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课程思政育人典型教学案例

保 斌

案例一

1 案例主题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科学的新闻观。

2 结合章节

第一章第二节“新闻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和第三节“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意义”。

3 案例意义

本案例充分体现了课程的基本定位和教学目标,即马克思主义新闻学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新闻传播活动、新闻传播产业及其规律的观点与学说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新闻学的研究主体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其他经典作家的新闻观,研究客体包括人类的一切新闻传播现象和新闻传播产业,其中工人报刊活动和党的新闻传播活动是它的主要研究对象。要学习和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首先需要认识其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反映和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对新闻工作的科学认识。

本案例的思政映射与融入点体现为:①思政目标。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将其融入新闻传播学科的理论学习和专业实践。②知识目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反映和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对新闻工作的科学认识。③能力目标。掌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将其运用到新闻学、广播电视学的专业学习和实践操作中,在新闻实践中始终践行“一切为了人民”的新闻工作价值导向。④素质目标。在观念上,坚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是对客观世界规律性的科学把握;在学科专业素养上,秉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的观点,使其贯穿于专业素质培养的全过程。

4 案例描述

本案例主要揭示了如下理论和原理:首先,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征是“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首先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是对客观世界规律性的科学把握。其次,“一切为了人民”的价值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立场和理想追求的集中体现。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案例参考文献:

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第 2版,第 179、681、742-743页。

②习近平:《在全党大兴学习之风 依靠学习和实践走向未来》,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3/0304/c49169-20670209.html。

5 案例反思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科学的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课程的核心理论命题和原理,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教师紧扣学情,通过引言将该节的核心问题恰当导入,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形成思考。同时,导入的四个案例都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经典文献,让学生对引入的问题和文献的理论观点加深体会并通过逻辑思考形成关联,使学生的思考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从而得到思考结果,再经课堂讨论,客观全面把握知识。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如何判断和紧扣学情是难点,可以适当地提问。重点在于教师能从学生的已有认知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理解、思考、讨论、思辨中,经历探究过程,掌握理论与方法,获得积极学习的情感体验,达到新的认知,加深理解。

教学案例并非例子和事实的堆砌,案例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考虑案例本身的科学性、知识性、包容性和延展性。就本案例教学而言,阐释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之所以是科学的,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突出的就是理论的科学和实践的科学,这恰恰就是新闻学和广播电视学专业学生未来的根本遵循。本案例的出发点和目标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对新闻现象和新闻传播活动的总的看法及规律性认识。它涉及新闻工作的一系列根本性问题,其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及其政党新闻事业和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根本性质、工作原则及运行规律等重要问题的基本观点。

案例二

1 案例主题

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

2 结合章节

第十章第二节“党性、群体性和正面宣传”。

3 案例意义

本案体现了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即理解掌握新闻工作具有阶级性和党性是一种普遍的现象。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根本原则,要准确理解并完整掌握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本案例的思政映射与融入点体现为:①思政目标。党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根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精髓。历史和实践表明,只有坚持党性原则,才能正确把握新闻舆论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对革命、建设和改革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否则,就会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极大损失。②知识目标。党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根本原则,它要求新闻工作在思想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在组织上坚持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③能力目标。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基本要求。④素质目标。在观念上坚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认同党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根本原则;在学科专业素养上秉持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党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4 案例描述

本案例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新理论的主要理论原理和实践原则,即党性原则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根本原则,它要求新闻工作在思想上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在组织上坚持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

续 表

续 表

续 表

案例参考文献:

①列宁:《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载《列宁全集(第十二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 93-94页。

②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谈话》,载《毛泽东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版,第 1318页。

③江泽民:《关于党的新闻工作的几个问题》,载《中国共产党宣传工作文献选编(第四卷)》,学习出版社 1996年版,第 952页。

④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6年 2月 19日),载本书编写组《习近平新闻思想讲义(2018年版)》,人民出版社 2018年版。

⑤编写组:《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报道经典案例评析》(主题宣传篇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5年版。

