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4~5岁(幼儿园中班)
——“我需要你关注”阶段

4~5岁,随着孩子各种能力的提升,每位家长都不会像关注小婴儿那样关注他们了。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常常会被一种“失宠”的感觉所包围,因此,他们常常会使出浑身解数来吸引家长的注意力。因为妈妈曾经是最疼爱、最关注他们的人,所以,他们的那些“小伎俩”最喜欢向妈妈施展。

一位妈妈曾这样对我讲述:

一次,我正在跟一位朋友煲“电话粥”,突然,女儿把茶几上的一个杯子碰到地上打碎了,看到女儿吓坏的样子,我赶紧挂掉电话来安慰她:“有没有受伤呀?别害怕,不就是不小心摔坏一个杯子吗,以后小心点儿就行啦!”

在我耐心的安慰下,女儿终于摆脱了恐惧。但令我奇怪的是,从这之后,家里的杯子总是接连不断地被女儿摔坏。她真的是不小心呢?还是故意的呢?

杯子被接连不断地打碎,很明显,这是孩子故意的行为。在这一年龄段,当孩子感觉被“冷落”之后,如果他们的某一行为引起了家长的特别关注,他们就会用不断重复这一行为的方法来继续吸引家长的关注。就像案例中的情况,孩子打碎了一个杯子,就立刻使妈妈放弃煲“电话粥”来安慰她,那孩子自然会记住打碎杯子这一行为的功效,进而总会在需要的时候搬出这一行为来吸引家长的注意力。

妈妈们可不要小看这些小家伙们,他们吸引妈妈关注的手段可多得很。例如,撒娇、哭闹、搞破坏、向妈妈暗示,等等。总之,如果妈妈不关注他们,他们就会继续尝试着用种手段来吸引妈妈的注意。

那么,妈妈应该如何做,才能制止孩子的这种行为呢?

针对这一问题,很多妈妈常常这样为我出谋划策:“不管孩子用什么样的手段,我们都不理睬,就是不上他们的当,他们以后就不会再绞尽脑汁地来吸引我们的注意力了。”

其实,妈妈们的这个方法是治标不治本的,需要家长关注是 4~5岁这一年龄段孩子的一个最主要心理特征。如果妈妈总是有意冷落他们、故意不关注他们,那即使他们吸引妈妈注意的行为有所缓解,他们的心理健康也是会受到影响的。

要想根治宝宝的这种行为,妈妈们就应该学会从源头上帮助宝宝解决这一问题。一位幼儿园的老师是这样做的:

当这些 4岁多的孩子故意扮怪相、做坏事吸引我的注意力时,我一般不会马上去评价他们的行为。但等他们逐渐安静下来之后,我就会找机会抱着他们,一边抚摸他们的头,一边亲切地对他们说:“老师是非常爱你的!”当他们明白我的爱意之后,我又会耐心地分析他们刚才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孩子都会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且不会再用类似手段来吸引我的注意力。

对于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来说,妈妈明确的爱就是化解那些破坏行为的“良药”。所以,妈妈们不妨学习一下上述这位幼儿园老师的做法,用爱去改变孩子的行为。例如,当你发现孩子正在绞尽脑汁吸引你的注意力时,你不妨一边搂着他,一边问他:“你是不是感觉不到妈妈的爱了?其实妈妈每时每刻都在关注你,妈妈非常爱你。”当孩子感觉到妈妈足够的爱与关注之后,他们不但不会再表现出吸引妈妈注意力的行为,而且还能集中精力去做其他的事情。例如,耐心地做游戏,认真地学习识字、数数等。

除此之外,在 4~5岁这一年龄段,孩子还常常会表现出以下几种行为特征:

1.越来越依恋与小伙伴一起玩耍了。

这些 4岁多的孩子越来越离不开同龄的小伙伴了,他们常常会主动要求与小伙伴们一起游戏。在这一阶段,不管男孩与女孩,他们都特别喜欢玩“过家家”的游戏。与以前相比,他们所扮演的角色范围大大增加了,他们不再局限于扮演爸爸妈妈照顾孩子、医生给病人看病等游戏,他们还开始尝试着演故事里的情节,例如,白雪公主与后母的故事、国王与大臣的故事等。

