甘蔗引种检疫。检疫可有效防止危险性病虫从病区向无病区传播。首先,避免从发生区引种,防止危险性病虫传入;其次,引进蔗种集中繁殖,加强对病虫的监测,发现危险性病虫及时销毁,控制其传播;再次,认真清除销毁砍种残留物,对砍好蔗种选用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加 40%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水分散粒剂 1000 倍液或 20%速杀特阿维·杀螟松(速杀特)乳油 600 倍液浸种 10 分钟,有条件的可用温水脱毒设备在50℃温水中处理 2 小时,防止危险性病虫扩散蔓延。

②选种抗病虫害品种。针对蔗区主要病虫害,选择推广云蔗 05-51、云蔗 05-49、云蔗 08-1609、柳城 05-136、柳城 03-182、福农 38 号、福农 39 号、粤糖 00-236、粤糖 55号、桂糖 32 号、桂糖 42 号等抗病虫害新良种,早中晚熟多品种搭配,以抑制病虫害暴发流行。

③推广使用温水脱毒种苗。目前,云南相继有 22 家糖厂建立有温水脱毒设备 22 间,具备年生产脱毒种苗 2 万吨以上的能力,为推广应用脱毒种苗奠定了良好基础。应充分发挥温水脱毒技术优势,建立脱毒种苗生产繁殖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大力推广使用温水脱毒种苗。在工厂化生产温水脱毒种苗的基础上,建立无病种苗圃。温水脱毒种苗通过一级、二级专用种苗圃扩繁,为生产提供无病种苗。

④强化田间管理。甘蔗收获后应及时清除销毁病株残叶。虫害严重的不留宿根蔗地,甘蔗收获后及时深耕勤耙。选择无病虫的健壮甘蔗,最好是新植蔗梢头苗做种。深耕 40厘米,深种 25 ~ 35 厘米,每亩施有机肥 1500 千克,合理施用氮肥,适当多施磷钾肥,增强蔗株抗病虫害的能力。及时排除蔗田积水,防除杂草,去除发病严重的病株病叶,促进蔗田通风透气,降低蔗田湿度。宜与水稻、玉米、甘薯、花生、大豆等作物轮作,间种套种蔬菜、绿肥等,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增强抗病虫害的能力。

⑤规模化应用灯诱技术。利用蔗螟、蔗龟、白蚁等成虫的强趋光性,采用太阳能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可降低虫口基数,保护蔗苗,减轻为害。具体方法:3—7 月成虫盛发期,每 30 ~ 60 亩安装 1 盏灯,安装高度以 1.0 ~ 1.5 米为宜,每天开灯时间以 20:00 ~22:00 成虫活动高峰期为佳。

⑥科学引导和示范推广生物防治性诱技术。3—7 月螟虫成虫盛发期,每 15 亩设螟虫性诱剂新型飞蛾诱捕器 3 ~ 6 个,诱杀成虫,每 15 ~ 20 天更换 1 次诱芯,适时清理诱捕器。3—4 月第 1、2 代螟虫卵孵化盛期,每亩选用 46%杀单·苏云可湿性粉剂 0.3 千克对水 60 千克或 0.05%阿维菌素·100 亿活芽孢/克苏云金杆菌可湿性粉剂 0.12 千克对水 60千克均匀喷洒蔗株。

⑦精准施用缓释长效低毒新型配方药剂。结合甘蔗种植管理,每亩选用 3.6%杀虫双颗粒剂 6 千克,8%毒死蜱·辛硫磷颗粒剂 5 千克+70%噻虫嗪可分散粉剂 40 克或 10%杀虫单·噻虫嗪颗粒剂 3 千克,与施用的肥料量混合并均匀撒施于蔗沟、蔗桩、蔗株基部覆土或全膜盖膜。

6—8 月发病初期,梢腐病、褐条病,每亩选用 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100 克+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100 克+磷酸二氢钾 1600 克+农用增效助剂 20 毫升;锈病,每亩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 100 克+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100 克+磷酸二氢钾 1600 克+农用增效助剂 20 毫升,每亩用药量对水 60 千克进行叶面喷雾,7 ~ 10 天喷药 1 次,连喷2 次。

2.9.3.5 甘蔗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

1.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所包括的作业程序

(1)新植蔗。深松或深耕(犁翻地)—耙地(或旋耕)—开沟种植—中耕除草培土施肥—收获—田间装载—运输。

(2)宿根蔗。甘蔗叶粉碎—破垄平茬—蔗头松土—施肥回垄—中耕管理—收获—田间装载—运输。

2.播前准备

(1)品种选择。从云南省目前的主推品种中选择具有抗倒伏、易脱叶、抗病、株型紧凑整齐、宿根性好、糖分耐转化等适合机械化作业且特性相对较好的高产高糖的甘蔗品种。选用健康种苗,从田间选择茎径大小均匀、节间较长、蔗芽饱满、芽鳞新鲜、无病虫、无霉菌、无干瘪的种段。

