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阶段:1~2个月(29~59天)
——宝宝露出笑容了

概述

随着宝宝日龄的增加,在第二阶段时,宝宝在出生时就具有的那些本能反射逐渐消失了,但他们开始表现出更为丰富的能力。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有经验的妈妈都知道,到了第 2个月末期,宝宝一逗就会笑了,而宝宝这种笑容与他们在满月之前的那种微笑有区别吗?他们的这种微笑又说明了什么呢?

事实上,在这一阶段宝宝的微笑与以往有着本质性的区别,这种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区别之一,这说明宝宝的视力有了一定的发展。

区别之二,这说明他们对外部世界的关注开始了,与此同时,宝宝对外部世界的探索也将开始了。

当然,宝宝的微笑还隐藏了一个更为重要的涵义,那就是,宝宝的社会意识也已经初露端倪了。

第二阶段:宝宝的一般行为特点

在这一阶段,宝宝最明显的标志之一就是,他们开始露出真正的社会性微笑了。我们都知道,在第一阶段,处于很舒服的状态下,宝宝偶尔也会很满意地微笑,但宝宝这时的微笑只能算做是人类的本能反应,并不具有社会性。

但随着宝宝日龄的增长以及清醒时间的增多,妈妈们又会发现,宝宝的微笑越来越频繁了:看到家长时他们会笑,看到熟悉的玩具时他们也会笑,甚至看到自己的手时他们都会笑……这时宝宝的微笑仍然不属于社会性行为的范畴,因为这时他们的微笑只是对熟悉事物的一种反应。

到了第二阶段中末期,随着宝宝对周围环境的熟知,以及其视力的发展,这时,家长们会发现,宝宝对家长或某个家庭成员的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这种状态下,如果有人有意识地逗他们,他们就会张着小嘴冲着此人笑了。也就是从这时起,宝宝真正的社会性行为开始出现了。

除此之外,在这一阶段,宝宝还会表现出以下几种行为特点:

●宝宝开始关注自己的小手

在第一阶段里,即使我们有意把宝宝的手放入他的视线之内,但他要么视而不见,要么仅仅是瞥上一眼,根本不会对小手产生任何兴趣……但在第二阶段时,随着宝宝视力的发展,当小手出现在他们视线里的时候,他们开始认真地对小手进行端详了。

一位细心的妈妈在日记中这样描述宝宝的行为:

在满月之前,宝宝的手一直呈紧握的状态,但现在宝宝偶尔能把手张开了。一天,在他高兴地挥动小手时,我把一只摇铃放在他面前,他的小手触碰到了铃铛,发出了悦耳的声音。听到这个声音,宝宝忽然安静了下来,他开始认真地观察摇铃和自己的小手。渐渐地,我发现,他的视线定格在自己手上,对着自己的手看了一会儿之后,他忽然又把整个拳头都塞入嘴中,然后使劲地吮吸。

在第二阶段里,宝宝对自己的小手表现出了特殊的关注,这说明他们开始探索外部世界了。在这一阶段里,宝宝也会经常挥动自己的小手,但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小手就是他们身体的一部分。在第二阶段里,因为小手总是频频地出现在他们的视线里,所以宝宝就对它表现出了特殊的关注。

除了认真地观察自己的小手之外,宝宝还会把整个拳头塞进嘴里认真地吮吸。这时,很多妈妈常会表现出很大的担忧,担心宝宝小手上的细菌会影响健康。其实,妈妈们之所以会表现出这些担忧,是因为没有真正读懂宝宝的行为:宝宝把手放在嘴中吮吸,这是他们对外界事物的一种独特的探索方式。

从宝宝出生那一刻起,他们能够自由运用的唯一一个器官就是口,他们通过口来获取维持生命所必需的营养,同时也是通过口来探索世界的。随着宝宝日龄的增长,当他们能够自由地抓握物品时,妈妈们会发现,每当抓到一个新的物品,宝宝首先都会放入口中吮吸一下、啃一下,然后才会拿在手里来回把玩。宝宝的这些行为都很明显地证明了这一教育结论——宝宝是用口来探索外部世界的。

口是宝宝探索外部世界的重要器官,但仅仅利用口很多探索行为是不能完成的,它需要一个帮手,那就是手。在第二阶段,宝宝“吃手”就是在为接下来的探索行为做准备,他通过用口吮吸或啃咬手,把手唤醒,把手的能力释放出来。这样,宝宝就可以手口配合,继续去探索外面的世界了。

读到这里,也许有家长会这样说:“手上不知道有多少细菌,难道要置宝宝的身体健康于不顾吗?”

