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阶段:
新生儿期(诞生~28天)
——特别喜欢睡觉的宝宝

概述

从出生到出生后 28天的婴儿,叫新生儿。

人们习惯把新生儿形容为“像小猫幼崽一样软弱无助”,妈妈们也常常会把刚出生的宝宝形容为“小猫幼崽”。但与刚刚出生的婴儿相比,小猫幼崽本领可要大得多:用不了多久,它们就会行走;再用不了多久,它们就会独立去找吃的……但如果我们让出生后不久的婴儿独自去觅食,他们根本就无法生存。

不仅如此,从温暖、湿润、安全的子宫,一下子过渡到嘈杂、干燥、充满着不确定因素的人世间,宝宝人生最初的一个月,更像是两种不同生存方式之间的一个过渡期,而不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

另外,对于宝宝来说,出生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极为痛苦的经历,而且从脱离子宫的那一刻起,宝宝就要使用以前从未使用过的肺来呼吸,所以在这一阶段,宝宝的主要任务是寻求舒适。

第一阶段:新生儿的一般行为特点

刚刚升级成为妈妈的人,一定都有这样的深刻体会:宝宝太能睡了,除了睡和吃之外,他对这个世界的一切似乎都不太感兴趣。

事实的确如此,在出生后的第一阶段里,宝宝表现出来的最明显特征就是嗜睡。一般来讲,这一阶段的宝宝每天要睡 20个小时,而且其中有 3 小时是沉睡不醒的。尤其是在出生后的头几天,在白天里,宝宝平均每小时只有 2~3 分钟是保持清醒状态的,在夜晚清醒的时间则更短。

宝宝为何如此爱睡觉呢?这是由于宝宝对子宫外的环境还不适应,长时间的睡眠可以减轻他们的不舒适感,这是他们与外界环境磨合的一种方式。因此,新手妈妈们切记不要轻易打扰宝宝的睡眠。

除了嗜睡之外,在这一阶段,新生儿还会呈现出以下几种行为特点:

●情绪化,易怒

每个人都有情绪,就拿我们成人来讲,遇到高兴的事情我们会情绪高涨,这时我们常常用笑脸和歌声来表达自己愉快的情绪;但遇到不高兴的事情,我们常常又会情绪低落,这时,我们往往又会用眼泪和叹息声来表达自己不愉快的情绪。

刚刚出生的婴儿也是如此,虽然他们还不会笑,但他们会哭,只要稍微不如意,他们就会用啼哭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因此,在这一阶段,除了睡觉之外,宝宝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那就是情绪化、易怒。

但宝宝为什么会如此情绪化,又这样容易发怒呢?

由于妈妈子宫里的环境与外部世界的环境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宝宝对外部环境的适应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宝宝很容易就会感到不舒服。肚子饿了、尿布湿了、困倦了……这些都会使宝宝感到不舒服,进而引起他们内心的不安,所以,在这些时候,他们就会用啼哭向家长传达这样一个信号:我不舒服,快来帮助我!

接收到宝宝发出的信号,有经验的妈妈首先想到的就是:宝宝是不是饿了?一般来讲,如果你已经超过两个小时没有给宝宝喂奶了,那宝宝哭泣很有可能是因为他饿了,因为宝宝在 3个小时之内就能把胃里的食物全部消化掉。

如果宝宝哭泣的原因不是由于饥饿,那接下来,妈妈们一般会检查宝宝的尿布。在这一阶段,虽然外表上宝宝看起来很呆板,但其实他们的触觉是很灵敏的,当尿布又湿又冷时,宝宝会感觉非常不舒服,所以他们会用哭闹的行为来提醒家长。

此外,困倦也是引起宝宝发怒的原因。这一阶段的宝宝与大一些的宝宝及成人不同,当大一些的宝宝及成人感到困倦时,只要有一个舒适的环境,他们很快就能睡着。但新生宝宝却不同,困倦感会引起他们内心的不安,从而促使他们睡不着。所以,当宝宝因为困倦而哭泣时,家长可以抚摸宝宝,或抱起他来回走动,这常常能够迅速地使宝宝感觉到安全,从而停止哭泣,进入睡眠状态。

在养育宝宝的过程中,有很多妈妈还持有这样的观点:“当宝宝哭泣时,如果我们立刻回应他,这会把宝宝宠坏的。”

其实,妈妈们的这种担心是多余的。的确,长大一些的宝宝会通过哭闹行为来控制家长,以得到更多的关注,但在这一阶段,宝宝的主要任务是寻求舒适感,他们的情绪化和易怒都是由生理原因所引起的,况且在这一阶段宝宝的社会意识还未产生。所以,对于新生儿,妈妈的主要任务就是,用自己的爱及时地为宝宝缓解不舒适感,而不必担心自己会被宝宝所控制。(关于宝宝产生控制家长欲望的问题,我们将在后面的章节中进行详细的介绍。)

●对家长的爱意不感兴趣

很多新手妈妈常常会失望地说:“我给宝宝买了彩色的气球,我对他说很多表达爱意的话,为什么他好像对此一点也不感兴趣呢?”

