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道德培养的关键期

提到道德教育,很多妈妈常常会这样说:“每个幼儿园和小学都会设置思想品德课,我们就不用再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了。”

事实上,妈妈们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如果妈妈在孩子 6岁之前不及时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那孩子对道德的认识很容易就会进入误区。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妈妈们其实无时无刻都在对孩子进行着道德教育。孩子生命中的很多“第一次”都是在家庭中发生的,例如,第一次学习说话,第一次学习走路,懂得第一个道理等。不管做家长的有没有意识到,孩子每时每刻都在接受着来自家庭的影响。

道德教育也是如此,如果妈妈整天满口脏话,那孩子势必也会养成一种不尊重他人、喜欢说脏话的不良品德;但如果妈妈对他人总是彬彬有礼、热情尊重,那孩子往往也会具有尊重他人、礼貌待人等好品德。也就是说,妈妈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切言行表现,实际上就是在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

二,道德教育并不仅仅是幼儿园和学校的事。是的,每个幼儿园都会开设思想品德课,但即使孩子在幼儿园学到了很多有关道德的知识,他们的这些知识也是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实践的。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妈妈只有帮助孩子去反复实践所学到的那些道德知识,这些道德知识才能真正地转化为孩子的一种品德。

我就曾亲眼看到过这样一幕场景:

一位妈妈上班快要迟到了,而且还要送孩子去幼儿园,于是便想从小区的草坪里走过。但站在草坪旁,孩子却不肯迈步,并且一本正经地对妈妈说:“幼儿园老师说过,不能踩草坪。”然而妈妈却非常坚定地对孩子说:“妈妈上班要迟到了,这是特殊情况,在特殊情况下是可以踩草坪的。”

是的,即使孩子在幼儿园接受的教育再多,但如果妈妈不帮他们去实践,有时甚至还引导他们去做一些违背道德的事情,那孩子在幼儿园所接受的教育就是无效的。就像上述案例中的情况,孩子有了这一次践踏草坪的经历,那他以后很有可能就会多次出现践踏草坪的行为。不仅如此,他还会这样为自己的行为找理由:这是特殊情况,偶尔一次是没关系的。长久如此,道德很容易就会变成一句空话,从而对孩子失去约束作用。所以,要想孩子拥有高尚的品德,妈妈们一定要给孩子做出良好的榜样,帮他们树立道德的权威性。

那妈妈应该从什么时候起对孩子进行道德培养呢?

很多儿童心理学家都这样认为,3~6岁是孩子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孩子的大脑具有高度的可塑性,容易接受外界的各种刺激,此时妈妈适当地向孩子传达一定的品德观念,如尊重、关爱等,这很容易就转化为孩子自身的一种品德。

那么,作为 3~6 孩子的妈妈,我们应该如何对他们进行品德教育呢?

在与很多幼儿园资深老师进行沟通的过程中,我们总结出了以下几点,供妈妈们参考:

建议一:在具体的事件和游戏中,让孩子去感受道德

很多幼儿园老师都持有这样的观点,对于这些年龄尚小的孩子来说,如果妈妈直接告诉他们:“要尊重别人,要遵守纪律……”他们很可能会听不进去。即使是听进去了,他们也不会真正听明白。所以,当妈妈向他们灌输道德观念时,一定要与具体的事件或游戏相结合。

一位幼儿园老师这样讲述了自己所上的一堂随机道德课:

一天,5岁的睿睿手里拿着一只麻雀,非常兴奋地对大家说:“看,这是我表哥送我的麻雀!”班里的小朋友立刻兴奋起来,他们用羡慕的眼神看着睿睿,有的孩子甚至开始央求睿睿让他摸一摸那只麻雀。

当睿睿拿着麻雀向我炫耀时,我这样问他:“不知道这只小麻雀会不会想它的妈妈?”我的这一句话令全班的孩子都静下来了,有一个孩子忽然大叫起来:“老师,你看,小麻雀的腿都受伤了!”

看到小麻雀受伤的那只脚,我能感觉到孩子们的情绪由兴奋转向了悲伤。于是,我趁机对他们说:“小麻雀也是有爸爸妈妈、兄弟姐妹的,如果它的家人找不到它,或是知道它受了伤,它们肯定会特别伤心。”

很多孩子开始小声地哭泣了,这时,睿睿也很伤心,他把小麻雀放到我的手里,认真地对我说:“老师,我们帮它把伤口包扎好,让它去找妈妈吧!”

