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孩子的各种行为都是有目的的

人类大多数的行为背后都有其目的或动机,要么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归属感需求,要么是满足情感依赖需求,要么是满足被注意的需求……例如:

我们常常会努力学习和工作,以争取自己在团体中的一席之地;

我们总是试图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我们总是希望有人关心和关注自己;

……

对于孩子而言,他们的这些需求更强烈。

他们希望自己能够对家庭有所贡献;

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可和尊重;

希望自己是有用的、有价值的;

……

其实在家庭中,有很多的机会可以让孩子们表现、让他们贡献自己的力量。然而,往往由于妈妈的两种错误的观念,使孩子丧失了表现的机会。

一种情况是妈妈忙于自己的事情,忽视了对孩子的关注;或是只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孩子很小的时候,便忽略了给予孩子表现或贡献的机会。

另一种情况是,妈妈认为孩子为家里做一些家务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于是便用命令的口气不断地指挥孩子干这、干那。而且当孩子做完或做好后,她们从来不表扬孩子或给孩子奖赏。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便会有种不被重视的感觉,他们同样得不到归属感和认同,于是他们就会转向破坏性和逆反性的途径来获得认同。

可以这样说,孩子的所有不好的行为,如哭闹、打架、说谎……往往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种心理需求或是获得自己的地位。如果家长不了解孩子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而一味地用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式,如打骂、恐吓等来教育孩子,这不但不会改善孩子的不良行为,还会使孩子的不良行为愈演愈烈。

那么,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到底有哪些呢?

1.故意吸引妈妈注意

妈妈正在看电视,孩子不停地在电视机前晃来晃去,妈妈说:“朋朋,不要在电视机前来回晃,妈妈正在看电视。”孩子想:“我就是晃,谁让你只看电视,不理我呀。”

前面我们讲过,孩子有被注意的心理需求。当他们认为自己得不到父母的感情和认同时,就会用不好的行为来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除了这种情况,孩子在很多时候都想让父母关注自己。妈妈们都会有这样的经验,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如果我们夸孩子“你真乖”、“你真懂事”、“你真听话”,那孩子就真的与妈妈合作,表现得很听话、懂事。其实,这就是他们获得父母注意的一种方式。在这种教育方式下,在不出特殊情况的前提下,孩子会成长为一个十分听话和懂事的孩子。

但如果很不幸,孩子想获得妈妈注意和认可的目的没有达成,他就会寻求另一种途径来满足自己的需求。既然好的行为不能吸引妈妈的注意力,他就会去尝试坏的行为。一旦他获得成功,这些破坏性行为,如不与妈妈合作、不自己穿衣服、与小伙伴打架、故意给父母捣乱……就会成为家常便饭。

在此,我要告诫妈妈们的是,当你的孩子表现得特别出色时,如特别听话、特别乖等,你一定要给予他足够的注意和认可,以防他用坏行为来吸引你的“眼球”;当你真的碰到孩子故意吸引你注意力的情形时,你一定要明确他们的这种行为只是为了吸引你的注意力,千万不可大发脾气,或大打出手。如果你这样做了,说明你已经中了这个小家伙的“计”了。

那么,妈妈应该怎样对待孩子这些故意吸引妈妈注意的行为呢?

由上图可以看出,当孩子用坏行为吸引妈妈注意力时,妈妈故意忽视孩子的坏行为,孩子反而会感到没意思而放弃这种坏行为。这时,“忽视”便成了对待孩子这种行为的最好办法。事后,如果妈妈这样进一步引导孩子:“你是不是觉得没人注意你?”“妈妈是很爱你的!”“妈妈每时每刻都在关注你!”……孩子这种故意吸引妈妈眼球的做法会明显减少很多。

2.向妈妈的权利挑战

妈妈:“小磊,我很早之前就叫你去洗碗,你怎么还坐着不动呀?”

孩子:“妈妈,不要嚷了,我这就去。”

妈妈:“别找借口了,你必须马上就去。”

孩子仍然坐着不动说:“好啦!就等一小会儿,我马上就去。”

妈妈很生气地大喊道:“如果你不去扫地的话,你别想得到你想要的那身衣服。”

这种情形常常发生在妈妈强迫孩子去做一些事情的时候,而这些事情恰恰是孩子不想去做或不愿去做的。

从上面的事例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位妈妈并不知道,孩子是故意不去洗碗的,目的就是要向妈妈的权威挑战。孩子不一定要赢,但逼妈妈参与到这个游戏中来,他的目的就达到了。这往往是孩子对妈妈强迫他去做某事的一种反抗。

当然,在这场亲子间权力争夺的战争中,在表面看最后的胜利者大多数是妈妈,因为孩子最终还会向妈妈的权威屈服。但妈妈却没有觉察,她已经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孩子一手操纵的“阴谋”中,孩子才是真正的胜利者。因为他们正在用这种“战争”来向妈妈的权威挑战,所以,一旦妈妈“参战”,孩子的目的就达到了,他们就已经赢了。

在生活中,孩子的这种争夺权力的表现还有很多种。比如,孩子故意与妈妈对着干、孩子故意在众人面前让妈妈下不来台等。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妈妈可以在事后轻轻地问孩子:

*“你是不是觉得妈妈在强迫你去做那些事情呀?”

*“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可以做这个决定?”

