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引言

3~6岁,对宝宝的一生意味着什么?

遇到的很多幼儿园孩子的妈妈,都曾问我这样一个问题:“3~6岁,对宝宝的一生究竟意味着什么?”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一书,给出了我们这样的答案:“在人的一生的发展中,有两个加速期。6岁之前,整个身心发展非常迅速,称为‘第一加速期’。6岁到青年期以前,发展速度比较均衡,到了青年期,发展又迅速起来,进入所谓‘第二加速期’。”

与此不谋而合,脑科学的研究成果也揭示了 3~6岁儿童脑机能发展的秘密:3~6岁,是孩子学习能力发展、潜能开发的关键期。具体包括以下两点:

1.3~6岁,幼儿大脑的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加强。

什么是兴奋?什么是抑制?其实这只是一个学术名词而已,内涵并不难理解。

兴奋过程的加强表现为幼儿睡眠时间相对减少,条件反射容易建立等。当然,这也就使得孩子们有更多的时间去看、去听、去接触事物,从中获得新知识,增长聪明才智。

抑制过程的加强,就是指幼儿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减少冲动性。这也就为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优良的个性品质提供了条件。同时,也促进了幼儿认识事物能力的发展。

2.3~6岁,幼儿大脑的条件反射易建立,而且比较巩固。

学习与条件反射建立的速度和巩固程度有直接关系。

条件反射容易建立,意味着学习新知识比较快。建立以后比较巩固,则意味着新知识掌握得比较牢固。如,2~3岁的孩子学会一首新歌往往要教十几遍,甚至几十遍,如不及时复习,过不了几天就忘了。4~5岁的孩子可能教几遍就记住了,而且不那么容易忘。这都是条件反射建立与巩固的功劳。

不难发现,心理学以及脑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其实都在说明一个问题:幼儿的脑的发育速度是非常快的——3~6岁,是孩子能力发展和潜能开发的“加速期”。

关于这一点,我在与很多幼儿园教师以及妈妈们交流的过程中,她们也是多有感触的。如,很多细心的妈妈发现,自己 3岁左右的孩子忽然像长大了一样,他们以前只知道“我愿意怎样做就怎样做”,现在,他们开始懂什么是“应该的”,并且知道“愿意”要服从“应该”,他们开始接受妈妈的一些“说理教育”和“深入教育了”了;当到了 4岁左右,上课时老师说“注意了”,他们就知道用眼睛看着老师,双手停止活动等。而在以前,这样的行为几乎是不可能的……所有的一切都在表明:3~6岁的孩子,已经到了一个应当接受更为具体、更为深入学习知识的阶段。

那么,在这样一个对于孩子一生至关重要的时期,作为和孩子接触最多、关系最为亲密的第一养育人,妈妈应该如何去做、如何去教,才是最为科学和有效的呢?

这,也正是本书所要阐述的要点。

在本书中,妈妈们至少可以收获三方面的知识:

第一,可以更为深入地了解,在 3~6岁孩子的个性塑造、交际能力培养、学习兴趣养成等关键期,自己应当如何去做,如何去说,如何去培养孩子的能力,进而塑造孩子的一生。

第二,可以掌握更为有效的、在家中开发孩子潜能的方法,如想象力、创造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开发等。

第三,可以更为轻松地、愉快地在家中教孩子一些具体的知识,如识字、算数、拼音、英文、音乐、美术等教育。

书中很多具体而有效的方法,都来自于众多幼教工作者以及成功妈妈们的经验分享。在此,特向他们表达深深的谢意。

3~6岁,妈妈是榜样、是教练、是朋友、是引路人

在写作《0~3岁,妈妈如何缔造孩子的一生》《3~6岁,幼儿园孩子的妈妈如何当》这两本书的过程中,我走访了很多母亲,以及数十家幼儿园。在和众多幼教工作者以及妈妈们接触的过程中,很多人都向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如此强调妈妈对于孩子一生的意义?难道爸爸以及其他亲人就做不到,或者说做不好吗?

事实上,我的本意并非如此。我书中所提及的各种教育方法,不仅适用于母亲,更适合所有与孩子亲密接触的第一教养人。之所以我更强调母亲的作用,则主要在于母爱的特殊性。

母爱具有怎样的特殊性呢?

第一,她的爱是无条件的,她的爱是最具坚持力的。

细心的家长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和其他亲人相比,母亲的爱是最无条件的,也是最具坚持力的。

孩子的相貌如何、听话与否、聪明与否等问题,常常会在很大程度上左右身边亲人对他的喜爱程度、耐心程度,而唯独妈妈不会。如面对一个喜欢哭闹、表现暂时不够机灵的孩子,其他亲人会渐生埋怨:“这孩子像谁了?”进而疏远,失去教育的耐心;而母亲却会因一种“这是我孕育的小生命”的神圣感,对孩子加倍付出、加倍呵护。

我接触到的很多母亲都具有这样的伟大精神。一位妈妈,当孩子的爸爸和其他亲人都抱怨说“这孩子真是笨,3岁多了,连 10 个数都数不好”时,她却默默地、一遍又一遍地、不厌其烦地教孩子数数,直到孩子全部掌握为止。还有一个孩子患有自闭症,智力发展迟缓,爸爸在努力多年毫无成效之后决定放弃,去重新组建新的家庭孕育新的孩子;唯有妈妈,几十年如一日,从未放弃她的孩子……

生活中,这类让人感动的母爱故事实在是太多了。

第二,孩子对母爱的感触,是一种天性。

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孩子对妈妈的严厉欣然接受,却对爸爸的严厉“记仇”。为什么会这样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也曾做过深刻的思考与研究。最终,总结出了这样一条教育规律:最有效教育的前提,就是爱!

妈妈给宝宝穿衣、洗脸、讲故事;妈妈耐心地教宝宝用筷子吃饭、系鞋带、扎小辫;妈妈亲昵地把受伤的宝宝搂在怀中;面对孩子的每一个微小进步,妈妈眼角中流露出的骄傲与快乐……这一切生活细节,向孩子传达的都是爱!从诞生日起,孩子就学会了本能地去感触这种爱。无论发生什么,哪怕有一天母亲异常严厉地批评了孩子,孩子也会知道,妈妈是爱我的,是因为爱我而批评教育我。而这一点,恰恰是父亲以及其他亲人所不能的。在孩子心中,母亲就是“爱”的化身,所以,母亲对孩子的教育,往往也是“万能”的——妈妈的话,孩子最爱听;妈妈教的方式,孩子最能接受……

母爱的无条件、坚持,以及与孩子之间的本能亲密程度,都是其他亲人无法比拟的。这也正是这套丛书以“妈妈”命名的最主要原因。

妈妈是榜样,塑造孩子的个性,引导孩子的习惯;

妈妈是教练,培养孩子的能力,开发孩子的潜能;

妈妈是朋友,与孩子深入沟通,分享忧愁与快乐;

妈妈是引路人,孩子美好一生的缔造者。

最后,衷心祝愿每一位妈妈都能心想事成,把我们的宝宝培养成一个优秀的人、杰出的人、卓尔不群的人。

本书作者张云晓 lqJfwktYhCnpIUkLj/TppSdRRlo9xkI1zVyzW8umWP4AjwnSdg1/x23F9bmNIqt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