事实上,在养育宝宝的过程中,妈妈们一定要坚持这样一个原则:要选择最有利于宝宝发展的养育方式。就拿宝宝吃手这一行为来说,这是宝宝的一种心理需要,如果制止就不用再为宝宝的卫生问题而担忧,但却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宝宝的心理健康及对世界的探索速度。因此,妈妈在选择养育方式时,一定要分清孰轻孰重,选择最有利于宝宝整体能力发展的养育方式。

其实,关于宝宝的吃手行为,妈妈可以选择一个一举两得的方法,那就是把宝宝的小手擦干净后,让宝宝尽情地去吃。

●宝宝的好奇心出现了

我们都知道,在第一阶段里,宝宝就像一个沉默者或清高者,除了吃奶之外,他们对外界事物一点都不感兴趣。但到了第二阶段,宝宝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就像一个探索者,开始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了兴趣。

特别是在第二阶段中末期,宝宝对玩具产生了很大的兴趣:如果家长把一个洋娃娃放在他们面前,他们会认真地盯着洋娃娃的脸看;如果家长把一个漂亮的摇铃放在他们面前,他们会用手去击打这个摇铃……宝宝的这些行为都在表明,他们的好奇心出现了。

心理学家们对好奇心所下的定义是:个体对新异刺激的探究反应。并且,外部世界的所有事物对于第二阶段的宝宝来说都是新鲜的,这些事物给宝宝带来的刺激就是促使宝宝学习以及能力发展的原动力。

那么,妈妈应该如何进一步激发宝宝的好奇心呢?

其实,如果妈妈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一阶段的宝宝都是一个个名副其实的小观察家。随着视觉能力的进一步增强,宝宝的眼睛能够很容易地追随移动的物体了。在这一阶段,他们对人脸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有时还会冲着大人们微笑。

另外,在这一阶段,宝宝还特别喜欢看缓慢移动的物体,如果家长把一个铃铛的悬在他面前 15~25 厘米的范围内摇晃,宝宝的眼睛就会快速地跟随铃铛的摆动而转动。

所以,在这一时期,妈妈完全可以利用宝宝迅速发展的视力来激发宝宝探索外部世界的好奇心。一位妈妈这样总结经验:

当宝宝 1个多月大时,她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爱睡觉了,于是,我就在她眼前 20 厘米左右处挂了很多小玩具。每当宝宝清醒时,我就会跟她玩这样的游戏:晃动左边的小玩具,她的头会灵敏地转向左边;晃动右边的小玩具,她的头又会灵敏地转回右边……这个游戏玩腻之后,我又引导她去触碰那些玩具,指着其中的一个玩具,我这样对她说:“宝宝,你看这个小熊多漂亮呀,你快把它够下来吧!”说着便帮助宝宝用手“击打”那个玩具,或用脚去“踢”玩具。

1~2个月的宝宝开始对颜色鲜艳的物体产生兴趣了,在这一时期,妈妈给他们购买的那些玩具开始发挥作用了。由于这一阶段的宝宝大部分时间仍然在躺着,家长可以在宝宝的视线范围内挂几个颜色鲜艳的玩具,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一般来讲,这一方法常常具有双重功效,既锻炼了宝宝的视力,又激发了宝宝的好奇心。

就像上述案例中妈妈的做法,引导宝宝去“击打”玩具,或是通过自己的触碰使铃铛发出声音,这都能在很大程度上把宝宝的好奇心激发并调动起来。

另外,在与宝宝玩这个游戏时,妈妈还应该注意,由于在这一阶段宝宝的视力还没有发育完善,他们的最佳注视距离是 15~25 厘米,所以家长为宝宝悬挂的玩具也必须在这个距离范围之内。当然,家长为宝宝悬挂的玩具最好每周换一次地方,以免宝宝的目光总聚焦在一处形成斜视。

●宝宝开始自己总结经验了

如果让妈妈们讲述第一阶段的宝宝与第二阶段宝宝的不同,除了那些明显的成长特征之外,很多妈妈还会满脸幸福地说:“宝宝开始懂事了。”

用“懂事”来形容两个月大的宝宝,是不是有些夸张呢?

事实上,妈妈并没有对宝宝的能力进行夸大,他们真的懂事了。确切地说,他们是懂得总结经验了。

妈妈们可以这样回想一下:当第一阶段的宝宝因为某种不适而啼哭时,如果你走近他,他会不会停止哭泣?

答案是否定的。当新生儿啼哭时,只有把他们抱起来,或是让他们吮吸安抚奶嘴时,他们的哭声才会减弱或停止。但在这一点上,第二阶段的宝宝却已经表现出明显的不同了:当一名 1个半月的宝宝啼哭时,如果他看到妈妈在朝他走来,他的哭声会减弱,甚至还会停止。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儿童心理学家表示,宝宝之所以会表现出这些行为,是因为他们学会自己总结经验了。到了第二阶段,宝宝已经能够把家长特定的长相、声音、气味等,与他们所获得的安慰联系起来。也就是说,在第二阶段,看到家长出现时,宝宝之所以会停止哭泣,是因为他们知道家长就要给予他们安慰了,他们在等待家长的安慰。这标志着宝宝能力的明确提高。所以,家长用“懂事”来形容这一阶段的宝宝一点都不夸张。

研究儿童心理健康的专家一致认为,宝宝这种自己总结经验的行为会对他日后的发展起到两点促进作用:

第一,如果在这一阶段宝宝就能很好地学会等待,这将非常有利于培养宝宝良好的情绪基础;

第二,这有利于宝宝与看护者建立特殊而重要的依恋关系,这种依恋关系对宝宝的心理健康将会起到极大的作用。

所以,在这一阶段,妈妈不妨试着让宝宝多些等待。对此,一位儿科医生给妈妈们提出了这样的建议:

当哭泣的宝宝看到你而停止哭泣时,你不要急于去给宝宝喂奶或急于去安慰他,而是要让宝宝多些等待。例如,当宝宝因为肚子饿而哭泣时,你可以一边慢慢解开衣服的扣子,一边对宝宝说:“宝宝,你是不是饿了呀?你再等一会儿,妈妈这就喂奶给你吃!”

