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阶段:2~3个月(60~89天)
——宝宝的脖子可以立起来啦

概述

很多妈妈常常这样形容第三阶段的宝宝:“宝宝终于从‘小呆瓜’转变成‘小精灵’了。”

是的,到了这一阶段,宝宝已经完全摆脱了新生儿那种懵懂的状态,眼睛越来越灵活,活动能力越来越强,精神状态越来越好,而且白天睡觉的时间越来越少了。这时,他们开始需要妈妈用越来越多的时间与他们交流、陪他们玩游戏。因此,在妈妈们的印象中,这一阶段的宝宝越来越可爱了。

第三阶段:宝宝的一般行为特点

在这一阶段里,宝宝的成长有了明显的标志,他们的脖子可以立起来了。而且到了第 3个月末期,当宝宝俯卧时,他们可以短暂地把头离开床面,并且还能慢慢地向左右转头呢!

当然,在这一阶段里,宝宝还要经历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化,那就是他们的社会意识越来越明显了。

●宝宝长“痒痒肉”了——宝宝社会意识发展的标志

作为成人,我们都玩过抓“痒痒肉”的游戏,当别人轻轻地接触我们身体的某些特殊部位如腋窝、肋骨旁、脚底板时,我们常常会因为奇痒难耐而哈哈大笑。

但令我们奇怪的是,当我们接触一个 1个多月大的婴儿时,无论我们的动作如何轻,他们都不会发笑,甚至可以说是毫无反应。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妈妈们也许会说:“这时宝宝还没有长‘痒痒肉’呢呗!”

其实,事实并不是这样的。我们都知道,任何人都没有办法通过触摸使自己成功地发笑,但别人的触摸却有这种功效。为什么“痒痒肉”只对别人有效呢?

对此,心理学家给出的解释是,一个人会因为别人的触摸而感到痒痒,这与两个方面的因素有关:一是这个人能够感觉到自己正在被人触摸;二是这个人必须具备被他人逗笑的社会意识,换句话来说就是,在被别人触摸身体时,他必须知道这个人是友好的,而且他想逗自己笑。具备了这两个条件,“痒痒肉”的神奇功效才会产生。

由此我们就可以得知,1个月大的婴儿虽然能够感觉到他人的触摸,但他们还不具备被他人逗笑的社会意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他人是没有办法把宝宝逗笑的。

实际上,当宝宝的“痒痒肉”越来越多地呈现出来时,这说明他们的社会意识也越来越明显了。在第三阶段里,除了因为“痒痒肉”而被他人逗笑之外,宝宝的社会意识发展还表现在这样一个重要方面——他们能够很好地与家长交流了。

例如,如果妈妈皱着眉头、拉着脸对宝宝讲话时,宝宝常常会伤心地哭泣;但如果妈妈温柔地、微笑着对他们讲话,宝宝又会高兴地手舞足蹈,有时甚至还会咿呀着与妈妈对话呢。

面对宝宝的成长,每位家长都会表现得异常欣喜,但也有家长会表现得很迷茫:“人家的宝宝越来越懂事了,越来越可爱了,为什么我们家的宝宝却还是那样爱哭呢?”

其实,哭是宝宝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新生儿爱哭是因为他们的身体常常会感觉到不舒适,但在这一阶段,随着宝宝社会意识的出现,他们啼哭也许是因为他们有心事了。因此,在这一阶段里,家长千万不要以为宝宝什么也不懂,他们也在感受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有一对冤家夫妻,他们总是当着自己快满 3个月的宝宝面争吵。

一天夜里,不知什么原因,宝宝啼哭起来,妻子立刻起来哄宝宝,但宝宝仍然一直哭。不一会儿,丈夫不耐烦地冲妻子喊道:“你是怎么搞得,让宝宝一直哭,你还让不让我睡觉!”

听丈夫这样说,妻子虽然尽量在压低声音,但仍然火气十足地说:“是我让宝宝哭的吗?你有能力你自己来哄宝宝呀?”……

在夫妻俩的争吵声中,宝宝的哭声越来越大了。

在这一阶段里,别看宝宝小,事实上,随着宝宝听觉、视力、社会意识等方面能力的发展,他们对周围的人际关系是很在意的。如果爸爸妈妈之间总是弥漫着“火药味”,宝宝的内心就常常会处于极度不安的状态,长久处于这种状态下,对宝宝的心理以及情感的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一般来讲,宝宝在白天没有得到发泄的不安情绪,在夜晚就会暴发出来。

所以,为了促使宝宝的社会意识更加健康地发展,家长一定要为宝宝提供幸福、和谐的成长环境。

一位妈妈这样总结经验:

自从宝宝出生后,我们夫妻俩就作了这样一个约定:就算有再着急的事情,也不要在宝宝面前争吵。

每当我们对某件事情的观点不统一时,我们几乎都会异口同声地说:“找个合适的地方聊聊。”其实,我们的意思是,离开宝宝的房间,找个安静的地方再继续谈论那个话题。但令我们自己也感到可笑的是,当我们再次讨论这个话题时,我们的意见很快就达成了一致。我知道,是我们对宝宝的爱化解了偏见、固执以及我们身上的很多其他缺点。

