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5~6岁(幼儿园大班)
——“我要创造”阶段

很多幼儿园的老师把这些 5~6岁的孩子形容为“永动机”,他们总是那样精力充沛、精神饱满,并且总是忙得不可开交。

他们到底在忙些什么呢?

很多妈妈也许会忿忿不平地说:“他们在忙着搞破坏!你看,他们总是把房间弄得乱糟糟的,把卫生间里弄得满地都是水……”

家长们千万不要冤枉这些想象力和创造能力超强的小家伙们,他们并不是在搞破坏,而是正在创造:

他们之所以把房间弄得乱糟糟,是因为他们正在策划玩具们之间的“星球大战”;

他们之所以会一屁股坐在洗脸盆里,是因为他们正在坐飞碟;

他们之所以会把秋千荡得高一点、再高一点,是因为他们正在进行“太空旅行”;

……

很多教育学家都这样形容这一年龄段的孩子:他们的想象力连安徒生都要嫉妒三分,他们的创造力令莱特兄弟都佩服。

读到这里,妈妈们也许会感到奇怪:“家里有这样优秀的孩子,为什么我没有发现呢?”

是的,作为成人,我们总是想保持房间的整洁,总是不愿意看到孩子给我们添麻烦,如果我们总是用这种成人思维去分析孩子的行为,那我们永远也发现不了孩子行为中的闪光点。在很多时候,也正是我们这种成人思维扼杀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试想一下,一个总是怕把房间弄乱的孩子,能够策划出激烈的“星球大战”吗?一个总是怕给家长添麻烦的孩子,能尝试着用多种方式去体验坐飞碟的感觉吗?

这些问题的答案当然都是否定的。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我们都知道,人类的左半脑是负责逻辑性思维的,右半脑是负责创造性思维的。随着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增强,他们左脑的逻辑性思维开始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创造性思维却在逐渐衰退。如果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们还总是误解孩子的行为,并用成人思维打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那只能是加速孩子创造性思维的衰退。

所以,要延缓孩子创造性思维衰退的速度,保护孩子珍贵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妈妈们应该放弃那些成人思维,并学着去发现并鼓励孩子行为中的闪光点。

除此之外,在 5~6岁这一阶段,孩子还常常会表现出以下几点行为特征:

1.认知能力大大发展了。

5~6岁孩子的认知能力大大提高了,他们知道马、狗、老虎等是动物,还能分辨出哪些是家养的,哪些是野生的。不仅如此,这些小家伙们开始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世界了。幼儿园的老师们也都这样表示:“这些大班的孩子们能说出蝴蝶和蜻蜓的区别了,而且总是说得头头是道。”

是的,5~6岁的孩子开始用他们特有的视角去探索、发现周围的世界了。在这一阶段,他们感兴趣的不仅仅是物体的名称,还包括它是用什么做的、它的主要作用是什么。例如,拿到一个新鲜的玩具,他们首先会通过“看、摸、敲”等方式探究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塑料?还是金属?然后再认真看说明书上的图示,来研究这个玩具的主要功能。

另外,这一年龄段的小家伙们对物理现象也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他们会研究电是怎么回事、磁铁的工作原理是什么等。随着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这些小家伙们还能正确地解释很多物理现象,例如:针是铁做的,所以它会沉到水底;火柴是木头做的,所以能浮在水面上。

在这一阶段,如果妈妈能够送孩子一本儿童版或图画版的《十万个为什么》或《百科全书》,一定能大大满足孩子的探索欲望,并且还能把孩子对科学的热情大大激发出来。

2.注意力很容易分散。

到了这一阶段,虽然很多事情孩子都可以自己做了,但由于他们的注意力非常容易分散,所以在做这些事情的过程中,他们经常表现出动作慢、心不在焉的样子。很多妈妈常常这样抱怨:“这孩子动作慢吞吞的,就跟蜗牛似的!”

其实,家长不应该怪孩子,这一年龄段的孩子还没有强烈的时间观念,而且注意力还不能集中在一件事情上。他们常常需要家长的激励,才能快速又顺利地完成任务。一般来讲,如果妈妈能够掌握以下两种教育策略,孩子不但会更容易与妈妈合作,而且做事的速度也会大大提高。

一,与孩子比赛。例如,当孩子穿衣服慢吞吞时,妈妈可以这样对他们说:“宝贝,来,妈妈跟你比赛,看谁穿得快!”