但随着孩子与小伙伴交往机会的增多,孩子之间的交际问题也越来越多地表现出来。例如,为了争当某个游戏的角色,他们会和小伙伴打架;他们不能很融洽地融入群体……很多幼儿园的老师也都表示,从 4岁开始,孩子的领导思维及交际能力已经崭露头角了。所以,在这个时候,妈妈们就应该着重培养孩子的交际能力了。

2.会对异性小朋友表现出爱恋之情。

这一阶段的孩子对性别的认识又更加深入了一点,“异性相吸”的原理开始在他们身上有所体现。虽然大多数情况下他们会与同性的小伙伴在一起玩,但他们非常渴望能给异性留下美好的印象。

他们开始喜欢上某一个异性小朋友,并且开始学着努力讨好这个小朋友。例如,再淘气的小男孩,一见到自己心爱的小女孩也会变得“乖乖的”;再任性的小女孩在自己喜欢的男孩面前也会变得“羞答答的”,显得异常文静。

令妈妈感到惊奇的是,在很多时候,他们并不会隐藏自己对异性的这种好感,有时还会主动与周围的成人分享呢。

一位幼儿园中班的老师曾这样讲述:

一天,我们班的崎崎非常神秘地对我说:“老师,我告诉你一个秘密,我喜欢咱班的张菁,我要和她结婚。”

听完秘密,我并没有表现出惊讶,而是竖着大拇指,高兴地对他说:“你的眼光真好,张菁是咱班最懂礼貌的小朋友了!”

看着那小家伙骄傲的神情,我忍不住问他:“那张菁喜欢你吗?”

小家伙有点担心地对我说:“不知道。”

我鼓励他说:“你可以把你喜欢她这件事告诉她呀,然后还可以问问她喜欢不喜欢你?”

大约两周时间过去了,崎崎再也没有提过有关“结婚”的话题。一次偶然的机会,当我再问起他这件事情时,他非常平静地说:“张菁不喜欢我,我以后会找一个喜欢我的女孩结婚。”

对于这些 4~5岁的孩子来说,他们所说的“喜欢”和“结婚”都是非常纯真的感情,他们可以用自己的好吃的或玩具去讨好对方,也可能会无条件地帮助对方……这是他们情感发展的一种表现,同时,又是他们对人际关系所进行的更加深入的探索。

妈妈在这一时期教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的这种情感,实际上也是为孩子将来理智恋爱打下基础。

当孩子对异性表现出爱恋之情时,妈妈们也要特别注意,千万不要嘲笑或压制孩子的这种美好情感,否则这很有可能会成为孩子在青春期出现早恋等问题的根源。

3.害怕家长的惩罚。

4~5岁的孩子安全意识越来越强烈了,在很多时候,他们不再像以前一样跟小狗逗着玩,也不会再像从前那样没弄清水有多深就去水边玩。而且,他们的想象力也已经很丰富了,看到火柴和蜡烛所发出的光,他们就能想象到熊熊大火,这些都会引发他们的恐惧感。所以,在这一阶段,孩子越来越容易接受家长所讲的道理,而且这些道理还会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

除此以外,在 4~5岁的幼儿园中班阶段,妈妈们还应主要把握以下教育原则:

原则一:向孩子传输“如果……那么……”思维

对于 3岁之前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思维能力还非常有限,他们根本没有办法预知自己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妈妈这样给他们讲道理:“如果你坚持吃两根雪糕,那一会儿你就会肚子痛!”孩子也不会听妈妈的话,放弃吃两根雪糕的想法,因为他们根本不在乎或根本想象不到一会儿将要发生的事情。

但当孩子到了 3~4岁,尤其是到了 4~5岁左右,这种情况就会明显改善了,因为在这一阶段,孩子的理性思维开始萌芽,他们开始懂得自己的行为会引起什么样的后果。

尽管如此,在日常生活中,很多妈妈还是常常这样抱怨:“我家孩子的自控力差极,明明知道饭前不能吃零食,他还总是趁我不注意偷偷摸摸地去吃。”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妈妈有意识地向孩子传输“如果……那么……”的思维,将非常有利于孩子自控能力的形成,与此同时,这对孩子责任感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帮助。

具体来讲,妈妈应该如何向孩子传输“如果……那么……”思维呢?