5 案例反思

“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课程的一个十分重要教学内容,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教师紧扣学情,通过引言将该节的核心问题恰当导入,使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问题形成思考。党性原则并非教材中的书本知识,更不是某种说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确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贯穿了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整个知识体系、理论逻辑,更重要的是它是从事新闻传播工作的根本遵循和实践原则,是活生生的马克思主义,是鲜活的职业理念与实践。

导入的三个案例让学生对引入的材料和文献加深体会并通过逻辑思考形成独立判断,从而得到思考结果,再经课堂讨论,客观全面把握知识。在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判断和紧扣学情是难点,可以适当地提问。重点在于教师从学生的已有认知出发,创设情境,让学生在理解、思考、讨论、思辨中,经历探究过程,掌握理论与方法,获得积极学习的情感体验,达到对党性原则为什么是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根本原则的认同并自觉坚持。

案例三

1 案例主题

《莱茵报》时期的人民报刊思想。

2 结合章节

第八章第一节“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新闻论著”。

3 案例意义

本案例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关于人民的言论自由的基本思想,是无产阶级新闻自由思想的光辉起点。马克思认为:“整治书报检查制度的真正而根本的办法,就是废除书报检查制度,因为这种制度本身是恶劣的,可是各种制度却比人更有力量。”这句话里面的第一处“制度”特指书报检查制度,而第二处“制度”马克思使用了复数。在这里,制度除了指书报检查制度之外,还指普鲁士国家机器中其他同样具有异化特征的制度。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公众被剥夺了人的自由和权利。

本案例的思政映射与融入点体现为:①宪法保障下的新闻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言论、出版自由是我国公民享有的一项基本政治权利。言论、出版自由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体现形式,比如在学术领域即学术自由,新闻自由是言论、出版自由在新闻传播领域的体现,是公民依法在新闻传播领域享有并实现的言论和出版自由。②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中的新闻自由观。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新闻自由是最重要的理念之一。回顾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新闻自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投身社会斗争时首先论证的问题,也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革命家在毕生的新闻实践和社会斗争中多次阐述和论辩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新闻自由观并非空洞的、理想化的口号,而有着在具体斗争实践中磨砺与发展的现实政治性。③新闻有自由,宣传有纪律。新闻工作者在履行自己的职责时,首先必须遵守法律法规。我国已经初步建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有关新闻传播的法律规定散见于宪法、基本法律、专门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性行政法规、国际条约。我国的新闻宣传纪律,是指在党性原则之下,无产阶级政党为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人员制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和报道纪律。它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党对新闻工作领导的重要保证,也是新闻媒体和广大新闻工作者进行各项新闻宣传活动时必须遵守、不得违反的基本准则和行为规范。

4 案例描述

在编辑《莱茵报》时,马克思发表了《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这是马克思主义早期新闻思想的重要著作,是理解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新闻传播思想的经典文献。本案例揭示了普鲁士封建书报检查制度的荒谬和对人民自由的剥夺,对于学生理解无产阶级新闻自由和法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4.1 课堂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环节有:①导言;②问题导入;③导入案例;④提问;⑤课堂讨论;⑥结尾。

该文献是马克思写的第一篇政论文,约两万字,写于 1842年 2月初,最早发表于1843年 2月在苏黎世出版的《德国现代哲学和政论界轶文集》,署名“莱茵省一居民”。

1840年登基的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四世于 1841年 12月下令颁布一项新的书报检查令,表面上对书报的检查放松了许多,不少知识界人士对此发表了乐观的意见。实际上,国王倾向于巩固君主制独裁政府,虽然从繁荣国家经济出发,承诺扶持新兴资产阶级和市民阶层,支持他们在议会和媒体中表达自身诉求,但只在名义上承认“正直坦率的公众言论”的必要性,能够被政府容忍的“公众言论”在实践中却受到多重规则和习俗的约束。马克思的这篇论文与当时议论的主流大相径庭,从根本制度上对书报检查进行了批判。