二,把孩子当做“小大人”,给他分配任务。例如,当孩子吃饭特别慢时,妈妈可以这样说:“吃完饭你能帮妈妈一个忙吗?把这本书还给对门的王阿姨。”

5~6岁的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竞争意识,他们希望自己是优秀的,并且希望自己事事能得“第一”。另外,由于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希望家长能够把他们当成“小大人”。所以,在上述两种情况下,孩子的积极性能够被极大程度地激发出来。当孩子非常积极地去做某些事情时,他们的注意力不但更容易集中,而且动作也要快得多。

3.对妈妈还是非常依恋。

虽然大多数 5~6岁的孩子已经能够很好地融入小伙伴的群体了,但他们对妈妈仍然非常依恋:如果在幼儿园里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他们很容易就会“想妈妈”;到小伙伴家去玩时,他们的心里一直在惦记着“妈妈现在不知在干什么”;如果天黑了妈妈还没有回家,他们会表现得非常惊慌……

孩子对妈妈的这种依恋,令每一位做妈妈的都倍感欣慰。但妈妈绝不能因此而与孩子寸步不离,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妨碍孩子的正常成长。

对于这些“大孩子”对妈妈的依恋,很多资深的幼教工作者都这样表示:妈妈每隔一段时间就向孩子表达爱,这不但能使孩子的心理得到满足,而且还能帮助孩子摆脱对妈妈的依恋。

具体来讲,妈妈可以这样做:

妈妈有事外出,晚上不能回家,但一定要打个电话告诉孩子:“妈妈在想你呢!”

在很多事情上,妈妈还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见:“你觉得妈妈穿哪件衣服更好看呢?”

妈妈还可以送孩子一些成人的礼物,如铅笔、精美的笔记本等,送礼物的同时,妈妈可以这样告诉他们:“虽然这些礼物你现在还用不上,但妈妈希望你快些长大,那时你就可以用上这些礼物了!”

以上妈妈的这些举动,都能使孩子感到深深的爱。当孩子明白妈妈是真正爱自己时,他们就能更投入地融入自己的社交圈、更投入地去发展自己的各种能力。

在向孩子表达爱的同时,妈妈要切忌对孩子要求太高,例如,很多妈妈常常用这样的话来教育孩子:“要做个好孩子,不要做坏孩子。”“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孩子。”……这会使孩子产生过强的压力,使他们常常会出现这样的自责:“为什么我总是做错事呢?”“要是今天能够重新过一次就好了。”……这种重重的压力不仅会使孩子产生紧张、焦虑的情绪,而且会使孩子对自己失去信心,从而变得越来越不自信。

所以,聪明的妈妈从不给孩子压力,而是给他们信心。例如,孩子犯了一些错误,妈妈这样对孩子说:“虽然你这件事情没有做好,但其他方面表现得棒极了!”在妈妈的爱与赏识中,每个孩子都会健康、快乐地成长。

此外,在 5~6岁阶段,以下原则也是妈妈们最应掌握的:

原则一:妈妈“黑脸”,爸爸“白脸”

在大多数孩子心目中,爸爸的地位永远不能与妈妈相比,而且由于大多数爸爸在孩子面前总是扮演严厉的角色,使得很多孩子与爸爸的关系总是时好时坏。例如,当爸爸带他们玩各种富有刺激感的游戏时,他们与爸爸表现得非常亲近,但当爸爸严肃地给他们讲道理或一本正经地指出他们的错误时,他们就会表现出强烈的惧怕情绪,甚至还会排斥爸爸。

很多幼儿园的老师也表示,问孩子最喜欢的人是谁,他们肯定会异口同声地说是“妈妈”,但问到他们不喜欢的人是谁,有一些孩子甚至会说是“爸爸”。爸爸妈妈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差异如此之大,好不好呢?显然是不好的,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与爸爸之间的关系,进而影响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

每位妈妈都会因为孩子对自己的依恋而感到自豪,但聪明的妈妈会千方百计地让孩子像喜欢自己一样喜欢上爸爸。

一位妈妈这样分享她的经验:

为了让孩子时时刻刻感觉到我们对他的爱,我与孩子的爸爸早已约定好,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大多数情况下我扮演“黑脸”,他扮演“白脸”。