在这里,我们建议家长不立刻去回应宝宝的哭泣,是为了让宝宝学着等待。但这个建议是有一个特殊的前提的,那就是在看到家长到来时,宝宝的情绪会变得平静一些或会停止哭泣。

当然,如果妈妈足够细心的话,就可以发现,当自己正在准备给满月之前的宝宝喂奶时,他们的嘴巴常常会表现出快速的吮吸行为。人类行为学家表示,这是哺乳动物的本能反应。但如果家长有意识地教宝宝学着等待,这种本能的反应很有可能就会转化为宝宝的一种有意识的行为。例如,一个满两个月的宝宝因为肚子饿而啼哭,当他看到妈妈朝他走来时,他会停止哭泣,然后一直目不转睛地看着妈妈坐在他的身边、解开扣子……在这一过程中,宝宝也许还会因为兴奋而手舞足蹈,这说明等待行为已经转化为宝宝有意识的一种行为了。对于宝宝的能力发展来说,这是很大的一个进步。

第二阶段:宝宝的能力发展+潜能开发方案

说到这一时期宝宝与满月之前的区别,很多细心的妈妈常常会这样说:

“在满月之前,宝宝的眼睛是一片馄饨的,但现在,宝宝的眼睛越来越明亮了。”

“以前,听到不熟悉的声音后,宝宝会做出警惕状的反应,或屏住呼吸努力地聆听这种声音,但不会伴随看的动作,但在这一阶段,听到声音后,宝宝开始用眼睛追寻发声的物体了。”

……

其实,在妈妈们讲的这些小细节背后,所隐含的是宝宝能力的提升。在这一阶段,宝宝的听觉能力、视觉能力以及触觉能力等,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当然,宝宝能力提升的最明显标志就是,他们的各个器官之间开始试着相互协作了。例如,在这一阶段,宝宝的小手和眼睛开始相互“帮助”了,他们的手眼协调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手的潜能开发→手腕上系漂亮的小铃铛、帮宝宝把拳头送到嘴里

我们都知道,刚刚出生的小宝宝是用口来探索世界的:他们通过口来获取维持生命的营养、通过口来向家长传达自己不舒适的信号……但随着宝宝探索欲望以及好奇心的觉醒,仅仅使用口,很多探索活动都会受到限制。因此,大约在第二阶段末期,宝宝开始让自己的手也介入到探索活动中来了。

所以,在第二阶段初期,妈妈就应该有意识地帮助宝宝释放手的潜能了。一位妈妈是这样做的:

自从宝宝出了满月之后,每当挥动小手时,我就会故意把他的小手放在他的嘴边。刚开始,宝宝的嘴巴对自己的小手一点都不感兴趣,常常会对小手不理不睬。但时间久了,也许是嘴巴意识到了小手的存在,他常常会把整个拳头都塞到嘴里,并不停地吮吸。

紧接着,奇迹就出现了,刚开始,宝宝的小手一直都处于握拳状态,但没过多久,宝宝的小手偶尔也能自己张开了,大约到了第 2个月底的时候,宝宝开始用手击打周围的玩具了。

当宝宝懂得用手击打周围的玩具时,这说明他已经意识到了“手就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宝宝的手被“唤醒”了。也正是从这时起,宝宝开始用手和口一起去探索外面的世界了。

对于第二阶段的宝宝来说,口是唤醒手的最有力工具。通过口对手的吮吸,宝宝可以感觉到手的存在,从而意识到手就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当然,宝宝这种能力的具备必须有一个很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对自己的小手感兴趣。

那么,妈妈如何引导宝宝对自己的小手感兴趣呢?除了帮助宝宝把手放在嘴边之外,还有什么方法呢?其实,妈妈还可以这样做:

当宝宝出了满月之后,为他准备一些可爱的小礼物,例如,可以系在手腕上的小铃铛、颜色鲜艳的彩带、漂亮的小手镯等。然后分阶段把这些小礼物戴在宝宝的手腕上,每当宝宝挥动小手时,他就能够发现这些小礼物了。

例如,当妈妈把小铃铛系在宝宝手腕上的时,每当宝宝挥动胳膊听到小铃铛的声音,他的头肯定会不停地左右转动寻找声源。这时,妈妈把系小铃铛的小手放在宝宝眼前,并轻轻地晃动她的小胳膊,这时,宝宝肯定会注意到自己的小手和小铃铛。