马克思写此文时已经获得耶拿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希望能做波恩大学哲学教授,但在他的柏林大学的青年黑格尔派同伴布鲁诺·鲍威尔(Bruno Bauer)因主张非正统教义而被褫夺教职之后,马克思的大学就职前景黯淡了,他选择了新闻出版业。此文是马克思目睹青年黑格尔派一再被当局打压封禁后感同身受而发出的抗议。

4.2 教学重点

马克思认为,检查制度在以下几个方面都表现为非法。

(1)检查制度侵犯了人的精神自由。精神的存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而每个人的表现风格更是色彩缤纷,但是检查制度却指定用一种形式、一种风格来表现精神,这实际上是禁止探讨本身。马克思写道:“你们赞美大自然令人心悦目的千姿百态和无穷无尽的丰富宝藏,你们并不要求玫瑰花散发出和紫罗兰一样的芳香,但你们为什么却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能有一种存在形式呢?我是一个幽默的人,可是法律却命令我用严肃的笔调。我是一个豪放不羁的人,可是法律却指定我用谦逊的风格。一片灰色就是这种自由所许可的唯一色彩。每一滴露水在太阳的照耀下都闪现着无穷无尽的色彩。但是精神的太阳,无论它照耀着多少个体,无论它照耀什么事物,却只准产生一种色彩,就是官方的色彩!”

(2)检查制度以某种倾向为衡量标准,而以思想方式而不是当事人的行为本身作为法律的标准,即是一种对非法行为的认可。马克思就此写道:“追究倾向的法律,即没有规定客观标准的法律,是恐怖主义的法律;在罗伯斯比尔执政时期,国家在危机情况下所制定的就是这样的法律,在罗马皇帝们在位时期,国家在腐败不堪的情况下所制定的也是这样的法律。凡是不以当事人的行为本身而以他的思想作为主要标准的法律,无非是对非法行为的实际认可。与其把我要留胡子的想法当作剪胡子的标准,倒不如像那位俄国沙皇所做的那样,干脆让御用的哥萨克人把所有人的胡子统统剪掉。”马克思还就此论证了法律的对象是行为的原理,他说:“对于法律来说,除了我的行为以外,我是根本不存在的,我根本不是法律的对象。我的行为就是法律在处置我时所应依据的唯一的东西,因为我的行为就是我为之要求生存权利、要求现实权利的唯一东西,而且因此我才受到现行法的支配。可是,追究倾向的法律不仅要惩罚我所做的,而且要惩罚我在行为以外所想的。所以,这种法律是对公民名誉的一种侮辱,是一种危害我的生存的法律。”

(3)检查制度让作为普通人的几个检查官凌驾于作家之上,并且把公众的意志看作对最简单事物也无能为力的东西,因而使发表意见的权利变成了一种专横的权利。就此马克思讽刺道:“你们竟把个别官员说成是能窥见别人心灵和无所不知的人,说成是哲学家、神学家、政治家。”“既然在普鲁士有这么一批政府所熟悉的万能天才(每个城市里至少有一个书报检查官),那么,这批博学多才的人物为什么不以作者的身份出现呢?要是这些因人数众多、更因博学多才而显得声势浩大的官员们一旦崛起,用自己的声势去压倒那些仅仅用某一种体裁写作、而且连用这种体裁写作的才能也未经官方验证的可怜作者们,那么,这就会比用书报检查更快地消灭报刊中的一切混乱现象。”

(4)在法律程序上,检察官集原告、辩护人和法官于一体,这种集中与法律是相矛盾的,也是与心理学的全部规律相矛盾的。马克思说:“书报检查官也就是原告、辩护人和法官三位一体的人。书报检查官被委任去管理精神,然而他是不负责任的。”

4.3 教学活动

教师引发问题,师生共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和学习的方向。学生分析归纳PPT案例要点和关键词。教师提炼关键理论概念和理论命题。教师从案例分析中引导出总结性问题和提问。教师安排或者学生自愿组成讨论小组,教师旁听并引导讨论方向和重点。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归纳总结学生讨论结果,概括总结本节知识要点和难点。

