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汉语和现代汉语

一、学习目标

了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学科构成;了解现代汉语的形成过程;了解现代汉语形成过程中的历史文化背景。

二、学习要点

1. 现代汉语的形成

2. 现代汉语的主要方言及分布

3. 现代汉语、普通话、方言、口语和书面语等概念

三、重要问题解答

1. 口语和书面语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现代汉语的书面语和口语基本上是一致的。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口语是书面语的源泉,对书面语始终起着决定性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口语是第一性的,书面语是第二性的。如果脱离了口语,书面语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是,书面语并不就是口语的简单的记录,它是口语经过提炼加工后的书面形式。由于口语和书面语运用的场合不同,条件不同,因此在表达形式上也不可能完全一样。口语的交际对象很明确,而且交际对象就在跟前,有特定的语言环境,有语调、手势和面部表情等辅助手段;同时,因为时间的原因,往往缺少从容推敲的工夫。这些因素形成了口语的一些特点:短句多、省略多、句子结构比较松散。书面语的使用情况有所不同。它没有口语那样的语言环境和辅助手段,但有仔细琢磨的时间。所以,书面语的特点是:长句多,完全句多,关联词语多,句子结构精练严密,层次条理清楚,逻辑性强。可以说口语是自然的形式,书面语是加工的形式。

口语是书面语的基础和源泉,书面语对口语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书面语一旦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以后,就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并反过来推动口语的发展,促使口语更加丰富、更加纯洁、更加趋于规范化。历代汉语当中许多富于表现力、有生命力的词语以及许多精练的语法形式仍保留在汉语书面语里,方言和外来语中有用的东西,往往是通过书面语吸收过来的,文化和科学技术方面的术语也大都首先在书面语里出现。因此,书面语就反过来发展丰富了口语。现在口语中经常出现的文言成分,如“唯命是从、爱莫能助”等;方言和外来词成分,如“苗头、名堂、马力、克隆”等;文化和科技术语,如“温床、解剖、宇宙飞船”等,都是通过书面语的传播才进入口语的。书面语不仅丰富了口语,同时还有纯洁口语的作用。一般来说,书面语比口语更精练、更合乎规范。

2.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怎样形成的?

共同语是一个民族全体成员通用的语言。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

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在北方方言基础上形成的。在形成的过程中,北京话占有特殊的地位。早在唐代,北京已是北方军事重镇。北京还是辽、金、元、明、清各代的都城。近千年来,北京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北京话的影响越来越大。一方面,它作为历代官府的通用语言传播到了全国各地,发展成为“官话”;另一方面,白话文学作品更多地接受了北京话的影响。

20世纪初,特别是“五四运动”以后,掀起了“白话文运动”,动摇了文言文的统治地位;而“国语运动”的开展促使北京语音成为全民族共同语的标准音。两个运动互相推动和影响,这就使得书面语和口语接近起来,形成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3.“汉语”“国语”和“华语”有什么区别?

广义的“汉语”,指汉民族的语言,包括共同语和不同的方言。1955年在中国科学院召开的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上,确定把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称作普通话。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是中国现代汉民族各方言区和中国各民族之间的共同交际用语。在国际汉语教学中,“汉语”主要指普通话。

“国语”是1909年后对汉民族共同语的称呼。1913年,在蔡元培的主持下成立了读音统一会,确定了以“北京音为主,兼顾南北”的“国音”标准,并审定了6500多字的“国音”。如今台湾仍在沿用这一名称。

“华语”是新加坡、马来西亚以及其他海外华人社区对汉民族共同语的称呼。在新加坡,华语是四种官方语言之一。

四、学习拓展

1. 汉语书面语的发展

汉语的书面形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有“文言文”和“白话文”之分。文言文是古代汉语的代表,起先,它是在口语的基础之上产生,与当时的口语基本上一致。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口语有了较大的变动,而书面语则变化很小,时间一长,口语和书面语之间的距离就越来越大。“五四”以前,这种严重脱离口语的文言文,一直是汉语的正式书面语,而反映口语的白话文却只能使用于通俗小说或语录笔记这一有限的领域里。长期以来,文言文和白话文两种书面语形式并存,并且由脱离口语的文言文占据统治地位,这与历代统治阶级崇尚文言文,排斥白话文有着密切的关系。

“五四运动”引起了汉语书面语的剧烈变革,白话文和文言文的地位产生了根本的转变。此后,白话文取得了全民正式书面语的资格,而文言文的使用范围则逐渐缩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对语言规范的重视,白话文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地巩固和提高。

2.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口语和书面语教学

口语和书面语,是人们在进行交际时,由于交际场合、交际对象和交际内容不同而形成的两种不同的语体,也称口语体和书面语体。它们在词汇、语法、语音等方面所体现出来的语体差异,越来越受到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视。

在进行教学时,首先要明确口头表达形式与口语(也称口语体)、书面表达形式与书面语(也称书面语体)的不同。在进行口头表达时一般使用口语,有时也使用书面语,如演讲、科学报告;在进行书面表达时一般使用书面语,有时也使用口语,如谈话记录。从这个角度出发,在教学中需兼顾口语和书面语,如口语课不仅要包括口语体口语教学,也要包括书面语体口语教学。

其次要在语言要素的学习中贯彻语体观念。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应注意区别口语、书面语,以及二者之间的共核部分(也称中性语体、通用语体)。如词汇方面,“礼拜一”是口语体词,“周一”是书面语体词,而“星期一”是通用语体词。又如语法方面,“假如……,就……”为书面语体结构,“如果……,就……”为通用语体结构,而“要是……的话,就……”为口语体结构。

五、“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1. 你所接触的留学生或者外国朋友,他们所说的语言属于什么语系?

