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新艺科”背景下艺术院校公共基础课的建设与思考

毕晓峰

摘 要: 艺术院校肩负着培育新时代艺术新人的重任,在专业人才培养过程 中,公共基础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艺科”背景下,艺术院校公共基 础课应在继承创新、交叉融合的基础上,推进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改革,从适 应服务专业建设转向支撑引领,发挥公共基础课对艺术人才培养的基础作用、导 向作用和引领作用,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艺术人才。

关键词: “新艺科”;艺术院校;公共基础课

2020年 11月 3日,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指导、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主办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在山东大学召开,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2021年 10月 19日,山东艺术学院主办了“新文科视域下新艺科发展论坛”。论坛从复合型、创新型艺术类人才培养路径、新文科背景下政产学研多元一体协同育人机制探索、数字化背景下计算机与传统音乐文化以及新文科背景下艺术学理论学科专业的建设等方面进行了学术对话与讨论。在“新文科”的大背景下,“新艺科”紧随时代变革的步伐,积极介入艺术学学科的建设发展,为我国未来艺术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提供了方向指引。

艺术学升为独立的学科门类已有 11年之久,从理论建构到实践融入,艺术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也越来越明显,为“新艺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艺术院校肩负着培育新时代艺术新人的重任,在专业人才培养的综合过程中,公共基础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公共基础课是艺术院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是培养艺术专业学生综合素养不可缺少的课程。“新艺科”背景下,艺术院校公共基础课在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中所应承担的责任、发挥的作用有了新变化和新担当。

一、“新艺科”之“新”

2019年 4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中央政法委、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 13个部门正式联合启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 2.0。这个计划可以概括为一个总体部署、三项核心任务、一次质量革命。一个总体部署,就是全面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四新”学科)建设,提高高校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力。“四新”之中没有“新艺科”,因为“新艺科”被包含在“新文科”之中。“新艺科”与“新文科”的关系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在新文科视域下的“新艺科”探讨;另一种是“新艺科”要独立于新文科之外。前一种观点的有力支撑是 2021年 10月 19日,山东艺术学院主办的“新文科视域下新艺科发展论坛”,论坛解释了新文科、新艺科建设过程中遇到的若干问题以及解决思路,取得的成果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后一种观点的有力支撑是 2022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学艺术院院长朱乐耕结合当前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和新文科的背景,建议大力推进“新艺科”的建设与发展。朱乐耕认为“艺术有必要独立于新文科之外”“‘新艺科’的建设与发展正当其时”“未来艺术将走向跨界和综合”。结合艺术学升为独立学科门类的大背景,新时代艺术介入现实的能力不断增强,应该重新审视“新艺科”与“新文科”之间的关系,探究“新艺科”之“新”。

“新艺科”的“新”既要突出“人文主义”,打通文史哲,又要强调“科技驱动”,实现与工科、医科、农科等多领域、多路径的跨界融合,特别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虚拟技术的融入运用。同时,新艺科的“新”既要强调艺术形式的“新”,还要有艺术理论和艺术介入应用实践方面的“新”。“新艺科”不仅要围绕新文科语境进行展开,还要从理论层面、实践层面对新文科进行突破。因此,“新艺科”之“新”“应是建立在以文化为根、以生活为源、以艺术为体、以科技为用的基础之上的学科交叉与融合的创新发展” 。结合艺术类人才培养,在“新艺科”背景下,艺术院校公共基础课要结合艺术人才培养的规律和特点,积极探索跨界交叉融合的育人新模式,超越基础知识讲授,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强化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为培养新时代艺术人才做出努力。

二、艺术院校公共基础课之“基”

艺术院校公共基础课是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艺术概论、艺术美学、艺术鉴赏、大学语文、大学英语、计算机技术应用、教育学、心理学、应用文写作等基础课程,在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艺科”背景下,公共基础课在艺术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着基础性、通识性、应用性、创造性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从新时代文艺发展需要的角度看,公共基础课为培育新时代文艺发展繁荣和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人才奠定了综合、全面的人文基础。2014年 10月 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努力做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2021年 12月 14日,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明确要求:“要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把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把文艺创造写到民族复兴的历史上、写在人民奋斗的征程中。”艺术院校作为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和艺术家的培养基地,公共基础课以其人文性、综合性、通识性成为艺术院校培养学生全面素养的基础课程,为培育新时代“德艺双馨”的艺术新人做好基础准备。