在日常生活中,每对夫妻都不可避免地会对一些事情产生不同的观点。在这些情况下,如果家长当着宝宝的面讨论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很容易就会使宝宝感觉到不和谐,从而促使宝宝的内心产生不安的情绪;但如果我们也像上述案例中家长所约定的那样,不在宝宝面前争吵,找别的地方去继续讨论,也许会由于对宝宝的这种爱,使夫妻之间的矛盾得以轻易地化解。

是的,宝宝的社会意识出现了,我们就应该把他们当做“小大人”来看待。作为家长,我们不当着宝宝的面争吵,这既是对宝宝的一种爱,也是对宝宝的一种尊重,是对宝宝健康成长的一种尊重。

●宝宝会翻身了

其实,在进入这个阶段之前,宝宝就曾无数次地用身体把小枕头向上拱,以尝试着翻身,但由于他们的身体灵活性是很有限的,所以他们的这些尝试每次都是以失败告终。但到了第三阶段中末期,宝宝终于能够成功地翻身了。

在这一阶段,宝宝翻身时主要是靠上身和上肢的力量,所以,他们往往仅把头和上身翻过去,而臀部以下还是呈仰卧的姿势,这时他们需要家长的帮助,才能把整个身体都翻过来。

很多妈妈常常会这样说:“在宝宝出生后的第一年,他们几乎一天一个变化,他们的很多能力就像是在一夜之间忽然获得的一样。”

宝宝的能力真的在一夜之间就可以获得吗?

答案是否定的。宝宝任何一种能力的获得都需要长期的经验积累,都需要不停地自我摸索和锻炼。就拿翻身这一能力来说,在学会翻身之前,宝宝首先要掌握的能力就是控制自己的颈部,使头成功地立起来,这是掌握翻身能力的基础。

其实,为了使宝宝掌握抬头的能力,在宝宝 1个多月的时候,很多妈妈就经常让宝宝做这样的练习:在宝宝床头放一面镜子,然后让宝宝俯卧在床上,引导宝宝抬头。

这种做法是非常科学的,一些美国学者对此进行专门的研究后发现,与那些经常有机会俯卧的宝宝相比,那些总是仰面躺着的宝宝实现头部控制的时间要晚得多。所以,如果宝宝对俯卧并不反对,妈妈每天都应让宝宝俯卧几次,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宝宝练习抬头。但由于宝宝的体能是很有限的,每次训练两三分钟即可,时间太长的训练会使宝宝产生厌烦情绪。

当然,如果妈妈在宝宝的床头放一面镜子,那这种练习对于宝宝来说就更具吸引力了。由于镜子的存在,宝宝会更加频繁地抬头,这会使宝宝的颈部得到更加有效的锻炼。

其实对于这一阶段的宝宝而言,床头镜子的功效绝不仅限于此。当宝宝到了 3个半月或更大一些的时候,他们会高兴地对着镜子里的自己笑,这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宝宝社会意识的发展;当宝宝到了 4个多月大时,这面镜子还能帮助宝宝练习爬行……可以说,当宝宝在1个多月大时,家长在宝宝的床头镶一面镜子是非常有必要的,这能在潜移默化之中使宝宝的各种能力得到提高。

当宝宝俯卧时,如果他们能够将头抬起与地面呈直角,并且能保持这一姿势几秒钟,这说明宝宝已经具备了翻身的基本条件。这时家长就可以有意识地帮助宝宝练习翻身了。

关于翻身的练习,一位妈妈这样分享经验:

我家宝宝有侧睡的习惯,所以当我发现宝宝不停地拱枕头尝试翻身时,我就会帮他把翻身的前期工作都做好。例如,我会帮他把其中一只胳膊放在他的胸腹之间,把他的一只腿压在另一只腿的上面……在宝宝尝试翻身时,我还会推动他的肩膀,以助他一臂之力。

重复练习几次之后,宝宝不再需要我的推力,只需我把前期工作做好,自己就能成功地翻过去。

是的,因为有一定的侧卧基础,宝宝很轻易就能学会翻身。当然,这里的翻身仅仅是指从仰卧或侧卧的姿势翻到俯卧,宝宝从俯卧翻到仰卧或侧卧的本领,需要在以后的几个月里反复练习才能获得。

读到这里,也许有妈妈要问:“我家宝宝没有侧睡的习惯,我应该如何帮他练习翻身呢?”

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宝宝喜欢的玩具出马了。当宝宝仰卧时,妈妈可以拿宝宝感兴趣并且能够发出声响的玩具,在宝宝身体的一侧逗引宝宝。然后帮宝宝做好翻身的准备,并且要助宝宝一臂之力。当然,与训练有侧卧经验的宝宝相比,这个过程要相对困难、复杂一些,但妈妈不要心急,你的耐心和鼓励是宝宝成功的推动力。

宝宝的任何能力,都需要经过多次的训练才能获得。因为这种训练对于宝宝来说太耗费体力,所以,家长最好每天只对宝宝进行 2~3次训练,每次 2~3 分钟即可。

●宝宝能够发出简单的声音了

一位妈妈曾满脸幸福地这样描述自己的宝宝:

他简直就是一名歌唱家,每当他吃饱喝足又非常高兴的时候,他就会一边吮吸自己的小手,一边咿呀着唱歌;或者一边舞动着小手和小脚,一边啊啊地对着我“练声”……看着宝宝这些可爱的样子,我常常会被一种莫名的幸福感所感动。