是的,由于刚刚进入一个全新的环境,新生儿的注意力几乎都放在了自己身上,他们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外部世界的任何事情一般都不会引起他们的注意。

当然,还有很多妈妈常常会充满幸福感地这样说:“我家宝宝还没有满月,但他会冲我微笑了。”

但事实上,这仅仅是妈妈们的一种美好希望而已。在新生儿期,除了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之外,宝宝的行为还有一个不同寻常的特点,那就是本能反应。也就是说,在新生儿期,宝宝对家长偶尔的一瞥或微笑,都属于他们无意识的本能反应。

关于宝宝在新生儿期的本能行为,可以用这样一个例子来说明:如果我们把一个玩具拿给一个 6个月大的婴儿,他很可能会认真地看着它,并用手去抓它,然后他还有可能把这个玩具拿在手里摆弄一番,并用嘴去啃它。

但遇到这种情况,新生儿的反应却完全不同。首先,他不会对眼前的这个玩具感兴趣;其次,即使家长想办法让宝宝的手张开,把玩具放在宝宝的手中,宝宝会紧紧地握住玩具,但他绝不会看玩具一眼。当然,一旦宝宝把手中的玩具扔掉,他将再也不会记得他曾经握过这个玩具。

在这里,新生宝宝紧紧握住玩具的行为,就属于他的一种本能反应。除此之外,在新生儿期,宝宝的本能反应还包括:寻找乳头、吮吸、频繁地扫视附近的物体等。

读到这里,很多妈妈也许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如果我们反复对宝宝的这些本能行为进行训练,是不是这些本能行为就会转化为宝宝有意识的行为呢?”

教育学家皮亚杰对此曾做过认真的研究和分析,他认为,两岁左右的孩子已经具备了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对于新生儿来说,他们却远远不具备这样的能力;虽然这种反复的训练不会快速地使宝宝那些本能的反应转化为有意识的行为,但它对潜能的开发还是有一定益处的。

例如,虽然一旦宝宝把妈妈放在他手中的玩具扔掉后,就再也不会记起它,但家长这种有意识的训练却使宝宝在很大程度上锻炼了抓握能力,至少不会使宝宝这种抓握本能在短时间内消失。

所以,即使这一阶段的宝宝对家长的爱意不感兴趣,妈妈仍然要不断地用抚摸、语言、微笑等向宝宝表达自己的爱意。

●超敏感

对于新生儿期的宝宝来说,外界的任何刺激或变化都会引起他们的惊吓或啼哭。尤其是处于静止状态时,他们对外界的刺激会更加敏感。例如,当宝宝睡觉时,开门的声音、外面汽车的鸣迪声、妈妈翻身时的触碰等,都能引起他们的惊恐、惊颤。

对此,很多妈妈常常持有这样的观点:为宝宝提供绝对安静的环境。于是,他们常常关闭宝宝房间的窗户;在宝宝睡觉时,把电话线拔掉、手机静音,并且不允许任何人说话或发出任何声音。

其实,这种做法是完全没有必要的。确切来讲,宝宝在妈妈肚子里时,就已经习惯了有某种声音伴随入眠,例如,妈妈的心跳声、妈妈肚子里的咕噜声以及妈妈的说话声等。但现在如果将宝宝置于一个绝对安静的环境里,宝宝很有可能就会因为少了背景声音而不能入眠。

当然,更重要的是,如果长时间将宝宝置于一个绝对安静的环境里,这对宝宝听力的发展将是非常不利的。刚刚出生的宝宝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听力,但还不是很完善。宝宝听觉能力的提升,需要外界自然声音的不断刺激。例如,大自然的风声、窗外小鸟的叫声、爸爸妈妈说话的声音等,这些声音都能在很自然的状态中使宝宝的听力得到提高。

另外,绝对安静的环境对宝宝的成长还有一个非常不利的影响,那就是——增加宝宝的敏感性。新生儿时期的宝宝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如果他们适应了绝对安静的环境,那非常细小的声音就能引起他们的惊恐和啼哭。

所以,妈妈根本没有必要为新生期的宝宝创造绝对安静的环境,只需把音量调小一些即可。在这一过程中,宝宝听的能力会在很自然的状态中得到提高。

第一阶段:宝宝的能力发展+潜能开发方案

宝宝刚生下来就具备很多种潜能,例如,出生 8个小时的宝宝就会模仿成人吐舌头,不出满月的宝宝就会用手抓握东西、用嘴吮吸、用眼睛扫视附近的物体等,4个月大的宝宝颜色视觉就能接近成人水平……

这些都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但在很多时候,正是由于家长忽视了对宝宝的这些潜能进行开发,所以它们才会很快消失。