这样的情况经历得多了,宝宝很快就会对自己的小手感兴趣的。

在第二阶段里,宝宝的视力也会进一步发展,他们不仅对明暗反差比较大的物品感兴趣,而且还开始关注那些颜色鲜艳的物品了。因此,在那些漂亮的小铃铛、颜色鲜艳的彩带以及小手镯的吸引下,宝宝的注意力很快就会转移到自己的小手上来。

当然,在宝宝成功地关注到自己的小手后,家长就应该把那些彩带、手镯等帮宝宝摘掉了,这更有利于宝宝专注地对手的功能进行探索。

●手眼协调能力→用手绢跟宝宝“捉迷藏”

随着宝宝视力的发展,家长会发现,宝宝关注外部环境的时间越来越长了。但如何引导宝宝将对外部环境的关注用动作表达出来呢?也就是说,如何促使宝宝同时运用手和眼这两种器官呢?

看到这个问题,妈妈们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引导宝宝用手击打玩具的游戏。是的,这一游戏可以使宝宝的视觉和手的触觉同时都得到发展,但在很多时候,宝宝的反应不一定会如此理想,也许家长与宝宝玩过多次击打玩具的游戏之后,宝宝才会获得手眼协调能力的初步发展。

但有这样一种方法,常常会使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得到迅速发展。在宝宝心情还不错的时候,家长可以试着与宝宝玩这个捉迷藏的游戏:

当宝宝仰卧时,家长可以将一块又轻又薄的手绢盖在他的脸上,或者只盖住他的一只眼睛。开始时,家长可以抓住宝宝的上臂来引导他试着用手移开脸上的手绢,当手绢从宝宝的脸上移开后,家长可以做一个可笑的动作逗宝宝开心。接着,家长可以减少帮助,让宝宝自己动手把手绢从脸上移开。

拿手绢把宝宝的眼睛盖住,由于手绢很薄,这一般不会引起宝宝内心的不安。眼睛被手绢遮住,宝宝眼前的明亮世界突然暗下来,这会把宝宝的好奇心极大地调动起来。这时,家长再引导宝宝用手移开眼前的手绢,使眼前重新恢复明亮,反复玩这个游戏,宝宝很快就会把眼前的明暗变化与手的动作联系起来。

在这一过程中,宝宝手臂的灵活性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手的潜能会被很大程度地激发出来。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会得到很自然的发展。

为了增加游戏的效果,这个游戏还能反过来玩。即:

家长先用手绢把自己的脸蒙住,然后凑到宝宝面前 20 厘米左右处对他说:“宝宝,妈妈去哪了?妈妈怎么不见了呢?”当宝宝的头左右转动着找妈妈时,家长再把手绢移开,然后故意一边逗宝宝说:“原来妈妈在这里呀!”一边把宝宝的手放在自己的脸上,让宝宝用手感受妈妈的脸。

在第二阶段,宝宝会对妈妈的脸产生深厚的兴趣,他们会不停地盯着妈妈的脸看,偶尔还会露出微笑。因此在这一阶段,妈妈用手绢把自己的脸遮起来让宝宝寻找,一定能把宝宝的好奇心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在这种情况下,再引导宝宝用小手去触碰自己的脸,很容易就会促使宝宝把自己的视觉与触觉联系起来,从而达到手眼协调工作的目的。

读到这里,也许有家长会十分担心地说:“我家宝宝已经两个多月了,但我从来没有有意识地对他进行过任何一种训练,这是不是说明我家宝宝已经落后了呀?”

妈妈们不必为此而担心。事实上,在养育宝宝的过程中,妈妈们还必须了解这样一个原则:你在任何时候对宝宝的能力进行开发都不算晚。例如,如果宝宝已经两个月大了,并且在此之前你没有对他进行过任何一种能力的训练也没有关系,只要从现在起开始训练宝宝的手眼协调能力,他的这一能力同样也能得到飞速发展。所以由此我们也可以这样说:养育宝宝要把握当下,妈妈的抱怨和担心对宝宝能力的获得是不会起任何作用的。

●语言能力发展→引导宝宝发出更多的“口水声”

到了第二阶段,宝宝会笑了,但这时宝宝的笑仍然是无声的笑。随着宝宝清醒时间的增加,很多妈妈常常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如果宝宝会说话就好了,如何才能让宝宝发出一些声音呢?哪怕仅仅是“咿呀”的声音也好呀!

其实,妈妈们是有些心急了,等宝宝到了 3个月左右大时,他们才会咿咿呀呀地与家长交流,在此之前,宝宝只能用眼神与家长交流。

那是不是第二阶段的宝宝与第一阶段的宝宝一样,除了哭以外,就不会发出别的声音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细心的妈妈会发现,在第二阶段,当宝宝吮吸自己的小拳头,或是感到非常舒适的时候,他们常常边吮吸边发出非常享受的声音。很多学者把宝宝发出的这一声音称为“用口水发出的声音”。

家长们可不要小看宝宝所发出的这些声音,与第一阶段那种生理性的嗯嗯声相比,宝宝的这一声音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首先,宝宝已经能够意识到这一声音是由他自己发出的了;其次,宝宝能够享受到自己所制造的这种声音的乐趣;第三,在感觉满足又高兴的时候,宝宝还会再次制造这种声音。

所以,宝宝的这种“口水声”是他们发展语言能力的基础。这时候,妈妈们如果能够引导宝宝发出更多的“口水声”,宝宝的语言能力往往能够得到更快的发展。

一位职业为儿科医生的妈妈是这样做的:

每当宝宝吮吸自己的拳头发出很享受的声音时,我要么也学他的样子发出这样的声音,要么就会这样对他说:“你的小手掌是不是很好吃呀?让我也吃一下好不好?”

