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完善全球治理是全球化发展的未来方向

高飞

外交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新冠肺炎疫情在短期内横扫全球,超过200万人感染,股市激烈震荡,国际航班大面积中断,全球供应链面临停摆,各国损失惨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4月14日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0年全球经济将萎缩3%,为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大的经济衰退。继2001年“9·11”事件、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新冠肺炎疫情已经成为21世纪初影响全球的重大事件之一。基辛格更是断言“新冠病毒大流行将永远改变世界秩序” [1] 。相比人类历史上经历的多场疫情,此次新冠肺炎疫情传播速度如此之快,影响范围如此之广,一定程度上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密不可分,也由此引发了舆论对于全球化的质疑之声,疫情后全球化的走向成为人们关注和未来国际秩序构建的焦点。

一、全球化面临更新换代

“全球化是政治的、技术的、文化的以及经济的全球化”,它使我们所生活的社会组织发生了巨变,影响着生活于其中的我们的方方面面,甚至可以说“它是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 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全球范围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增长、传播新技术新文化,但也冲击着传统经济模式、侵蚀传统文化、威胁社会稳定。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反全球化思潮”也不断高涨。1999年11月30日到12月初,美国西雅图发生了举世震惊的示威运动,开启了大规模反全球化示威的先河。2001年6月9日,世界社会论坛国际委员会在巴西成立,反全球化运动本身开始走向“全球化”。2002年,在西雅图反全球化风暴中成名的杰里·曼德和他创建的全球化国际论坛出版了一部《经济全球化的替代方案:一个更好的世界是可能的》 [2] ,集中系统阐释了他们对全球化的理解。从政治立场上看,反全球化力量有左翼、右翼、自由主义者,也有保守主义者,有各地的工会组织,也有无政府主义者、社会主义者、生态主义者、女权主义者、和平主义者,等等。 由此可以看出,人们经常使用的“反全球化”只是一个现象,它既没有坚实的反全球化内核,也不是单一的运动。 [3]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全球化进入深度调整期,一些发达国家出现了“逆全球化现象”。2016年的“英国脱欧”和美国特朗普政府上台,是逆全球化现象的一波高潮。逆全球化现象凸显在世界经济增长乏力的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内部矛盾加剧,民粹主义抬头。从反全球化的民间思潮,到政府推行逆全球化政策,全球化的反面力量开始冲击国际关系中的既有传统与格局。美国是二战后国际规则的主要制订者和维护者,但特朗普政府上台后采取了一系列逆全球化的举动。这些政策一是奉行贸易保护主义,坚持“美国优先”,四处挥舞保护主义大棒,对主要贸易伙伴全面打响贸易战;二是推行规则修正主义,先后退出了《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 》《巴黎气候变化协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移民协议》《伊朗核协议》、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中导条约》等国际机制,迫使世界贸易组织停摆,停止支持世界卫生组织,使国际秩序的不确定性上升;三是主张政治孤立主义,强调减少国际义务,在美墨边界筑墙、颁布禁穆令等。2019年特朗普在联合国大会上抨击全球主义,声称“未来不属于全球主义者,未来属于爱国者”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反全球化力量从过去的反全球化思潮、逆全球化政策开始发展为“去全球化行动”。疫情冲击波在全球形成了风险联动,商品、服务、人员、资本的流动受阻,地区和全球产业链被迫调整,种族主义和过激行为上升。疫情进一步削弱了支持全球化和多边主义的力量,一些国家相互封锁边境、管控医疗物资出口、“甩锅”疫情责任、推动制造业回归、限制粮食出口。面对疫情肆虐,有人主张修建隔离墙、防火墙,阻隔风险,有人强调本国第一、自身利益优先,也有人强调世界应该回归到20世纪80年代以前“有限的全球化”的状态,其目的就是通过“去全球化”,重塑国家个体的主权权力,回归到经济主权时代,依靠自身的资源重建技术与生产的独立性,实现所谓“战略性的自给自足”。