二是从艺术审美教育发展需要的角度看,公共基础课为在艺术院校开展艺术教育、全方位育人奠定了基础。2021年 5月 6日,全国学校体育美育工作推进会部署了新时代全国学校体育美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相关任务。会议强调,加强新时代学校体育美育工作,培养具有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本领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事关“两个大计”,事关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艺术审美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培养求真、向善、尚美的全面发展的人。艺术院校开展美育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艺术资源。公共基础课可将各种基础课程的教学积极融入艺术审美教育,统筹艺术资源,构建全面系统的知识结构体系,培养青年艺术学子高尚的道德情操、深厚的人文底蕴、严谨的学习态度、开拓的创新精神和健全的人格意识,使他们成长为德才兼备、德艺双馨的人格健全的艺术接班人。

三是从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角度看,公共基础课为培养全面发展的艺术专业人才奠定了基础。艺术院校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专业艺术人才。艺术专业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就是要成为专业艺术人才、成就完美的人生。大多数艺术专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重专业轻文化、重实践轻理论,造成知识接受面窄、储备少和专业学习过于片面的现象。艺术专业人才应该是综合的、全方位的人才,既要有专业的技能,又要有知识储备。公共基础课为推进艺术类大学生综合素质建设做好了准备。通过学习公共基础课,既可以让艺术专业学生拓展视野、锻炼理性思考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最终成就其审美人生。“审美的人生就是诗意的人生,创造的人生,爱的人生。” 公共基础课加强了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的学习并让学生将不同的知识融会贯通,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即培养出完整的人、创造出审美的人生。

三、艺术院校公共基础课之“困”

公共基础课是艺术院校普遍开设的面向全体专业学生的课程。由于过去学生普遍存在重专业轻理论、文化基础薄弱、学习意识淡薄等问题,在“新艺科”的背景下艺术院校公共基础课教育教学面临着困难。

(一)公共基础课不被重视

艺术院校以专业应用型教育为主,注重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艺术专业人才。艺术院校在强调应用型艺术人才培养教育的同时,存在忽视公共基础课教育价值的倾向,轻视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重专业轻理论的观念十分突出,致使学生对公共基础课产生偏见,许多学生认为公共基础课对自身的专业学习“无用”,学习公共基础课纯粹是为能够顺利毕业“混学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较差。这一偏见使学生认为只要具备艺术专业技能就能应对未来发展,不能充分地认识公共基础课程在专业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同时,因为学生对公共基础课的重视程度不高、学习态度不积极,造成其考试不及格、重修通不过,部分艺术院校认为公共基础课是影响毕业生毕业的“拦路虎”,公共基础课被师生边缘化,学校甚至压缩了公共基础课的课程数、课时量。

(二)公共基础课缺乏特色

结合“新艺科”的大背景,新时代的艺术人才培养需要的是全面的应用型艺术人才。艺术院校公共基础课随之有相应的调整,但实际教学过程中仍以传统的理论说教和“灌输”为主,教学方法落后、课程缺少特色,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一是艺术院校公共基础课课时少,教学内容统一,缺乏灵活性,缺少特色,无法满足不同专业的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和艺术修养的提升。二是公共基础课上课时间较集中,课堂教学一般采取大班上课,班级容量大,无法有效地进行师生互动,课堂教学仍然是老师在唱“独角戏”,存在“满堂灌”的现象。三是课程考核评价方式较为单一,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为提高及格率,考核内容简单,不能很好地体现公共基础课教学的价值和意义。以上问题导致了学生厌学、逃课现象严重,无法保障艺术院校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三)公共基础课与专业教学脱节

艺术院校公共基础课与其他专业课程教学相比略显不够“专业”,这也说明了公共基础课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的力度不够,与学生专业学习“脱节”。一方面,公共基础课是各学科专业混合的“大家庭”,教学内容有着原有学科的规定性、完备性,课程教学中很难“对内突破、对外融入”,很难真正结合不同艺术专业特点,满足学生专业学习的需要;另一方面,公共基础课教师大部分都不是艺术专业出身,对艺术专业的认识理解不够充分。公共基础课教师不了解专业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大多从纯知识角度出发,根据教学大纲选择自己所熟悉的内容讲授,不能或不主动结合艺术专业人才培养内容组织公共基础课的教学,造成课程与学生专业学习之间是两条“平行线”,而不是“相交线”,不能真正实现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效果。

四、艺术院校公共基础课之“径”

结合“新艺科”的大背景,公共基础课教育教学应结合艺术性、强调基础性、突出针对性、融入科技性,介入现实性、引导方向性,注重艺术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艺术对现实的介入、艺术与科技的融合等。结合艺术院校艺术人才综合素质培养的目标,积极探索公共基础课在艺术类院校艺术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路径。