例如,当孩子与别的小朋友打架时,我会严厉地批评他:“真不听话!”“以后不准再跟小朋友打架!”……这时,孩子爸爸肯定不能再火上加油,而是像一个“和事佬”似的对孩子说:“你动手打壮壮,肯定是他做了令你不能原谅的事情,对吗?”得到爸爸的认同之后,孩子常常就会把满腹的委屈都“倒”给爸爸。

这样的情况经历得多了,孩子与爸爸的关系变得越来越亲近了,每天从幼儿园回来后,他都会把自己的感想告诉爸爸。例如“爸爸,我今天在学校看到一只非常可怜的小猫,我想把它带回家,但老师不让。”“今天我把玩具借给壮壮玩了,老师还表扬我了呢。”……他们父子俩的关系这样好,连我这个当妈妈的都“嫉妒”呢!

由于大多数爸爸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总会扮演严厉的角色,他们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很容易就会变得紧张。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妈妈一定要把大多数扮演“白脸”的机会让给爸爸,以增进孩子与爸爸之间的感情。

读到这里,很多妈妈也许会这样说:“我总是扮演‘黑脸’的角色,孩子与我之间的关系会不会出现紧张情况呢?”

其实,妈妈们没有必要担心这一点,在生活中,你向孩子表达爱的机会有很多,例如,在给孩子准备饭菜的过程中、在为孩子整理衣服的那一瞬间,孩子都能感觉到你的浓浓爱意。

原则二:给孩子提供自由创造的空间

对于这些 5~6岁的孩子来说,何谓自由的创造空间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妈妈们必须要了解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在大多数孩子心目中,妈妈的形象是最亲切的,但同时妈妈也是最爱唠叨的。虽然妈妈的唠叨都是出于对孩子的关心、想要把孩子教育好,但对于这些正处于创造力开发关键期的孩子来说,它却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孩子的行为,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所以,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只要妈妈努力去品读孩子的行为,不打击他们创造的积极性,这就等于是为他们提供了自由的创造空间。

那么,妈妈应该如何去品读孩子的行为呢?

对此,一个幼儿园大班的老师讲述了她的经验:

自由活动时间,我看到 5岁半的朋朋正在投入地玩一辆上弦的小汽车,只见他给小汽车上足了劲,然后把它放在桌子边缘,让它从桌子上往下坠。这时,我脑子里马上出现了这种想法:“这哪里是在玩玩具,简直就是在毁玩具,照这种玩法,幼儿园的玩具全都会被他们毁了。”但我抑制住了自己想要批评他的冲动,过去把将要落地的小汽车接住。

之后,我平静地对这个孩子说:“在桌子上玩小汽车一定很好玩吧?”

没想到他却一本正经地对我说:“我想知道,给小汽车上足了劲,它能不能从这个桌子上‘飞’到那个桌子上去!”

原来他正在试验着制造一辆“飞车”,这是他可贵创造力的体现。所以,我在两张桌子之间铺了厚厚的泡沫地板,让孩子们尽情地去试验吧!

想让玩具小汽车从一个桌子上“飞”到另一个桌子上,在成人眼中,这是多么幼稚,而且带有“破坏性”的行为呀。但案例中的老师却懂得品读孩子的行为。她没有给孩子的行为定性,也没有给孩子贴标签,而是在仔细观察之后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她的做法实际上就是为孩子提供了自由的创造空间。

除此之外,要想让孩子感觉到足够的创造自由,妈妈还应该主动提供机会,让孩子去创造。例如:

家里的手电筒坏了,妈妈很真诚地向孩子请教:“这个手电筒不能用了,你来研究研究是怎么回事!”

妈妈拿着一个首饰盒对孩子说:“这个首饰盒颜色太单调了,用你的小贴画帮妈妈修饰一下,让它变得漂亮一些!”

……

即使孩子修不好手电筒,即使孩子把妈妈的首饰盒贴得一团糟,又有什么关系呢?至少这给孩子提供了一个动手探索、创造的机会。更重要是,在妈妈的这种请求中,孩子还能品读到妈妈对自己的欣赏,这些自由和欣赏,将大大推动孩子整体能力的发展。 FZGiF1n/6CZFSCT2DnEhDQaSGeOo/GdI9EFCpBRdooTbygXjGLmw/zu3KGJISDu9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