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章
人生道路的确定

“发明狂”父亲

伊曼纽尔·诺贝尔,也就是诺贝尔的父亲,1801 年出生于瑞典。

他从小聪明过人。可是,他却不愿意坐在教室里死记硬背地读书。由于他身体强壮,臂力很大,机智多谋,年仅 14 岁就当上了海员。随着远洋帆船的每一次出航,他见到了地中海国家和远东的风土人情,视野不断扩大。

当他经历了三年充满冒险的海上生活之后,于 1818 年回到了自己的故乡。他突然萌发出要做一名建筑家的念头。

于是,他在家乡学了一年的建筑艺术学,接着南下,来到首都斯德哥尔摩,在工艺学院建筑系继续深造。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原本就对绘画和机械建筑极有兴趣的伊曼纽尔·诺贝尔,在学校的表现尤其突出,曾经得到学院的三次“优秀建筑家”奖。他还兼任学院机械系的设计员和助教,并且数次获得建筑和机械制造方面的奖学金。

伊曼纽尔·诺贝尔离开学校,走向社会后,他在斯德哥尔摩完成过许多建设项目和市政建筑工程。起初,他同别人合伙,不久后便自己独挑大梁了。

他还设计了“活动木屋”,造过各种式样的浮桥,研制出性能各异的机床,1828 年,他发明了“诺贝尔机械运动”,并且获得了专利权。伊曼纽尔·诺贝尔从此作为一名发明家而初露头角。他甚至忘记了自己的本行,而迷恋于发明、实验、研究。他似乎生来就酷爱发明,想那些别人没有想过的事情,发明那些世上没有的东西。

一次,他设计了一种橡皮囊。设计思路是很有意思的,打仗时士兵带在身边,可以用它盛东西;当士兵渡河时,将橡皮囊充气,立刻就能变成一艘橡皮船。

他为此筹来资金,建了一座小工厂,开始生产这种橡皮囊。可是,尽管他作出了种种努力,瑞典军队却没有购买这种新式装备。

他的发明总是走在时代的前面,很难得到周围人们的理解,还不时招致他人的反对。左邻右舍看到他挖空心思地琢磨那些莫名其妙的东西,都纷纷议论说:

“伊曼纽尔真是个发明狂。”

“谁找了这么一个性格怪僻的丈夫,不倒霉才怪呢。”

可是,伊曼纽尔·诺贝尔根本不把这些蜚语放在心上。他一点也不气馁,继续做他的实验,搞他的发明,尽管失败一再尾随着他。

这可能是他生来便有的一种乐观性格,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充满自信,并且具备丰富想象力的缘故。

后来,父亲的这种“发明狂”精神对小诺贝尔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可以这样说,父亲就是诺贝尔人生之路的引路人。

母爱

伊曼纽尔·诺贝尔 26 岁那年,即 1827 年,娶了 24 岁的农家女卡罗莱娜·安德里特·阿尔塞尔为妻。

卡罗莱娜是典型的贤妻良母,具有无穷的智慧和精力,颇富幽默感。她讲求实际,乐观豁达,谦虚有礼。

所有这些优秀品德,后来都强烈地影响到了她的孩子。

1832 年的一场大火,烧毁了他们在斯德哥尔摩的住宅和全部家什。于是,他们不得不搬到斯德哥尔摩北郊,住在一幢楼房的后屋。

1833 年的 10 月 21 日,一代奇才阿尔弗莱德·贝恩哈德·诺贝尔(下文通称诺贝尔),降生于这户贫困的普通人家。

诺贝尔从出生的第一天起,就一直纤弱多病,动不动就感冒发热,要不然就痉挛发作。

先于他来到这个家庭的,是他的两个哥哥。大哥罗伯特·诺贝尔生于1829 年。二哥路德维希·诺贝尔生于 1831 年。

虽然两个哥哥也需要照料,但是母亲只好拿出她更多的爱来关怀、抚育诺贝尔,以便让这盏明灭不定的生命之灯,能够继续燃烧下去。当别人几乎全都放弃了希望的时候,只有她,一个伟大的母亲,依然自信一定能够养活这个孩子。最终她取得了成功!