在第三阶段里,令妈妈们感到最兴奋的事情就是,宝宝能够发出真正的声音了,他们开始咿呀着自言自语,开始啊啊着与家长进行沟通……虽然在很多时候,家长并不明白宝宝真正想表达什么,但这没有关系,重要的是宝宝已经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了。

家长们可不要小看宝宝在这一阶段的简单发音,这代表着宝宝与他人的沟通由消极状态过渡到了积极的状态。我们都知道,婴儿出生后的第一声啼哭是最早的发音,这不仅是新生命的宣言,也是今后语言学习的基础;新生宝宝的哭可以说是他们最原始的表达方式,到了满月之后,宝宝就能用哭与成人进行交流了,但此时宝宝所发出的这些声音都是以消极的方式与外界进行沟通。

但到了第三阶段,当宝宝学会简单的发音之后,情况就大不相同了,宝宝开始用那些咿呀之声积极地与外界交流了。例如,如果宝宝对远处的一个玩具产生了兴趣,他们不再用哭去表达,而是用手指着那个玩具,或是在妈妈的怀中咿呀着向那个玩具挣扎。

所以,在这一阶段,如果家长有意识地引导宝宝多“说话”,这对宝宝将来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将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读到这里,很多妈妈也许会问:“那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宝宝多‘说话’呢?”

实际上,只有在宝宝情绪好时,他们才会发出这些积极的声音,而且宝宝的情绪越好,他们所发出的积极声音就会越多。因此,妈妈要想使宝宝多“说话”,就要努力使宝宝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

怎么才能使宝宝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呢?这就需要妈妈了解这一阶段宝宝的心理。从第二阶段末期开始,除了需要舒适的成长环境之外,宝宝又有了新的心理需要,那就是家长(尤其是妈妈)的关注,只要处于醒着的状态时,他们会希望家长一直都陪在他们身边,并陪他们玩耍。因此在这一阶段,妈妈富有创意的小游戏是使宝宝产生好情绪的制胜法宝。

一位妈妈这样分享经验:

我家宝宝快满 3个月了,在平时,除了有意与他“对话”之外,我还会找一些有意思的小游戏逗他开心。在所有的游戏之中,宝宝最喜欢这个游戏了:

在这个游戏中,我会假扮小动物,并学习它们的发音。例如,我故意扁着嘴,做出那些笨笨的姿态对宝宝说:“我是一只小鸭子,嘎嘎……”过一会儿,我又会拿手指当做胡须,扮演成一只可爱的小猫,然后对宝宝说:“我好饿呀,我想吃鱼,喵喵……”每当这时,宝宝都会被我逗得咯咯笑,然后嘴里会发出一些奇怪的声音,好像在努力学着我的样子,模仿那些动物的声音呢!

是的,当宝宝处于情绪良好的状态时,他们的学习能力是极强的。在这时,妈妈们如果常常用做怪脸的方法逗宝宝开心,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惊奇地发现,宝宝也会学着自己的样子做怪脸了。

当然,宝宝语言能力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在很多时候,它与宝宝的视觉、听觉、触觉以及运动能力等,都是相互联系、互为因果的。因此,在这一阶段,家长帮助宝宝练习发音,最好是建立在训练宝宝的综合能力的基础之上。一位有经验的妈妈是这样做的:

当宝宝接近 3个月大的时候,我开始全方位对他的能力进行训练了。例如,当我吃苹果时,我会拿着一个苹果对他说:“这是苹果,你看它又大又红,一定很甜,你想不想吃呀?”这时,宝宝高兴地挥动着小手咿呀着回应我。我咬了一口苹果,然后又对宝宝说:“真的好甜呀,还好香呢,你来闻闻!”我不知道宝宝听没听懂我的话,但当我把苹果凑到宝宝的鼻子旁边时,他的小嘴巴做出了吮吸状。我用勺子挖了一些细细的果肉送到他的嘴里,他有些紧张地吮吸着,但很快尝出了这是他喜欢的甜味,于是他的小嘴巴吮吸得更快了,并露出了高兴的表情。紧接着,他又咿呀着跟我“说话”,这时我读懂了,他是想再吃一口苹果果肉。

宝宝的很多潜能就是在与家长这种积极的沟通中发挥出来的。事实上,在宝宝处于新生儿时期时,家长就应该有意识地与宝宝多沟通。家长们不要以为宝宝什么也不懂,即使在生命的初始阶段宝宝暂时读不懂你的语言,但他们也能从你的表情和动作中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爱与欣赏,这些爱与欣赏常常是宝宝健康成长以及能力提升的动力。

所以,从现在开始,用你觉得最亲切的方式与宝宝进行沟通吧!

