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以中国文化课为背景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探究

周翔

摘 要: 翻转课堂是由“ Flipped Classroom ”或“ Inverted Classroom ”翻译而 来的。翻转,顾名思义,就是颠覆,就是突破,就是要一改以往的传统,将讲授 式课堂变得有声有色,利用丰富的教学手段、新颖独特的教学方法传递知识,吸 引学生深入学习、激发学习动力,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本文主要讨论的是以中国 文化课为背景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

关键词: 中国文化;大学英语;翻转课堂

一、引 言

经常听到有人说“学英语就是崇洋媚外”“学英语就是不爱国”“不出国不用学英语”“高考将取消英语考试”等言论,认为学英语就是“动机不纯”、就是“缺乏爱国精神和文化自信”,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人们将英语学习的目的理解得过于狭隘。

学习任何外语的目的都不是为了应付考级测试,而是为了实现文化交流、加强双向沟通、拉近社交距离,英语学习也是如此。有人认为学习英语就等于抛弃中国传统文化,这完全是无稽之谈。新冠病毒流行、中国的抗疫让全世界领略到了泱泱中华的大国风采,而将大国风采传递出去需要外语的支持,因此,为了全面展现中国风貌、传递中国文化,必须加强外语学习,尤其要学好使用范围最广的英语。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以传授音字词及语法为主,鲜少涉猎传统文化领域,故大学英语课堂就成了传授乃至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阵地,对于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学模式,还要探索研究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才能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文化、彰显大国风范。

二、中国文化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现状

虽然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应用,但我国基础教育阶段侧重英语字词、语法等知识的传授,英语教学呈现“应试化”特点,英语实践应用十分匮乏,导致学生学习兴致缺乏、语感欠佳、口语表达生硬。

大学英语教学要使学习英语的目的回归本源,即营造英语学习和应用的良好环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英语的兴趣,提升学生英语口语交流水平,让学生能够用英语进行交流沟通,实现差异文化的双向传播。

文化的双向传播十分必要且重要,英语作为一门应用广泛的语言,在传播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故此必须重视英语的教学及学习。大学英语教学是基础教学的延展,其涉猎内容更宽泛,其中文化教学占有关键的一席之地。

众所周知,语言文字是文化传承的媒介,语言学习的过程实则是了解对方文化的过程。早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便已认识到文化教学的重要意义,并在不同的教学阶段相应加强了英语文化的导入,但在导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英语语言、贴近英语文化,却忽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输出。

起初,这种现象并没引起广泛注意,但随着教育的发展、双向沟通的加强,问题逐渐明朗化,我国英语学习者无法用英语准确地阐述我国的传统文化,连耳熟能详的古诗、成语都难以译出,更遑论影响深远的茶文化、惠及众生的中医学。

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缺失传统文化,究其原因,主要有:现有教育环境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导入和教学,导致学生鲜少有机会接触传统文化;教师自身缺乏相应的文化素养,在引导学生思考、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涵方面较为乏力,导致学生无法理解传统文化的真谛精髓,更不知道如何用英语进行相应表达,进而造成跨文化交流障碍以及信息沟通的不及时等。

大学英语教学引入中国文化有其必要性。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要让世人了解中国、走近中国,传统文化必不可少,而现状却令人担忧,学生要么对传统文化一知半解,要么无法用英语表述,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无法有效输出,并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这种现象潜藏隐患、令人担忧,必须采取措施改善!

因此,我们必须在各阶段的英语教学中引入传统文化教育、强化传统文化教育,这是文化输出与文化传承的双重需要。现今社会,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沟通的便捷顺畅令全球化进程快马加鞭,在此过程中,跨文化交流、文化互补与融合的需要要求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毕竟我泱泱华夏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蕴含的文化瑰宝不计其数,这虽然是中华儿女的宝贵财富,但中国也应不吝于与世界分享。

在文化的延续和传承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功不可没,它既能对我国社会产生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相信也会对其他国家大有裨益,可以说,它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因此,要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全世界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理解其精髓,大学英语教学务必引入传统文化,让学生具备用英语表述中国传统文化的能力,且能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强化。枯燥的课堂讲授可能无法保证传统文化导入和传播的效果,为了提高中国传统文化导入的效果,笔者尝试在此过程中应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探索研究文化教学的全新途径。

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研究

(一)掌握学习理论

掌握学习理论与新课标的学生观有不谋而合之处,二者都认同学生处于发展和成长阶段,强调学生是学习主体。掌握学习理论对中国文化课程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表现为:侧重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反馈—矫正对学习的促进作用;重视评价特别是形成性评价对教学的反拨作用,让评价结果成为调整教学的依据。