对此,一位有经验的幼儿园老师通过实际案例做了如下分析:

在吃饭之前,很多小朋友总是拒绝洗手,每当这时,我都会故作无知地问他们:“每个人的手上都有很多看不见的小虫子,如果这些小虫子被我们吃到肚子里会怎么样呢?”

有些孩子紧锁眉头思考,有些孩子开始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并大声说:“那些虫子会咬破我们的肚皮,然后从我们的肚子里钻出来!”

在孩子们思考一段时间之后,我又这样问他们:“如果我们认真洗手,把手上的虫子都洗掉,又会怎么样呢?”

“虫子就不会跑到我们肚子里去,也不会咬我们的肚皮。”孩子们争先恐后地说着,然后开始主动排好队去洗手了。

其实,只要我们能够想办法引导孩子去思考、多思考,久而久之,“如果……那么……”思维就会成为孩子的一种思维习惯。

案例中老师的分析非常有道理,在向孩子灌输任何思维之前,妈妈都要引导孩子去思考,因为孩子只有按着妈妈的思维思考了,他们才有可能接受妈妈的思维,进而把妈妈的思维转变成自己的思维。例如:

如果孩子在饭前总是想吃零食,妈妈可以引导孩子思考饭前吃零食的害处,以及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久而久之,孩子的自控能力就会渐渐提高;

如果很晚了孩子还想玩游戏,妈妈就应该引导孩子思考他的行为给自己和家长所造成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孩子的责任感也会逐渐增强。

原则二:给孩子讲“大道理”的四项诀窍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以及理性思维能力的萌芽和发展,他们开始变得越来越懂事,并且越来越能接受他人所讲的道理了。但也许有妈妈会非常苦恼地说:“刚开始给他讲道理时他还听,但讲得多了,他开始对我讲的道理充耳不闻。”

是的,如果家长不讲究技巧,经常用一串串的大道理来教育孩子,那孩子很可能就会对家长的道理“免疫”,甚至还会非常讨厌家长所讲的道理。一位幼儿园老师曾这样描述一个孩子的行为:“每当别人给他讲道理时,他要么无动于衷,要么转身离开,要么闭着眼睛捂着耳朵不肯听!”

如果孩子对家长的道理抵触到这种程度,那家长的道理对他们不但不会起作用,在很多时候还会适得其反,使孩子对家长的任何教育方式都产生反感,从而使孩子变得越来越“叛逆”。

所以,妈妈们在给孩子讲道理时,一定要掌握以下几点窍门:

1.道理不要讲得太直接。

对于我们成人来说,如果有人对你说“你的行为是不正确的”,即使这个人讲得再有道理,我们听进去的可能性也不大。对于这些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他们喜欢听表扬、夸奖自己的话语,而不喜欢听批评自己的话语。所以,妈妈在对孩子讲道理,或对孩子的行为进行评价时,不要讲得太直接,而是要学着讲究一些技巧。例如,一位妈妈曾这样讲述自己的经验:

冬天的晚上洗完澡后,儿子只穿一件很薄的睡衣就在床上爬来爬去地玩耍,无论我怎么跟他讲“冬天穿这样少会感冒的”,他都不听。没办法,我索性让他脱下衣服准备睡觉,他很快就冷得不行了。这时,我神秘地给他出主意说:“快躲到被子里学小袋鼠就不冷了。”儿子赶紧乖乖地钻进被子,只留一个小脑袋在外面,而且非常得意地对我说:“学小袋鼠真有趣!”

