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四、破译孩子的各种不听话行为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无论有什么样的行为目的,孩子总会表现出很多不听话的行为。

他们会没有任何理由地任性;

他们会对别人很不礼貌;

他们会偶尔撒个小谎;

他们会偷拿别人的东西;

……

孩子的这些常见不听话行为,有些属于个性、习惯问题,有些则上升为道德。素质问题,不管哪一种,妈妈们都会为孩子的这些坏行为而头痛,都想找个好办法来根除孩子的这些坏行为。

其实,让孩子的这些坏行为消失并不是很难的事情。

*父母必须了解孩子这些行为产生的原因。

*了解孩子行为的目的。

*了解什么样的解决方式最容易让孩子接受。

了解了这些,父母再采取措施,孩子的这些坏行为便可轻而易举地改掉。下面我们分析一下孩子最常见的几种不听话的行为——任性,磨蹭、拖拉,说谎,偷窃。

1.任性

任性的孩子,在妈妈眼里都是相似的:为达到目的,哭闹不止,把妈妈搞得精疲力尽。有的妈妈打骂孩子,丝毫不起作用;有的妈妈听之任之,孩子仍不罢休。妈妈唯有叹息:都是独生子女,都是惯出来的坏毛病。

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

翰翰是个 6 岁的小男孩,平时蛮听话。可是,有一天,他却哭闹到半夜,最后可能是实在太困了,才在极度疲倦中睡着。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

那天,翰翰约了一个幼儿园的小朋友到家里玩。翰翰拿出自己所有的玩具来招待小朋友。两个孩子玩得挺愉快。本来,如果事情一直这样下去,也就没什么了。可是,即将结束游戏时,那个小朋友忽然从包里取出一辆遥控小汽车。小汽车顶上,亮着个红灯,闪啊闪的。

翰翰好奇地拿起小汽车,上上下下地翻看了一番,然后用遥控器指挥着它,在房间里绕起了圈子。绕了两圈,小朋友就把车收回包里,坚决地要回家了。翰翰留不住小朋友,只好任由他离去。

“妈妈,我要小汽车。”小朋友走后,翰翰向妈妈提出了要求,“我就要刚才那样的小汽车。”

“好,”翰翰妈满口答应下来,“明天去买,今天超市关门了。”

“不,我要小汽车,我现在就要。”翰翰坐到地上,哭叫起来……

“任性,实在是太任性了!”这是翰翰妈对翰翰所下的结论。

其实,这个结论是错误的。

翰翰的任性,并不是不讲道理的胡闹,而是他有着一种强烈的心理需求。

随着生理的发育,孩子开始逐渐接触更多的事物。他们对这些事物的正确与否,不可能像成人那样进行分析,再做出决断处置,而是仅凭着自己的情绪与兴趣来参与,尽管这些事物往往是对他不宜、不利,或者是有害的。而妈妈多以成人的思维去考虑孩子参与的结果,完全忽略了孩子参与的情绪和兴趣。

翰翰仅仅是觉得那小汽车有个闪亮的灯,好奇那个灯为什么会闪亮而已。当这种心理需求得不到安抚时,他就会与妈妈作对,以哭来抗议,不达到目的绝不罢休。

处于独立性萌芽期的孩子,一切事物都想亲力亲为,想弄个透彻,这原本是好事。但是,这种“亲力亲为”的心理,往往会在不合实情中表现出来。这种任性,其根源就在于妈妈忽略了他的心理需求。

面对这种情况,妈妈切不可简单地以孩子任性来对待,更不可打骂孩子或听之任之,这样只会助长孩子的哭闹行为。那妈妈到底应该怎样对待孩子的这种行为呢?我们来看下面的图示:

妈妈与孩子聊聊小汽车→孩子的好奇心理得到满足→孩子的任性行为消失。

由上图可以看出,当孩子的好奇心理得到重视和满足,孩子是不会表现出任性行为的。当然,妈妈重视和满足孩子好奇心理的方式有很多种,就像上图中的妈妈一样,可以聊一聊孩子感兴趣的小汽车、与他讨论一下那个闪闪的小红灯、与孩子一起想象明天购买小汽车的情景,以及孩子得到这个小汽车后的情景等,这样都可以轻易地使孩子的好奇心得到满足。

2.磨蹭、拖拉

生活中,很多孩子都有磨蹭、拖拉的毛病。

早上,因为他的不紧不慢,常常害得爸爸妈妈上班迟到;

晚上,他做作业常常会磨蹭到半夜,搞得全家人都睡得很晚;

周末,全家人外出游玩或办事,常常因为他不能准备就绪而浪费很多时间;