1.基本内容

掌握学习理论是翻转课堂的理论基础,该理论与传统教学理论截然不同。传统教学理论认为具备好、中、差学习能力的学生应各占学生总数的 1/3,接近于正态分布,但这一理论忽视了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成长空间。不过,布卢姆认为,所有孩子在适当的学习条件下,配合及时有效的指导,不仅可以掌握所学内容,还能达到较高水平。

布卢姆的信念是“相信所有学生都能学好”,他根据这一理念提出了“掌握学习”理论,即教师要在集体教学的基础上,及时并经常反馈,为学生提供个体帮助及额外学习时间,以促使大多数学生掌握课程目标所要求的内容。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依赖老师、同学的帮助和自身的努力掌握当前的教学内容,为下一阶段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掌握学习强调的是达成某一教学目标的具体过程,并不关注具体的教学内容,它可以是班级集中教学、同学协作共学,也可以是“一对一”指导学习或学生个性化自学。

掌握学习理论承认学生的学习能力各有差异,但学习能力的差异只会制约学习速度,并不能决定学生可能达到的学习水平,因此,掌握学习理论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就是要寻找有效途径,缩短“慢生”学习的时间,兼顾个体差异和个体的充分发展。

2.实施策略

实施并掌握学习策略要遵循学习—测试—反馈的流程。第一阶段,学生将学习课程内容;第二阶段,测试学生完成阶段学习后的效果,检验是否掌握了相应的教学目标;第三阶段,如果学生顺利掌握了学习目标,可以通过丰富活动来深化理解,如果学生没能掌握学习目标,教师要进行额外指导和纠错,直至学生掌握目标。

掌握学习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全力协作,因此,教师、学生都应转变固有思维,深入理解并进行实践,教学程序有以下几点:

第一,为掌握而教。首先,教师要发自内心地认同“所有学生都能学好”,并要将学什么、怎么学、达到什么程度清晰地传达给学生;其次,为学生提供所需的一切帮助,鼓励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其学习动力;最后,通过测试发现学生的缺陷与进步,依据测试结果对学生进行深入的个性化指导。这种不断重复的反馈—矫正过程是面向全体学生,使大多数学生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过程,此为“掌握学习”的核心。

第二,为掌握而学。学生的情感是影响学习结果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教学过程中,受到教师表扬的好学生往往学习积极性较高,能够努力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反之,“差生”受消极情绪的影响会认为学习是负担。因此,帮学生树立信心十分必要,教师可以通过反馈—矫正给学生增加更多的成就感,用达成目标的希望激发学习动力,由此产生的积极情感是“掌握学习”的内在因素。

第三,为掌握而评价。教学评价作为布卢姆“掌握学习”理论的重要部分,涵盖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三种评价在教学实践中应各有侧重、有机结合、不可偏废。掌握学习的理论体系更重视形成性评价,原因在于它能够实时反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作为教师调整教学、学生矫正学习的有力依据。教师对教学评价要公正客观,看到学生的成长与进步,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对未来充满期许,并更加奋发地努力克服学习困难,激发其学习动力,达到“掌握”的目的。

依靠掌握学习理论的指导,笔者将尝试以中国文化为背景,打造教学氛围愉悦、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效果卓著的新型课堂。

(二)教育目标分类学

学生应该学什么且应该学到什么程度?如果教师能准确地回答这个问题,就说明教师已经把握了清晰明确的教学目标,而这是有效开展教学的基础。模糊的教学目标会阻碍课程开展、影响课程进度,因此,只有在课前明确教学目标,才能使教学活动有的放矢。

教师可以依据教育目标分类学、目标层次论将教学目标细分为总体目标、教育目标和教学指导目标,其中教学指导目标应更详尽、具体地为教学实践指明方向。

1.分类体系的结构

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体系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他以各领域的最终目标为出发点,确定细化目标的程序。

(1)认知领域

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包含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的六个层次,分别是知识——记忆、叙述、背诵;领会——感受、领悟、解释、辨别;运用——应用、联系、操作;分析——分解、阐析、深思、说明;综合——整合、设计、创造、编写;评价——评判、对比。

(2)情感领域

情感领域根据价值内化程度划分为五级,分别是接受——低水平感知环境中正在发生的事,如听讲;反应——学生自己主动参与的、由经验引起的全新行为反应,如举手回答问题;价值化——学生将现象、对象或行为与一定的价值标准相联系,如自主阅读文学作品;组织——吸纳新的价值观,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如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价值体系个性化形成——行为上表现出与新价值观一致,如自愿为活动奉献、牺牲。