妈妈们必须知道这样一个真理:任何一个新生儿期的宝宝都是天才。如果从 3岁开始,家长才意识到要对宝宝进行潜能开发或教育,那宝宝就已经落后了很大一步。

●视力发展及开发→看黑白相间的物体、追小球

刚刚出生的宝宝就具备了一定的视觉能力,这一点早就得到了国内外科学家的证实。宝宝的视觉能力最早表现为对光的敏感,例如,在很多时候,宝宝会把眼睛朝向发光处,但由于视觉能力有限,而不会追随光源而移动。

随着宝宝日龄的增加,家长会发现,宝宝对光的敏感度会日益增加:当眼前有光在闪烁时,宝宝会眯起眼睛;当光线突然加强时,宝宝会非常惊恐地闭上眼睛;即使宝宝正在睡觉状态,如果家长忽然把房间里的灯打开,宝宝也会有反应……在这一阶段,妈妈们应该注意,强光对宝宝的眼睛发育是有害的,而且还会使宝宝的内心感到不安,所以宝宝房间里的灯光不宜过强。

一般来讲,第一阶段的宝宝是不会轻易对外界事物产生兴趣的,但如果妈妈经常有意识地对宝宝的视觉能力进行开发,到第一阶段末期,宝宝就会对某个人(一般是养护人或妈妈)的脸或大概形象产生兴趣。

一位妈妈曾这样讲述:

宝宝快满月的时候,他的姑妈来看他。当姑妈试着抱宝宝时,宝宝不但没有啼哭,而且还在姑妈的怀中满足地吮吸自己的嘴唇。我感到非常奇怪,他为什么会对姑妈表现得如此亲近呢?

后来我想了想才明白,这是因为宝宝记住了我的大概样子和穿戴。宝宝姑妈的发型跟我差不多,而且她那天也穿了一件黑白相间的毛衣,跟我平时常穿的那件很相似。当姑妈抱他时,这小家伙肯定以为是我在抱他,所以表现得非常安静和满足。

这位妈妈的分析是正确的,如果妈妈有意识地对宝宝的视觉能力进行开发,宝宝的视觉能力是与日俱增的。在满月之前,他们一般都会记住主要养护人的大概形象。

在这里,值得妈妈们注意的是:在这一阶段,宝宝会经历一个视觉的敏感期,他们对各种各样花花绿绿的玩具不感兴趣,但对那些黑白相间的物体却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到了第一阶段后期,如果黑暗之中突然出现一个亮点,宝宝的眼睛就会本能地随着这个亮点移动;另外,宝宝对任何黑白相间、对比度比较强烈的事物都会表现出一定的兴趣,而且这些事物对宝宝视力的发育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例如,引导宝宝看白墙上的影子、成人黑白相间的衣服等,都会刺激宝宝视觉能力的发展。

所以,在上述事例中,宝宝之所以会对姑妈表现得如此亲近,除了他把姑妈误认为妈妈之外,还与姑妈那件黑白相间的毛衣有一定的关系。

除了引导宝宝看那些黑白相间的事物之外,妈妈还可以运用这个简单的小游戏来开发宝宝的视力:

随着宝宝清醒状态的增多,当你发现宝宝处于清醒、安静、心情还不错的状态时,你就可以拿一个纯色的小球,如纯红色、纯黑色、纯蓝色等,放在距离宝宝眼睛 20 厘米左右的正前方。因为这些纯色的小球与白色的背景之间能形成强烈的对比度,所以它们一般都能吸引到宝宝的注意力。当宝宝盯住小球看时,家长可以左右晃动,以促使宝宝追随着小球看。

如果这个游戏成功了,说明宝宝不但看到了小球,而且还能追随着小球移动视线了。当然,这个游戏适用于第一阶段末期的宝宝。考虑到宝宝的注意力集中能力有限,妈妈一定要把握游戏的时间,不宜与宝宝玩得太久。

●听力发展及开发→让宝宝倾听妈妈的心跳,眼耳协同发展

刚刚出生的宝宝就具有听觉能力了。确切来讲,宝宝在母体时就已经能够感受声音了。例如,他们能够感受到声音的强弱、音调的高低,而且他们特别喜欢轻柔的音乐。

宝宝出生之后,相信妈妈们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宝宝哭泣时,如果你用轻柔的声音持续不断地呼唤宝宝,宝宝便会慢慢地把头转向呼唤声的一侧,而且还能暂时停止哭泣。

这说明了什么呢?