4.4 教学组织与方法

教学组织和方法有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展开自由讨论、板书展示、教师讲授、课堂讨论。

4.5 案例教学阅读文献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 2006年第 2版。

5 案例反思

在法律法规、新闻宣传纪律和职业道德准则的多重规范之下,我国的新闻传播媒介从大局出发,以正面宣传为主,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伟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当前的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共存的条件下,新闻宣传工作也面临严峻挑战。互联网的普及和完善极大地扩展了言论自由空间,公众可以通过网络论坛、网络新闻、博客/个人空间、社交网站、网络文学、网络视频、微博、微信等多种互联网平台发表言论,每时每刻都有海量言论被网民发表出来。教学中,应该让学生看到,从新闻自由与宣传纪律的辩证关系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方针,提出要健全宪法实施和监督制度。因此,新媒体时代的新闻自由与宣传纪律也该纳入法治轨道,加强法律色彩,减少行政色彩,从整体上进一步做好协调和调整的工作。这就是与时俱进,就是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时代性、实践性和科学性所在。

案例四

1 案例主题

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意义。

2 结合章节

第一章第三节“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意义”。

3 案例意义

当今中国正在进行全面而深刻的社会转型,需要全社会形成共识,齐心协力攻坚克难,但是官方舆论场、民间舆论场、海外舆论场并存博弈的多元舆论表达格局,对主流媒体引导公众舆论、形成社会共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由于自身原因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目前我国某些媒体存在道德失范问题,严重地侵蚀着媒体公信力。因此,我们今天强调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和坚持,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舆论引导、形成社会共识、提升新闻职业道德、弘扬新闻职业精神的现实需要。

本案例的思政映射与融入点体现为: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是提升新闻职业道德水平的需要。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的社会危害主要表现为:严重侵蚀媒体公信力,引发社会成员价值观混乱。所以,做好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就必须恪守新闻职业道德,弘扬新闻职业精神。尽操守,致良知,职业道德必须恪守,职业精神需要弘扬。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新闻人,自立立人,任重道远。

4 案例描述

在信息传播技术日新月异、思想观念多元多变的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强调学习和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一个国家,必须有全体成员普遍认同、共同信奉的核心价值观。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凝练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全社会积极培育和践行。作为党和人民的新闻工作者,不仅要恪尽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发挥新闻媒体育人化人的功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还要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

4.1 课堂教学环节与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环节包括:①导言;②问题导入;③导入案例;④提问;⑤课堂讨论;⑥结尾。

人无信仰不立,国无信仰不强。每个人可以有不同的理想和追求,但是作为政治共同体的国家,必须有全体成员普遍认同、共同信奉的价值理想、价值原则和价值规范,即核心价值观,来整合纷繁复杂的思想意识,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针对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价值观多元甚至混乱的局面,我们党在 2006年 10月召开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同时明确规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2012年 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凝练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三个倡导”——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求全社会积极培育和践行。这 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包括了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三个层次的理念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实现了政治理想、社会导向、行为准则的统一,实现了国家、集体、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和追求。

对职业道德的恪守,对职业精神的追求,发之于良知,形之于行为。《新周刊》“中国骄子新锐榜”将 2008年度新锐人物授予《东方早报》记者简光洲,授奖词说:“真相因良知而显露,黑幕因勇气而洞开。他打破媒体‘某’规则,直接说出了‘三鹿’两个字,引发了中国奶制品行业地震,间接挽救了无数婴儿的生命健康。在蝼蚁撼大树的背后,他和他所供职的《东方早报》的诚实和勇气,还原了传媒的公共价值和监督角色。他只是一个记者,但他代言了 2008中国传媒的良心。”

4.2 教学重点

(1)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第一,新闻媒体有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第二,新闻媒体应充分发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第三,新闻人应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排头兵”。