(3)动作技能领域教育目标

辛普森将动作技能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七级,即知觉、定向、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新。其中的各层级都有各自的目标,可以通过某些特殊学习结果或行动加以表示。这个教育目标能够帮助我们多角度、多层次、全面化地思考教育教学目标。

2.教育目标分类学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分类学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能够协调教学目标的导教、导学、导评功能,帮助教师全面理解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促进教学工作更有规划地开展,并验证实际教学所取得的效果。

通过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也就是听说读写能力,使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社交生活中能游刃有余地对英语加以应用,实现英语沟通交流——这是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除此之外,还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其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中国文化课程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目的一是让学生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的英语表达,二是促使学生更加系统地了解本国文化,更重要的是希望学生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英语知识融合,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文化敏感性,树立多元文化理念。依据上述内容,遂将本教学研究实践的教学目标分为记忆、理解和综合运用。

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我国英语教育历经多年的发展,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愈发受到重视,教学侧重点已经从字词语法向听说读写及文化教学转变。各高校的英语教育在必修课教学之余,推出各种拓展类选修课,如英文电影赏析、英文经典作品鉴赏等,但选修课学时少且分散、班级规模不稳定、教学效果难控制。为了扭转劣势,改善教学效果,本研究尝试在大学英语选修课中引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以中国文化课程为例进行探索研究。

(一)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中国文化课程教学设计

设计教学案例要以“掌握学习”理论为前提,结合教育目标分类学,在全面分析教学内容、学习者及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设计具有实操性和实践意义的教学案例。

1.教学内容分析

在英语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教学,要从基础做起。本次教学设计将以汉字作为切入点,包括其起源与演变、基本结构及书法等相关知识,主要目的是促使学生掌握用英语表达与汉字相关的基本知识、理解汉字的发展演变及构成、掌握书法的相关延伸知识。

2.学习者分析

高校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当的汉语言文字知识,具备信息提取整合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这将有助于学生理解英语视频中的表述、进行一一对应和整理归纳,并从中找到逻辑关系。

3.教学目标分析

(1)记忆——认识并写出有关汉字起源及演变的英语词汇。

(2)理解——用英语陈述汉字起源的传说、汉字发展的趋势。

(3)综合应用——谈论、评价与汉字或书法相关的内容,使学习内容得以拓展。

(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中国文化课程中的实施策略

一直以来,选修课采用讲授教学法,引入翻转课堂将使教学模式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具体实施策略如下:

1.播放视频或导学案使学生大致了解所学内容。

2.课堂上的大部分时间由学生自行掌控,进行个性化学习,教师给予适时的指导。

3.采取随机测评和开放性试题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验设计

以中国文化课程为例,将自主选修英语拓展课的学生编为实验班和对照班。实验班开展翻转课堂教学;对照班沿用课堂讲授模式。期末采用统一试题闭卷测试,测评实践效果。

实验周期:一学期。

实验目的:验证翻转课堂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差异。

重点关注:翻转课堂模式的具体优势;提高学生母语文化认同感和跨文化交际意识的效果。

(一)实验条件

1.实验对象

综合考虑男女生比例及学前测试成绩,将选课学生合理分成实验班和对照班,确保二者具备可比性。

2.技术环境

两班由同一教师在不同的选修课时间段展开教学,最大程度保证实验效果的客观性。

3.学习内容

教学内容力求丰富多彩,参考《中国文化英语教程》《中国文化概况》等相关书籍,辅以相关英语视频、CCTV 9的英语节目,尽可能满足教学需求。

(二)研究工具与研究方法

实验前开展问卷调查,实践中访谈交流,实验后进行试卷测评,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进行测量和分析。

(三)实验研究流程

教学设计—教学开展—教学测评。

(四)实验数据分析

根据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真实客观的结论。

六、结 语

翻转课堂教学是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这种模式能够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综合能力,实现个性化学习,更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达成教学目标,因此,教育工作者应不断探究该模式在各类学科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参考文献

[1]容梅,彭雪红.翻转课堂的历史、现状及实践策略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5(07).

[2]缪静敏,汪琼.高校翻转课堂:现状、成效与挑战——基于实践一线教师的调查[J].开放教育研究,2015,21(05).

[3]陈晓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8qEpmJpv/lkKEw9/LMI4AKsxQ7cob302NUOQ76AARQY8d32zftQfUuc6YBg6tr/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