第三阶段:宝宝的能力发展+潜能开发方案

2~3个月的宝宝已经完全摆脱了新生儿的特点,在这一阶段里,宝宝的很多能力都有了质的飞越。例如,宝宝可以根据物体的远近来调节眼睛的焦距了,宝宝对颜色的视觉能力已经达到成人水平了,宝宝能够发出简单的咿呀声了,宝宝开始回避那些不喜欢的味道了……

当然,在每天都在关注宝宝成长的家长眼中,提升最快的还是宝宝的运动能力,因为宝宝几乎每天都有新动作产生。

●运动能力的发展→通过运动促使宝宝的心理和智力发展

随着宝宝月龄的增加,妈妈们会发现,那个曾经柔弱得不得了的小家伙,在这一阶段里,已经掌握了很多有难度的动作:他们开始有目的地用手去够东西;他们能成功地把大拇指送到嘴里吮吸;在家长的帮助下,他们能成功地翻身了……

每当看到宝宝运用这些新能力时,很多妈妈都会在心里默默地这样想:宝宝,你多加练习这些动作吧,在这些练习中,你的身体会越来越强壮。

是的,大多数妈妈都会把宝宝的运动能力与宝宝的身体发育联系起来,但却很少有妈妈把运动与宝宝的智力发展联系起来。但事实上,宝宝的运动能力与智力常常是相互促进而发展的。

在第 3个月里,宝宝最明显的变化就是他们的手部运动:宝宝开始能够自主地抓握玩具了,有时,宝宝还能成功地把抓到的玩具送到口中……细心的家长还会发现,之前宝宝只能把整个拳头放在嘴里吮吸,但在这一阶段,宝宝能够单独把一个拇指放在嘴里吮吸了。

但宝宝的这些行为与他们的智力发展有关吗?

答案是肯定的。正是这些有意无意的手部运动使宝宝手部的触觉得到锻炼,从而使宝宝的手变得更加灵活。当然,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正是因为宝宝的这些手部运动,尤其是吃手行为,使得宝宝的心理智能也得到了发展。

我们都知道,刚刚出生的小宝宝唯一能够灵活运用的就是他们的口。随着月龄的增加,在心理力量的推动下,宝宝注意到了自己的手,并且时常会把手送入口中。

当宝宝的这种心理需求得到满足后,一个令妈妈欣喜的结果出现了:宝宝的手被唤醒了,它变得越来越灵活了,它完全可以受宝宝的支配去探索外面的世界了。从此,宝宝在探索外面的世界时又多了一个有力的工具,那就是他们的手。

宝宝的智力与心理常常是相互促进而发展的,而这二者与运动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家长有意识地锻炼宝宝的运动能力,实际上也是在促使着宝宝的心理和智力的发展。

那么,在这一阶段,妈妈如何有意识地对宝宝的运动能力进行锻炼呢?

一般来讲,当宝宝 2~3个月大时,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对宝宝进行以下几种能力的训练:

1.竖头能力训练。

在此之前,妈妈们在抱宝宝时,都是让宝宝在自己的怀中平躺,但在这一阶段里,妈妈可以把宝宝立着抱起来,以锻炼宝宝的竖头能力。当然,在抱宝宝的过程中,一定要用手、胳膊分别支撑住宝宝的颈部、腰部、臂部,以免使宝宝的脊椎受到伤害。

当然,妈妈还可以面朝前抱着宝宝,让宝宝的头和背部贴着我们的胸部,我们一手在前面托住宝宝的胸部,另一只手在后面托住宝宝的臂部。这样,宝宝面朝前,可以使他很清楚地看到前方的物品,在这种状态下,不仅可以锻炼宝宝的竖头能力,而且还能使宝宝的视觉能力得到增强。当然,更重要的是,由于视觉的开阔,宝宝的好奇心也会被极大程度地激发出来,这对宝宝整体智能的提高也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2.抬头能力训练。

一般情况下,这些还不能自主运动的小宝宝常常是呈仰卧状态的,但当宝宝出了满月之后,家长应该不时地让宝宝呈俯卧状态了。刚开始俯卧时,大多数宝宝对这一姿势都不习惯,但他们会本能地把头稍稍抬起,或扭到一旁,以保证口鼻能够自由地呼吸。

事实上,这也正是我们的目的所在,俯卧可以很好地训练宝宝的抬头能力。不仅如此,有专家指出,每天有机会俯卧的宝宝,在翻身以及其他运动能力方面,都要比那些没有机会俯卧的宝宝要强得多。

妈妈们不要以为抬头仅仅是宝宝的一种非常小的能力,就忽视对宝宝进行抬头训练。其实,抬头训练锻炼的不仅仅是宝宝的颈部,它对宝宝的背部肌肉、肺活量的锻炼,以及大脑的发育都有非常大的帮助。

3.手部能力训练。

在这一阶段,宝宝发展最明显的就要数他们运用手的能力了,这表现为宝宝初部对手有了感知。例如,在此之前,即使宝宝的手出现在自己的视线之内,他们常常也会对它视而不见,但现在,宝宝开始把小手放在面前认真地观察了;之前,即使宝宝对某个玩具很感兴趣,他们也不会主动去抓握,但现在,宝宝不仅去抓握自己感兴趣的玩具,而且还会把玩具送到嘴里……

这些都标志着宝宝手部能力的发展,但在这一过程中,又常常会有一些小状况发生。例如,宝宝的小手不仅会抓握玩具,还常常会抓握自己的皮肤,因此宝宝小脸上经常会红一道、紫一道地挂彩;宝宝的小手还不是很灵活,当他抓起玩具尝试着往嘴里放时,由于不够准确,玩具时常会打在脸上或其他部位……