诺贝尔自幼酷爱文学,青年时代特别喜欢写诗。他在 18 岁时,写了一首题为《谜》的自传体诗,回顾他的童年旧事。现摘录其中几段:

我的摇篮像死神的铺板,

亲爱的母亲怀着深沉的爱,

长年累月守在我身边。

她要救活我这个小生命,

希望的灯火一直在她心中点燃。

我连吮出乳汁的气力都没有,

抽搐过后又是一阵痉挛。

上帝让我体验离开人世前的痛苦,

我无力地挣扎着,

是母亲帮我渡过难关。

卖火柴的小男孩

18 世纪是瑞典海外贸易迅速发展时期。后来因蒙受拿破仑战争的惨重打击,导致了 19 世纪初期瑞典的大萧条和经济危机。

这种状况给瑞典带来的一个严重后果,便是向国外大移民。据当时的统计资料表明,这个 500 万人口的国家,竟然走了一百多万人。伊曼纽尔的建筑承包业务已经跌入了困境。债主们不间断地上门逼债,他不得已宣告破产。尽管伊曼纽尔性情倔强,对自己的才能充满信心,可是后来他还是认真地思索起来:“为什么如此奋斗,还是事事不能如愿以偿呢?”他终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瑞典好像不是发明家可呆的地方。如果到国外去,我的才能或许会有用武之地。”于是,伊曼纽尔在 1837 年只身离开了自己的祖国。伊曼·纽尔走后,卡罗莱娜在几位有同情心的朋友和邻居的帮助下,在离家不远的地方开了一家小店,经营乳制品和蔬菜,依靠由此得来的微薄收入,维持一家人的贫困生活。大哥罗伯特晚年曾回忆说:

“我最辛酸的记忆之一,莫过于这个时期出现过的一段小插曲:有一次,妈妈给了我一枚 3 分钱的硬币,要我去买晚饭吃的东西,而我却在路上把这枚可怜的小硬币给弄丢了。”

为了减轻母亲的负担,9 岁的大哥罗伯特和 7 岁的二哥路德维希,像安徒生童话里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样,在那个特别寒冷的年头里,也站在斯德哥尔摩的街头巷尾卖起了火柴。

小诺贝尔比起他的两个哥哥,显得更加苍白,而且文静得多。

他很少外出玩耍,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母亲身边度过的。只是在天气晴朗的时候,他偶尔也和两个哥哥一起,上街吆喝着:“卖火柴啦!”可是他心有余而力不足,刚干起来就立刻感到疲惫不堪。他那时多么羡慕哥哥和其他那些小孩健康的身体啊!

瑞典曾有“火柴王国”之称。在世界火柴发展史中,瑞典始终处于领先地位。19 世纪 30 年代,黄磷火柴流行欧洲。瑞典早在 1836 年就创办了火柴厂。

但是,这种黄磷火柴不仅有毒,而且容易引发意外的燃烧。于是在瑞典,有人用化学性质不活泼的赤磷代替燃点很低的黄磷,并使它只能在涂有发火剂的火柴盒上划燃。这就是安全火柴的发明。

小诺贝尔一边体验着卖火柴的经历,同时在他幼小的心灵中,也埋下了发明的火种。

大自然这本最好的教科书

诺贝尔三兄弟和睦相处,亲如手足。

小诺贝尔看到两个哥哥已经上学,羡慕不已。

“妈妈,我能去上学吗?”不知什么时候,他又来到正在厨房做饭的妈妈身旁,这句话他已经问过许多遍了。

母亲看着他瘦弱的身躯,窄小的脸庞,白里透青的皮肤,禁不住用双手温柔地扶着他那瘦削的双肩,轻轻地告诉他说:“孩子,只要你把身体弄好,上学的日子很快就会到来的。”

1841 年的秋天,诺贝尔终于到了上学的年龄。他进了两个哥哥所在的小学,这是他一生中接受正规教育的唯一的一所学校。他当时虽然年幼多病,上课常有缺席,但他学习特别勤奋、认真、刻苦。

有时因身体不好没有去上学,他就在家里读自己喜爱的书和课本,或画画,或写作文。

看到母亲终日忙个不停,诺贝尔总想帮助母亲做点什么。而母亲总是说:“对于你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习。所以,你们不要担心钱的事情,要去学习你们感兴趣的东西。”

不论父母作出多大牺牲,也要让孩子们接受良好的教育,这是诺贝尔父母的一贯想法。

斯德哥尔摩依山傍水,景色绮丽。

这是一座水上城市,素有“北方威尼斯”之称。市郊青山耸翠,绿水泱泱。风和日丽的季节,小诺贝尔喜欢独自到田野、小丘、河边去,静静地把自己融化在大自然之中。浓郁的双眉之下,一对晶莹闪烁的蓝色大眼睛,凝视着远方。天空的色彩,浮动的云朵,因季节和气候的不同而千变万化;一草一木,都令人感到生命的神奇,真是千姿百态。

他在孤独的环境中,渐渐地培养了自己观察大自然的爱好,并且从中体验到了无穷无尽的乐趣。

后来有一次,他对他的朋友说:“我在少年时代就研究过大自然这本最好的教科书。”而且,他的体质也在与大自然的交流之中,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佳音传来

一年的时间很快过去了,冬天又到来了,冷风吹得光秃秃的树枝嗖嗖作响。诺贝尔三兄弟,每人手里拿了一份成绩报告单,兴冲冲地回家来了。“妈妈!您看,成绩更好了!”