当然,在宝宝情绪不太好时,我也会学着他以前的样子发出享受的“口水声”,在这种情况下,宝宝很快就会被我逗笑,接着他也会发出“口水声”。

妈妈有意识地对宝宝的声音进行回应,这对于宝宝来说是莫大的鼓励,所以在得到回应的状态下,宝宝往往会发出更多的“口水声”。事实上,“口水声”是第二阶段宝宝的一种特殊语言,所以,妈妈有意识地运用这种特殊的语言与宝宝进行沟通,不仅有利于宝宝语言能力的发展,而且对宝宝社会意识的出现和发展也会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阶段:推荐的养育方式

到了第二阶段,宝宝对外部环境逐渐适应了,虽然他们仍然需要家长的爱与安抚,但这时他们又产生了新的需要,那就是——对周围环境进行探索。

所以,在这一阶段,家长除了要延续对宝宝的爱与关心之外,又增添了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那就是满足宝宝的探索欲望。

●将游戏贯穿到养育宝宝的工作中来

提到与第二阶段的宝宝做游戏,很多妈妈常常会苦恼地说:“宝宝才这样小,手脚不灵活,而且还不能坐起来,我们根本就没有办法与他们做游戏。”

其实,这是妈妈误解了游戏的涵义,对于这一阶段的宝宝来说,游戏并不一定要跑跑跳跳,只要它能吸引宝宝的注意力,使宝宝的内心得到满足就可以了。

事实上,可供这一阶段宝宝玩的游戏有很多,只要妈妈换一种角度去思考,便能得到豁然开朗的结果。例如,妈妈们可以这样想:如果从培养宝宝的每一种能力出发来构思游戏,那宝宝的每一种能力都会对应很多个游戏。

就拿宝宝的视力发展来说,在第二阶段里,宝宝的视力发展常常会表现为这样几个特点:他们的视觉已经相当敏锐,能够很容易地追随移动的物体;对人脸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他们总是喜欢把头转向有亮光的窗户或灯光;喜欢看颜色鲜艳的物品,如漂亮的玩具、窗帘等。

作为妈妈,根据宝宝视力的这些特点,我们可以想出很多个游戏来跟他们玩。例如:

宝宝对人脸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家长可以认真地引导宝宝观察大头洋娃娃,或者给他一面镜子,让他们观察镜子里的自己;

宝宝喜欢亮光→在黑暗的状态下,家长可以用手电筒与宝宝玩找光的游戏;

宝宝喜欢颜色鲜艳的窗帘→家长可以抱着宝宝去接触窗帘,或让宝宝攥住窗帘的一角,与他玩拉开、关闭窗帘的游戏;

……

当然,妈妈还可以利用两种或几种能力相结合的方式,为宝宝构思游戏。例如,一位妈妈曾这样分享经验:

在第 2个月的时候,我发现宝宝的听觉能力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当有很嘈杂、分贝很大的噪音出现,宝宝会很烦躁、紧皱着眉头,甚至还会哭闹;但当有轻柔、有节奏的音乐出现时,宝宝会变得异常安静,而且还会把头转向放音乐的方向。

于是,我常常会有意地为宝宝放一些简单而且节奏感很强的音乐,然后拉着宝宝的小手,轻轻地跟着节奏摇摆。每当我这样做时,宝宝都会张着小嘴冲我笑。

这一阶段,宝宝的听觉能力以及身体运动能力都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一边让宝宝听音乐,一边跟着音乐的节奏轻轻晃动宝宝的小手或小脚,这对唤醒宝宝的手脚常常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当然,除了相应的能力得到了发展之外,更重要的是,在这些游戏的过程中,宝宝探索外部世界的欲望得到了满足,这对宝宝良好情绪的获得,以及心理的健康发展都是有很大益处的。

●为宝宝准备一面镜子

一位妈妈曾惊奇地这样说道:“我家闺女才两个月大就知道美了,每当我拿一面镜子让她照时,她都会非常安静,有时还会冲着镜子里的自己笑呢!”

其实,在这一阶段,喜欢镜子并不仅仅只是女孩的特性,任何一个宝宝都会对镜子产生一定的兴趣,但这并不表示他们爱美,而是他们好奇心发展的一种表现。

在第二阶段里,随着宝宝视力的发展,他们对人脸产生了深厚的兴趣。但与其他人的脸相比,宝宝自己的脸对于他们有着特殊的吸引力,因为在镜子中他们自己的脸会随着自己的运动而发生变化。因此,如果家长在合适的位置上放一面镜子,这对宝宝将会产生很大的吸引力。

那么,什么是合适的位置呢?