……

面对孩子的这些磨蹭和拖拉,妈妈最经常的做法就是重复地提醒他,或不断地冲他大喊大叫:“你准备好了吗?”“下次再这样磨蹭就不带你去了!”……然而,孩子的这种磨蹭行为并没有因为妈妈的提醒和恐吓而有所改变。

很多妈妈都很生气地称自己的孩子是“慢性子”,其实孩子并不是性子“慢”,只是他们并没有时间意识,在父母一味的等待下,他们会有这样一种错误的概念:时间会因我而停留。所以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这样慢会产生什么后果,或者说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慢”所产生后果的严重性。如果长此以往,孩子还真会变成一个没有时间观念、做事不讲效率的“慢性子”。

那么有什么妙招可以让孩子改变这种磨蹭的坏习惯呢?很简单,让孩子自己承担磨蹭行为所带来的后果——

很多孩子因为习惯了凡事由妈妈提醒、催促,他们便理所应当地按着他们一惯磨磨蹭蹭的行为去做一切事情。比如:

没有“闹钟妈妈”来叫他们起床,他们跟本不会去想上学会不会迟到;

没有妈妈的提醒,他们根本不会去考虑事先去准备;

没有妈妈催促,他们永远都不会准备就绪;

……

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只能是没有时间观念、做事不讲效率,更为严重的是,他们凡事都想依赖父母,所以他们根本不会成长。

上图中妈妈的做法可谓是对付孩子磨蹭行为的最好办法。相信有过多次这样的经验之后,孩子一定会懂得磨蹭的后果是什么。这样他便会有了时间观念,而且他对父母的依赖性也会慢慢减小。

3.说谎

许多年龄比较小的孩子经常会“睁眼说瞎话”,他们的这种行为令妈妈非常气愤,因此妈妈常常会采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来惩罚他们。但令妈妈失望的是,孩子的这种说谎行为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在逐渐地增加。

妈妈要想矫正孩子说谎的这一行为,必须要先了解孩子说谎的原因和目的。其实,孩子说谎的原因和目的有很多种。

看着孩子的嘴上还带着饼干屑,妈妈说:“我不是告诉你了吗,饭前不准吃东西,你为什么不听话?”

孩子:“没有,妈妈,我没吃饼干。”

妈妈:“你撒谎骗我,你的嘴上还有饼干屑呢,罚你今天晚上不许吃饭。”

孩子没说话,但心里想:“呵呵,我的目的达到了。”

在上面的这种情形中,小女孩说谎是事实,但她的这种行为属于故意说谎,否则她会把嘴上的面包屑都擦干净,把说谎的证据都消灭掉。那她说谎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其实她是想博取妈妈的注意或达到不吃饭的目的,因此她才故意留下很明显的证据。

对付孩子的这种说谎行为很简单,只要妈妈对她“嘴角挂满饼干屑”之类的行为视而不见或毫不在乎,孩子很快会放弃这种故意说谎的行为。

另外,促使孩子说谎的原因还有很多种。比如,很多说谎的孩子一开始是很诚实的孩子,但是,诚实的后果往往是遭到批评和责打。孩子是很会总结经验的,所以,他们慢慢变得“聪明”起来,并学会了利用撒谎来自卫。

妮妮不小心把家里的一个花瓶打碎了。妈妈发现花瓶碎了后,便问妮妮,同时还承诺:“如果是你打碎的,你自己承认错误,妈妈不会惩罚你的。”妮妮以为坦白就可以不受惩罚了,于是就向妈妈说明了真相。

没想到,妈妈知道了真相后,竟忘记了自己的诺言,照着女儿的屁股就是几巴掌,并且边打边说:“你知道这个花瓶有多贵吗?”

妈妈没有履行自己的诺言,下一次遇到同样的情况,孩子为了不受惩罚,肯定不会再说真话。

当然,孩子撒谎的原因还有很多。但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孩子这一行为的目的无非有心下几种:

获得父母或朋友的注意;

欺骗父母,隐瞒事实;

逃避惩罚;

报复他人;

获得同辈接纳;

追求优越感;

寻求刺激感。

面对孩子的这些说谎行为,父母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果孩子的说谎只是吹嘘、夸大,希望获得父母的注意、小伙伴的认同、表现优越感时,父母只需倾听,无需对他的这种行为作出任何反应。

但如果这些仍然不能阻止孩子的说谎行为时,父母有必要采取其他有效的措施了。如下图所示:

对待说谎的孩子,妈妈最不应该的做法就是给孩子贴上“爱说谎”的标签。如果妈妈总是骂孩子是不诚实的孩子,一旦孩子自己也承认了自己是个爱说谎的孩子,那么说谎对于他来说就变成理所当然的事情了。到那个时候,妈妈再想改正他这种说谎的行为,一定会难上加难。

4.偷窃

妈妈带 5 岁的儿子逛商店,儿子拿起一包口香糖就向外走,妈妈看到了孩子的这一行为,马上拉住了儿子,并小声地对他说:“儿子,为什么随便拿人家东西?”儿子很有理由地说:“我想要,就拿啦!”