除了说明宝宝具有一定的听力之外,还说明了宝宝对熟悉的声音感兴趣。是的,由于在母体中时经常能够听到妈妈的声音,所以新生的宝宝在听到这个熟悉的声音时就会感到亲切。

另外,当新生的宝宝因为不明原因而哭泣时,很多经验丰富的妈妈常常会这样做:把宝宝抱起来,并让他贴近自己左侧胸部靠近心脏的地方,用不了多久,宝宝就会停止哭泣并安静下来。

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们都知道,当宝宝在妈妈母体中时,他们的听觉环境也是非常丰富的,是妈妈有节奏的心跳声、妈妈肚子里的咕噜声等伴随他们成长的。离开母体之后,由于这个全新的听觉环境对于宝宝来说是陌生的,这常常会使宝宝的内心产生不安的情绪。但当妈妈抱起宝宝,有意让他倾听自己的心跳声时,这个熟悉的声音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抚慰宝宝不安的情绪,从而使他停止哭泣,渐渐安静下来。

与视觉能力相比,新生儿的听觉能力要发达得多,但即便如此,家长也要有意识地开发宝宝的听觉潜能。

开发第一阶段宝宝的听觉能力,我们建议妈妈们可以这样做:

在宝宝醒着的时候,在一个硬纸盒里装几粒黄豆,然后在距离宝宝耳朵 20 厘米处轻轻晃动。先在宝宝右耳边晃,当宝宝把头转向右边时,再把纸盒转移到宝宝的左耳边;重复同样的动作。

宝宝听觉能力的发展不仅需要丰富的自然听力环境,还需要妈妈有意识地去开发。一般来讲,那些现成的玩具,如摇铃、摇晃鼓等,对新生宝宝不太适用,因为它们的声音强度太大,常常会引起宝宝的惊恐。

而在硬纸盒里晃动黄豆粒,声音强度不是很大,很适合给新生儿听;而且纸盒里放很多颗黄豆粒,发出的声音要比摇铃等丰富得多。所以,妈妈们不妨现在就为新生宝宝制作一个这样的玩具吧!

随着新生儿日龄的增加,宝宝清醒的时间会越来越多,这时,细心的妈妈会发现:当有声音传来时,宝宝不仅会对这个声音做出反应,还会用眼睛去寻找发声的物体。这说明宝宝已经能把眼和耳的内部神经系统联系起来了。

只有让眼睛和耳朵做到很好的配合,宝宝的整体感知能力才能得到提高。为了锻炼宝宝眼睛和耳朵的配合能力,妈妈们不妨做这样一个试验:

让宝宝看着妈妈的脸,但倾听不熟悉的某个人的声音;或者让宝宝看着这个不熟悉的人,但让他倾听妈妈的声音。在这一过程中,你会发现,宝宝脸上的表情先是表现得非常迷茫,之后又表现得非常慌乱不安。

最后,再让宝宝看着妈妈的脸并倾听妈妈的声音,这时你会发现,宝宝表现得非常兴奋,甚至还会冲着妈妈手舞足蹈。

听音辨人,视人辨音,当宝宝对这一游戏越来越熟练时,这说明宝宝的眼睛和耳朵已经能够做到很好的配合了。在第一阶段末期,即宝宝接近满月时,家长就可以跟宝宝玩这个游戏了。

●味觉与嗅觉发展及开发→引导宝宝把味嗅觉与具体的事物联系起来

刚刚出生的宝宝就已经具备了发达的味觉和嗅觉能力。为了检验新生儿的嗅觉和味觉能力,科学家长们曾做过以下两个试验:

关于味觉的试验:

分别让新生儿期的宝宝品尝甜、酸、苦、咸等各种味道,然后观察宝宝的表情和反应。当尝到甜的味道时,宝宝会表现出很愉快、满足的表情;但当尝到酸、苦、咸等味道时,宝宝会闭着眼、咧着嘴,表现出很痛苦的表情。

由这个试验,科学家们得出的结论是,新生儿期的宝宝不仅具有味觉,而且对味觉还有特殊的“偏好”:喜欢甜的味道,不喜欢酸、苦、咸等味道。

关于嗅觉的试验:

在一些新生儿鼻子的两侧各放一块留有各位母亲乳汁的乳垫,一侧是婴儿自己母亲的乳垫,另一侧是他人母亲的奶垫,观察他们对此都会有什么反应。

结果,科学家们发现,出生后两天的婴儿不会特别注意自己妈妈的奶垫,但到了第 6天时,大多数宝宝都对自己妈妈的奶垫产生了兴趣,因为他们会经常性地把头转向自己妈妈的奶垫。

由这个实验,科学家们得出的结论是:刚刚出生时,宝宝的嗅觉能力就已经很发达了,用不了多久他们就能记住妈妈的味道。

既然刚刚出生时宝宝的味觉和嗅觉就已经很发达了,是不是妈妈就没有必要再对宝宝的这两种能力进行训练了?

