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末代皇帝与袁世凯交往轶事

从1912 年到1916年去世,袁世凯一直居住在紧邻紫禁城的中南海。档案显示,溥仪这个昔日皇帝与袁世凯这个当朝新贵,还有一些耐人寻味的故事。

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 月12 日),隆裕太后替年仅6 岁的溥仪颁布《退位诏书》,接受清室优待八条款,宣布溥仪退位。按照优待条款,溥仪等仍“保持原来尊号不变”、“暂居宫禁”——在紫禁城继续着小朝廷的生活。

溥仪“暂居宫禁”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民国十三年(1924 年)被冯玉祥部队赶出故宫。

关于逊位后在故宫的生活,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一书中曾有过回忆。不过,较为简略。至于《溥仪日记》所载,主要是其读书生活,更是笼统。新近出版的《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清宫升平署档案集成》(以下简称《集成》)和《清宫辛亥革命档案汇编》(以下简称《汇编》),收录了部分溥仪档案,使我们得以还原溥仪逊位后的人生片段。

清宫升平署之名出现于道光年间,前身为康熙年间成立的南府,是清代掌管宫廷戏曲演出活动的机构。《集成》共收档案1803件,记载的时间从宣统三年一直持续到公元1923 年。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的《溥仪档》其实并未向公众开放,但刚刚出版的《汇编》收录了其中的部分内容。

从1912 年到1916 年去世,袁世凯一直居住、工作在毗邻紫禁城的中南海。因此,溥仪这个昔日皇帝与袁世凯这个当朝新贵,也就有了一些耐人寻味的交往故事。

溥仪派代表出席袁世凯总统就职典礼

溥仪虽然逊位,但每逢传统节日及清室庆典,袁世凯都派员致贺。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就记载,在1913 年元旦和阴历正月十四日(1913 年2 月19 日)溥仪生日之际,袁世凯都曾派来朱启钤等礼官,代表他前来祝贺。

一手笼络一手限制是袁世凯对待前清皇室的两面性。在接连发布《禁售排满及诋毁前清书籍令》、《保护旗人公私财产文》、《保护皇室宗庙陵寝令》等示好命令的同时,他又把紫禁城太和殿、保和殿、中和殿收归民国,1913 年还敦促皇室履行《优待条件》第三款,拟将小朝廷迁往颐和园。

1913 年10 月6 日,挟“二次革命”中击败孙中山之威,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他为中华民国正式大总统。

10 月9 日,袁世凯给溥仪写了一份报告。中华民国大总统和大清逊位皇帝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优待条款并没有规定。这份报告的抬头,写着“中华民国大总统谨致书大清皇帝陛下”,结尾是“用特报告,并祝万福”。由此分析,那时,袁世凯是将溥仪和自己视作平等关系的。一个“北京城”,同时有着两个性质截然相反的政权,却毗邻而居;管理范围和权力天壤之别,却又似乎彼此平等。这样的怪诞存在,或许空前绝后。

袁世凯的报告,一方面告知溥仪自己于中华民国二年十月六日(1913 年10 月6 日)经国民公举为正式大总统并于是年10 月10 日受任;另一方面向溥仪示好,感激当年隆裕太后将政权交给自己,就任之后,将“恪守优待条件,使民国巩固,五族协和,庶有以慰大清隆裕皇太后在天之灵”。

接到袁世凯的报告,溥仪也不敢怠慢。第二天,他即下旨,特派“清前大臣、贝勒衔固山贝子”溥伦于10 月10 日典礼举行当天,率领禁卫军军官四员,带着《大清皇帝致大总统函稿》,代表他前往致贺。在贺函中,溥仪还摆着皇帝的派头,夸耀自己和隆裕太后当年将政权交给袁世凯可谓“付托之得人”,对袁世凯的当选“朕深慰之余,尤乐企盼深”。

袁世凯对溥仪派来的祝贺使者如何?从溥伦10 月11 日汇报中“接待如礼”的词句可知,袁世凯的接待应该是相当客气的。不仅如此,袁世凯还授予溥伦一等嘉禾章,作为他前来道贺的回报。

但在《我的前半生》中,溥仪并没有记述他自己向袁世凯致贺之事,不知是无意遗漏还是有意略去。

袁世凯向溥仪“借”升平署行头

逊帝溥仪与袁世凯的人生交集,既有礼尚往来,更有苦涩悲凉。

在《我的前半生》中,溥仪曾写到紫禁城的“响城”现象——身居“大内”的他,却能很清晰地听到外面小贩的叫卖声,也有几次听到中南海的军乐演奏。总管太监张谦和告诉溥仪,军乐声响,意味着袁世凯要吃饭了,“袁世凯吃饭的时候还奏乐,简直是‘钟鸣鼎食’,比皇上还神气”。

溥仪这段记载,说的是1916年的事,其中带着明显的感情色彩,让人能够真切感受到一个逊帝失国之后的悲凉心态。当时袁世凯已经准备称帝,派人油缮太和殿、保和殿、中和殿三大殿,还让溥伦来借皇帝的仪仗以及玉玺等,“这些消息使我感到心酸、悲愤,也引起了我的恐惧”——溥仪担心:“天无二日,国无二君”,怕袁世凯称帝后会将自己杀掉。

而其实,在更早的1914 年,袁世凯就已经开始尝当皇帝的滋味了。

1914 年10 月8 日,时为升平署总管太监的狄盛宝向溥仪报告,袁世凯要借用“行头、切末、管箱人等”。

行头指演戏用的道具、衣服;“切末”又称“砌末”,是京剧各种道具的统称。根据清宫升平署档案的记载,1914年这一年里,袁世凯至少在10月8日、10月31日、阴历十二月初七(1915年1 月21 日)找清室借过三次行头。但他并没有亲自出面,而是通过溥仪的父亲载沣、当时的内务府大臣世续:第一次借了两天,第二次借了三天,第三次是否归还就不得而知了。