如果孩子的回答是肯定的,妈妈应该注意了,首先,你要改变对孩子说话的语气,不能总是命令、指挥他们去做一些事情。其次,应付孩子的这种争夺权力的行为,硬碰硬不但不会解决问题,相反,它会使孩子因为目的达到而产生满足感,从此以后,他会不断地向你的权力“挑战”。

因此,妈妈一旦发现孩子正在向自己的权力挑战,最好的处理方法就是自己尽快从这场权力争夺的战争中退出,因为没有了对手,孩子就会觉得这个游戏很没意思,久而久之,孩子便会对这种争夺权力的游戏不感兴趣。

3.报复妈妈

妈妈:“秀秀,今天应该你洗碗了,去洗碗吧!”

孩子:“妈妈,再等一会儿,电视马上就结束了。”

妈妈:“我没有时间跟你耗了,你现在必须去洗碗。”说着妈妈把电视机关掉。

孩子:“去就去,有什么了不起的。”

在厨房里,孩子把碗打碎了好几个。

这种报复的情形常常发生在孩子与妈妈争夺权力,孩子不得不向妈妈屈服之后。对于“夺权”失败的孩子来说,他常常会有被妈妈排斥的感觉,有时,他甚至会认为妈妈不再爱他了。

既然父母不爱他了,他又在权力上战胜不了妈妈,这个沮丧的孩子只得采用报复的方式来伤害妈妈。在他看来,在这场“战斗”中,只有妈妈也受到伤害,他们之间才算公平。

在上面的事例中,在与妈妈的夺权战争中,秀秀是个失败者,因为她最终还是敌不过妈妈而不得不去洗碗。这对于她来说已经十分沮丧了,再加上妈妈又把电视机关掉,马上就要结束的电视节目也看不成了,她觉得妈妈对她不公平。所以,她用打碎碗碟的方式来让妈妈伤心,用这种方式来让自己心理平衡。

生活中,孩子以报复为目的的行为还有很多种,比如,用自残来让父母伤心、用偷盗等行为来让父母流泪等。每当他们的报复成功时,即使要面对父母更严厉的打骂,他们仍然会产生很大的满足感。长此以往,孩子的心理就会扭曲,他们常常会以做出让父母伤心的事情为乐趣。

遇到让孩子产生报复心理的情况,妈妈以牙还牙是最错误的做法,这样只会为孩子对父母怀恨在心、企图再报复父母提供条件。那么,父母最聪明的做法应该是怎样的呢?我们一起来看下图:

当孩子出现以报复为目的的行为时,往往因为他误解了妈妈的原意,他会认为妈妈是故意针对他,或不再爱他了。这时,妈妈最需要做的就是把孩子的这种误解打消。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有意识到自己错误的可能。即使孩子还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最起码他会明白妈妈并不是专门针对他、父母是爱他的,这样,孩子报复的心理会大大减少。

4.放弃自己

孩子正坐在书桌前画画,妈妈走过来,看了看孩子正在画的画,说:“你这是画的什么画呀,马不像马,鹿不像鹿?”孩子很伤心地说:“妈妈,我简直就是一个艺术白痴,连老师都这样认为!”

妈妈:“老师真的这样说过你吗?”孩子:“没有,可是老师每次都冲那些画得好的同学微笑,却从来没有冲我微笑过。”

妈妈:“这大概是遗传的原因,我和你爸爸都没有艺术天赋。”

第二天,妈妈问孩子:“安安,你怎么不画画了?”孩子说:“反正我没有艺术天赋,再怎么画都没有用!”

当孩子对自己某一方面的才能感觉很沮丧时,如连考几次都没有考好、多次被父母认为是坏孩子……在这些情况下,孩子最可能的做法就是干脆放弃。在他们看来,我再努力也是没用了,反正注定要失败,还不如不去努力呢。于是他们会真的放弃努力,用“我没有办法”、“我天生就不行”、“我是这方面的白痴”等来保护自己,使妈妈对他们不再抱任何期望,他们也可以借此来逃避一些责任、免除许多被惩罚的机会。

在上面的事例中,安安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她在画画方面表现得一直很不好,也许她为此付出了很大努力想改变这种状况。但无论她怎样努力,她还是画不好,还是不会得到老师的认可,还是被妈妈批评。这对她来说是很大的打击,她会为此而感到非常沮丧,于是便产生了放弃画画的念头。于是她将想放弃画画的这个想法告诉妈妈,此时,“我就是画画方面的白痴”便成了有力的借口,当父母也认同和接受她的这一观点时,她也便毫无心理负担地放弃了学习。

因此,遇到这种情况,父母最不应该的就是认同孩子的观点,承认孩子在某一方面没有天赋,或者惩罚孩子,这样只会促使孩子自暴自弃。当然,也不要企图去说服孩子,逼他继续去努力,这样孩子会感觉很痛苦,并且随时都有放弃的可能。

那么,遇到这种情况,妈妈应该怎样办呢?请看下面的图画。

同样是感觉自己在某一方面没有天赋,但在这种情形下,妈妈对孩子讲的这些话绝对不会使孩子自暴自弃。这位妈妈并不是企图想说服孩子继续努力,而是通过巧妙地鼓励(关于如何鼓励孩子,本书后面将专门进行阐述),促使孩子继续努力。

首先,这位妈妈没有认可孩子“没有语言天赋”这一观点,她用孩子以前的成就否认了孩子的这一观点。因此,当孩子对自己某一方面的能力没有信心时,“你小时候……”这个句式便成了鼓励孩子看到希望的很有效的方法。

另外,这位妈妈还借别人之口巧妙地肯定并夸奖了孩子的点滴进步。在妈妈这样的鼓励下,孩子不但不会自暴自弃,而且会怀着愉悦的心情自动自发地去努力。 J2xKDDLw75MCr1CXHsd1ffC5BMibUT0ISmMU7IaZcfiV/FTcsuMPOX9+V5dApqf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