(一)充分认识公共基础课的基础作用

艺术专业人才培养既离不开专业知识,更离不开基础知识。公共基础课是专业知识学习和能力拓展的奠基石,是拓展、运用新技术和专业能力提升的必备要素,为专业理论学习与技能提升提供方向指引和基础支撑。艺术院校不少学生存在着文化知识、人文素质、科学素养匮乏的现象,这就需要利用公共基础课的基础理论、人文常识、科学思维等来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为专业学习奠定牢固基础。艺术院校要结合学生实际和人才培养要求,要充分认识公共基础课的基础性和重要性,以及学生基础知识、能力价值与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坚持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统一,以立德树人、全面育人、创新方法、提升能力为准则,切实发挥公共基础课在艺术院校艺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和能力拓展筑牢根基,培养德艺双馨的艺术人才。

(二)积极融入艺术人才培养的系统

艺术院校肩负着为新时代培养合格艺术人才的重任。新时代科技文化的发展、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时代美育的发展与需要等,使艺术在时代发展进程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作用越来越大。对此,艺术专业人才培养应加强基础学科的学习与创新应用,艺术院校应更加注重公共基础课程的建设,加强公共基础课对人才培养的融入。艺术院校艺术人才培养的系统往往是以专业学科、课程为主体,公共基础课融入不够全面。公共基础课在艺术人才培养过程中多数是“走过场”,缺少实质性的融入。只有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程“相向而行”,才能真正融入艺术人才培养的系统。“新文科”建设的大背景、课程思政的融入,为“相向而行”架设了桥梁,“新艺科”建设为桥梁通行提供了保障。公共基础课要结合学科、课程自身的特点和教学实践,找到融入艺术人才培养的整体系统的切入点。以学生为中心,能够使教育工作者聚焦课程育人的出发点和切入点,统领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教育教学,形成育人的整体系统。

(三)探索重构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

艺术院校公共基础课教学存在内容单一、教学模式陈旧、师生互动交流少、课堂教学氛围枯燥、学生对课程不感兴趣等问题,新时代对艺术人才的需求,要求公共基础课以学生为中心,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作出相应的调整。一是教学内容方面,艺术院校要结合课程思政、新文科、新艺科和办学特色来设计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体系。将公共基础课的“道”与专业的“技”相融合,找准二者的交叉点,让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与专业教学内容有效融合,充分发挥公共基础课的基础性、通识性和指导性。二是教学模式方面,要根据课程性质与讲授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半翻转的教学模式,构建开放、互动的课堂氛围。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应采用讨论式、案例式、体验式、互动式等教学模式,实现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融入度。同时,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采用多形式、多阶段、多层次的考核方式,增加过程考核成绩比重,强化能力考核,进一步提升公共基础课介入专业人才培养的能力。

(四)促进公共基础课的可持续发展

艺术人才培养的最高成就是培养合格的艺术家,艺术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健康健全的人。“新艺科”背景下,艺术人才培养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模式,要高度重视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改革,实现公共基础课在艺术人才培养过程的可持续发展。公共基础课有着传统人文社科的传统性、稳定性和规范性,要结合“新艺科”探究其课程发展的交叉性、创新性和持续性。对此,公共基础课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基础上,要提出教学新理念、激发育人新思维、创造课堂新模式。公共基础课教学要做好顶层设计,从课程思政出发,结合“新文科”“新艺科”,制订课程教学改革方案,整合各方资源,组建公共基础课教学团队,多方面推进教学研究和课程建设。艺术院校要加强公共基础课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积极打造网络课程,满足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需要。同时,要加强公共基础课教学研究的投入力度,设立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研究专项和课程建设项目。艺术院校应凝聚力量、多措并举,进一步筑牢教学改革保障机制,推进公共基础课的可持续发展。

五、结 语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指出:“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对艺术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艺科”的建设与发展正当其时。结合“新艺科”的建设背景,艺术院校公共基础课应在继承创新、交叉融合的基础上,推进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的改革,对专业建设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发挥公共基础课对艺术人才培养的基础作用、导向作用和引领作用,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艺术人才。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2]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3]王一川.艺术学纲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4]田忠利.艺术与科技的交融——关于“新文科”语境下“新艺科”建设的思考[J].北京教育(高教),2021(06).

[5]郭晓.朱乐耕:大力推进“新艺科”建设[J].艺术教育,2022(04).

[6]余兆欣,卢瑞雪.“新文科视域下新艺科发展论坛”会议综述[J].齐鲁艺苑,2022(01). Z7xtMPMpQfVCMatb4vhROV50peP6Xxqjx5a1+SyF/Av/MC7lBfiQ/CdkVL0q29l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