一般来讲,把镜子放在距离宝宝眼睛 10 多厘米远的地方,宝宝看到镜子里自己的形象才是最清楚的。如果家长放置镜子的位置距离宝宝的眼睛超过了 15 厘米,那镜子的效果就会大大削弱,因为宝宝与镜子中影像的距离是他与镜子距离的两倍。换句话说就是,如果你把镜子放在距离宝宝的眼睛 15 厘米远的地方,宝宝与镜中自己的距离就成了 30 厘米。而在这一阶段里,宝宝的最佳视力范围在 15~25 厘米之间,如果超出了这个范围,模糊的影像将对宝宝失去吸引力。

由于在这一阶段里,宝宝颈部还没有能力支撑起自己的头部,所以妈妈只能在宝宝仰卧的时候拿着镜子让宝宝照。事实上,如果父母两人相互配合,养育宝宝的工作就会变得简单而有趣。

一位妈妈这样讲述自己与丈夫给宝宝换尿布的愉快经历:

我家宝宝是在冬天出生的,因此每次给他换尿布的时候,他都会痛苦地哭上半天。

但自从我跟老公相互配合给宝宝换尿布之后,宝宝哭闹的时间大大减少了,有时甚至都不再哭闹了。给宝宝换尿布时,我与老公是这样配合的:老公给宝宝换尿布,我拿一面小镜子给宝宝看,分散他的注意力,以缓解宝宝不舒服的感觉。

刚开始,宝宝只是警惕地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后来,我一面让宝宝看镜子,一面对他说:“你看,镜子里的宝宝是谁呀?你看他的小脸蛋多胖了呀……”这时,宝宝往往就会仔细观察镜子中的自己。再后来,宝宝每次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时,都会很开心地笑。

看,一面镜子就可以使宝宝非常愉快地度过换尿布的时间。在这一阶段,由于宝宝的视力范围是很有限的,所以一面小镜子就能满足他们观察的欲望。此外,当宝宝的头颈能竖起来时,家长就可以经常把宝宝抱到一面大镜子面前,通过做各种动作和表情,让宝宝认识到,镜子里的宝宝就是他自己。

特殊阶段:按照宝宝的气质类型来培养宝宝

读到这里,妈妈们也许会很惊讶地问:“难道婴儿也有气质吗?”

是的,气质是心理学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宝宝出生后最早表现出来的较为明显而稳定的个性特征。例如,有些宝宝出生后就很安静、乖巧,只要家长及时地给他们喂奶并给他们提供一个舒适的环境,这些宝宝很少会啼哭;但有些宝宝却非常暴躁,除了需要食物和舒适的环境之外,他们常常还需要家长特殊的关注……这些都是与生俱来的不同气质,它们会长久地伴随着宝宝。

婴幼儿心理专家根据婴幼儿的情绪和行为表现等,归纳出婴幼儿的三种不同气质类型:容易适应型(容易型)、难以适应型(困难型)、缓慢适应型。

一般来讲,婴儿的气质特征,往往会影响养育者对他们的态度,与之相辅相成,养育者的养育态度又会促使婴儿形成某种心理及性格特征。所以,也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说,家长对宝宝气质类型的了解,以及家长的养育态度和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宝宝的心理健康以及性格的形成,对宝宝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适应型(容易型)宝宝→用更多的关爱应对宝宝的不善表达

当很多妈妈都在抱怨自己的宝宝“难缠”时,一位妈妈却沾沾自喜地说:“我的宝宝很好带,只要让她吃饱了,她就会不哭不闹。”

从这位妈妈的讲述中我们可以知道,她的宝宝属于适应型的宝宝。这种类型的宝宝常常会表现出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他们的吃、喝、睡等生理活动很有规律,他们很容易适应新环境,也很容易接受新事物和不熟悉的人;二是他们的情绪一般都是积极愉悦的,到了两个月大时,每当家长与他们“游戏”时,他们都会做出积极的反馈。因此,与其他类型的宝宝相比,养育适应型的宝宝,家长要轻松得多。

在生活中,适应型的宝宝最常见,大约有 40%的宝宝都属于这种类型。因为反应比较积极,到了第二个阶段末期时,适应型的宝宝几乎是人见人爱,因为不管是谁,只要有人逗他们,他们都会冲着此人微笑。

虽然适应型宝宝常常能令家长或他人愉悦,但从成长的角度来讲,适应型的宝宝身上也存在阻碍自身发展的因素。这种因素常常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适应型宝宝的适应能力很强,他们很容易就能接受新鲜事物,因此他们发生意外伤害的可能性相对也会大一些。当然,这一特点在月龄比较大的孩子身上表现得比较明显。例如,两个已经学会爬行的宝宝,他们同时看到一大盆水,适应性不是很强的宝宝往往经过多次探索才敢接近水,但适应性很强的往往就会直接爬到盆里去玩水,所以,相比来讲,适应型的宝宝发生意外的情况会比较多。