(开放性回答)我接触的外国朋友有俄罗斯人、日本人、韩国人、印度尼西亚人、越南人、埃及人和美国人等。俄语属于印欧语系(斯拉夫语族);日语、韩语属于阿尔泰语系(尚有争论);印尼语属于南岛语系;越南语属于南亚语系;埃及人所说的阿拉伯语属于闪—含语系;美国人所说的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

2. 现代汉语有几大方言区?你的家乡属于哪个方言区?这个方言区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上有哪些明显的特点?

汉语有十大方言区:北方方言区、吴方言区、湘方言区、赣方言区、客家方言区、闽北方言区、闽南方言区、粤方言区、晋语方言区和平话方言区。

(开放性回答)我的家乡河南省属于北方方言区。河南话主要是华北官话,与普通话相比,词汇大同小异,语法基本上是一致的,但语音差异较多。

河南话和普通话的主要区别是声调调值的差别,例如普通话中的“我”是第三声(wǒ),在河南话中类似于普通话的第一声(wō);“妈”在普通话中是第一声(mā),而在河南话中则类似于普通话的第二声(má)。在词汇方面也有一些差异,例如普通话中的“我”“什么”“可以”在河南话中常常分别说成“俺”“啥”和“中”。但是这些差别都不影响同说普通话的人的交流,能听懂普通话的人都能听懂河南话。

3. 说明文言与白话、口语与书面语、方言和共同语之间的关系。

我们平常所说的“古文”,是指古代的书面语作品,包括文言文和古白话文。文言文是在先秦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作品,以及后世历代文人模仿先秦书面语写作的各类文字作品。白话最早见于公元5世纪左右南朝产生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唐五代的说唱文学变文产生以后,口语的痕迹更加明显。12、13世纪,用白话写作的各种文学体裁非常丰富,元明清时期的长篇小说《水浒传》《西游记》等都是以北方话为基础的白话文写成的。到了晚清时期,白话文基本成熟。与白话文相比,文言文显得十分简约,另外,文言文的词类活用更普遍,虚词现象更突出,语序、句式也与白话文有所不同。

口语和书面语作为一种语言的两种存在形式,两者关系密切,口语是书面语的基础,书面语是口语的加工形式,所以一方面书面语不同于口语,另一方面书面语又不能完全脱离口语;同时,在实际运用语言中,书面语中有可能夹杂口语,口语中也有可能夹杂书面语。

共同语是在某一地域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是方言的一种高级形式。普通话是全国通用的共同语。作为标准语,普通话高于方言,对方言起示范作用;方言则属于普通话,向普通话集中靠拢。尽管方言向普通话靠拢是当前和今后汉语发展的主流,但这并不意味着方言很快会消亡。从普通话对方言的渗透看,新老更替的现象只是某些语言特征而非整个语言系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普通话和方言是会共存的。从普通话对方言的覆盖看,很多场合双语并用,又有方言的语音系统不被更替的一面。

4. 你是如何看待现代汉语形成过程中的文化历史背景的?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汉语作为汉民族文化的代码,具有深刻的民族文化的历史背景。汉语同汉文化是同步形成和发展的,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在历史进程中,至少有四个文化因素对汉语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影响:

(1)多元的汉文化起源。中原文化时期,夏朝和商朝的建立标志着华夏民族开始形成。这个时期的汉文化是华夏民族和境内其他民族文化融合的综合体。从春秋到秦汉,四方异族有的被中原统治者征服融合,有的流散他方。那个时期,汉语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与周围民族密切交流的复杂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吴、越、楚强大起来,经常与中原地区发生战争,而其中的楚、越文化尤其影响了中原文化。到秦统一中国,这些民族中的大部分成员与中原人民共同组成了汉民族。

(2)具有统一作用的汉字。秦统一了汉字,使全国“书同文”,统一了全国的书面语。由于汉字符号的表意性使汉字表示的语素意义长期稳定,从而使汉语记载下来的汉文化作品具有长期稳定的延续性,这就形成了长达几千年的高度发达和统一的汉字文化。

(3)传入中国的佛教文化。佛学传入中国后渗透到中国文化的各个领域,如“四声”理论的建立,书面语口语化倾向的产生,大量借词进入汉语词汇,扩大了汉语的基本词和根词,充实了汉语的日常词汇,丰富了汉语词汇的构造方式,加速了汉语词汇双音化的发展。

(4)社会动荡带来的人口迁徙。首先,汉民族融合了进入中国北部的少数民族成员,这些融入的民族对现代汉语北方话的形成和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其次,北方阿尔泰语和南方古越语从外部融入了汉语,使汉语内部发生了很大的方言分化;再次,北方汉人的数度大规模南下,把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北方人民散落到南方许多区域,逐渐形成了相互歧异而又内在一致的几个南方方言区。

可见,语言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语言在发展过程中深受文化的影响。 KgWeacpcmwuw91xsd9wM+e1EXJE6L6sVqE6tyeOrEoIHbPiHulZgtNgqY6MSgI2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