对于这些 4岁多的孩子来说,即使他们懂得穿很少的衣服在外面玩会感冒,他们也不会乖乖地钻到被窝里去。但案例中的妈妈先是用逆向思维引导孩子把所有的衣服都脱掉,让他感受到寒冷的不舒服,然后就顺理成章地把孩子引到被窝里,并且还让孩子觉得“非常有趣”。从孩子的角度来讲,他们是非常乐意接受妈妈讲道理的这种方式的。

除此之外,妈妈还可以用以下几种方法来给孩子讲道理:

讲故事法。6岁之前的孩子都非常喜欢听妈妈讲故事,当孩子不愿意做某事时,例如,吃饭、穿衣等,妈妈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向孩子传达道理。这样既可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避免僵持局面出现,又可以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孩子在专心听故事的过程中,会在不知不觉中完成那些他本来不愿意做的事情。

借用偶像法。到了 4~5岁这一阶段,孩子一般都会有自己的偶像,例如,男孩喜欢奥特曼、女孩喜欢白雪公主等。妈妈可以在给孩子讲道理时借用一下孩子心中的偶像,“奥特曼最喜欢这样的孩子……”“白雪公主一定会这样做……”这会大大提升孩子的信服程度,进而增强孩子的合作欲望。

2.讲道理也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别看这一阶段的孩子年龄小,其实他们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很强烈。如果妈妈直接指出孩子的缺点和不足,在很多时候,孩子的自尊心是会受打击的。

例如,当孩子偷偷把别的小朋友的玩具带回家时,妈妈应该怎么做呢?

也许很多妈妈会这样说:“直接告诉孩子,未经别人同意,就把别人的东西带回家,这种行为属于偷窃行为,偷窃行为是不被允许的。”

其实,妈妈们的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对于这些 4~5岁的孩子来说,他们并不理解偷窃行为,也不知道随便拿别人东西的行为是不对的。他们之所以会随便拿别人的物品,是因为他们的思维还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会因为喜欢而“占有”这件物品。所以,妈妈们切不可把孩子的这种行为定义为“偷窃”行为。

孩子的心灵是单纯的,如果妈妈因为他“拿”了别人的东西,而板起脸给他讲一番“不能偷拿别人东西”的大道理,也许孩子很快就会服从、听话,但这也会打击孩子的自尊心,给孩子的心理留下阴影,从此,他会怀疑自己是个坏孩子,甚至还会因此而对自己丧失信心。

对此,幼儿园的老师们都这样表示,妈妈要学会用不伤害孩子自尊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遇到类似的情况,一位资深幼儿园老师是这样做的:

当我看到瑞瑞把别人的图画书放到自己的书包里,我没有批评他,而是平静地跟他聊天:“如果别人拿了你心爱的玩具,又不告诉你,你会不会着急呀?”

瑞瑞认真地点着头说:“恩。”

“那你希望这个拿你玩具的人怎么做呀?”

“快点把玩具给我送回来。”

“那他要是特别想玩你的玩具怎么办?”

“那就借他玩一天,然后再给我送过来。”

聊天至此,我故作惊讶地说:“咦,这不是强强的图画书吗?刚才强强还在找呢,快去告诉强强图画书在你这儿,然后请求他借你看一天,好吗?”

瑞瑞很愉快地按着我的说法去做了,并且强强也同意借图画书给他看。

这位老师的做法是非常科学的,用平心静气代替大动干戈,用换位思考的方式,让孩子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去看问题。既让孩子明白了道理,又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

除了纠正孩子不恰当的行为之外,在平时的生活中,如果妈妈能够细致地发掘孩子身上的优点,并及时加以肯定,这也能激发孩子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从而使孩子的好行为得以巩固和趋于自觉。例如,在与孩子聊天时,妈妈可以适当地虚构一些他们小时候的优点:“你小时候可乖了,很讲卫生,吃饭时也很乖……”听到这样的话,孩子一定很自豪,并且也愿意按着“小时候”的标准去做。