“我真高兴,得马上写信告诉你们的爸爸。”

诺贝尔由于生病,上课出勤率最低。但是他勤奋努力,结果全部功课以及品德都得了最高分。在同年级的 82 名学生中,只有两人取得了这样好的成绩。

1842 年 10 月的一天,全家人望眼欲穿地盼望着的父亲来信,终于送到了。随信一起送到的还有许多急需的钱。

父亲在信中说:

让你们久等了。在国外的这五年时间,我时刻强忍着对你们的思念,拼命地干活。我的努力最终没有白费,你们一定会为我高兴吧,我已经建了一座小工厂。

工作方面,订货单不断增加,已经不成问题了。我现在已经购置了一幢很大的房子,这是赠送给你们的见面礼。请尽快到圣彼得堡来,让我早点见到你们健康的面容!

原来,伊曼纽尔自 1837 年离开瑞典后,先到了芬兰。他在那里做过建筑师、营造师、各种实验员,经历了许多磨难。在他的身后,留下了一排排当时各式风格的建筑,就是他在那里活动的见证。

但不足之处是这个国家似乎也不太愿意接受天才的发明。他心想:“是不是又走错了地方?”伊曼纽尔又把希望寄托在一个俄国军人的身上。这个俄国军人是他在芬兰时认识的。19 世纪 40 年代初,伊曼纽尔他俩一块儿去了俄国的圣彼得堡。还是在瑞典的时候,伊曼纽尔就发明了地雷和水雷。这些东西能够“在陆地或海洋,将进犯之敌消灭在相当远的地方”。

他曾经把这些发明,连同设计图纸和样品,提交给当时的瑞典武装部队。然而使他感到极度失望的是,军方对此毫无兴趣。

当他辗转到圣彼得堡时,他又开始劲头十足地恢复这些实验。

一次,经过在当地有影响的头面人物的帮助,他的实验表演获得了成功,得到军事当局的夸奖,还奖给了他一笔奖金。

伊曼纽尔利用这笔奖金,加上他自己顽强不屈的毅力,在 1842 年开办了一家机械工厂。这家工厂除了生产地雷和水雷以外,还制造了那时相当有名的“诺贝尔型轮轴切削车床”,以及炮车和各种机床。就是俄国最早的中央暖气热水管,也是以伊曼纽尔的设计为蓝图,在这家工厂制造的。后来出现的各种暖气装置,都是由此演变而来的。

也许是因为太突然,母亲不敢相信这一切是真的,她一遍又一遍地读着父亲的来信。

可是孩子们却欣喜若狂,他们想到第一次去外国,要在异邦生活,兴奋得一刻也平静不下来。这时,诺贝尔刚刚过完 9 岁的生日。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童年时代的经历和体验是一生都难以忘却的。后来,已经功成名就的诺贝尔在回忆起当年的情景时,说了这样一句话:“人的记忆,犹如写在黑板上的字,是不会消失的。”

知识点:圣彼得堡

俄国的第二大城市,位于俄罗斯西北部。

勤奋过人的诺贝尔

1842 年 10 月,诺贝尔一家离开瑞典,乘坐帆船,在海上颠簸很久以后,才到达圣彼得堡。

一家人坐在马车上,绕过宽阔的广场,来到一个恬静的高级住宅区。新家是一座很大的、漂亮的住宅。庭院中,绿树成荫;喷水池内,鱼儿在畅游。同斯德哥尔摩那狭小、破旧的老家相比,生活条件不知要好多少倍。

但是,伊曼纽尔时刻不忘记对诺贝尔三兄弟的教育。按照俄国当时的风气,有钱人家的孩子都不去学校读书,而是跟着家庭教师学习。况且,诺贝尔三兄弟即使去上学,因初来乍到,也听不懂用俄语讲的课程。伊曼纽尔不惜重金聘请了一位优秀的瑞典教师来讲授俄语,同时传授语言学、历史、数学,以及其他各门科学知识。