在国际格局调整、国际秩序重塑的时刻,美国的《外交政策》杂志认为“新冠肺炎疫情是一个震惊世界的事件,它将导致政治和经济权力的永久性转变” [4] 。可以肯定,在疫情的冲击下,人们过去数十年中熟悉的全球化已不复存在。同时,作为全球发展的长期趋势,全球化也不会终结,上一波的全球化是冷战结束的政治红利、全球经济金融贸易制度完善的制度红利、交通与通信技术发展的技术红利共同作用的结果,今天技术的进步仍未止步,可以预见,在新的条件下全球化的方向将得到重塑。

二、“逆全球化”“去全球化”成为短期常态

冷战结束以来,经济全球化推动国际分工日趋细化,劳动生产率迅速提高,给世界各国带来了巨大福祉。在全球化的推动下,全球GDP总量从1990年的22.62万亿美元增加到2019年的85.91万亿美元,增长了3.8倍。全球极端贫困人口数量从1990年的19亿,下降到2018年的6.56亿。 与此同时,全球化的消极影响也不断显现,贫富差距拉大、恐怖主义蔓延、国际金融危机频发、流行病毒肆虐,冷战后蓬勃发展的全球化渐呈颓势。据世界银行统计,全球贸易占世界GDP的比重在2008年达到历史最高的60.90%,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净流入和净流出占GDP的比重也都在2007年达到峰值的5.37%和5.34%,随后不断下降。

1960年以来世界GDP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网站www. worldbank. org

1970年以来全球贸易占GDP的比重和国际直接投资情况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网站www. worldbank. org

全球化带来的互联互通是世界经济繁荣的基础,也是导致全球脆弱性上升的因素。世界联系越紧密、全球分工越细致,劳动生产率越高,复杂分工体系的风险性也越大。尽管从长远来看,全球化代表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无法逆转,但是从短期来看,“逆全球化”“去全球化”会成为短期常态。

一是世界各国会更加关注涉及国计民生的核心产业部门,并不惜代价促成这些部门的“回归”。根据麦肯锡研究,2010年以来,中国对世界经济的依存度在相对下降,而世界从贸易、经济和技术三个层面对中国的依存度越来越深。 疫情暴发后,“供应链高度依赖中国”引起了欧美国家的警惕和反弹,英国《经济学人》在“隔离之下的全球化”一文中,认为这是新冠病毒带给世界的严厉教训,即使疫情过去,世界对中国依赖的警惕仍会加重。 [5] 2020年3月12日,法国总统马克龙在电视讲话中强调,此次疫情启发了我们,必须将某些商品和服务置于市场规则之外,将食物、防护、医疗和生活环境托付给别人是一件疯狂的事情。我们必须重新夺回控制权,建立一个比现在更独立自主的法国和欧洲,一个牢固掌握自己命运的法国和欧洲。可以预计,疫情之后药品、医疗防护用品将首当其冲出现“回流”潮,产业链“多元化”势所必然。

二是世界经济区域化进程会加快,全球范围的经济合作和机制建设不容乐观。近年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难有作为,WTO的改革举步维艰,二十国集团合作进程受阻,在全球合作受阻的情况下,区域合作是全球合作诉求的减震器和安全阀。疫情冲击下,地区国家自然和社会条件的相似性带动抗疫节奏共鸣,合作的共识增强,缩短运输距离也增加了产业链的保障性。近年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取得突破性进展,中日韩三边合作氛围明显改善,美墨加签署新合作协议,都是明显的例证。

三是地缘政治回归,大国博弈会更加激烈,大国协调解决全球性挑战更加困难。冷战结束后,全球化突飞猛进,大国之间合作是重要的促成因素。近年来,随着美俄政治矛盾上升,中美经贸摩擦加剧,大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全球化进程中,世界各国发展不平衡,助推民族主义上升;国内社会分配不平衡,致使民粹主义泛滥。疫情期间,美国指责中国隐瞒疫情,把病毒称为“中国病毒”,进一步恶化了双方合作的氛围,限制了两国政府合作抗疫的能力。