事实并不是这样的。虽然新生宝宝的味觉和嗅觉已经很发达了,但他们对味道的认知却是为零的。例如,宝宝喜欢闻花的香味,喜欢喝糖水,但他们并不能把香味、甜味与花、糖水联系起来。所以,在第一阶段以及此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妈妈对宝宝的教养重点就是,促使宝宝把自己的味觉和嗅觉与具体的事物建立联系。

例如,有经验的妈妈会这样对宝宝说:“宝宝是不是饿了?妈妈这就来给你喂奶,妈妈的奶水又香又甜……”久而久之,再闻到妈妈的体香时,宝宝就会对妈妈的奶水与自己的味嗅觉建立具体的联系。在这种状态下,寻乳行为就会由宝宝的本能转变为宝宝的一种真正能力了。

所以,在宝宝清醒的时候,特别是第一阶段末期,妈妈可以给宝宝提供更多的味觉和嗅觉体验的机会,并帮助他们把味嗅觉与具体的事物建立联系。例如,妈妈可以让宝宝添一添挖过苹果的小勺,并微笑着对宝宝说:“甜不甜?你品尝到的是苹果的味道!”

在这个过程中,宝宝是否能听懂妈妈的语言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样一种意识的建立,可以帮宝宝把他们的感觉与具体的事物建立联系。

当然,在开发宝宝味觉与嗅觉的过程中,妈妈还要特别注意这样两个问题:

1.通过嗅觉向宝宝提供安全感。

我们都知道,闻到妈妈的体味时,宝宝会产生很大的安全感。因此,宝宝睡觉时由妈妈陪着,这对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是有很大帮助的。

其实,这一结论早已得到了证明,专家们表示,在婴儿期,妈妈陪宝宝睡觉可以对宝宝产生良性刺激,有利于宝宝智力的发育和开发;但不停更换陪睡者的宝宝,心理常常处于紧张状态,睡眠时间和质量均会大幅度下降。所以,在宝宝嗜睡的第一阶段,妈妈要尽可能多地陪在宝宝身边。

2.在味觉敏感期,纠正宝宝的味觉“偏好”。

宝宝味觉的发展也是有敏感期的。在生活中,妈妈们也许常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宝宝特别痴迷于某种甜味奶或酸味奶,其它味道的都会拒绝。特别是两三岁的宝宝,他们常常会不吃饭,只喝他们偏好的那种奶,因此他们常常会营养不良,或到了长牙的年龄,牙齿刚刚长出就已经生了蛀虫。

为什么宝宝会对那些甜味奶或酸味奶如此痴迷呢?

这还要从宝宝味觉发展的敏感期说起。我们都知道,刚刚出生的宝宝对味觉就有特殊的偏好,他们喜欢甜味的食物,但如果在这一敏感期,妈妈总是纵容宝宝的这种味觉偏好,那这种味觉偏好就会成为孩子一生的习惯。这也是大多数孩子喜欢吃甜食的重要原因。

一般来讲,宝宝的味觉敏感期就存在于 0~3个月这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宝宝品尝过糖水之后,往往就会拒绝白开水,但在这种情况下,家长绝不可向宝宝妥协,而是应该通过使用将糖水稀释的办法,让宝宝再次接受白开水。

●触觉能力发展及开发→多抚摸、多亲吻,对宝宝进行抚触的关爱

一位儿科医生问一位妈妈:“宝宝最大的感觉器官是什么?”

这位妈妈认真地想了半天,也没有得出正确答案。

最后医生对她说:“宝宝最大的感觉器官就是触觉器官,他全身的皮肤都有灵敏的感触能力。”

是的,新生宝宝的触觉是非常敏感的,只要他们的小被褥有一点褶皱,他们就会感到非常不舒适。而且,和舒适的婴儿床相比,他们还更喜欢让妈妈抱着。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宝宝在胎儿时期时就有了触觉能力,当被妈妈子宫内软组织和羊水所包围时,他会感觉到非常温暖。出生之后,宝宝之所以会依恋妈妈的怀抱,是因为他们觉得被妈妈拥抱和依偎能使他产生类似于在子宫时的温暖。

那在第一阶段,宝宝全身最敏感的部位是哪里呢?

是宝宝的唇部和手部。我们都知道,宝宝是通过各种感知能力来认识世界的,但在第一阶段,由于他们的感知能力是很有限的,所以他们对自身之外的世界根本不感兴趣。但家长可以通过激发宝宝认知能力的方式,来激发宝宝的社会意识。

一位有经验的妈妈这样总结经验:

在很多时候,宝宝吃奶时都不用把眼睛睁开,只要我把奶头放在他的嘴唇上,他就会把奶头含在嘴里并吮吸,吃饱了,往往眼睛都不睁开又接着睡。

后来,当宝宝不是很饿时,我就会用乳头在他的嘴边晃来晃去,启发他主动找奶水。当然,在很多时候,我的这种行为会把宝宝激怒,从而引发他的啼哭,但一旦宝宝把奶头含在嘴里,他又会呈现出很满足的表情。

其实,宝宝的感知能力就是在类似的这些游戏中提高的,也正是在这一过程中,宝宝的社会意识也逐渐被激发出来了。家长除了启发宝宝主动找奶水之外,还可以让宝宝用小手去探索世界。例如,家长可以让宝宝抓住自己的一根手指,然后轻轻地晃动手指,从而促使宝宝的胳膊也跟着晃动。另外,因为在生命的初期,宝宝是用嘴认识世界的,所以,当宝宝接近满月的时候,家长也可以帮助宝宝把手放在嘴边,让他们吮吸自己的手,以把手唤醒,从而把手的潜能释放出来。