孩子们粗通俄语后,伊曼纽尔又改聘了一位俄国教师。他是一名化学教授,不仅知识渊博,而且教学有方。他为诺贝尔三兄弟打下了牢固的知识基础。

伊曼纽尔很有眼力,他早就指出:老大——罗伯特最富才华,老二——路德维希具备经商的魄力和能力,老三——阿尔弗莱德则勤奋过人。

正是这“勤奋”二字,始终是诺贝尔取得成功的最重要因素。诺贝尔在学习外语时尤其勤奋、认真、刻苦。譬如他在学习法语的时候,为了增强记忆,提高学习效率,他先将德国名著译成瑞典文,再转译为法文,然后再认真核对两次翻译的手稿,反复比较、查对,一旦发现错误就加以改正,直到完全熟练掌握为止。他把这种学习方法,又推广到学习其他语种之中。结果他通晓了俄、法、德、英等多种外文。

他借助这些语言工具,能够熟练地阅读科学著作和文学名著。

家族企业里的助手

诺贝尔一家来到圣彼得堡的第二年,那 1843 年,弟弟埃米尔出世了。

埃米尔是个结实的孩子,性格也很稳重,和诺贝尔的关系最亲近。一家人都很喜欢小埃米尔。

1846 年,伊曼纽尔建立了一座更大的工厂,生产蒸汽机、水管和铁器制品。这家工厂在俄国的国营和私营企业中,享有很高的信誉。几年后,他就把在瑞典欠下的债款还得一干二净了。这个家庭日渐昌盛起来。

伊曼纽尔的工厂在河对岸。诺贝尔做完功课后,总要和他的两个哥哥一起,乘船到工厂去。父亲只要有空,便带着他们在工厂中到处转,把机械的构造原理详细地讲给他们听,有时还让他们亲手操纵一下。当时,沙俄皇帝尼古拉,出于对俄国将来的考虑,想拥有威力强大的武器,所以对伊曼纽尔的地雷研究很感兴趣,并且为此提供了大量的资金。诺贝尔还亲自目睹了地雷实验。只听见轰的一声巨响,飞沙走石,烟雾弥漫。地雷爆炸实验成功了。

然而,孩子们都相当担心,因为地雷实验经常伴有爆炸产生的种种危险。父亲却很有胆量,并不那么惧怕危险。他告诉孩子们说:“如果做到沉着、谨慎、认真地进行实验,就绝不会出现危险。”

诺贝尔在同他这位精力充沛、大胆无畏的父亲的接触中,深深地受到父亲发明创造精神的感染。在他幼小的心灵中,不知不觉地萌发了献身科学的理想:“我长大后,也要当个像父亲这样的发明家。”虽然诺贝尔没有上过大学,但社会和生活本身就是他的大学。他曾经说过,生活无疑是艰难而充满忧虑的,但是“我却把它看成是一份珍奇的礼物,大自然母亲亲手赋予我们的一颗宝石,我们应当将它精琢细磨,直到它熠熠发亮,使我们的辛勤劳作获得报偿”。

1848 年,诺贝尔 15 岁。这年他的二哥路德维希要回瑞典,他们三兄弟同时停止了学业。不久后,父亲让诺贝尔在自己开办的工厂里当助手,料理一些事务。

独闯欧美

伊曼纽尔在美国有一位朋友,名叫约翰·埃里克森。他是瑞典海军工程师,有很多发明创造。他曾设计了“莫尼塔号”新型船舰。在美国南北战争中,这种船舰使北军取得了胜利,埃里克森也因此而扬名。

由于埃里克森的兴趣和发明多与机械化战争以及蒸汽和热力技术有关,而这些技术又正是诺贝尔的父亲在圣彼得堡的机器工厂所应用的,因此,父亲决定让诺贝尔去美国,学习某些设计的思路,顺便考察各国最新的科学和技术。

1850 年,17 岁的诺贝尔,首次独自开始了冒险旅行。这不能不使得他的母亲再次为他牵肠挂肚。一番话别后,诺贝尔充满信心地向他的父母点了点头,启程了。他首先去的是德国,接着去了丹麦,然后又绕道去了意大利。后来,他终于到了他向往已久的法国首都巴黎。在巴黎,他拜访了大学的研究所,参观各种实验,并且结识了不少科学家。通过他们,勤奋好学的诺贝尔了解了发达国家大量的科技新成就。