在这些情况下,很多妈妈常常会以避免宝宝受伤为理由,而给宝宝带上厚厚的手套,或故意给宝宝穿上袖子长长的衣服,使他们没有办法抓握物品。

其实,这种做法是很不科学的。手与宝宝的智慧是紧密相连的,手部的运动对宝宝大脑的发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如果在宝宝手部运动的初期,妈妈就有意把宝宝的手束缚起来,这就等于把宝宝非常重要的一扇智慧大门关闭了。所以,妈妈的这种做法会极大程度地阻碍宝宝智力的发展。聪明的妈妈时常注意观察、看护宝宝,比如按时用婴儿指甲钳为宝宝剪指甲等,可以有效避免小状况发生。

另外,为了锻炼宝宝的抓握能力,妈妈还可以用一些能发出声响的玩具来引导宝宝抓握,当宝宝抓住玩具时,再引导他晃出声音。当然,由于这一阶段宝宝的抓握能力还是很有限的,所以,当玩具在宝宝的手中落下来时,只要宝宝还对这一游戏感兴趣,妈妈就要不厌其烦地帮他把玩具捡起来,重新送到他的手中。

在玩这个游戏的过程中,妈妈也应该特别注意,为了避免宝宝被玩具砸到,在玩这个游戏的时候,最好把宝宝立着抱起来。

●感觉能力的发展→打下科学的生活习惯基础

在这里,我们所说的感觉能力包括宝宝的视觉能力、听觉能力、触觉能力、嗅觉能力和味觉能力。

在这一阶段,宝宝的很多能力都达到了质的飞跃,例如,宝宝的眼睛可以按照物体的不同距离来调节焦距;宝宝对颜色的视觉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当到了第 3个月末期时,他们对颜色的视觉与成人已经很接近了;除了口之外,宝宝开始借助于手的触觉来对物品进行探索;宝宝对味觉的偏好越来越明显地显现出来了……

对于宝宝这些能力的发展,妈妈们都会兴奋地说:“我一定要抓住时机对宝宝这些感觉的潜能进行开发!”

是的,妈妈们的这种想法很正确,但在这里,我想问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对宝宝进行潜能开发的目的是什么呢?

也许有妈妈会这样回答:“目的就是让宝宝快些掌握一些能力,快些成长。”

妈妈们还可以顺着这个思路继续思考:我们如此用心良苦地培养宝宝,难道就只是为了把他们养大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们不仅仅要把宝宝养大,还要把他们培养成人;我们不仅仅要教会宝宝生活技巧,还要培养宝宝科学的生活习惯。

读到这里,妈妈们一定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培养几个月大的婴儿生活习惯,这是不是在开玩笑?

这并非是玩笑,而是非常严肃的一个问题。我们都知道,任何高楼大厦都始于地基,不要以为孩子长大了自然会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孩子的很多习惯的形成与生命之始的这一阶段有很大的关系。

例如,很多孩子在幼儿园或小学时期就过早地戴上了眼镜,而有些孩子的视力一直都非常好,除去遗传因素不考虑,孩子的视力好坏还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从医学方面来讲,宝宝视力的好坏与他们在生命初期得到的锻炼有很大的关系。我们都知道,当宝宝两个多月大的时候,他们的眼睛可以根据物体的不同距离来调节视焦距了,但如果在这一时期,妈妈还总是让宝宝在一个固定的位置躺着,那宝宝的视觉功能很可能就会因为得不到锻炼而退化,这也是造成宝宝日后戴眼镜的一个重要原因。

那么,在宝宝出生后的第 2~3个月这一阶段,妈妈应该如何做,才能使宝宝的感觉潜能得到科学的开发呢?

其实,从宝宝成长的角度来讲,2~3个月的宝宝对外部世界的探索开始由被动向主动转化了。当然,由于受身体灵活性及运动能力的束缚,他们往往需要家长的帮助才能很好地对外部世界进行探索,所以,在这一时期,妈妈及时地为宝宝提供帮助,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对宝宝的潜能进行开发。

当然,对此,研究儿童成长的专家也给妈妈们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视觉能力开发→经常把宝宝立起来抱,扩大宝宝的视觉范围;偶尔改变一下宝宝躺着的位置和方向,改变宝宝的视觉内容;有意识地让宝宝看远近不同的物体,使宝宝的眼睛调节焦距的能力得到锻炼。

听觉能力开发→这一时期的宝宝已经能初步区分音乐的节奏了,所以可以放一些轻柔但节奏变化快的音乐给他们听;宝宝能够从讲话者的语言中听出他们的语气和情绪了,所以家长千万不要在宝宝面前吵架。

触觉能力开发→这一时期,宝宝小手的触觉开始出现,家长要经常锻炼宝宝抓握东西的能力;用爱抚、亲吻、拥抱等身体接触的方式,使宝宝全身的触觉都得到发展。

嗅觉能力开发→让宝宝闻水果、蔬菜等不同气味的物品,开发宝宝的嗅觉潜能。

味觉能力开发→让宝宝品尝不同的味道,逐渐改变宝宝特殊的味觉偏好。很多宝宝对甜味情有独钟,但如果身体汲取太多的糖分,对宝宝的身体发育是非常不利的,这时家长可以通过逐渐减量的方式,让宝宝逐渐改变这一味觉偏好。

是的,养育宝宝是非常讲究技巧的一件事情。如果在宝宝生命的初期,家长就有意识地讲究技巧,这不仅有利于宝宝的潜能开发,而且为宝宝将来生活习惯的培养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第三阶段:推荐的养育方式

在第二阶段里,宝宝对外部世界的探索欲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随着宝宝月龄的增加,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也在增长,所以,第三阶段的宝宝将需要妈妈越来越多的陪伴和游戏。

当然,更重要的是,随着宝宝社会意识的增长,宝宝自身的社会情绪也在增长,所以在第三阶段,宝宝又产生了新的心理需求:他们不仅需要他人的照顾和关注,而且还需要他人的尊重。因为妈妈是宝宝接触机会最多的人,所以宝宝需要妈妈的绝对尊重。

●把宝宝当成“小大人”来对待

在照顾宝宝的过程中,你尊重他们了吗?