除了感知自己是否舒适之外,宝宝的触觉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那就是感觉到家长的关爱。是的,这些新生的宝宝恨不得妈妈时时都陪在他们身边,恨不得妈妈时时刻刻都抱着他们。在这个时候,妈妈们常常会幸福地称宝宝的这种行为为“黏人”行为。

其实,并不是宝宝“黏人”,而是他们正常心理需求的体现。即使是在吃饭喝足的状态之下,宝宝的内心也是非常容易产生不安情绪的,这些情况下,他们需要妈妈用关爱帮他们驱赶这些不安的情绪。而妈妈对宝宝的抚摸、亲吻等行为,就是向宝宝传达关爱的最有利方式之一。

幼儿心理专家经过研究也表明,对新生儿期的宝宝进行抚摸,可以缓解宝宝的不舒适感,增加宝宝的安全感和自信感,从而促使宝宝形成独立、不依赖的个性。

那么,妈妈应该如何对宝宝进行抚摸,才能使宝宝的身体更舒服、心理更满足呢?

一位专攻儿科和妇产科的医学专家这样总结经验:

在医学上,抚触是对早产儿进行治疗的一种方式。早产儿的身体是非常虚弱的,他们需要成人更多的帮助才能健康成长。在早期,抚触治疗还是试验阶段时,医生们也没有想到它会起到如此大的作用,因为当婴儿满月之后,那些接受抚触治疗的婴儿不论是在体重、觉醒时间、还是运动能力方面,表现得比那些没有接受抚触治疗的早产儿要强得多。后来,抚触就发展成了促使婴儿身心健康的一种教育方式。

一般来讲,家长对宝宝进行抚触不必拘泥于某种形式,基本上按着从头到脚的方式对宝宝进行抚摸就可以了。例如,当宝宝的身体和头发干了之后,在给宝宝喂奶时,妈妈可以一手搂着宝宝,一手抚摸宝宝的头部和胳膊等;另外,在两次喂奶之前,家长还可以把室内的温度调到 24℃左右,把宝宝的衣服脱下来,对其进行从头到脚的抚摸。当然,如果在抚摸的过程中,宝宝没有表现出满足感,而是啼哭起来,妈妈就必须停止对宝宝的抚摸。

第一阶段:推荐的养育方式

宝宝出生之后,从舒适的母体中直接过渡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宝宝最主要、最本能的需求就是寻求舒适感。因此,在这一阶段,妈妈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努力让宝宝感觉到舒适,或是努力帮宝宝缓解不适感。

●学会安抚宝宝→抱起他来回走动、使用安抚奶嘴

曾有心理学家这样说过:“婴儿的啼哭能够最大程度地把成人的怜悯之心激发出来。”是的,作为妈妈更是如此。看着无助的小宝宝,妈妈们常常会满脸幸福地这样说:“我真想永远把这个‘小可怜儿’抱在怀里。”

因此,当小宝宝因为某些不适而啼哭时,在排除了饥饿、尿布湿等情况之外,妈妈们最常用的安抚方式就是,把宝宝抱在怀里不停地颤动,或抱着宝宝来回走动。家长的这一安抚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宝宝的不适感,在这种情况下,宝宝往往很快就能恢复安静。

但很快,新的问题又产生了,很多妈妈常常会苦恼地这样说:“我家宝宝只能‘抱着睡’,不能放,一放就醒,我总不能天天抱着宝宝睡觉吧?”

是的,“宝宝只有让妈妈抱着才能很好地入睡”,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成人的养育负担,而且,对于宝宝来说,这也是非常不好的一个习惯。所以,如果宝宝现在已经养成了这个坏习惯,家长就应该及时地帮助他改掉了。

一位经验丰富的妈妈这样分享自己的心得:

我家宝宝有这样一个坏毛病,只有让我抱着、颤着才能很好地入睡,而且只要一放在床上,他就会皱着眉头发出哭声。我知道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便大胆地把他放下来。

刚开始离开我的怀抱,宝宝非常痛苦,他不停地哭、不停地扭动着身体,但我努力地说服自己没有把他抱起来,而是不断地抚摸他的身体,并轻轻地跟他说着话。慢慢地,宝宝安静下来,并且逐渐进入了睡眠状态。

这种情况持续了大约两周,我家宝宝终于不用我抱就能很好地睡觉了。

对于新生儿来说,睡觉不踏实、睡觉时动作很多等,都是很正常的表现。在这种情况下,妈妈可以轻轻地抚摸宝宝,但绝不可把宝宝抱起,或用力拍宝宝,因为这一拍一抱,反而会把宝宝弄醒了,更不利于宝宝进入深度睡眠状态。