全班的小朋友都鼓起掌来,我的这堂随机品德课上得非常成功!

我们可以试想这样一种情况,上课之后,幼儿园的老师一本正经地跟孩子们说:“今天我们要上一堂思想品德课,叫做爱护动植物。动物和植物也是有生命的……”这样的一堂课能起到案例中的效果吗?

不用深入思考,妈妈们都知道,答案一定是否定的。同样的道理,妈妈在家中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时也应如此,不能仅仅向孩子灌输理论或给孩子讲大道理,要用具体的事实来说话。例如:

看到别人践踏草坪,妈妈可以这样对孩子说:“小草也是有生命的,那位叔叔在小草的身体上踩来踩去是不正确的!”

看到有人搀扶盲人过马路,妈妈一定要趁机对孩子说:“这位阿姨热心助人,她的品德真高尚!”

妈妈还可以与孩子一起玩在公交车上给老人和孕妇让座的游戏;

……

长久如此,在这些具体的事件和游戏中,孩子的道德观念就会逐渐建立起来。当然,更重要的是,如果孩子从小用这种模范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他们很快就会成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建议二:换种方式,对孩子的高尚行为进行认可

3~6岁是孩子道德形成的关键期,此时,他们对道德的认识从比较肤浅的表面,逐步向比较深入的本质转化。而在这一时期,他们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是以成人的认可为标准的。也就是说,如果成人称赞他们的行为,那他们以后还会表现出更多的类似行为;但如果成人对他们的行为不闻不问,那他们表现出类似行为的积极性便会大受打击。所以,要想使孩子尽快拥有高尚的品德,妈妈们一定要及时对孩子的高尚行为进行认可。

那妈妈们应该如何对孩子的高尚行为进行认可呢?

一位苦恼的妈妈曾这样对我说:“每当孩子做了好事之后,我都会对他又表扬又鼓励,但为什么看不到效果呢?”我问她:“那你是怎样表扬和鼓励孩子的呢?”这位妈妈想都不想地说:“就是告诉他‘你真棒’‘你真了不起’之类的话呀!”

其实,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所在。现在大多数的孩子都是在家长的赏识中长大的,对于这些 3~6岁的孩子来说,他们几乎已经对家长那些“你真棒”“你真了不起”等泛泛的表扬“免疫”了。所以,妈妈们要想让孩子表现出越来越多的高尚行为,就应该用别出心裁的认可去激励他们。

例如,在某所幼儿园中,老师们是这样做的:

当一个孩子热心地把一个摔倒的小朋友扶起来时,老师会走过去,并蹲下来很认真地对这个孩子说:“因为有你的帮助,那位小朋友肯定不会感觉那么痛了!”

当一个孩子用自己的玩具去哄一个哭泣的小朋友时,老师会这样对他说:“你看,你的帮助让他停止了哭泣,他一定感觉很幸福!”

……

面对孩子所表现出来的高尚行为,如果老师泛泛地表扬孩子“你真棒”“你真了不起”,这常常会造成两种结果:一是孩子不能真正明白自己具体因为哪些行为而“棒”、因为哪些行为而“了不起”;二是这种泛泛的认可不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很快就会忘记自己被认可这件事情。

但上述幼儿园老师对孩子的认可就非常具体,不仅认可了孩子的行为,还对孩子讲述了他的行为给他人带来的好处。看到自己的行为竟能给别人带来如此大的影响,孩子不仅能留下深刻的印象,而且还会产生极大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所以,毋庸置疑,这些孩子表现出高尚行为的积极性将会被极大程度地激发出来。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妈妈们不妨也学习一下这些老师们的做法,用及时、具体的认可去激发孩子表现出高尚行为的积极性。例如:

当孩子把客厅的地扫干净了,妈妈不要泛泛地说:“你真是个好孩子!”而应该这样对他说:“有你的帮忙,我感觉轻松多了,谢谢你!”

当孩子把捡到的玩具还给别的小朋友时,妈妈们可以这样对他说:“你把玩具还给了那位小朋友,他一定会感到特别高兴,说不定你们俩还会因此而成为好朋友呢!”

……

从妈妈这些真诚的语言中,孩子不仅能够感觉到妈妈对他们的尊重,还能感觉到妈妈已经把他们当成“小大人”了。所以,妈妈的这种认可极大程度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从而使这些高尚行为内化为他们的一种品质。 NuWpWiaVO+RZSjUnwMeCtif/nhgigGWJmlHer25owbtqA7yu7e5vx9AZ3UQuNwK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