告别巴黎,他来到英国,参观了这里的世界博览会,旋即前往美国纽约。

来到纽约,前来迎接他的,正是他父亲的朋友埃里克森先生。在埃里克森的实验室,诺贝尔学到了许多东西,积累了许多新的研究和实验方法,大大开阔了视野。诺贝尔学习勤奋,求知若渴。凡是经他耳闻目睹的重要事情,都能被他敏锐地吸收进去。

当时还流传着这样一段佳话:

有次吃饭的时候,诺贝尔还在集中精力思考一个问题,竟然错把饭桌上的小餐刀当做汤匙舀汤喝。

埃里克森先生在惜别之际,曾经对这位有着远大前途的青年说:“你的天资极好,只要你有勇气,勤奋努力,一定会成为卓越的科学家。我企盼着你成功。”

埃里克森先生问他:“诺贝尔,你的理想是什么?”

诺贝尔平静地说:“我想当个科学家,用我的发明成果为人类造福。”

家庭企业的胜与衰

诺贝尔结束了对欧美各国的考察,回到圣彼得堡。

母亲最先跑过来,紧紧地拥抱着离开她两年的儿子,百感交集。弟弟埃米尔又长高了。父亲的工厂比以前扩大了三四倍,已经改名为“诺贝尔父子机械铸造厂”。

看到这一切,诺贝尔高兴极了。同时,使他感到纳闷的是,仅仅两年的时间,诺贝尔工厂为什么发展如此迅速?

原来,19 世纪中叶,土耳其已经成了欧洲列强分割的对象。俄国力图击败土耳其,这样,俄国军队就急需更多的武器装备。大批量的订货,促进了诺贝尔工厂的兴隆发达。

父亲亲自设计,利用他自己制造的机床,还从瑞典招募工人,设法生产了大量的军用材料。

诺贝尔也忙得不可开交,他主要负责检验化学药品、改良地雷和水雷、研制新产品等方面的工作。即使有时感觉到身体不适,他也从未声张过。

俄国第一条铁路使用的铁器制品,军舰上的大炮和蒸汽机,还有快速火枪等,都出自这家工厂。

1853 年,诺贝尔的父亲伊曼纽尔,由于在俄国工业中的勤奋和技艺而获得了帝国金质奖章。

诺贝尔因劳累过度,终于病倒了。他接受了母亲和两个哥哥的意见,暂时停止了研究工作。母亲劝他到瑞典的祖母家去,等病好了以后再回来。他回到阔别多年的祖国瑞典,尽情地享受着斯德哥尔摩的瑰丽风光。同工厂林立、空气污浊的圣彼得堡相比,这里简直成了天堂。

随着病情渐渐好转,他又回到了圣彼得堡。

战争结束后,诺贝尔父子工厂迅速转产,只生产蒸汽机这种产品。但是工厂仍然处于困境而难以自拔。因此,精通外语的诺贝尔被派到伦敦和巴黎,去见那些可能愿意提供贷款的银行老板。可是,非常不幸,他空手而归。时为 1858 年。在那些毫无同情之心的债主摆布下,伊曼纽尔只有再次宣告破产。

同 1837 年那次破产一样,伊曼纽尔又一次一贫如洗。不同的只是二十多年后,他的头发更白了。

1859 年,父亲和母亲,带着小弟埃米尔回到了瑞典。父亲为了尽可能地挽回一点局面,把熟悉工厂事务的三个儿子留在了圣彼得堡。两个哥哥致力于工厂财务的管理,而诺贝尔则沉浸于机械和化学实验。这些实验是他过去所进行的,由于生病和为工厂到处奔走而几度中断。现在,他有时间重新开始从事这些实验工作了。

这些实验的首批成果,是取得了三项最初的专利权,即 1857 年的气体计量仪、1859 年的液体计量仪,以及 1859 年的流体压力计。

当他孜孜不倦地进行实验研究时,还兴致勃勃地阅读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1861 年和 1862 年,他先后写下了《在最明亮的非洲》和《姊妹们》两部作品。

后来,二哥路德维希受工厂买主的委托,在原来的工厂当了厂长。不久,他的儿子出生了,也是诺贝尔家庭中的第一个孙辈。大哥罗伯特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发现了一种很适合做陶器的土,很快办起了一个小型的陶器制造厂。接着,他娶了一位芬兰姑娘,去了芬兰。

诺贝尔名言

※科学研究的进展及其日益扩充的领域将唤起我们的希望。

※我的理想是为人类过上更幸福的生活而发挥自己的作用。 Pi/hIAXFyOurLKglePUs68lbg8DEq/QiAf3XRf+tW9MDvUnpl6DS3hLiLNcnAfg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