看到这个问题,大多数的妈妈肯定都会满脸疑惑地问:“宝宝这样小,难道他们也需要尊重吗?”

是的,从第三个阶段开始,宝宝的社会意识越来越明显,他们开始对他人露出真正的社会意义的笑容,并且能够咿呀着与家长进行交流了。更重要的是,随着宝宝听力的发展,他们开始能够从他人说话的语气中判断他人的情绪了。

相信妈妈们对这样的教育场景都不陌生:当宝宝正在努力尝试着把一个看起来不太卫生的玩具送到嘴里时,妈妈如果故意装作很严肃、很生气的样子对他说:“脏不脏?快放下!”或者直接把宝宝手中的玩具抢过来,并把它藏起来,宝宝一般都会有些迷茫而又有些不知所措地哭泣起来。

遇到这种情况,妈妈们都会把宝宝的哭泣理解为“不听话”,但实际上,宝宝之所以哭泣,是因为他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是的,即使是两个多月大的宝宝也是有自尊心的。宝宝之所以会把那个看起来并不卫生的玩具送到嘴里,是因为他想通过嘴对玩具进行探索,这是宝宝的一种独特的探索方式。但妈妈却不分清红皂白地把宝宝的玩具抢走了,或者直接对宝宝进行一番“训斥”,这会使他感到迷茫、困惑,甚至还会因为探索行为被强制中止而感到痛苦。当然,更重要的是,在妈妈的语言和行为中,宝宝能够读出不满和讨厌,这些消极的情绪会使宝宝的自尊心受到很大的伤害。

妈妈们可以这样想象一下,对待成人,我们总能平等对待,假如遇到类似于“啃玩具”的事件,我们肯定会好言相劝,但对待月龄如此小的宝宝,我们为什么又会持完全相反的一种态度呢?

问题的本质是,我们把宝宝当成了我们自己的一部分,并没有把他们当成独立的个体,也就是说,在照顾宝宝的过程中,虽然我们非常地爱他,但我们根本没有尊重他的意识。

当自尊心受到伤害时,这又会对宝宝的成长产生哪些影响呢?

在生命的初始阶段,宝宝必须与他的某个主要照顾人(一般是妈妈)建立起亲密的依恋关系,这样宝宝的心理才能得到健康发展。但如果在宝宝成长的过程中,妈妈无意间所表现出来的那些粗鲁行为,如直接把宝宝手中的玩具抢过来等,这不仅不利于宝宝与妈妈之间亲密依恋关系的建立,而且还非常不利于宝宝的自尊心及社会意识的发展。

是的,当宝宝感觉自己受到伤害时,他们探索外部世界的积极性肯定会受到打击。我们可以这样想象一下,如果每次宝宝用嘴去探索外部世界的物品时,他都会受到家长的“训斥”,那他探索外部世界的积极性会不会逐渐消失?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当宝宝探索外部世界的积极性逐渐减弱时,他的能力发展也将会受到极大程度的影响。当然,更重要的是,经常性的打击会使宝宝对自己失去信心,一个对自己持怀疑态度的宝宝、一个对外部世界持消极态度的宝宝,他的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都将会受到极大的影响。所以,不管是宝宝处于哪一个年龄段,妈妈对他的尊重都是必不可少的。

那么,面对只有几个月大的宝宝,我们应该如何尊重他呢?

一位成功的妈妈这样分享经验:

我知道,几个月大的宝宝也是有自尊的,因此,我一直都把他当做“小大人”来对待。例如,当宝宝仰躺着时,他常常会把玩具往嘴里送,虽然我很担心玩具会忽然从他手中滑落砸在他的小脸上,但我绝不会直接把玩具从宝宝手里夺过来,而是轻轻地把他立着抱起来,然后平静地对他说:“这样玩具就不会砸到你的小脸了。”当然,当我忙别的事情暂时离开宝宝身边时,我会在他身边放很多相对比较安全的小玩具,如一些较小的毛绒玩具、用一些漂亮的布做的小玩偶等。这样,即使这些玩具会从宝宝的手中滑落,也不会使他受到伤害。

另外,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也会把宝宝当成“小大人”一样来沟通。例如,在喂他吃奶时,我会一边抚摸他,一边对他讲话:“宝宝,多吃点,你很快就能长大了,等你长大了,妈妈给你讲好听的故事……”在很多时候,宝宝就像能听懂我的话似的,吃着吃着,他就会忽然停下来,认真地瞅着我并对我微笑。