因此,在运用“抱起宝宝来回走动”这一安抚方法时,妈妈还应该注意这样两点:一是不要让宝宝依恋上你的怀抱;二是,一旦宝宝依恋上了你的怀抱,你要敢于大胆地把他放下来。

在这一阶段,当宝宝啼哭时,除了把宝宝抱起来来回走动外,妈妈还可以利用安抚奶嘴来安抚宝宝。吮吸是哺乳动物早期的一种本能,对于 0~6个月的宝宝来说,吮吸对于他们有着很强的吸引力,它能缓解宝宝的不适感,使他们不安的情绪安定下来。

读到这里,也许很多妈妈会问:“安抚奶嘴会不会对宝宝的发育产生不利的影响,或者使宝宝从此就依恋上它呀?”

其实妈妈们的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儿科医生表示,吮吸安抚奶嘴对宝宝牙齿以及口腔的发育是没有影响的。另外,宝宝也不会长时间迷恋安抚奶嘴,只有感觉身体某处不舒服时,或是内心不安时,他们才会要求吮吸安抚奶嘴,而且当宝宝快满 1 周岁时,由于他们急于去探索外面更加精彩的世界,往往会自动放弃安抚奶嘴。

总结来说,安抚第一阶段的宝宝,家长应该掌握以下两个原则:

一是要让宝宝感觉到关爱。儿童心理学家表示,在出生的头两年里,宝宝最主要的任务就是与某个或某几个成人建立亲密联系。如果宝宝的这一需求得不到满足,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宝宝的心理和身体健康。所以,妈妈要常常通过与宝宝进行身体接触向他们表达自己的关爱,如抚摸宝宝的身体等。

二是要学会分散宝宝的注意力。第一阶段的宝宝很容易就会被不适感所包围,而且我们又常常会找不到宝宝不适的原因,在这些情况下,妈妈应该用分散宝宝注意力的方法来安抚他们。一般情况下,抱起宝宝来回走动、让宝宝吮吸安抚奶嘴等,都能成功地使宝宝的注意力发生转移,从而使他们的不适感得到减缓。

●学会照顾感受性强的宝宝

当宝宝出生几天后,细心的妈妈就会发现,这时的宝宝与之前也是有很大区别的。有些宝宝除了在饥饿、尿布湿的情况下,几乎很少再表现出负面情绪;而有些宝宝却不同,与前种类型的宝宝相比,他们非常易怒、情绪化很强,而且他们往往需要家长更多的关注和拥抱等,因此,很多妈妈常常把这种类型的宝宝称为“难伺候的宝宝”。

其实,宝宝的行为之所以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是因为他们是属于不同气质类型的宝宝。在学术界中,专家们常常把这些“难伺候的宝宝”称做感受性强的宝宝。一般来讲,在生活中,感受性强的宝宝常常会表现出以下特点:

1.对妈妈“情有独钟”。

这种类型的宝宝只与妈妈亲近,例如,只允许妈妈抱,除了妈妈之外,即使是爸爸、奶奶、爷爷等,只要一接触他的身体,就会引起他们的大哭。不仅如此,当他们哭泣时,只有妈妈的安慰才能使他们恢复平静;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类型的宝宝会对妈妈越来越依恋,只要看不到妈妈,他们就会表现出不安的情绪。

2.表现出很大的“挑剔性”。

感受性强的宝宝很容易哭泣,而且他们哭起来总会没完没了。不仅如此,他们从现在开始就会“挑剔”了。一位妈妈曾这样说:

我家宝宝就属于那种爱哭的宝宝,有时我使尽了所有招数都无法使他停止哭泣。后来我对多次失败的经验进行总结后才发现,宝宝对我抱他的方式很挑剔,每当我用右胳膊拖住他的头以及上半身,左胳膊搂住他的下半身时,他渐渐就会停止哭泣,但别的姿势却达不到这样的效果。

所以,每当宝宝哭泣时,我就会在心里对自己说:“这个难缠的小家伙又开始挑剔我了!”

读到这里,也许很多妈妈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这种类型的宝宝太难缠了,我对他们简直就是无能为力!”

其实,并没有您想象的那样可怕,养育感受性强的宝宝也是有一定技巧可言的。与其他类型的宝宝相比,感受性强的宝宝的内心更容易焦躁不安,因此他们总是想快速地与他人建立牢固的关系,只是在很多时候,他们选择了家长读不懂的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例如,感受性强的宝宝常常会哭个不停,其实他们是在用哭声向家长传达这样一种思想:我与一般的宝宝是不同的,请换种方式与我交流。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养育这种类型的宝宝,妈妈更应该关注宝宝的行为,只有仔细地摸索、品味,才能更多地读懂宝宝的语言。