很明显,这个小男孩还没有“偷”的概念,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妈妈不能责备孩子,而是要耐心地给他讲明白,别人的东西是不能随便拿的。

当然,大一些的孩子已经很清楚地明白“别人的东西是不允许随便乱拿的。”但是,出于种种目的,有些孩子还是会偷拿父母或别人的东西。

一般来说,孩子的偷窃行为的目的不外乎以下几种:

获得注意;

争取权力;

报复他人;

获得同伴接纳;

好奇;

表现优越感;

满足经济需求。

那么,妈妈应该如何辨别孩子偷窃行为的目的呢?一般来说,妈妈可以通过检查自己的情绪反应来了解孩子的目的。

*如果妈妈感觉到孩子的这种偷窃行为很烦人,那孩子的目的很有可能是想获取你的注意力;

*如果妈妈很生气,甚至是愤怒,那孩子是在与你争夺权力;

*如果妈妈很伤心,甚至是痛苦,那孩子是在报复你;

……

对孩子的偷窃行为,妈妈最常见的反应是进行长篇大论的说教。其实,这是最不科学的做法,因为任何人,包括孩子都知道偷窃是不对的,他并不需要妈妈来告诉他这些道理。如果妈妈对孩子的偷窃行为采取说教、惩罚的方式,这不但不会改变孩子的这种偷窃行为,反而会使孩子的这一行为变本加厉地增长。

那么,妈妈应该如何对待孩子的这一偷窃行为呢?

由上图可以看出,妈妈尊重孩子的态度是孩子放弃偷窃行为的关健。如果当妈妈发现孩子在偷拿自己的钱时,当场揭穿孩子:“你怎么可以偷我的钱呢?”孩子不但会感觉到没有面子,而且他的自尊心也会受到很大的伤害。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迫于妈妈的权威,孩子承认了错误,谁也不能保证他的这种行为不会再次发生。

但当妈妈用尊重孩子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时,如图中的妈妈用暗示的方式使孩子把偷拿的钱又放回了原处,并给了孩子一个这样的暗示:偷窃行为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这件事情会对孩子的心灵产生很大的触动,相信通过这件事情,在没有特殊情况的前提下,孩子以后将不会再发生偷窃的行为。

孩子的偷窃行为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偷拿父母或自己家里的东西;另一种是偷拿别人的东西。以上这种情况是孩子偷家里人的东西。当孩子的偷窃行为延伸到家庭之外时,问题就有点严重了。当然,这种情况多发生在稍微大一点的孩子身上。当发生这种情况时,家长更需有自己的立场。

妈妈在收拾 12 岁女儿的柜子时,发现一件并不熟悉但很漂亮的上衣,她的脑子里马上呈现出那天带女儿逛商场时,女儿的那种异样表情,她马上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妈妈马上对女儿说:“小米,这件上衣从哪里来的?”

女儿:“我买的。”

妈妈:“虽然这件衣服不是很贵,但我想你是没有这么多钱的。”女儿仍然不肯说是怎么回事。

妈妈:“那天我们去商店时好像看到了这件衣服,我去问问售货员是怎么回事,让她来解决这件事情吧。我想她会找警察来帮忙的。”

女儿:“妈妈,我错了,这是我从商店拿来的……”

对于年龄比较大一点的孩子的偷窃行为,父母们可以借鉴上面事例中那位母亲的做法。给孩子这样的明确态度:你的偷窃行为是你与被偷人之间的事情,如果你不主动承认错误,那就请被偷人来解决这个问题吧;或者也可以请警察帮忙。当父母把这种明确的态度传达给孩子时,孩子往往会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样他往往会认真地考虑偷窃这种行为到底应不应该。

当然,对待孩子的这种偷窃行为,妈妈的态度应该理智,一定不要对孩子表现出反感或讨厌,这样孩子会有被排斥的感觉,或者他们会认为妈妈不爱他们了。当孩子有这种感觉和想法时,他们的坏行为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越来越多。 /7YaFbHvmEQVzc5220oauyA8X+3G4VemFjjZBIO4iswu5fkkHY46DNNr2ZAaNIa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