3.找到给孩子讲道理的最佳时机。

对于这些 4~5岁的孩子来说,并不是只有他们犯了错误后才能给他们讲道理,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既不伤害孩子的感情,又能使他们明白道理的好机会。例如,妈妈和孩子在商场逛街时,遇到了这样一幕:一个小男孩因为妈妈不给他买昂贵的玩具而坐在地上大哭。这就是一个给孩子讲道理的最佳时机。

在这种情况下,一位明智的妈妈是这样做的:

看到小男孩哭闹的一幕,回到家后,妈妈这样对孩子说:“你来当法官,‘评判’一下刚才那个小弟弟做得对吗?”

孩子想都不想就回答说:“小弟弟真丢人,坐在地上耍赖皮是不对的!”

“那如果你是小弟弟的妈妈,你会怎么做呀?”

“我会不理他,一直朝前走,然后躲在一个地方偷偷看他,等他追上来,我再好好给他讲道理。”孩子想了老半天后认真地说。

接下来,妈妈又给孩子讲了家长挣钱养家的辛苦,全家人都不能随便买不需要的东西等。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很容易就接受了妈妈的这些“大道理”。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由于这一阶段的孩子还常常以自我为中心,而且自控能力比较差,所以,当他们的愿望、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他们便会以哭闹或耍赖来表示自己的愤怒。但当妈妈引导他们站在旁观者的角度来思考这一问题时,因为受到了妈妈的尊重和重视,他们一定会公平“评判”,并且会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妈妈的教育,进而也提高了自己的分析判断能力。

所以,妈妈一定要把握生活中的这些良机,趁机给孩子讲道理,对他们进行教育。

4.用“积极的逻辑”给孩子讲道理。

4~5岁的孩子越来越离不开同龄的伙伴了,但在他们与小伙伴们相处的过程中,又常常会发生这样那样的矛盾。妈妈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处理这些矛盾呢?在与很多幼教工作者交流的过程中,大家一致认同这样一个原则:妈妈只有用“积极的逻辑”去帮助孩子化解矛盾,才能使孩子结识更多的朋友。

4岁半的婷婷从幼儿园回来后,非常委屈地对妈妈说:“妈妈,我们班有个小男孩站队时总是挤我。”

听女儿这样说,这位明智的妈妈没有继续激化女儿与这个小男孩之间的矛盾,而是故意问女儿:“你认为他是故意挤你呢?还是无意中碰了你一下呢?”

婷婷想了想,非常肯定地回答道:“他是故意的!”

这位妈妈继续用“积极的逻辑思维”引导女儿:“是不是他想做你的朋友,又不好意思对你说,也不知道怎样表达友好,所以就碰你一下呢?他看你拼音学得好,还会唱歌,大概是想跟你学呢?”

听了妈妈的这一席话,婷婷露出了笑脸,非常兴奋地对妈妈说:“那我明天就去问他,他要是想做我的朋友,我就教他唱歌。”果然,婷婷很快就和那个小男孩成了好朋友。

孩子与幼儿园的小伙伴玩耍时发生一些小矛盾是很正常的现象,大多数的孩子都是没有恶意的,这与他们表达友好的方式以及交际能力有很大的关系。当孩子向自己告状时,很多妈妈都会这样教育孩子:“别人打你,你也打他!”但妈妈的这种做法只会使孩子变得心胸狭隘,而且还会使孩子与小伙伴之间的关系继续恶化,从而影响孩子的交际能力发展。

所以,当孩子与幼儿园的小伙伴发生矛盾时,妈妈不应该向孩子灌输“以牙还牙”的思想,而应该像上述案例中的妈妈一样,教孩子用积极的思维去看待并处理这件事情。

如果每位妈妈在给孩子讲道理、教育孩子时,都能注意以上几点,那孩子永远都不会对家长所讲的道理,或家长的教育方式产生厌烦情绪。 vLZNAXtejKJnIEs6gG+UnoEHkdqup/dlq3/hGBapAe4lBdBQ20+QpsX2YaiONlR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