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现代汉语特点的归纳方法;了解现代汉语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三方面的结构方式;尝试了解其他语言的一些特点。
1. 现代汉语语音方面的特点
2. 现代汉语词汇方面的特点
3. 现代汉语语法方面的特点
1. 什么是复辅音?什么是复元音?
复辅音指一个音节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辅音连续排列,如英语的“ sl eep”(睡觉)、法语的“ju st e”(只是)、德语的“ pfr opfen”(贪污)。复元音是一个音节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元音连续排列,如汉语的“h ɑi ”(海)、“b iɑo ”(表)、英语的“ ei ght”(八)。汉语中没有复辅音,但有很多复元音。
复辅音和复元音的性质很不相同。复元音里的元音组合在发音时音质的变化是连续的,各元音的音长和音强一般是不相等的。如发“ɑi[ai]”时,音由“ɑ”自然地向“i”过渡,“ɑ”的发音响亮较长,“i”的则轻短。而复辅音里的辅音组合在发音时音质的变化是离散的,每个辅音都有自己的发音过程。汉语中用双字母表示的塞擦音,如“zh[tʂ]”,发音时从塞音到擦音是在同一个过程中完成的,因此不能算作复辅音。
2. 词汇的双音化是怎么形成的?
词汇的双音化指汉语的词汇系统由以单音节词为主向以双音节词为主的发展过程。词汇的双音化对汉语词汇系统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从语言内部来看,是汉语语音系统的变化引发了词汇的双音化。从上古到中古,汉语语音系统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复杂到简化的过程,其中复辅音简化、韵尾脱落等变化,改变了汉语原有的韵律特征,也造成了同音词大量增加,于是双音化就作为一种有效的补偿手段而出现,一方面为汉语提供了优化的双音步的韵律模式,另一方面也为汉语词汇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语音组合形式。
从语言外部来看,是社会发展促进了词汇的双音化。汉语词汇的双音化,可以克服原有单音词词义负荷过重的矛盾,使词义具有单一性、准确性和丰富性,从而满足人们的交际需要。在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发展过程中,还形成了稳定的语义模式,比如“心脏”“皮鞋”两个语素之间就是“特征”与“类别”的关系。这些语义模式也影响着新的双音词的产生。
汉语语法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
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范围包括了语素、词、短语、句子和语篇这五个层级的语法单位。其中词、短语和句子的教学是最基本和最核心的。传统的对外汉语教学是以句型为中心,注重用句型操练的方式使学生学会造句的方法。这种教学模式至今仍在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教学实践中,人们逐渐发现学习者的偏误更多地表现在词语的搭配方面。于是,近年来又产生了几种新的教学模式。例如以短语为中心的教学,注重短语的练习和短语结构的分析,并将短语结构模式扩展到句子结构。以词语为中心的教学,向下注重使学生掌握语素的构词规律,向上注重使学生掌握将词合成短语和句子的规律,直接沟通了语素和短语两个层级的语法单位。新的教学模式的并存,说明人们对教学语法的特点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
要更好地运用各种教学模式及语言分析方法,我们必须对教学中存在的难点有所了解。比如词是组句的基础,词的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学中存在的基本问题是词类问题。在汉语中,我们一般将词分为名词、代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等十几类,可是不同的词类可以具有某些相同的句法功能(如形容词和动词都可以充当谓语),相同的词类也可能具有某些不同的句法功能(如有的形容词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而有的形容词不可以),而且还有大量兼类词存在(如“锁”既是动词也是名词),因此,对词的归类及功能描述成为词汇教学的一个难点。
1. 现代汉语的内部结构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分析汉语语音、词汇、语法这三个要素的性质和特点。
现代汉语的内部由语音、词汇、语法三个要素构成。
(1)语音方面的特点。A.没有复辅音。例如“tɑn(谈)”,“t”和“n”不能同时出现在元音的前面,像“tna”那样;也不能同时出现在元音的后面,像“atn”那样。B.音节中元音占优势。汉语中有二合元音(如“ɑi、ɑo、ei”)及三合元音(如“iɑo、iou、uei”)。C.音节有声调。汉语是有声调的语言,因此“zhuānjí(专辑)”和“zhuānjī(专机)”的意思不一样。
(2)词汇方面的特点。A.双音节占优势。现代汉语词汇以双音节词占优势,并明显地具有双音化的倾向。古代的单音节词往往作为语素构成众多的双音节词,例如古代的“发”已成为现代词汇“头发”的一个语素;多音节词则由于经济原则,往往缩略成双音节词。例如“编剧和导演—编导”。B.广泛采用词根复合法构成新词。汉语主要依靠复合法构成新词。例如“司机、电灯、人民”等。
(3)语法方面的特点。A.语序和虚词是表达语法关系的主要手段。汉语的语序很重要,语序不同,意义也不相同。例如“走不出去—不走出去—走出去不—出去走不”是四种不同的意思。虚词常常也表达一定的意思,“牛脾气≠牛的脾气”。B.词类和句子成分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例如动词可以做主、宾语,还可以做谓语。C.有丰富的量词。汉语的量词非常丰富。如薄而宽的东西,可以用“张、枚、片、块”等量词。
2. 现代汉语语音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没有复辅音,声母中的“zh、ch、sh”是不是复辅音呢?