宝宝顺利地走过生命的前两个月之后,几乎已经完全摆脱了新生儿的懵懂状态。这时的宝宝看起来像个“小精灵”,因为他会越来越多地冲着家长微笑,并开始注重用“语言”与家长进行沟通了。在这个时候,家长不要以为宝宝不懂事,从你的语言和动作中,他能读出你对他是满意还是讨厌、是疼爱还是不耐烦……所以,家长只有把宝宝当成“小大人”来看待,他的自尊心才不会受到伤害,他的心理才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上述事例中的妈妈,不斥责宝宝、多多与宝宝进行沟通,这些都是尊重宝宝的表现。除此之外,妈妈还应该多陪伴宝宝、多与宝宝做游戏,及时地满足宝宝的需求也是尊重他们的一种表现。

特殊阶段:尊重宝宝发育的时间表,为宝宝的成长创设环境

作为妈妈,在宝宝 0~3个月这个阶段里,每一天,我们都在为宝宝的成长及潜能开发不停地努力着。但我们不能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婴儿是带着先天的成熟表出生的。到什么时候,宝宝的体能、智能发展到什么阶段,都是事先安排好的,都是要遵循固定程序的。也就是说,婴儿什么时候能翻身,什么时候能爬行,什么时候能有独立行为和开口说话,这些都是不以教养者的意志为转移的,是有其固有规律的。例如,宝宝只有在神经系统、肌肉以及关节发育成熟之后才能迈步行走;只有在脊髓、膀胱和肠子的神经发展联接完成后,才会控制排便,不再夜间尿床。

因此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做到尊重孩子与生俱来的成熟时间表,即尊重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

读到这里,也许有妈妈会问:“那我们对宝宝的潜能开发所做的那些努力都是白费的吗?难道我们只能是消极地等待宝宝的成长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尊重宝宝发育的时间表,并不意味着消极地等待宝宝的成长。虽然宝宝的发育有一定的时间表,但他们的成熟速度是受环境影响的,因为婴儿的孱弱决定了他们对环境具有很大的依赖性。而环境是具有很大的人为性的,就拿宝宝视觉发展的环境来说,对于宝宝,生活在只有床、几件简单的家具之中,这是一种环境;但如果在这种单调的环境之中,又增加一些五颜六色的小玩具、几张颜色漂亮的壁画等,这又是截然不同的一种环境。在哪种环境中,宝宝的视力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相信家长们可想而知。

提到宝宝的成长或潜能开发,还有很多妈妈常常会这样说:“我要在宝宝非常小的时候就教他识字、背诗,还要教他做数学题。”

其实,这些观念都是错误的,对宝宝进行潜能开发,重要的不是灌输知识,而是为宝宝提供或创造一种丰富的、适宜的环境,从而促使宝宝的大脑以及全身的各个器官成熟起来。

不仅仅是在婴儿时期,宝宝整个婴幼儿时期的发展都需要合适的成长环境。我们用以下几个例子来说明:

当宝宝开始学习爬行的时候,妈妈就一定要为宝宝提供爬行的空间,因为宝宝的爬行不只是为了身体的移动,爬行会带给他们很多积极的刺激,可以发展他们生存必需的平衡能力和感觉统合能力;

当宝宝的小手开始有目的地抓握大东西或拿捏小物品时,妈妈一定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大东西、小物品供他们把玩,因为宝宝把玩物体不只是满足手的运动需要和发展精细动作,更重要的是在把玩的过程中学习辨认和区分,体验物体之间的因果关系;

当宝宝开始发出咿呀的声音时,妈妈就应该为他们提供丰富的语言环境,用语言逗他们笑,对他们说话,妈妈所提供的这种环境不仅关系到宝宝开口说话的时间和质量,而且这其实也在帮助宝宝对社会关系进行体验;

……

读到这里,也许妈妈们都会问:“那我们应该如何为宝宝的成长创设环境呢?”

其实,对宝宝的成长产生影响的环境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状态的环境,另一种是妈妈需要刻意创设的环境。

●自然状态的环境→趋利避害,努力为宝宝选择积极的环境

一般来讲,自然状态的环境会对宝宝的成长产生两种影响,一种是积极影响,一种是消极影响。

所谓积极的影响,是指在宝宝成长的过程中,环境迎合了宝宝某方面发展的需要,从而给宝宝带来了自发练习的机会。例如,当宝宝处于爬行时期时,一个生活在安全而宽大空间里的宝宝,其获得爬行的机会,总要比生活在狭小空间里的宝宝要多得多。在这种自然状态的环境下,生活在宽大空间里的宝宝,在爬行动作方面所取得的进步,肯定比生活在狭小空间里的宝宝要多得多。

当然,宝宝成长的这种环境是不易改变的,在这种状态下,对于生活在狭小家庭空间里的宝宝来说,妈妈只得为宝宝提供更多的户外练习机会。一位妈妈是这样做的:

宝宝会爬了,因为家里可供宝宝爬行的空间实在是不多,所以,每当周末的时候,我们都会带宝宝去公园玩耍。在公园的树荫下,铺一条大毯子,让宝宝在上面尽情地爬。在很多时候,宝宝爬出了毯子,爬进了草坪里,只要我们觉得这不会对宝宝产生危害,我们都会允许宝宝自由地去爬、自由地去探索。