清廷京剧盛行,此风流布,也影响了袁世凯。当年被摄政王罢官、回籍疗养的时候,袁世凯就曾多次传京城名角谭鑫培等到他隐居的河南洹上村唱“堂会”。当上民国大总统后,袁世凯在秉承这一爱好的同时,开始迫不及待地借清宫升平署的行头等到中南海为其演戏,一尝“御用”的滋味。

升平署向来只为皇家服务,如今却为袁世凯所享用!除此之外,还有一点更让溥仪气愤——1913年2 月22 日,隆裕去世。按照大清礼制,三年(实际上是27 个月)内属于国丧期间,即使是皇帝登基等大典也“设乐不作”。而就在隆裕去世这一年,袁世凯却在中南海听戏;在宣统六年,中南海就已经鼓乐喧天。

这些,难免让逊帝溥仪心生“只见新人笑,不闻旧人哭”的凄凉之感。

袁世凯用优待条款换溥仪支持其称帝

1915 年12 月12 日,袁世凯宣布承认帝制。

称帝之前,袁世凯与逊帝溥仪作了交易。简单地说,就是由清室表示拥护袁世凯称帝,袁世凯承诺将优待条件写入宪法。为此,溥仪先派溥伦代表皇室和八旗向袁世凯上劝进表,此外又让内务府给袁世凯一份正式公文,说:“现由全国国民代表决定君主立宪国体,并推戴大总统为中华帝国大皇帝,为除旧更新之计,作长治久安之谋,凡我皇室极表赞成。”

这些举措,换得了袁世凯亲笔写在优待条件上的一段跋语:“先朝政权,未能保全,仅留尊号,至今耿耿。所有优待条件各节,无论何时断乎不许变更,容当列入宪法。袁世凯志,乙卯孟冬。”

很长一段时间,袁世凯的亲笔批示被外界误读为是在辛亥革命刚刚结束时为安慰隆裕太后而写的。如今,通过清宫档案,我们终于得以看到这一文件的原貌。袁世凯的跋语,确实是亲笔写在优待条件上。袁世凯所批之优待条件和1912 年公布的八款清室优待条件完全一样。“先朝政权”一段写在优待条件的封面上,而“袁世凯志,乙卯孟冬”则写在优待条件的最后一页。根据溥仪父亲载沣的日记,袁世凯当时还有将女儿许配给溥仪做皇后等建议,只是由于袁世凯很快于1916 年6 月6 日去世,这一建议才作罢。

袁世凯虽然在12 月才称帝,但根据《载沣日记》得知:早在十月初十(1915 年11 月16 日),载沣就看到了袁世凯的这一批件,只是当时还秘而不宣,“偕世太傅公见四皇贵妃,禀商皇室与袁大总统结亲事宜,均承认可,命即妥行筹办一切云。在内观秘件,甚妥”。载沣所说的“秘件”,就是袁世凯所写的跋语。

1915 年12 月16 日,袁世凯曾以“大总统令”的形式,对外公布了清廷赞成君主立宪的声明和他的这段跋语。耐人寻味的是,清宫《溥仪档》还收录有一份《恭戴大总统为中华帝国皇帝并定国体为君主立宪》的奏折。原来,十二月十八日(1916 年1 月22 日),大总统府政事堂给紫禁城送来公函,通报国民代表大会满蒙回藏国民代表一致同意实行君主立宪、国体改为帝制,拥立大总统袁世凯为中华帝国皇帝,并表示原来的各项优待条件中,“所有满蒙回藏待遇条件载在约法,将来制定宪法时自应一并列入宪法,继续有效”。收到此函后,清皇室如此回复,“闻命之下,感戴莫名……臣等唯有率同各旗官兵士民承德意、力矢忠诚,冀仰答高厚鸿施于万一”。

这份奏折并非溥仪所写,从其中的“臣等同为旗族,臣朝宗忝管旗务”字句推测,或许为当时的领内侍卫大臣世续所上。“一山难容二虎,一国难容二君”,袁世凯称帝,将溥仪置于尬尴境地,并可能有性命之虞。因此,此奏折中,清皇室已全然没有两年前祝贺袁世凯就任总统时的“朕深慰之余,尤乐企盼深”。相反,从最后“伏乞皇上圣鉴谨奏”更可以看出,此时的清皇室已经在彻彻底底地向袁世凯称臣,以换取清室优待条件的继续有效,以换取能在紫禁城这个小朝廷里苟全性命。

在全国一片反对声中,只做了83 天皇帝的袁世凯,忧愤交加,于1916 年6 月6 日因膀胱结石加重而去世。

袁世凯去世的消息一传进紫禁城,人人都像碰上了大喜事。太监们奔走相告,太妃们去护国协天大帝关圣帝君像前烧香,毓庆宫溥仪停了一天课……袁世凯死了,就意味着溥仪能活下来了,怎能不庆贺呢?5 年前,辛亥革命爆发,溥仪为首的清廷低声下气地请袁世凯出山,希望袁世凯能挽狂澜于既倒,辅大清于万世。那时,溥仪万万不会料到,自己的性命差点儿终结于袁世凯的手上。

(责编/黄梦怡来源/《末代皇帝与袁世凯交往轶事》,刘江华/文,《内蒙古日报》2014 年5 月26 日) 6g9CZrh4tL3cUBy3246A7iCt+VwTz5/tdLPlaY5Gx6wFdlT6rwp7JV7OqTeS2Ye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