(2)加强舆论引导、形成社会共识的需要。中国正在进行全面而深刻的社会转型,即整个社会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过渡转变,其核心为政治经济体制的变革和社会力量结构的变化。社会需要形成共识,齐心协力攻坚克难。中国多元化的舆论表达格局,对党政媒体引导公众舆论、形成社会共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3)提升新闻职业道德水平的需要。新闻传播业之所以成为一种职业并为社会所尊崇,是因为该行业以职业特性约定俗成地形成、制定了一套道德原则作为行业成员规范自己职业行为的准绳。一个国家的新闻职业道德原则,既是新闻传播业行业共性的内在要求,也与该国的文化传统、社会道德、政治制度、传媒体制密切相关。

媒体公信力的核心是公众对媒体的信任度,而信任度的高低取决于媒体的品质,或者说是媒体履行职业承诺、信守职业责任的表现。媒体公信力是社会成员对媒体可信度的集合性判断与评价。媒体作为社会分工体系下的专业主义特质,即媒体扮演角色与发挥社会功能所需的客观、公正、平衡、全面、深刻等品质。在不同的社会制度结构和社会发展阶段,社会及公众对于媒体所履行的社会功能和其被要求扮演的角色并不同。只有表现出来的履行其社会职能的特质与特定社会发展阶段社会和公众对媒介基本角色的期待相吻合,媒介的公信力才有可能得到好评。

4.3 教学活动

教师引发问题,师生共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学生分析归纳PPT案例要点和关键词。教师提炼关键理论概念和理论命题。教师从案例分析中引导出总结性问题和提问。教师安排或者学生自愿组成讨论小组,教师旁听并引导讨论方向和重点。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归纳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概括总结本节知识要点和难点。

4.4 教学组织与方法

教学组织和方法有板书展示、课堂讨论、教师讲授、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展开自由讨论。

5 案例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和学生进行课堂讨论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立足实际、着眼实践,不可空泛地讨论新闻道德问题。否则,流于空泛,浮于表面,对学生的思考乃至其将来的新闻实践都没有意义。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的是:当下中国新闻界发生的一些违背职业道德的行为,确实与整个社会系统的某些“道德病变”有莫大关系。但是,社会道德失范不是新闻人可以与失范者同流合污,可以为所欲为的理由。相反,在世人逐利为己的风气中,新闻从业者更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遵纪守法,洁身自好,恪守职业道德的底线,成为社会良心和道德守望者。积极发挥新闻媒体的涵化功能,在社会成员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在坚守职业道德底线的基础上,新闻从业者要弘扬追问真相、维护正义的职业精神,曝光丑恶,监督公权,为国家富强民主、社会公平正义贡献道义的力量。道德操守是职业底线,理想精神是职业标杆,两者相互依存、相互支撑。没有操守,理想很难实现;没有理想,操守也很难恪守。

案例五

1 案例主题

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中国化。

2 结合章节

第八章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国化的经典论著”。

3 案例意义

本案例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中国化历史进程。中国实际、时代特征、人民利益“三位一体”,彼此相连,不可分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既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时代主题、时代精神相结合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途径。具体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也是如此。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上述成果,结合了中国实际,反映了时代特征,体现了人民利益,构成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新闻观点又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思想理论体系。

本案例的思政映射与融入点体现为:

(1)党性是阶级性的最高表现形式,也是政党根本性质最集中的体现。新闻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党性原则即为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它是马克思主义的党性观在新闻工作中的具体表现。

(2)人民性是人民利益和意志的最高表现形式。新闻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民性原则即为新闻事业的人民性原则,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观和群众观在新闻工作中的具体表现。

党性和人民性都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它们相辅相成,有机统一。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历来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光荣传统和根本要求。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具体实际,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就是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运用于中国具体实际过程中,总结中国的实际经验,把这些经验上升为科学理论,使从中国实际中得出的新的思想、理论实现马克思主义化,形成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新内涵和新形式。