家里空间不够大,就带宝宝去大自然中练习爬行,这是非常好的一个主意。当然,这位家长所提供的这个方法已经超出了自然状态环境的范围,属于刻意创设环境的范畴。由此我们还可以总结出这样一个好方法:当自然状态的环境不能给宝宝带来积极的影响时,或者阻碍了宝宝某种能力的发展时,妈妈就应通过创设环境的办法,为宝宝的能力发展提供足够多的练习机会。

除了为宝宝的成长提供积极的影响之外,自然状态的环境还能为宝宝的成长提供消极的影响。例如,一位研究儿童发展的专家曾这样说:

一个宝宝正处于学习语言的阶段,但他整天被一个少言寡语的保姆照料,在这种情况下,宝宝的语言听说机会就会大大减少,这很有可能就会成为宝宝语言发展的阻碍。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自然状态的环境对宝宝成长的影响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例如,为宝宝请的保姆是否能言善道、是否细心、是否懂得宝宝的心理等,这些都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宝宝的成长,妈妈需要做的就是,努力减少那些消极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还是拿上述案例中的情况来说,为了宝宝语言能力的发展,妈妈就应换请一位能言善道的保姆,或者辞掉保姆,自己亲自照顾宝宝。

●刻意创设的环境→为具体能力的发展创设环境;尊重宝宝的秩序感

所谓刻意创设的环境,是指为了宝宝的成长及能力的开发,妈妈刻意创造的一种环境。例如,为了发展宝宝的视力,家长在房间里摆起或挂起很多颜色鲜艳的小玩具,这就属于一种刻意创设的环境。

那么,具体来讲,妈妈应该为婴幼儿的成长创设什么样的环境呢?

首先,妈妈应该针对宝宝具体的能力,为其提供最合适的成长环境。例如,当宝宝到了 3个月大时,妈妈要为宝宝提供大大小小的玩具供宝宝抓握,并允许宝宝把它们放入嘴中啃咬。对于宝宝的手部触觉能力和认识能力来讲,这就是最适合的环境。

又如,当宝宝开始注重人说话时的语气和情绪时,妈妈就要努力控制住自己的坏情绪,并尽量做到柔声细语地跟宝宝讲话。对于宝宝情绪的发展以及社会性的发展来讲,这就是最适宜的环境。

当然,妈妈为宝宝的成长刻意创设的环境,也要建立在尊重宝宝的发育时间表之上,否则就会对宝宝造成伤害。例如,宝宝刚刚出满月,家长就开始教他学习翻身,这种做法就是非常不科学的。在第 1个月末,宝宝的颈椎、肌肉、身体运动等各方面,都还没达到学习翻身所需要具备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强行教宝宝学习翻身,是很容易使宝宝受到伤害的。所以,针对宝宝的各种能力发展为宝宝创设成长环境时,妈妈必须要掌握这样一个重要前提,那就是尊重宝宝的发育时间表。

其次,除了为具体能力的发展提供适宜的环境之外,妈妈还应该为宝宝提供一个有秩序的环境。伟大的儿童教育大师蒙台梭利认为,儿童对外部的环境存在一个秩序的敏感期,这个敏感期在他们出生后的第 1个月里就可以感觉到,例如,当儿童看到物品置于恰当的位置时,他们会表现出满足的神情。

那么,对于这些月龄较小的宝宝来说,物品应该如何摆放,才算是放在恰当的位置上了呢?

对此,儿童心理学家们给出的解释是:儿童偏爱熟悉的环境和物品,当外部的环境呈有序状态时,例如,物品摆放位置固定、时间安排稳定、事件顺序确定,婴幼儿就会感觉到熟悉和安全。

一位妈妈举了这样一个简单的例子:

从宝宝出生之后,我几乎每天晚上都要为他洗澡。但最近几天,家里的热水器坏了,用热水很不方便,我怕热水太少宝宝会感冒,所以就不想再给他洗澡。

没想到热水器坏的第一天晚上,宝宝就开始不停地哭闹,并且不管我怎么哄都不管用。我知道,他是怪我不给他洗澡了,于是我现烧了一些热水简单地给他洗了个澡,就这样,宝宝的哭闹行为很快就停止了。

是的,在宝宝的心里,物品的摆放位置以及事件的发展顺序等都是固定的,一旦这个顺序被打乱,宝宝的内心就会被不安全感所包围,在这种情况下,宝宝就会用哭闹行为来表达自己内心的不安。就像上述家长所讲述的那种情况,宝宝每天晚上都要洗澡,但忽然有一天停止了这一行为,由于内心的秩序被打乱,宝宝的内心处于极度不安的状态,所以他才会表现出如此激烈的哭闹行为。

所以,妈妈对宝宝的照料一定要让他们摸到规律,例如,宝宝房间里的物品尽量不要改换摆放位置;既然每晚都要为宝宝洗澡,那就要一直把这个好习惯延续下去……

其实,对于这些正在成长的宝宝来说,妈妈对他们的这种有规律的照顾,不仅能够使宝宝的内心感觉到足够的安全感,而且还有利于宝宝自身秩序的建立,也就是说,这为宝宝将来养成整齐有序的好习惯打下了基础。 9CmKf627cOJVbdB0p3ZHitX9YRPeahZnMRQx4RlubB3yPyEKatPfg6GcXwZBeWc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