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走人户

“妹儿走哪去?妹儿回娘家。没得啥子拿,手拿一封茶。”

——四川民歌《妹儿回娘家》唱词

老温江人过春节都要走人户,也就是走亲戚的意思。

在说法上,由于温江方言“户”读作“富”,故讹为“走人富”,略带讨口彩的意味。而在走人户的过程中,温江人有不少富有人情味的讲究,笔者自幼浸润民俗文化,也算略知一二。

首先谈谈亲戚之间走动的先后顺序。

姑舅亲一般是姑先走舅,舅后走姑。舅是姑的娘家,回娘家给娘家父母拜年在先,这是约定俗成的规矩,舅家还礼在后。和全国许多地方一样,温江农村也盛行大年初二回娘家。若娘家父母病故,或姑长于舅,舅先走姑的情况也是能见到的。

姨亲之间一般是先同约走舅,然后同约走姨,按长幼次序进行;若无舅家,则直接幼先走长。

叔侄亲、姨侄亲、姑侄亲等错辈亲戚,一般是晚辈先行去长辈家拜年,再约时日邀长辈一家到自己家做客。

堂亲之间,若是群居在一处,则互相之间可以不走,仅年前“团年”。堂亲之间的公有姑表亲若回来走人户,则可以整个堂亲一族共同接待,甚为热闹。

表亲之间,若是一代表亲,一般都要走动,无固定顺序;若是二、三代表亲,则选择性走动。

特殊的是干亲。比较亲密的,一般初二初三干儿或干女就向干爹干妈拜年,也有的干亲不在春节期间刻意走动。

再说接待亲戚的“凑客”习俗。

在宴席上,温江农村一般在家中设宴,俗称“凑客”。凑客的宴席比“九斗碗”的宴席略简,不过相差无几。除甜椒炒肉、韭黄肉丝、炖肘子、水煮鱼、芥菜头(俗称青菜脑壳儿)煮腊肉、香肠拼盘等家常菜外,一般主家还会在附近场镇采买诸如凉拌猪耳朵、甜皮鸭、卤鸡爪等温江人喜爱的熟食。午饭前午饭后,主家都会备好糖果、茶水、棋牌。晚间宴席比较简单,一般是中午的回锅菜,主食则改为稀饭,几乎家家户户都能见到冬寒菜稀饭配凉拌折耳根等小菜,折耳根、冬寒菜也都是当季的新鲜菜,寓意是送“稀客”,并一同“咬春”(立春节气比较靠近春节)。

温江人除了正月,遇“春台会”也要走人户。温江有的场镇的“春台会”会期就在正月内,因此,住在这些场镇的人家,常常把“凑客”的日子就定在“春台会”那天,免得亲戚之间走得太频繁。

再谈谈打发娃娃的“褂褂钱”习俗。

“褂褂钱”类似于其他地方的红包、压岁钱。温江农村不讲究必须要有红包包装,常常是直接递给亲戚的未成年子女以现金。一般“凑客”晚饭之后,亲戚们即将踏上行程时,由女性长辈递到或是揣到晚辈衣裤包内,“褂褂钱”之“褂褂”可能就由此而来。给“褂褂钱”的过程,温江农村称为“打发”。众所周知,民间常说的“打发”的对象是叫花子。为什么给“褂褂钱”要称为“打发”,老一辈则有个有趣的说法。因为正月间小娃娃要领到许多人家的“褂褂钱”,“打发”的寓意是娃娃吃了百家饭,说法贱,娃娃就好养活。

最后谈谈走人户送的礼品。

农村亲戚之间春节送礼都比较实在,常见的伴手礼有一袋散装水果、一箱牛奶、一块两三斤的场镇上的现买的鲜猪肉、一块两三斤的老腊肉、一袋十斤左右的米、两瓶白酒、几把挂面等等,上述礼品一般任择两三项即可。随着温江城市化进程和网购的普及,如今温江人互送的礼品早已大变,五花八门,海内海外无所不有。

虽然近年来,走人户的习俗在逐渐淡去,但仍有不少乡邻依然年年都在走人户。那些亲戚间质朴的问候与寒暄,不失为美丽的新年情结。 tIqAFlMhAO466QoL8L9Eit8ODjYsnFcB7bFQzxvAvAoiy1I6ZrHimXtBr1p2x2/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