二是,适应型的宝宝对身体上的疼痛或心理上的不舒服往往反映不强烈。也就是说,别的类型的宝宝手指擦破一点皮就会哇哇大哭,但适应型的宝宝却常常持有凑合的心理,即使手指脱臼,他们都很可能不会及时地告诉家长。当然,对于大一些的宝宝来说,即使心理受到了伤害,他们常常也不会及时地说出来,这对宝宝自尊的发展以及心理的健康将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因此,从这两方面来分析,家长更应该给适应型的宝宝多一点的关注。

一位妈妈这样总结经验:

别的妈妈都说自己家的宝宝爱哭,但我家宝宝却没有那么爱哭。就拿尿布湿了这件事来说吧,别的妈妈给宝宝换下来的尿布还冒热气,这说明宝宝刚尿完就提醒妈妈尿布湿了。但我家宝宝却不同,每次他哭着提醒我换尿布时,他的尿布都冷了。我知道,我家宝宝是个不爱表达的宝宝,如果我对他的关注少了,这必定会影响他的心理健康。所以,每次不等他提醒我,我就会及时地检查他的尿布。

不仅如此,虽然平时宝宝很少哭闹,但我总会时不时地过来看看他、跟他“聊会儿天”、和他做做小游戏等,因为我知道这些都是宝宝成长的需要。

对于这些还处于生命初期的宝宝来说,不爱哭闹并不一定是好事,因为在生命的初始阶段,不管是生理上还是心理上,宝宝是很容易感觉不舒适的,哭闹是他们独特的表达方式。但如果他们不哭不闹,家长就不知道他们有什么需求。所以,面对不善表达的宝宝,即使他们不哭闹,妈妈也应该对他们多些关注。

●难以适应型(困难型)→采用“接纳、不抱怨”的原则

生活中,很多妈妈常常会烦恼地这样抱怨:“人家的宝宝哭闹一会儿就好了,为什么我家宝宝哭起来就会没头呢!更可恨的是,他还常常会在半夜哭,我真不知道他为什么会如此‘个性’!”

其实,并不是宝宝“个性”,而是他们的气质类型促使他们表现出了这些特征。这种类型的宝宝属于难以适应型的,也就是说,这种类型的宝宝很难适应环境,在生活中,他们常常会表现出这样几个特点:

1.生理活动缺乏规律性。

相比适应型的宝宝,难以适应型宝宝的妈妈就要多费些心了,因为这种类型的宝宝生理活动常常会缺乏规律性。不仅如此,他们常常还会排斥新食物、新事物、新环境等,常常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接受这些改变。

2.烦躁、易怒,很难接受家长的爱抚。

与大多数宝宝相比,难以适应型的宝宝常常会表现出很多的与众不同,例如,他们烦躁易怒、爱发脾气、哭闹起来就会没完没了……在很多时候,他们的行为也常常会令妈妈捉摸不透,例如,他们会半夜哭闹,换尿布或洗澡时表现得大惊小怪、躁动不安等。当然,这会给妈妈的养育工作带来很大的麻烦和负担,从而引发妈妈们的抱怨。

但必须提醒妈妈们的是,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独特的气质,这种气质是与生俱来的,是没有好与坏之分的。所以,如果你的宝宝属于这种气质,与其不停地抱怨,还不如接受宝宝的这种气质,然后去寻找最适合宝宝这种气质的教育方式。

那么,作为家长,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和方式来养育难以适应型的宝宝呢?

其实,对待难以适应型的宝宝,家长只要遵循一条重要原则,宝宝的怪异行为就能得到缓解,这条原则就是接纳、不抱怨。

事实上,在很多时候,宝宝的怪异行为是否得到缓解主要在于家长的态度,对于难以适应型的宝宝来说更是如此。如果在家长的眼中,宝宝的行为是正常的,家长能够拿出足够的耐心和宽容来让宝宝适应环境,那宝宝的怪异行为往往就能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反之,宝宝的行为只能是越来越怪异。

所以,对难以适应型宝宝的特点多了解一些,妈妈就更容易接纳他们的行为;妈妈接纳了他们的行为,就能拿出足够的耐心和宽容来对待他们的这些行为。因此,接纳宝宝的行为,是妈妈养育难以适应型宝宝的基础。

具体来说,妈妈们可以按以下的方式去养育难以适应型的宝宝:

宝宝的生理活动不规律,没有关系,他什么时候饿了你什么时候喂他,吃多吃少都随他;

宝宝常常在半夜啼哭,没有关系,在安抚工作起一定的作用之后,你可以让他吮吸安抚奶嘴;

宝宝排斥新环境、新事物,没有关系,慢慢来,一点点循序渐进地来,总有一天宝宝会适应的;

……

“半夜啼哭”“排斥新环境”……在一般情况下,宝宝的这些怪异行为常常会使家妈妈们抓狂。但妈妈只有心平气和地面对宝宝的这些行为,才能够做到接纳宝宝;也只有妈妈真正接纳了宝宝的这些行为,养育工作才会变得简单起来。

●缓慢适应型→给宝宝创造一个没有压力的成长环境

一位妈妈曾讲述了这样一件有意思的事情:

一天,我下班回来给宝宝买了一只玩具小鸭子。这只小鸭子一捏就会发出声音,我想她看到后一定会非常兴奋,但令我很失望的是,当我把玩具送到宝宝面前并教她如何玩时,她只是面无表情地看着,一点都没有表现出兴奋的迹象。

过了好一会儿,我都把买玩具这件事忘了,宝宝却自己咯咯笑起来。待我走到她旁边看看发生什么事情时,宝宝却一边捏小鸭子,一边发出了嘎嘎的声音。

我知道了,我的小宝贝现在才学会玩那个玩具,她可真是一只后知后觉的“慢鸭子”呀!