(4)新闻事业党性原则的内涵及要求:坚持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党对新闻事业的领导,确保党媒姓党。实行政治家办媒体,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坚持紧密联系人民群众。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力求主观认识符合客观实际。坚持群众路线,与人民群众保持紧密联系。

4 案例描述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经典作家关于新闻传播活动和新闻传媒运作的观点体系,在中国经历了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的过程。中国几代共产党人接力实现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但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宝库,而且富有成效地指导了我国不同阶段的新闻工作实践。梳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脉络与思想内涵,有助于我们继续进行新闻传播理论创新和文化体制机制改革。

4.1 课堂教学环节

课堂教学环节包括:①导言;②问题导入;③导入案例;④提问;⑤课堂讨论;⑥结尾。

1895年 3月,恩格斯在给威·桑巴特的信中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列宁在 1899年指出,马克思主义虽然是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基础,但是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必须创造性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我们决不把马克思的理论当作某种一成不变的和神圣不可侵犯的东西;恰恰相反,我们深信:它只是给一种科学奠定了基础,社会党人如果不愿落后于实际生活,就应当在各方面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我们认为,对于俄国社会党人来说,尤其需要独立地探讨马克思的理论,因为它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

毛泽东在 1938年 10月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一直在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和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同历史时期的实际问题,“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新理论”。

4.2 教学重点

(1)“四性一统”——自成体系的中共党报理论。中共党报理论体系的形成,以党报四大品质——党性、群众性、战斗性、组织性的提出为标志。党报的四大品质中,党性处于统领地位,群众性、战斗性和组织性由党性而生发,统一于党性原则之下。

(2)“三位一体”的喉舌。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无产阶级政党认为,新闻媒体不仅是信息载体,更是政党进行宣传、鼓动的喉舌。马克思最早用“喉舌”一词来比喻报刊的性质和作用:“报刊按其使命来说,是社会的捍卫者,是针对当权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是无处不在的耳目,是热情维护自己自由的人民精神的千呼万唤的喉舌。”将新闻媒体的性质明确为政党、政府和人民“三位一体”的喉舌,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又一理论成果,也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重要发展。

(3)坚持正确舆论导向——中国特色的舆论观。我们党根据国内国际舆论的新态势,在继续强调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同时,又提出了尊重新闻宣传规律、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积极有效引导舆论的新要求。“要按照有利于党和政府开展工作、有利于组织社会力量共同行动、有利于人民群众自我保护、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的要求,及时准确传播信息,积极有效引导舆论。”

4.3 教学活动

教师引发问题,师生共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学习的方向。学生分析归纳PPT案例要点和关键词。教师提炼关键理论概念和理论命题。教师从案例分析中引导出总结性问题和提问。教师安排或者学生自愿组成讨论小组,教师旁听并引导讨论方向和重点。小组代表总结发言。教师归纳总结学生讨论结果,概括总结本节知识要点和难点。

4.4 教学组织与方法

教师组织与方法有板书展示、课堂讨论、教师讲授、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展开自由讨论。

4.5 案例教学阅读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 1995年第 2版,第 742-743页。

(2)《列宁全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 1984年第 2版,第 161页。

(3)《毛泽东选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 1991年第 2版,第 534页。

5 案例反思

在讲授本案例和相关知识点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特别注意的是: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新闻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进程中,我们(新闻学和广播电视学的学生)既要继承、恪守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基本内核,也要珍视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我们要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融合中华民族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华文化的特质,打上中华文化的烙印”。2013年 8月,习近平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做宣传思想工作,要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当今时代,世情、国情、党情在不断变化,新闻舆论格局、信息传播技术、新闻传播实践也日新月异,变动不居。我们决不可拘泥成见,应大胆进行理论创新,解释新闻传播领域出现的新现象,回应新闻宣传工作面临的新问题,为新闻传播实践提供新的思想资源,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hrv/3oRqyo5nLhcV089pzDKjE/FjQWF8JXdEFWsYCmVmO98/mQwhpf8HJMy4RnO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