从总体上看,在经历了2018—2019年贸易战预热后,2020年开始“逆全球化”“去全球化”将成为一段时期的“新常态”。

三、完善全球治理是未来方向

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代表着历史前进的方向,把困扰世界的问题简单归咎于全球化,既不符合事实,也无助于问题解决,明显开错了药方。同任何其他事物一样,全球化既有积极一面,也必然带有消极影响,关键在于国际社会能否建立与全球化进程相匹配的全球性制度安排,完善全球治理。

从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蔓延开始,欧美一些国家就采取了撤侨、断航等极端措施,然而最终却未能独善其身,先后成为疫情的震中。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之下,全球治理体系的缺陷暴露无遗,合作精神匮乏、信息沟通不畅、政策反应迟缓、协调能力不足,加强治理能力、提升合作水平的任务十分迫切。病毒没有国籍,抗疫没有国界。疫情是一次压力测试,暴露出全球化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为优化全球化、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了契机。只有借此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突破制度性瓶颈,才会顺应时代潮流,增强全球化的发展动力。否则,全球化的负面效应就会不断卷土重来,全球化与逆全球化会交织上演,世界就会在徘徊彷徨中失去发展的动力和方向。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大流行再次表明,人类是命运相连、福祸同担、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病毒是人类的共同敌人,合作抗疫是唯一正确的选择。进入21世纪以来,2003年的非典(SARS)、2009年的猪流感(H1N1)、2012年的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不断冲击全球公共卫生的防线,带来了一次又一次全球公共卫生挑战。可以预见,世界各国面对的共同课题将不断增多,人类面临的非传统安全考验绝非一国之力可以解决的。即使短期隔离对于控制疫情至关重要,长期的孤立主义将在经济等领域带来更大的损害,对真正抗击传染性疾病的传播毫无助益。《人类简史》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因此认为,“真正的解药不是隔离,而是合作” 。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蔓延,也是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合作不足的一次惨痛教训。面对疫情在中国的肆虐,世界各地的人们给予中国大量的援助,中国人民永志不忘。相比之下,疫情期间有些国家政府行动迟缓,隔岸观火,甚至强调中国发生疫情有利于“制造业回归”,痛失联手抗疫的窗口期。如果迟迟不能重建相互信任,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疫情之后全球范围内权力将向民族国家进一步回归,各国将偏好建立独立的供应链体系,全球劳动生产率提升幅度下降,大国之间的竞争摩擦加剧,寻求相对收益,强调单边发展,全球化进程将会遭遇重挫。

四、中国展现大国的责任与担当

在应对疫情过程中,中国坚持对本国人民负责、对世界人民负责的原则,建立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网上知识中心,向所有国家开放;开展国际合作加快药物、疫苗、检测等方面科研攻关;推动建立区域公共卫生应急联络机制,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速度;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向其他出现疫情的国家和地区支持医疗器械和防护用品。“中国援助”与“中国制造”为全球疫情防控注入了源动力。2020年3月2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特别峰会发表了《携手抗疫共克时艰》的讲话,提出了坚决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全球阻击战,有效开展国际联防联控,积极支持国际组织发挥作用,加强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等以合作为基调的四点倡议,展现了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化出现杂音、世界经济中存在竞争、国家之间暴露摩擦都是正常现象,未来的关键是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做好自己的事情。习近平同志指出,“面对复杂形势,最根本的还是要办好我们自己的事情。” 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和国外的递次暴发,再次提醒我们要统筹好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从预防、管控和应对各种外部风险入手,不断深化国内改革,完善国家治理体系。面对疫情造成的经济衰退和“逆全球化”“去全球化”挑战,我们应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层次和水平,对准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自由贸易试验区和自由贸易港建设,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重塑产业分工格局,实现产业结构的跃升。利用多层次国内市场引领全球数字化发展,通过推动新兴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不断提升中国在国际产业链和价值链上的位置,真正实现中国经济从“高速度”到“高质量”的发展。