是的,与其他类型的宝宝相比,缓慢适应型宝宝的行为就是有些慢半拍、后知后觉。当然,这在稍大一些宝宝的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除此之外,在日常生活中,缓慢适应型的宝宝还常常会表现如下特点:

1.情绪表现总是消极的、不愉快的,但他们不会像难以适应型宝宝那样大哭大闹,而是常常安静地退缩,情绪低落。

2.他们逃避新事物、新环境,对外界环境和事物的变化适应较慢。

由于这种气质类型的宝宝在生活中常常表现得胆小怕事、乖巧,所以,在他们还很小的时候,在家长印象中,他们属于那种沉默寡言、冷漠,但又好带的乖宝宝。

但随着月龄的增长,在家长的印象中,他们那种乖宝宝的形象会逐渐消失,因为他们对任何事情都会表现出很大的逃避性,并且月龄越大,宝宝那种“反应迟钝”的特性表现得越明显。

就像上述事例中的那种情况,宝宝一次、两次后知后觉的行为会被妈妈看做是可爱的表现,但次数多了,妈妈难免会产生厌烦心理。更重要的是,由于这种类型的宝宝对新鲜事物接受起来比较缓慢,所以他们在学习本领方面往往也要比其他的宝宝“慢三拍”。例如,在宝宝两个多月大时,也许其他宝宝很快就会被一些颜色鲜艳的小玩具所吸引,并学着用手去击打这些玩具。但缓慢适应型的宝宝却不同,也许他们要等到第 3个月才会对玩具产生兴趣。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旦妈妈对缓慢适应型的宝宝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表现出催促他们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宝宝常常会表现出退缩行为。例如,如果宝宝总是不能成功地自己击打那些漂亮的玩具,那他们很有可能就会放弃这些玩具,而且为了避免家长再对他们施加压力,他们常常会装作对那些玩具一点也不感兴趣。长久如此,妈妈与缓慢适应型的宝宝就很快就会进入这样一个循环圈:妈妈对宝宝不耐烦、催促→宝宝放弃、退缩→妈妈更加不耐烦→宝宝更加退缩。

作为成人我们知道,宝宝这种退缩以及自欺欺人的行为,对他们的能力发展以及智力开发来说将造成极大的伤害。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避免宝宝产生放弃、退缩的行为呢?

那就是,妈妈应该努力为宝宝提供一个没有压力的环境。

对此,一位深有感触的妈妈是这样做的:

在深知缓慢适应型宝宝的特点之后,我就不再催促他,而是让他按照自己的速度和特点去接受新事物、新环境。

在宝宝出生后的第 2个月末期,我给他买了一辆漂亮的婴儿车,但每次我把他放入婴儿车内,他都会大哭。我知道,他适应婴儿车这个新鲜事物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每次带他出去玩时,我都会亲自抱着他,而不是强迫他躺在婴儿车里。

但婴儿车买了也不能浪费呀,因此在宝宝醒着的时候,我就抱着他接近婴儿车,并轻轻地对他说:“这是宝宝的小车,你看,它多漂亮呀,上面还有小玩具呢!”看我没有强迫他坐车的意思,宝宝慢慢地对婴儿车放松了警惕。时间长了,正像我预想的那样,当宝宝跟婴儿车熟悉之后,再把他放入小车里,他已经完全不排斥了。

在成人眼中,适当的压力是前进的动力,但对于缓慢适应型的宝宝来说却不是如此。存在压力的环境只能令他们退缩、放弃,因此上述家长的观念非常科学,即让缓慢适应型的宝宝按照自己的速度和特点去接受新事物、新环境。

其实,对于任何类型的宝宝来说都是如此,家长不应该看重他们的成长速度,而应该关注他们的成长质量。所以,在宝宝生命的初始阶段起,家长就为他们创造一个没有压力的环境是十分必要的。

当然,家长在根据宝宝的气质类型养育宝宝时,还需要注意这样一个问题:在生活中,很大一部分宝宝并不能简单地归为上述任何一种气质类型中去,他们往往具有两种或三种气质类型的混合特点,属于混合型气质。所以,家长应该根据他们表现出来的具体特点,来选择具体的养育方式。 zFrzYZrFjwrqhvqqR2VAGXlQbSmMK7lf+HUsvMT0/zP3lDcwiaasT57/es+y5ps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