声母“zh、ch、sh”不是复辅音,而是一个辅音,只是以两个字母来表示。汉语是元音占优势的语言,没有复辅音。
3. 分别举出十个从古汉语单音节词变成现代汉语双音节词的例子,再举出十个由多音节词缩略成双音节词的例子,说明现代汉语词汇双音化的特点。
十个从古汉语单音节词变成现代汉语双音节词的例子,如下表:
十个由多音节词缩略成双音节词的例子,如下表:
上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节为主,中古时期后汉语趋向于双音化,新词的构成主要借助词素合成的句法手段;随着社会的发展,词义开始有了引申和变化;不断吸收方言词和外来词,形成更多的新词语。
4. 举例说明现代汉语词类与句子成分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
在印欧语系里,大致来说,动词跟谓语对应,形容词跟定语对应,副词跟状语对应,但是汉语词类和句子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的,除了上述的情况外,还有下列情况:
(1)动词和形容词还可以做主语和宾语。如“洗澡很舒服”(动词做主语)、“干净是最要紧的”(形容词做主语)、“今天开始调查”(动词做宾语)、“他爱干净”(形容词做宾语)。
(2)名词可以做定语。如“心灵的桥梁”“苏州的过去”。
(3)形容词可以做谓语和状语。如“他的房间很干净”(谓语)、“他干净利索地把问题解决了”(状语)。
(4)名词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做谓语。如“明天星期天”。
5. 有人认为汉语的语序非常重要,不同的语序会引起意义上的变化,例如“我爱她”不等于“她爱我”,“跑出去”和“出去跑”的意义也不一样;也有人认为语序不那么重要,例如“汽车盖着帆布”等于“帆布盖着汽车”,“我饭吃过了”和“我吃过饭了”意义基本相同。你对“汉语的语序是表达语法关系的主要手段”这一点是如何认识的?
语序指的是语言单位组合排列的先后次序,如:“负担”不同于“担负”,“虚心”不同于“心虚”;“来早了”指来得太早,“早来了”表明早就来了;“一会儿再谈”说的是现在不谈,“再谈一会儿”说的是现在谈得还不够;“不很清楚”和“很不清楚”表示的程度不同;“你能今天晚上来吗?”主要是问来的时间,“你今天晚上能来吗?”主要是问能不能来。
其他语言也有借助语序来表示不同意义的现象,但由于汉语缺少形态标志,形成了语序和虚词在汉语中的重要地位,并有自己的特点。由于不受形态变化的约束,汉语可根据表达的需要灵活地改变语序(如:“他不怕辣、他怕不辣、他辣不怕”),而语序变化所带来的语用意义又是多种多样的。如:“客人来了”与“来了客人”,前一个结构的“客人”是定指,表达已知信息;后一个结构的“客人”是非定指,表达新信息。又如:“一锅饭吃三个人”和“三个人吃一锅饭”,“我吃过饭了”和“我饭吃过了”,虽然这些句子语序发生变化,但是语义并没有改变,语序的变化并没有改变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但强调的重点不同,是语用上的变化。
同一种语义关系有时可以用好几种句法形式来表示,如“施事—动作—受事”关系,在汉语中至少可以用四种语序来表示。如:“我看完了这本书”“这本书我看完了”“我这本书看完了”“我把这本书看完了”,句子的语序发生了变化,但“我、书”与动词“看”之间的语义关系并没有变。
因此汉语里,语序非常重要,是表达语法关系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