第二,坚持开放包容,避免国际关系意识形态化,绝不走冷战对抗的老路。疫情期间,世界各种民粹主义、种族主义、意识形态化杂音不断涌现,对此要保持大国的定力。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将在世界上长期存在,这是一个客观现实。面对苏东变局,邓小平同志曾指出,“要坚持同所有国家都来往,对苏联对美国都要加强来往。不管苏联怎么变化,我们都要同它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从容地发展关系,包括政治关系,不搞意识形态的争论。” 超越意识形态处理国家关系,就是要在外交中坚持独立自主,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 ;就是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通过和平发展自己,同时通过自身的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就是要超越意识形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主张各国人民同心协力,共同应对挑战,实现共同发展和进步。

第三,坚持改革、扩大开放,避免与西方经济脱钩,理性应对挑战。中国具有一流的交通、物流、通信等基础设施,庞大熟练工人和工程师队伍,世界上最为完整的产业链系统,竞争优势明显,同时经济规律决定世界产业链的转移具有一定的不可逆性,加之全球供应链将各国利益深度绑在一起,经济“去全球化”“去中国化”绝非易事。然而,疫情期间白宫国家经济顾问库德洛提议让美国企业撤出中国、回流美国并给予100%直接报销;日本政府也宣布要支付22亿美元支持日资企业迁出中国;德国联邦内阁决定修改《对外贸易和支付法》旨在阻止德国企业被外资趁机收购;印度宣布对所有“与印度有陆地接壤国家”的直接投资采取审批限制等,我们必须予以高度警惕。

第四,坚持多边主义,积极参与国际治理体系变革,维护全球合作。从本质上看,英美两国的“逆全球化”政策实质上是要建立另一套全球化体系,英国在“脱欧”公投后随即开始以“全球化英国”为纲领开展经贸活动,特朗普在大打贸易战的同时目标指向签署新的贸易协定,寻求通过“替代版全球化”(alter-globalization),维护美国的利益。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成长,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然而并不意味着中国经济可以高枕无忧。中国经济的成功经验在于,中国将自身的改革与全球化的进程紧密结合,通过和平方式获得了世界的资金、技术和市场,然后发挥自身的人力资源优势,取得了成功。作为全球化的受益者,中国有责任发挥大国的责任与担当,维护全球化进程,引领全球治理变革。只要全球化的进程不中断,中国的发展就将可持续。

危机是考验,也是机遇。经历了惨痛教训的人类应该冷静思考未来世界将何去何从。疫情过后,全球化难以一帆风顺,也不会彻底终结,改变势在必行。在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回归孤立,或把一个地球再次分裂成“两个阵营”“三个世界”都不是出路,通过合作提升全球治理能力才是世界发展的正途。丘吉尔曾说,“不要浪费一场危机”。只有在危机中学会更好地合作,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人类才对得起在新冠肺炎疫情中付出的高昂学费。

[1] Henrry A. Kissinger, The Coronavirus Pandemic Will Forever Alter the World Order ,Wall Street Journal,April 3,2020.

[2] IFG, Alternatives to Economic Globalization : A Better World is Possible ,Sn Francisco: Ber-rett-Koehler Publishers,2002.

[3] Duncan Green and Matthew Griffith,“Globa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 InternationalAffairs (Royal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1944-),Vol.78,No. 1(Jan. ,2002),p. 50.

[4] How the World will Look After the Coronavirus Pandemic ,See,https: // www. foreignpolicy .com,March 20,2020.(上网时间:2020年4月20日)

[5] Chaguan,Globalisation under quarantine, Economist ,Feb. 29,2020, P. 48. gNFpO87lXrQnAATdkiCrjUveKjYe+Xn7ZD+KHtx+8MXUphKR+wwwY/R1hu+mFhk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