特殊阶段:促进婴儿心理、能力发展的两个要点

从宝宝刚出生起,就有这样两个既简单又重要的问题困扰着家长。说它简单,是因为从古至今,不管对与错,一代又一代的家长都在用自己所熟知的那种方式养育着宝宝;说它重要,是因为在很多时候,家长的养育方式常常会对宝宝的心理发展,及其能力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家长们一定想知道这两个既简单又重要的问题是什么,其实它们就是:新生儿该不该包“蜡烛包”?是使用尿布好,还是使用尿不湿好?在本节中,我将详细讲解这两个问题。

●婴儿该不该用“蜡烛包”?→遵循宝宝心理发展的需要

几乎所有妈妈对婴儿出生后的第一个照料行为就是,将新生儿赤裸的身体包裹起来——包“蜡烛包”(襁褓)。但也有很多学者对此提出了异议,认为为新生儿包“蜡烛包”的行为不科学。那么,新生儿到底要不要包“蜡烛包”呢?

事实上,究竟用不用捆“蜡烛包”,应遵循婴儿心理发展的需要,要以是否能够促进其成长为取舍标准。

对于一般的婴儿来说,在刚出生的 1 周或半个月内,包裹“蜡烛包”是必要的。原因有三:一是帮助婴儿适应母体外的温度差异,二是给予婴儿安全感,三是让婴儿获得最初的触觉刺激。

有养育孩子经验的妈妈都知道,刚刚出生的婴儿离开母体后一般都会表现得十分不适应,特别是一些女婴,在刚刚出生的第一天晚上更会不断地啼哭。事实上,这种啼哭的背后隐藏的是一种不安全感,他们仍然需要有一种身体上的依靠,从而体验到舒适和安全。这个时候,包“蜡烛包”就能很好地满足他们的这种心理需求。更重要的是,在“蜡烛包”中,婴儿在活动受限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最初的触觉刺激体验,而且他们能更加真实地感觉到自己的存在……这对宝宝的心理发育及能力发展都是十分有益的。

当然,包裹“蜡烛包”的时间长短是要受到控制的,当婴儿已经能够适应这个崭新的世界,并有更多环境能够对他产生刺激后,包“蜡烛包”的行为就应当停止了。例如,如果出生 1 周或两周之后,你的宝宝就已经适应了外部的环境,那你就应该放弃“蜡烛包”,让宝宝的身体去自由活动了。

●尿布还是“尿不湿”?→尿布为主,“尿不湿”为辅

提到新生儿,很多妈妈都会很困惑:究竟给宝宝用尿布好呢,还是“尿不湿”更好呢?

事实上,这依然要看哪种养育方式更能促进宝宝的心理发育。

我们先来分析尿布。一般来讲,尿布对婴儿自控排泄能力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棉布做的尿布吸水性好,同时它能刺激婴儿的触觉,例如,尿布湿了变冷之后,婴儿会产生不舒服的感觉。这时,他们常常会通过特定的方式表达,在这种情况下,成人很快就会回应他们,例如,听到宝宝哭泣,成人很快就会给宝宝换上尿布,使他们重新回到舒适的状态。

其实,对于婴儿来说,这一互动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学习、一种经验的累积。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湿尿布变冷后的刺激也会加速婴儿神经生理成熟,从而使婴儿提前学会自控大小便。

当然,与“尿不湿”相比,尿布还有很多弊端,例如,洗尿布大大增加了家长照顾宝宝的负担;如果宝宝的尿布长时间处于湿的状态,那宝宝的皮肤受到湿布的刺激很容易就会患上皮肤炎症。因此,吸水性、避免宝宝皮肤患上炎症、为家长减轻负担等,就成了“尿不湿”的最大优点。

但如果长时间为宝宝使用“尿不湿”,这又会对宝宝的能力发展产生阻碍。例如,“尿不湿”虽然可以避免宝宝患上皮肤炎症,但与此同时,它也使宝宝丧失了通过皮肤感触而学习的机会;它虽然方便了家长(不必洗涤),但却在无意间阻碍了宝宝控制排泄能力的发展。

可以说,尿布和“尿不湿”各有利弊,因此妈妈们可以采用交替使用两种尿布的策略——以尿布为主,“尿不湿”为辅。一位家长这样分享经验:

在为宝宝使用尿布和“尿不湿”这个问题上,我一直遵循这样的原则,那就是——方便。

白天时,我精力旺盛,可以随时为宝宝换洗尿布,所以白天我一直给宝宝使用尿布;晚上怕宝宝因为尿布湿冷而哭闹,我就会给他用“尿不湿”。

当然,白天的时间也会有例外,只要宝宝在家,我就一直都会给他用尿布,但外出时,例如给宝宝去打针时,我会给它换上“尿不湿”,这会帮助宝宝维持好心情,从而增加他的合作行为。

所以,针对不同的情况,为宝宝交替使用尿布和“尿不湿”,既能方便家长,又有利于宝宝的身体健康,同时还能促进宝宝能力的发展。 JJUIHaO8vUCRpShGb8B9iMi1tXiYJ8pKYMTkfJ4oYaboCgqf+vpABSnYHC2m5yC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