(2)机械的选择。根据蔗地的地形、田块大小、农艺要求等因素选择适宜甘蔗整地、种植、中耕培土、植保、灌溉、收获等的机械。

(3)播前整地。根据不同区域甘蔗的种植方式、土壤条件、田块规模等因素,合理选择机械和作业工艺。应根据具体情况搭配运用铧式犁耕翻、圆盘耙耙地、深松铲松土、旋耕机旋耕等作业方式。确定作业耕深,一般深度在 30 ~ 40 厘米。地头整齐、田边耕整到位,实际耕幅与犁耕幅一致,耕幅误差≤ 5 厘米,无漏耕重耕现象。犁耕深浅均匀一致,与规定耕深误差≤ ±5%。犁沟平直,犁底平整,每 50 米弯曲度≤ 10 厘米。整地要耙细、整平,表面无杂物,少重耙,无漏耙。

3.机械种植

提倡宽行播种,行距宜控制在 1.0 ~ 1.4 米,每亩播种量为 8000 ~ 10000 芽,同一地块种植行距均匀一致,行距偏差≤ 5%。播种深度以 30 ~ 40 厘米较为适宜。基肥应占总施肥量的 30%~ 40%,基肥应施于植蔗沟底。覆土控制在 5 ~ 10 厘米,覆土后应镇压,以增加土壤的紧密程度,使下层水分上升,以利于发芽出苗。覆盖地膜,冬植蔗和早春植蔗可采用地膜覆盖,以提高土壤温度,保持一定的土壤湿度,保证全苗壮苗,在下种、盖土、喷施除草剂后,用地膜覆盖植蔗沟,不漏缺口,避免破口,膜见光面为 30%。

机械种植应开直行,行距一致,行距偏差不超过±4%,每 50 米弯曲度≤ 10 厘米,行距合格率≥ 85%。下种、施肥均匀,不漏播,不重播,甘蔗种植要达到漏播率≤ 5%,伤芽率≤ 5%,覆土厚度为 5 ~ 10 厘米,种植深度合格率≥ 75%,盖膜质量合格率≥ 90%。

4.中耕管理

(1)机械施肥培土。中耕培土机械在田间移动作业时,应有良好的通过性,减少伤苗、埋苗和损伤甘蔗根系。作业土壤的湿度适宜在 15%~ 35%。中耕施肥培土时,要求肥料分布均匀,覆盖严密,肥料裸露率不超过 5%。培土高度 15 ~ 20 厘米。中耕深度10 ~ 15 厘米。碎土率≥ 80%。除草率≥ 90%。植株伤害率控制在 5%以内。

(2)机械植保。根据甘蔗不同生长期病虫草害发生特点,选择合适的农药品种,并按标准用药量用药。植保机械在田间移动喷药时,应有良好的通过性能,不损伤甘蔗。喷洒(撒)覆盖均匀,无漏喷、重喷现象,覆盖密度适中。植保机械要求雾化性能良好,雾滴直径大小适宜,穿透、附着性能好,药剂应能很好地黏附在作物茎叶上。靶标的药剂沉积量高,雾量分布均匀,漂移少。

5.机械收获

收获过程主要包括去梢、切割、剥叶和分离等作业。甘蔗联合收获采用整秆式联合收获机或切段式联合收获机,一次性成砍切和剥叶作业。这种收获方式工作条件好,生产效率高,切段式联合收割机对倒伏严重的甘蔗适应性强,适合于收获、运输和糖厂加工能连续流水作业的大面积收获。各地应根据甘蔗种植规模、田块大小、地形、种植行距等因素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收获方式。适时收获,做到先熟先收的原则。整秆式和切段式甘蔗联合收割机,应达到切割高度合格率≥ 90%,宿根破头率≤ 20%,含杂率≤ 5%,损失率≤4.0%,蔗茎合格率≥ 85%,使用可靠性 90%。联合收获后的蔗茎含杂率高、切断伤口多,极易发生霉变,糖分转化快,应及时安排运输与入榨。机收的甘蔗应做到收获 24小时入榨。

6.机械化宿根管理技术

甘蔗收割后要留宿根,机收会普遍存在宿根出苗差的情况,其原因在于收割容易造成蔗桩破裂和蔗根拔起,大型机器反复地碾压也会造成减产。针对这一问题,研究人员研发了机械化宿根铲蔸技术配套铲蔸机,结合“收获前砍蔗补种”和“苗期移密补稀”等传统农艺措施构建了机收宿根综合管理技术,降低了机收对宿根的影响。当前针对机收后蔗叶杂乱无章地丢弃在蔗地上影响农事操作或农民就地焚烧带来的环境问题,提倡使用蔗叶还田技术。 fmK/7ZZ8ey9hziy7SBVD18IGAbhjfLp2sDUHJf4wpmYHdCquG+vEIFbco7GBtgK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